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阶段的“研习”路径

2023-07-28何攀

高考·中 2023年5期
关键词:研习新课程高中语文

何攀

摘 要:“三新”背景下,“研習”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高中语文的选择性必修阶段,切实有效地推进“研习”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研读文本,明确文体特点,积累必备知识,这是“研习”的基础;设置情境,联通学科知识,高效收集信息,而后开展活动,碰撞研习成果,展现能力素养,这是“研习”的综合;关联写作,考查思辨能力,实现读写结合,这是“研习”的重要提升阶段。“研习”型学习可以让语文课堂变得更为丰富多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其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研习;选择性必修

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关注“研习”与“研讨”这两大类教学方式,对于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学生,帮助学生应对新高考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研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张克中老师指出,课程标准中在必修阶段主要提出的是“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之类的基础要求,“对选择性必修课程,重点用的是‘研习,‘研习与‘表达‘交流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对课程内容学习的进阶上;而对选修课程,用的是‘研讨,‘研讨与‘研习最大的不同是‘研讨的理性层次明显更高。[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王本华老师则指出,“我们也可以将‘研习看作让学生建立一种意识,养成一种习惯,目的是引导学生用‘研究的态度面对他所遇到的学习材料或资源,建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养成围绕问题进行深度钻研的习惯。[2]”笔者认为,教师建立“研习”型的教学观,探索“研习”的有效路径,是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在“研习”型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深度参与者。由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选择性必修阶段的选文多有一定的难度,而阅读量又比较大,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突破重难点,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探讨“研习”型学习的实践路径。

一、研读文本,明确文体特点,积累必备知识

面对“研习”或“研讨”型学习,许多一线教师存在误解,认为是要削弱教师的课堂地位,学生在一种表面热闹的场景下并不能学习到真正的知识,这可能是受一些表演性质的课堂的误导。在那些表演式课堂中,为活动而活动,为热闹而热闹的情形是非常普遍的。事实上,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一定是建立在文本理解基础上的主体。文本、教师、学生三者应该是统一主体关系,很难说孰轻孰重。

本单元的课文有《〈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爱》,选材内容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的部分核心哲学思想,学习任务群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人文主题是“百家争鸣”,从“研习”的视角来说,研读文本,了解儒家、道家、墨家的基本哲学体系,是后续系列学习活动的基础。介绍一个学派基本哲学思想的方式有很多,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积累,笔者采用的是思维导图法,以儒家为例,着重从学派主要特点及代表人物进行介绍,学派代表人物主要介绍孔子与孟子。通过思维导图的梳理,学生对于各家的学说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之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张图还可以不断丰富,形成学生不断再创作的关于一个学派的个性化理解的思维导图。

在了解各家学说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学生自学加教师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单元课文的基本内容。因为有了前面的学派知识的基础,在这个环节的讲解中,学生可以将文本放在学派哲学思想体系中去理解,这样对于课文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在这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传统的课堂讲授仍然是必要的。实际上,在“研习”过程中,教师并未缺位,而是无处不在。只就讲解这个环节而言,将文言文文本放置在一个学派的知识体系中去解读,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设置情境,联通学科知识,高效收集信息

在研习型学习中,对必备知识的运用,是提升能力素养的关键,基于这种考虑,笔者组织了辩论赛,以期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家学说,对各个学派的理论能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与运用。由于不同的班级人数不同,可设置的辩题数量也不同。这里列举三个辩题:

A.儒道之辩:陶渊明在辞官前进行咨询,要走儒家入世的道路还是道家出世的道路。正方:儒家。反方:道家。

B.儒墨之辩:清朝乾隆年间,一个中等之家的男主人去世了,他的两个儿子一个信儒家学说,一个信墨家学说,就父亲的葬礼应采取薄葬还是厚葬产生了争议。厚葬花掉一些钱财,家境基本可以承受。正方:厚葬。反方:薄葬。

C.道墨之辩:战国时期,有一座小小的城池被围困,危在旦夕,道家学派的人与墨家学派的人辩论,应不应该去救这样一座城。正方:墨家,要救。反方:道家,不救。

辩题A关联的必备知识是儒家与道家的处世态度(入世与出世);辩题B关联的必备知识是儒墨两家对于“礼”的不同看法;辩题C关联的必备知识是道家与墨家对于战争(功用)的不同态度。

