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与社会的联系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
2023-07-28李征
李征
摘 要:2021年贵州省高中学段进入“三新”改革,在“三新”改革的背景下,生物学核心素养与一线课堂教学的联系更加紧密。生物学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作为生物学核心素养之一的“社会责任”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相对于其他核心素养而言,未引起教师和学生的足够关注,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缺少实践、脱离社会事实、发展社会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是现阶段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人教版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为课例,尝试探索利用来源于教材和课外的事实资料形成学生社会责任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社会责任;事实资料;高中生物
一、核心素养与社会责任
笔者了解到大多数国家的核心素养发展体系都具有关于社会责任的内容,欧盟的“社会与公民素养”、美国“21世纪技能”生活与生涯技能[1]、新加坡的核心素养框架完全以完善品德的人为导向建构的,其目的是培养充满自信的人、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人、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热心公民,满足个人与国家发展的和谐统一[2]。在我国社会责任先是作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构成的18个要点之一被提出,它属于“社会参与”方面,是“责任担当”素养的三个要点之一,随后又作为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提出[3]。足以看出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保持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社会责任于国家、于个人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对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是我国培养人才必备的部分,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重视,充分渗透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描述了“社会责任”的定义,是指基于生物学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4]。经分析认为,社会责任虽落脚于“担当”和“能力”,实际却包括个体对所应担负责任的认知、情感和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要
求[5]。具备这种素养后,学生能够做什么呢?根据课标的解释,笔者将其分解为4个层次:1.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后,面对有争议的社会议题能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2.能将获得的生物学知识结合本地资源进行应用;3.潜移默化形成生态意识;前3个层次是对自身层面的发展,从学习到实践到植根于内心的认同。第4个层次即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向他人宣传,形成对社会有益的促进者,对学生的目标要求逐步提高。以上目标的达成是依靠课堂上一步一步的积累。在完成其他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同时如何有效渗透对社会责任的培养是教师们面临的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编辑室资深编辑、编审吴成军老师提出“在形成生命观念,进行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义务”[6]。可见,社会责任与其他的核心素养密不可分,是相互促进的。
二、存在问题
笔者通过对贵阳市第六中学生物学教师的访谈与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如何从科学、技术指向社会
生物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在不同的情境下进行观察,在特定的目的下进行实验,生物学不断地发展积累了大量生动的教学素材,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需要设置适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素材,但目前教师使用的素材中,形式上主要以文字为主,内容上以理论为主,学习生物学概念、科学方法,缺少具有针对社会责任的教育素材,缺少实践。
(二)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一节示范课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比如利用科学史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艰辛、直面困难的勇气、敢于创新的精神;比如搜集与本节内容相關的符合本地特色、可圈可点的或有待改进的资料,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比如选择有争议的社会议题,让学生根据生物学知识进行讨论,并做出理性判断等。但在一节常规课中,可能由于课时的限制,缺少关联性强的素材,场地限制无法进行实践等因素,教师会选择将时间放在知识性内容的教学上。
(三)如何处理好社会责任与其他3个素养的关系
进入课程改革以来,笔者所在的备课组一直把研读《课标》作为首要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宗旨。但教师们更关注的是生命观念的形成,科学思维的培养,科学探究的实施,而社会责任是比较忽略的部分,教师的重视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社会学家戴维斯曾说过,“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生存的机会”。社会责任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有责任和义务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
(四)如何对社会责任是否达成进行考核、评价
目前而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多以习题、试卷,以书面表达的形式进行。教师们普遍认为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实验的考查更容易在题目中体现出来。而社会责任需要通过学生对待具体真实的事务的判断、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体现,需要通过学生面对实际问题,不容易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所以在高考的题目中较少出现。其实不然,在对2022年高考试卷进行分析时,笔者发现2022年全国乙卷理综试卷31题,利用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中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考查了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属于社会责任的内容。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核心,面对笔者备课组教师们的困惑和问题,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本文以人教版生物学必修1《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为例,利用好教材提供的“与社会联系”栏目并补充有针对性的课外素材,尝试探索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的有效策略。
三、具体措施
(一)整合事实资料,各司其职
从教材的结构来看,包括许多的章、节,每节内容不能全面、均衡地发展学生的所有生物学核心素养,《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本节内容非常强调与社会的联系,有大量的社会性事实资料,笔者将其作为课例,利用好事实资料,培养社会责任。
利用事实资料:1.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逆浓度吸收碘离子;2.在乌贼的神经纤维对Na+的运输,当膜外溶液中加入能量抑制剂,则Na+逆浓度移出迅速停止,当用药物抑制神经纤维膜上的载体蛋白的活动时,Na+移出再次停止。从事实到概念完成主动运输的概念教学。
利用来源于教材拓展应用的事实资料:3.柽柳是强耐盐植物,它的叶子和嫩枝可以将吸收到的植物体内的无机盐排出体外。设计实验探究柽柳的根部吸收无机盐离子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同时补充耐盐植物盐腺的结构。培养科学实验、科学思维。
