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县域高中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策略
2023-07-28曹志威
曹志威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高考在全国内的推广,我国教育院校在教学管理、课程模式方面也随之变化。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对教学管理方式、教学内容、试卷设计等都进行了挑战,对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对新高考背景下县域高中教学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在新背景下教学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高考政策的顶层设计方向,针对性提出几点优化县域高中教学与管理的策略,以期优化教学效果,使学校顺应新高考模式带来的变化,提升学校教学与管理有效性。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教学研究;教学管理
为进一步优化教育理念,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教育部尝试推行“3+3”新高考模式,2014年新高考模式在上海、浙江地区进行试点,随后尝试在全国推广开来。2019年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颁布,表明我国高中教育制度与招考制度进入了新的阶段,新高考“3+3”模式、“3+1+2”模式的运用,给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文理分班制,学校整体教学资源的分配带来很大的变化。
一、新高考内涵及要求
(一)新高考内涵
新高考是指改变原有的文理分科的高考模式,将考试模式改为“3+3”即考三门统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加三门自选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与传统的文理分科的考试模式对比,新高考具有自由度高、综合性强、贴合学生兴趣等特色,但新高考模式的推行对于学生走读课程设置带来很大的挑战,同时对于学生与家长来说新高考也需要时间去适应。
(二)新高考对高中教师教学、管理的要求
新高考模式的应用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工作带来多方面的变化,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使教学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且除了高考模式有所变化外,授课模式、录取模式都有了新的变化,这也对高中院校的教学管理与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1]。
1.对教学模式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科老师与学生固定搭配教学,但在新高考模式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也相应改变,采用“走班”制度,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的学习选课采用“3+3”模式和“3+1+2”模式,这种模式增加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性,但同时学习模式不再是学生固定在一个教室了,而是根据教学学科和层次的不同,让学生进行走班上课,教师在进行日常管理时在固定班级,但上课时,学生依照自己所选择科目的不同到不同的教室上课。目前依据各个学校学情的不同走班分为:“半走班”“全走班”“零走班”“混合走班”四种模式[2]。
2.对教学理念的要求
新高考改革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转向并强化以学生为教学核心,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或是教学方法的采用,均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学情,以此来做到真正地因材施教,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教师需要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为辅助,将育分的陈旧教育观念转向育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厚植中华传统美德,贯彻坚持素质教育的方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综合素养,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时代建设人才[3]。
3.对教学管理的要求
由于新高考模式给校园课程教学模式带来全新的变化,学校在管理制度上要相对应地做出更加精细的安排。校区要优化高中教学组织管理和行政组织管理,使教学管理与教学模式相适应,设计好教学管理“三张表”即:
(1)课程表,根据学生选科不同学科培养要求,结合高中各个年级段选课情况与教师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2)走班表,结合互联网技术,通过信息系统录入走班表,完善学生选课走班的规则,科学排布走班表。使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做到选课不迷茫、走班有方向、学习有保障。
(3)考评表,考评表是教务系统管理的重要依据。考评表要对新高考模式下学生的选课走班和教师班级管理效果进行考核。且在教学管理方面,采用选课走班模式后班级管理由一位班主任进行管理,变成“1+N”管理模式,即一位性质班主任和N个教学班老师共同管理[4]。
4.对教学成效的要求
新高考对学生的评判依然少不了以分数为依据,但不再是唯一依据,再加可供自由选择的科目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在做好日常授课,搭建完善知识框架的同时,能够带领在兴趣与天赋驱使下的学生扎根于学科,放眼于世界,合理让其了解更多更深入更高新的学科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其以后的发展夯实地基[5]。
二、当前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学研究与管理存在的困境
(一)班级职能弱化
以往的高中管理架构中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班级学生群体固定,以班主任为领导班级的核心,负责接收、传达学校的各项决策,深入了解、关心班级学生身心健康,督促、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维护各科教师与班级学生的良好关系等众多班级事务。但新高考政策所推行的走班制不同,流动上课的方式在给学生带来更多选择性的同时不仅会大幅削弱班主任的管理效率與质量,集体成员的流动也会弱化其团结同学、氛围感染等作用,各科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关系同样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疏离,使得班级职能一弱再弱。
(二)选科易陷入盲区
新高考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大进步,而其中的选科制度不仅能够打破文理界限,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会为社会带来更多复合型的人才。但要注意的是,选科制度同样也为学生带来了部分风险,部分学生或是单单跟随自身的兴趣爱好而不结合自身优势,或是盲目跟从未来职业发展的建议而不考虑当下能力,鲁莽地进行选科,从而使得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曲折不顺、屡受挫败,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质量与自信心。
(三)信息化水平不够
新高考所提倡的走班制对教学设施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工具、网络课程平台依赖较高,因为之前的固定班级教学模式其人数基本一致,而走班制教学的班级学生数量则多少未知,甚至有可能出现某班人数爆满或是某班寥寥数人等极端情况,这样的情况下,除了学校的宏观把控,优良的教学设施配备也能缓解此类问题,但目前我国教育设施的配备依然不太均衡,这将会对经济稍弱地区的教育事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四)县域地区教学资源相对薄弱