要让辩论赛达到实效,还要有另一些准备。

(一)明确辩论规则,小组进行分工。一场辩论赛通常是一节课的时长,结合一般的辩论赛规则,就可以整理出适用于课堂的规则。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分组确定自己的角色。除了一辩到四辩的四位队员,还可以有资料员、教练等身份,这样可以保证全班的学生都能够参与活动。

(二)关联逻辑知识,提升学生表达的逻辑性。辩论赛要体现出一定的水准,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知识。选择性必修上册的第四单元的内容是“逻辑的力量”,是高中语文专门设置的逻辑单元。为了做好辩论赛活动,我们专门先学习了这一单元,为辩论赛提供了语言工具层面的支持。研习型学习,充分调用与整合教材资源十分重要,这样一来可以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拥有相对丰富的一手资源,在研习的过程中真正用好教材,加深对必备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

(三)查阅文献,做好资料准备。每個小组要根据自己的辩题立场,去查阅相关文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使用学术搜索,在中国知网等网站上进行检索。这个过程,是学生真正主动去寻找材料进行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在信息时代,这是学生要提升的关键能力之一。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了解规范的学术网站,对获取相对高质量信息的渠道有了真实的体会,有效地提升了信息的辨析与获取能力。有的小组为了准备好自己的辩题,研读学术文献达数十篇,这是笔者在设计这个活动之初没有想到的。在浏览文献的基础上,小组还要制作一些知识卡片,在小组讨论与正式辩论时,这些知识卡片可以起到重要的提示作用,这个过程,也是信息处理的过程。

三、开展活动,碰撞研习成果,展现能力素养

活动正式进行前,教室要合理布置,讲台为主持人位置,讲台下方两侧分别对排四张桌子,是双方辩手的位置,双方间隔一米八左右,与讲台相对、连着辩手桌子可以再设置计时员的位置。这样,辩论的中心场地就基本布置完成。教室其他同学的座位基本围绕辩论场分布,这样辩论队员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关注。在各类语文活动中,辩论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最高的活动之一。辩论赛依次进行时,由于有明确的发言规则,加上前期的充分准备,辩论赛的过程是顺利的,基本上不会出现冷场的情形,基于一个学派立场的观点能够得到充分运用,这正是单元核心内容得到高度重视的体现。因为是全员参与,所以必然会存在表现优异与表现一般的学生,双方碰撞比较激烈时也会有偏离轨道、情绪化等情形,这些都是开展活动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但是设置活动的初衷并不是培养精英,而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样的课堂需要包容各种各样的遗憾。在表现耀眼的学生的光环之下,我们更要关注到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成长。

与此同时,表现突出的学生的示范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这里我们举一段辩题A的反方四辩王嘉嘉同学总结中的话:

今天我们的分歧归根结底是对于陶渊明所处时期价值观的理解的不同,您方的价值观说到底是一种妥协的价值观,而我方看似无为背后却是一种进取的价值观。他是在为自己谋幸福,也是在为后世千千万万个困顿的仕人谋幸福。他需要为这个世界扩宽边界,让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把路越走越宽,而不是把自己置于“因为这个时代为我奉献了,所以我就要勉强自己困在这个我认为不对的世界里”的狭隘的价值观。终其一生,他追寻的是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是学生为己方立场做的画龙点睛式的总结,这里面有着对陶渊明出世的积极意义的体察,也有临场对对方观点的反驳。在这样的表达中,传统哲学在当代学生的生活中真正获得了某种理解。

每一场辩论后,教师要适时进行点评,点评的角度主要是:理论的运用、辩论的技巧、辩论的风度。在表扬学生优点的同时,也要有理有据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为后续的学习提供重要参考。

在研习过程中,针对不同主题的单元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教师设置的任务情境也是不同的。总的原则是既要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参考,让语文学习在每一个学生那里都在进行,同时也要让真正有才华的学生能有机会崭露头角,对全班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