利用新闻资料:4.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提出抗盐碱作物对提高土地增量是很有意义的,对中国的粮仓、中国饭碗也能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培养社会责任。
利用来源于教材与社会的联系的资料:5.对转运氯离子的载体蛋白的研究发现为治疗囊性纤维化带来了新的希望。培养社会责任。
利用事实资料:6.白细胞吞噬病原体;7.分泌蛋白的合成及运输,完成胞吞、胞吐的教学。
利用来源于教材与社会的联系的资料:8.变形虫的胞吞、胞吐;9.痢疾类变形虫引起阿米巴痢疾,培养社会责任。
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主要的时间在课堂,要达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的目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做充分准备,将社会责任有目的地融入课堂教学。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深挖,进行合理的设计,有目的地用好每则资料,各司其职地完成教学目标。笔者在整理教材内容时,发现强耐盐的植物,大多具有盐腺的结构,盐腺主要位于植物的茎、叶的表面,分泌无机盐离子,以适应生存在高盐环境中。结合课外资料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提出抗盐碱作物对提高土地增量的重要意义。将两则资料联系起来,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有针对性地课外资料的搜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更大的阅读量,关注生物学的发展进步。
(二)关注社会发展,展望未来
我国现阶段对盐碱地种植经济作物的研究,从盐碱地的治理到培育适应盐碱地环境的经济作物。学生在了解了柽柳的泌盐结构与机制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比如:通过“某种方式”让经济作物拥有盐腺的结构,将多余的盐分泌出来以适应高盐的生活环境。虽然以学生们现有的知识储备及实验条件限制,无法提供真实有效的研究思路或者进行实践,但笔者认为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大胆提出自己的实验思路,能让学生对未来充满期待,能认识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能通过不断地学习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当然这并非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学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也不会成为题目中的内容,选择这则资料更多的是对学生情感上的一种培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国家、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对未来的憧憬。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很多有意义的社会议题,比如: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植物生长调剂的利与弊、克隆猴的诞生对人类的意义等。利用好这些社会性议题,能让学生通过讨论做出理性的判断,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也能让学生更多了解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三)了解不同领域,注重实践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学习科学除了能解释科学本身外,还必须回到社会。在本节课中学习了主动运输的概念,明确了主动运输所需的条件:需要载体蛋白,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产生的能量。在医学领域上,Cl-离子的转运(主动运输)受阻,导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多,造成细菌感染,引起囊性纤维化。引导学生思考,从主动运输所需的条件去分析,导致囊性纤维化的原因。学生做出合理假设,可能因为载体蛋白功能异常,可能因为缺少能量的供应。教师指出最终科学家发现是因为患者肺部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转运氯离子的载体蛋白的功能异常所致,该发现为疾病的治愈带来了新的希望。笔者对该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希望让学生体会科学的发展、研究的突破,需要借助学习获得的基础知识,掌握好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用于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学习完胞吞、胞吐的内容,可以以题目的形式,引入脂质体靶向给药系统,一方面联系了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另一方面又对细胞膜的结构与结构特性进行了复习。以上案例通过教师的讲授,引导完成科学、技术指向社会的过程,是教学中最容易实现的方式。更好地处理是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实践。比如:在学习“细胞呼吸”时,可结合贵州本地特色,与酿酒工业结合起来,可组织学生参观酒厂,分析酿酒过程中每一环节的目的;分析发酵罐控制参数温度、pH值、压力、空气通量等与酵母细胞呼吸作用的关系。如不能实地参观调查,也可以由老师录制视频,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分析。
(四)联系身边生活,关注健康
“健康生命意识”指的是“主動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生物学在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规律,探索生命的奥秘的同时,传播健康生命意识也是本学科的使命,这一点需要通过生物学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来实现。本节内容与社会的联系中学习了痢疾类变形虫通过胞吞的方式,吞噬掉肠壁组织细胞引发阿米巴痢疾。这种病原菌通过饮食传播,提醒学生们注意个人卫生,尽量采取分餐的形式就餐,不吃外面小摊贩上的“三无”食品,向周围的亲戚朋友进行宣传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可与研学课程结合,对校园外小吃餐车的卫生状况进行调研,结合《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的内容对食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培养、鉴定,让学生走近生活,走近社会。当新冠病毒回归“乙类乙管”以后,全民对身体健康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学生们学习免疫调节相关知识以后,有责任、义务宣传接种疫苗的原理和必要性,以及对待病毒的科学态度,做到有效的预防。
结束语
本节课已经进行课堂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当与我们生活相关的一个一个实例被抛出,从学生们的眼睛里是能看到光,积极思考,为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当提出对盐腺的研究可应用在哪些领域时,学生们能联想到有希望实现经济作物在盐碱地的种植;当提出囊性纤维化的致病原因是Cl-的主动运输受阻时,学生们能说出从主动运输发生的条件去分析致病的原因。在讨论、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科学思维、科学实验两个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自发形成社会责任的意识和义务。对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不是空谈大道理,而是将其融入在教学过程。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关注社会的发展,了解不同领域与生物的联系,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有计划地使用好每则资料,也许是在课堂上多提的一个问题,多进行一个的描述,多做的一个题目,就能在发展其他素养的同时做到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江清远.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现状调查与教学分析[D].黄冈:黄冈师范学院,2020.
[2]黄四林,左璜,莫雷,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6):8-14.
[3]刘恩山.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王颖.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社会责任素养的内涵与体现.[J].课程.教材.教法.2020(2)125-131
[6]吴成军.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6(1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