“深度备课”理念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2023-07-28付丽岫
付丽岫
摘 要:“深度备课”即在深度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注重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达到对历史学科整体宏观上的把握,源于教材又在教材之上游刃有余。将新教材内容以更清晰的逻辑和条理教授给学生,教师的“深度备课”与学生的“深度学习”是相关联的。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备课的效果,文中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情况,就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在“双新”背景之下实现“深度备课”提出了几点建议,使历史学科备课取得更好的效果,进而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深度备课”;历史思维;有效性;情境化
“深度备课”既是符合新版课标要求,又是符合新课程教学组织目标体系和当代高中学生学习的实际特点的,是真正具有科学难易梯度安排和内在逻辑的递进转化关系的,能够让所有学生可以沿着这些问题提出的科学阶梯来一步步地登上学习历史知识的一个新境界。学生是教师教授历史知识的“主体”,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学生在进入课堂前对本节课有哪些了解?怎样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提高教师教学的高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可以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多维度假设,经过教师的“深度备课”思虑周全。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深度了解学情,指导学生预习
深度了解学情,在学习高中历史的每一节新课前,教师预先设定预习任务,指导学生有效完成预习是教师“深度备课”的首要环节。要让学生做到提前系统地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任何一个基本的历史知识想要精准掌握,都是要以学生自主钻研和探索,主动探究和发现,深入研讨和分析为前提的。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出众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放手由他們自己慢慢摸索着去学习,让他们经过充分预习,了解自己在历史学科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承认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程度差异,但是也要坚信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做好上课前的充分准备,热爱学习历史学科的高中生都能建立学好历史学科的自信心,掌握有效预习的好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学习习惯。
(一)多种途径做学情调查和分析
刚刚步入高中校园的学生,在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对于历史这个学科是有所了解的,
但由于初中历史结业考试以开卷的形式完成,学生在学习中重视程度不够,因而也就造成了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知识点迁移能力不强,历史思维能力不足的现象。当然,多数学生程度一般的同时,也有相对一部分学生对于历史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从小就阅读了很多方面的历史书籍,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
教师可以在自己所教授的班级开课前先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喜爱程度;再进行一次高中历史知识入门小测验,了解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这样在日后的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在每一节课的备课环节中,将学生熟知的知识考虑进来,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置不同的课堂提问环节,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设计中也采取分层布置的方式来完成。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将为教师的“深度备课”铺平道路。预习是每位学生学好一门功课必不可少的环节。预习主要是学生在每次上课或者学习开始之前,系统地对即将开始学习的主要历史内容,进行比较系统的阅读,了解或掌握其核心思想梗概,做到自己心中有数。教师可以在讲新课前先发放给学生一些有助于其在上课时更好的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小资料,可以是历史知识背后的故事,也可以是小视频的网址或者是一些阅读书目,这样都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预习过程中强调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或发现,是因为只有经过这种探究或者发现之后的科学理解方法,才能最深刻,也最容易去全面掌握其中所蕴涵着的种种内在的历史规律、阶段特征和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运用历史时空坐标轴,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这样能够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抓住学生听课或者预习时间的主动权[1]。指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也是对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对学生所讲学习的知识内容掌握的方向提早做到有所认识,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学生的已有储备知识情况,及时把握揭示新课的思想内容重点、关键,洞察到解答其深层隐含理论问题的某种科学思想方法和途径等,还应该比较准确或及时全面地在我们自己布置预习任务中一一地揭示或得以检验,加强理解掌握或及时予以分析纠正,有利于师生彼此能力的提高。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素质的初步养成,是一个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历史知识是系统的理论的,同时也是深刻的发人警醒的,并且对现实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所以严格地说,历史知识间具有其很强的内在规律逻辑性和时间连贯性,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因此,预习时先要自己找出当前学习这些新知识的所需了解的主要知识,并经常进行复习回忆整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某些旧内容知识你掌握得不好或不大理解时,就要学会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补上,为日后顺利学习掌握新课内容知识打好基础。
(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预习方法
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固然重要,掌握进行预习的各种方法并选择适合于自身程度的方法更为重要。预习除了可以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回忆课本或反复温习学习一门新知识内容和所需记忆的全部旧课本知识片段(或预备知识)内容外,还特别应该系统地了解一下历史大背景,也就是大致知道课堂我们要讲到内容所处的时空,要注意需要解决哪些知识问题,采取什么思想方法、重点掌握什么等。预习时,一般应采用课前知识点梳理,思维导图等方式理清自己的思路,使得自己对所学内容架构起一个知识网。学生如若做到这一点,那么在课堂听讲时就会事半功倍,教师在新课教学时也会更加轻松和高效。学生可提前把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建立关联,对一些不理解的历史名词,提前查阅。在学习内容间的思想要点、层次、联系勾画清楚或先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独到的看法,或自己弄不明白的一些地方与具体问题,要确定一下,在听课或教师辅导时,以问题为先导,扩展相关知识的了解,进一步提高听课的效率。学生自己完成一次有效的预习,一定是建立在找寻到适合自己的预习方式基础之上的,大体是通读教材后发现问题、而后查找资料解决疑问知识点,至于预习效果会因学生而异。导学案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填写导学案在上课之前对新课所要讲的内容提前进行了解,将导学案上的填空内容完成,并将这些内容在课本上做出标记,以此在上课听讲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想要进一步深入了解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与教师互动提出,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深度钻研教材,预设教学情境