走班制由于需要调动较多的师资力量,在教育资源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县域高中,走班制的落实存在难度。走班制的初衷就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拥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权利,满足学生成长的个性化需求。但县域高中教师师资力量往往不足,在教师配备上一般是每个科目均等,刚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但当某年级出现有几百名学生选择政治方向,而政治老师人数不足的情况时,就会增加授课老师的工作量,使分层教学难以落实。同时与政治课相比,可能其他学科会出现教师人手富余,教师工作量不足的情况,如果情况更加严峻,甚至会有教师无班可带的情况发生[6]。
(五)教师教学理念还未能转变
虽然新高考政策制度是经过试点实践,并在经过一系列改良与优化,取得一些成就后才全面推广的,但各地区各中学的教学情况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各地区的学生群体特征也各有不同,这就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中学在教学理念还未转变的情况下,一心迎合政策理念从而导致新高考政策实施不顺,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发展,因此,各中学应深入了解、学习新高考政策,结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形成适合学校发展的教育理念,如此才是真正贯彻落实了新高考政策。
三、新高考背景下县域高中教学、管理存在的机遇
(一)新高考改革下学生的机遇
新高考改革在带给学生自由选择发展道路的同时,进一步确立了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打破了文理大科的边界,一举消除了学生因为大科的选择而遇到不感兴趣、不太擅长科目的现象,使得学生能够更灵活地规划自身的前进方向。而在确定了学习科目后的学习中,学生所接触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志同道合”的伙伴,这种良性碰撞将会使得该集体中的学习氛围更加和谐浓厚,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与满足感。
(二)新高考改革下教师的机遇
走班制的普及虽然使得教师没有了固定授课的班级,授课的压力增加许多,但这种制度中同样存在着教师的机遇。首先,在学生择课学习的情况下,教师所教的学生基本都是对该科目兴趣十足或是十分擅长的,这会使得教师授课、管理更加容易进行,教学质量与进度将得到长足提升。其次,学生容易管理后将节省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就给教师带来了对自己授课内容与方式深入思考、改进的空间,让教师能够不断深挖自身的潜力,不断进步。此外,新高考政策的实施也在不断推动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来强化自我,这些都是教师的机遇所在。
(三)新高考改革下学校的机遇
新高考改革能够改变传统高考模式下形成的中学竞争激烈的局面,是对中学的一次“洗牌”过程,此中蕴藏着各地区中学发展的机遇,尤其是县级区域的学校,该政策能够缓解当下县级区域生源流失、缺乏师资力量的问题,同时也为学校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为政策实施时各地区中学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此时学校需要做的是挖掘学校内部潜力,改变育人方式,围绕学生进行“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思考与实践,使得学校有专长有特色,脱颖而出。
四、新高考背景下县域高中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策略
(一)针对学生的教学管理策略
1.增加学生对新高考制度的了解及认同感
在新高考制度实施伊始,学生大多还不太了解该制度的具体内容,并且由于对之前的传统高考了解较深,会造成其认为新高考只是更改了其中的考核形式而其他并无二致,因此,教师应通过主题班会、班级团体活动等形式向学生阐述清楚新高考与传统高考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深入了解该制度的同时,使他们明白当下所面临的机遇,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忱、自信,增加其对制度的认同感。
2.详细搭建科目选择标准的参考框架
在学生对新高考制度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学生必然对科目选取充满憧憬但又对正确的选取标准知之甚少,基于此,校方、教师两者需要搭建详细的科目选取的参考框架,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合理、正确地选取科目。例如:首先让学生从兴趣、天赋、意向三个维度对所选取的科目进行评估,筛选出首先方案与备选方案。其次,教师再结合科目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选择提出合理建议。或是专门建立科目选取咨询部门,选取部分老师接受专业培训后回校从事相关工作,为学生量身定制科目选取方案。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转变教师教学意识
新高考走班制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在教学方面的技能水平,同时还需要拥有能带领学生走出课本学习的能力,因为所教学生基本是出于兴趣、天赋选择的科目,所以教师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应该比传统高考更快速、更高效,而出于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考量,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有意识地掌握新的技术,增强沟通能力与技巧,合理增加课外知识内容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眼界,培养其创新意识及超前眼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校的教学管理策略
1.做好新政策的宣传讲解工作
学校方面首先应通过组织大型宣讲会、座谈会等方式让学生对新高考制度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做好对教师关于新制度方面的培训工作,使其熟悉该制度的内容与细节,让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家长、学生的疑问做出及时、合理地解答,并有能力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给出建议。
2.学习先进教学管理经验,挖掘学校内部潜力
新高考制度在全面实施之前,是经过试点实践并取得了较大成效的,因此,县域校方可以与走在“前方”的前辈取经,学习其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避免出现急躁冒进、闭门造车的情况。并且在学习经验之外,校方也需要不断挖掘学校内部的潜力,做好新课程的管理与开发工作。
3.加强信息技术的使用,革新教学设备
新高考的走班制教学对教学过程中的设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均较高,而为了能够更快地跟上变革的步伐,县域校方不仅必须加强教师的管理,让其将信息技术融入日常的教学管理之中,同时还应在教学设备的革新上加大投入,缩小由于地区经济水平参差不齐而导致的学生教育方面的差距,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结束语
本文从新高考角度对高中教学与管理的要求进行研究,并对当前县域高中新高考改革下教学与管理存在的不足进行改革,加强学校教师与学生学习的管理,顺应时代变化,使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黄朝阳.新高考制度背景下高中教学管理应对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2021(11):66-67.
[2]陈怀,徐晓勇.新高考新变化新对策[J].高考,2021(14):1-2.
[3]朱伟国.新高考改革下高中教学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高考,2020(34):96-97.
[4]柯文岛.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管理难点及应对措施[J].考试周刊,2019(19):24.
[5]游远新.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校长教学管理水平[J].当代教研论丛,2019(2):99,102.
[6]党丽.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分层走班教学管理实践探讨[J].高考,2022(18):103-105.
本文系2023年度河北省教科辦研究课题“新高考背景下县域高中级部管理和教学模板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G202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