四、关联写作,考查思辨能力,实现读写结合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写作资源,将教材资源与写作结合起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式。在重点单元的研习中,当然也要考虑文本与写作的关联。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笔者设置了如下的写作任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儒家与道家的学说都属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内容。几千年来,经常见到关于入世与出世、有为与无为、依仁守义与绝仁弃义、克己复礼与否定礼仪等方面的争论。你是如何理解儒家与道家的学说的?试选择一个角度,结合自己所学所思,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典型的思辨类作文题。在写作思路的讲解中,笔者提供了思维路径的支持:

首先,梳理出关键概念:入世与出世;有为与无为;依仁守义与绝仁弃义;克己复礼与否定礼仪。

第一层思维:如何解读这几组关键词?①入世指积极有为,出世指消极无为;②仁义是儒家建立秩序的理论基础,抛弃仁义是道家的理论基础,因为道家认为世界如果不受干扰就会顺利运转;③礼仪是儒家制订的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世间有秩序,而道家喜欢自由自在,不愿受到约束。

第二层思维:选定什么样的议题?示例:①人类社会是要向前发展的,不可能在主流上采取道家向后转的主张,所以我们要入世,要有为。②但是道家的无为思想对于我们调节心灵,回归自然(主观上的与客观上的)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议题可以确定为:以有为之身入世,借无为之义养心。

第三层思维:议题的层次有哪几个?调动学生进行联想:有为→儒家如何有为?→“敏于事而慎于言”“仁”“喻于义”“见贤思齐”“文质彬彬”“弘毅”“进,吾往也”“不惑不忧不惧”“克己复礼”“恕”(关联教材内容)→选择其中的几个关键词参与构思;无为→《逍遥游》中的广大天地,《庖丁解牛》中的顺应自然,《老子》中的不妄为(遵循自然规律),《五石之瓠》中关于“无用之用”的辨析→心灵的天地是格外广大的

在前面构思的基础上列出写作提纲:

题目:仁以为己任,道以协身心

层次一:士必要弘毅,任重而道远;刚强则易折,体道而心韧。

层次二:入世如为山,进而不止;激流当勇退,思全其身。

层次三:心关天下事,允称君子;不忧亦不惧,儒道归一。

在这个构思案例中,笔者整合了教材资源,也融合了儒道两家的核心观念,最后希望求得的是一种与现实关联的统一。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这个题目的时候感觉难度较大,但结合自己对两家学说的理解,经过老师的讲解,深入进行思考,基本都能找到自己的写作路径。从写作实践来看,最后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进行单元研习任务设计的过程中,写作任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直接关系到对研习的成果进行运用。在选择性必修阶段的写作中,对学生写作的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文本解读、情境活动,这些都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为写作打下基础;如果没有写作任务,研习任务就会欠缺特别重要的一环,前面的学习成果不能得到充分的应用[3]。

结束语

综观整个研习过程,我们可以梳理出一种基本的研习路径:

第一阶段:基础积累。理解文本内容,积累必备知识。体现基础性。

第二阶段:综合应用。设置情境任务,整合学习资源,切实合作探究,提升能力素养。体现应用性与综合性。

第三阶段:写作提升。设置写作任务,提升写作思维。体现应用性。

创新性贯穿于整个研习过程,通过创新不断提升每个环节的学习效率。

在这样的研习路径中,文本被反复使用,随着学习流程的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情境化的学习任务驱动改变了单纯讲授的方式,让“自主、合作与探究”真正落地,而写作任务的设置则让写作成为研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过去语文课中课文与写作脱节的问题。整个研习过程中,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得到了体现,符合新高考的方向。

对于统编教材,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希望“能够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然后学生反复操练的教学模式,让语文教学以任务来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在语言、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文化修养等多方面起到综合的效应”。这是我们用好新教材的重要参考方向。我们希望通过不断探索,让语文课堂变得更为丰富多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其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克中.“研习”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选择性必修上册编写意图与教学建议[J].语文建设,2020(19):8-12.

[2]王本华.以“研习”为主,打通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与选择性必修教材: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介绍[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1):4-12.

[3]温儒敏.“学习”与“研习”:谈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建议[J].中学语文教学,2020(8):4-12.

猜你喜欢

研习新课程高中语文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导读课重在框架搭建——任玲老师《堂吉诃德》整本书导读课研习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研习新媒体: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拥抱
吴家麟先生是我研习宪法学遵从的楷模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