目前高一阶段历史学科使用的是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它以纲要的形式呈现,内容较多,时间较长,很多内容都是建立在学生初中已有历史知识基础之上进行编排的。线索虽然很清晰,但是基本都是历史事件的罗列,讲解并不深入。高二阶段使用的三本选择性必修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都是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层面展开的介绍,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更容易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教师在备课时,应通读所有教材,建立知识的整体框架结构,这样才能够实现主题教学,才能游刃有余的将新教材的理念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体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能力、扩散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结合学情和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将教材重难点内容进行梳理、核心知识点进行归纳,并预设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发生的一切,做到胸有成竹。这些在“深度备课”中要体现,对于教师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从而想方设法达到教学目的[2]。“深度备课”中,教师要像一位思考者那样,对新教材进行深入钻研,教学效果的好坏,体现了一个教师专业素养。
(一)构建三个教学起点,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迁移
所谓的三教起点,就是将一种教育新知识逐步建立起来,在巩固自己旧教育知识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第三个教育生长点[3]。起点要求设置上要相对比较合适,才能做到有利于教师促进教授新知识点的迅速迁移,学生必须这样学习才能真正学会,才能踏实向上学。
(二)明确课堂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
重点部分往往也是指一个教材新知识体系中的知识起点要求部分和第三主体部分[4]。备课时要突出教学重点。一节教学课几分钟内,一定要力争在课堂上能够保证对重点内容作重点讲解,以讲解核心知识为主要中心,辅以课外知识的讲或练,引导并启发学生去加强他们对所学重点内容深刻的理解,历史学科要求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五大核心素养。教师要做到教心中先有学重点,讲中必练重点,才能保证使我们整堂课教学有灵魂。
(三)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解决学生学习难点
所谓教学难点,即教授历史学科中一些高中学生不易理解领会和真正掌握运用的关键知识点。难点理解有时可能和考试复习重点内容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备课及教学参考时教师也更要充分注重从当前的教材内容理解掌握需要的知识点入手,知识面相对于广度、深度状况的要求和对培养学生兴趣的要求,来作科学分析确定,一定要在实践中十分注重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认真系統地加以调查研究,抓住掌握学习重点关键,突破教材理解难
点[5]。采用情境化直观地进行教学,把以前较为抽象和较为难懂的复杂深奥的历史知识内容进一步情境化,以帮助学生巩固其在学习该知识时造成的记忆坡度,逐渐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
(四)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指导学生运用知识
历史知识体系包括单元、课、子标题、历史纵横,学习聚焦等,要真正做到能够弄得懂所有历史新旧内容体系知识交叉联系的交点,才能最终达到把历史全部知识脉络都能融会贯通,沟通历史各个具体知识层次、内容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的相互联系,形成整个知识网络[6]。在备课时设计出可以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培养方式,思维导图可起到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的作用,建立知识点的关联网,在习题中迁移知识点也会相对容易得多。
(五)整合历史教材内容,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由于“新教材”的大容量和纲要呈现形式,比较考查教师的教材整合能力。大单元主题教学是我们比较倡导的,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和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可放在一个主题下进行整合备课,主题为: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和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可放在一个主题下整合备课,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到现实。备课时先弄懂学生在历史学科考试中最易导致弄混、易错记忆的知识点,结合每位学生各自的历史学科基础特点及综合实际学习能力去找准问题疑点,充分的准备[7]。由此可见,“深度备课”的教学过程,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的一项必要学术前提,我们都应该坚定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信念:教学水平的真正高低决不完全取决于课堂教师讲得多么精彩和细致,而是看教师是否真正抓住了这一节课的核心主旨,是否在备课环节多维度预设了课堂中各种状况的发生,是否能提前对学生的学情以及认知情况有很好的了解。“深度备课”后,教师要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做才能达到游刃有余,尽量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尽量做到让学生主动去说和讲,只有教师提前做好了准备工作,在课堂中教学中才能更有效地把学习的自主权充分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双新”背景下的教学指导思想。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双新”的要求出发,高中历史要实现“深度备课”,首先需要深度了解学情,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其次,要对教材进行深度钻研,预设各种教学情境。只有了解学情、掌握教材,才能真正地实现深度备课。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对“深度备课”进行研究,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备课内容,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冬梅.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历史单元教学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22.
[2]许志,李秋霞.教师深度备课要关注四个维度[J].物理教学探讨,2022,40(5):73-76.
[3]陈英.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深度备课[J].学周刊,2017(27):99-100.
[4]王敏.深度学习视域下历史教师备课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24):41-42.
[5]姚秀伟,孙宝东,陈艺丹.打造证据课堂从深度备课开始[J].物理教师,2021,42(2):38-39,43.
[6]陈政祥,吕淑华.例谈基于统编版教科书的精准备课[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24):77-79.
[7]姬惠光、黄小林.基于深度备课促进农村初中高品质课堂建构[J].新课程研究.2020(1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