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数学建模 释放学习活力
2023-07-28王金水
[摘 要]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建构线段法求最值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等数学工具归纳出纯关系的数学结构,体会数学建模思想,深谙数学建模活动内涵,养成建模习惯,形成创造性思维,释放学习潜力,培养数学能力.
[关键词] 数学建模;线段法;最值问题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改专项课题“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中学数学实践研究”(Fjjgzx21-221).
作者简介:王金水(1970—),中学高级教师,厦门市专家型教师,从事中学数学研究工作.
在减负增效、提倡个性、着重实用的今天,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建模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数学建模将某一复杂的实际问题,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描述、抽象、简化,建立数量关系或空间关系,形成结构模型,在模型求解中不断反复验证完善,从而解决该类问题.
数学建模的本质就是以问题意识为引领,渗透模型思想,将数学生活化,学生在建模中逐渐学会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形成创造性思维,养成数学应用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能力. 数学建模是现实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实现数学与现实互通,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充满个体“思维构造”的创造性活动. 因此,数学建模不仅是一种数学技术、一种思想方法、一种数学工具,也是一种实践过程、一种创造思维. 其教学流程大致如图1所示.
建模需要对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刻画,而实际问题往往因素众多、错综复杂. 因此教学时,教师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眼睛观察并认识实际问题情境,抓住现实问题的基本实质,根据其特有的内在规律,抽象概括成简洁的数学问题,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然后用恰当的数学工具和相关知识,用数学语言和方法,分析与描述各變量之间的数学关系[1],进而建立数学模型寻求解法,再进行计算验证,发展学生的内在动机. 建模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经过多次思考、检验,完善数学模型,以强化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增强学习效果、科学精神.
因此,大力开展数学建模教学,已成为课堂变革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怎样把数学建模思想融入课堂教学,怎样依据某种规律建立数学模型,怎样利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从一道题到一类题的飞跃,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2],是目前数学建模的研究主题. 笔者结合最值问题的探索,尝试利用线段法建构一种纯关系的数学结构,以期实现数学建模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最终释放学生的学习活力.
建构数学模型释放学习潜能
模型一:动点在直线上的最值问题
问题1 (“将军饮马”问题):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将军在如图2所示的点A处,现在他要牵马去河边饮水,之后返回军营的点B处,将军怎么走能使路程最短?
实际问题是建模的开端. 从“现实情境”转化为“数学模型”,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模型,初步运用建模思想去审视、分析,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生1:如图3所示,上述问题可抽象为:点A与点B是河岸NM同侧的两定点,在河岸NM上找一动点P,使PB+PA的值最小.
生2:利用轴对称性质,根据线段法,作A点关于NM的对称点A,连接AB交NM于点P,线段AB的长即为PB+PA的最小值.
生3:也可以作B点关于NM的对称点B,连接AB交NM于点P,线段AB的长即为PB+PA的最小值.
两种解法都是线段法,通过简化或结构化现实情境,不仅使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世界,解释现实问题,也实现了认知结构化.
问题2 如图4所示,若A点在NM上,其他条件不变,此时PB+PA的最小值又如何?
生4:将军在河岸NM上,牵马饮水后直接回军营,线段AB的长即为所求的最小值.
生5:借鉴问题1,其实点A关于直线NM的对称点就是它本身,此时P点即为A点.
让学生多点“奇思怪想”,在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思路时,提升感悟关键信息的能力,创造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宽松气氛.
问题3 如图5所示,若将军在A处牵马饮水后,沿河岸NM走了一段路程AP,再沿着PB回到军营B,则P在NM何处能使PB+PA的值最小?
此问题承上启下,引导学生树立继续建模的信心.
生6:把PA转换成另一条新的线段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利用线段法建构一种纯关系的数学结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生7:借助三角函数,我联想到了sin30°=.
生8:如图5所示,根据sin30°=,作∠MAK=30°,再作PD⊥AK于D,则PD恒为PA.
生(众):由图5可知,当BC⊥AK于C时,PB+PD≥BC,故当动点P在Q点的位置时,PB+PA的最小值即为BC的长.
生9:可以发现,只要题目改成PB+PA(n>1)的模型,解决策略都与生8的类似,即构造sin∠MAK=.
生10:此问题可归纳成在一线上找一动点P到线外一定点B的距离与线上另一定点A的距离的之和最小的问题.
生11:这种模型的解决策略就是把折线问题转化成直线问题,再运用线段法求最值.
学生经过充分思考、讨论、尝试,最终用一个符号系统去表征原型,发展了处理信息及归纳思维的能力. 在模型求解中,形成了一套关于数学的描述,促使学生高水平的智力参与,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3].
提升建模素养不仅需要反思和交流,也需要问题和情境. 当然,还需要检验、修正与完善.
问题4 (应用)如图6所示,已知一次函数y=kx-2的图象与x轴相交于点A(-2,0),与y轴相交于点B,点P的坐标为(0,m). 求PA+PB的最小值.
明确建模方向,应用模型思想,构造相应的数学结构.
生12:本题符合PB+PA(n>1)的模型,根据其解决策略,把·PA+PB转化成
PA+PB,只要求出PA+PB的最值即可.
生13:建构线段法求最值的模型,我联想到了sin45°=.
生14:如图7所示,作∠OBC=45°,再作AH⊥BC于H,与y轴相交于点P. 线段AH的长即为PA+PB的最小值.
生15:△AOP与△BHP均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AO=2,OB=2,可得AP=2,PB=2-2,PH=,此时PA+PB=·
PA+PB=AH=·(AP+PH)=×[2+×(2-2)]=2+2.
生16:还可以由BH=,AB=4,AH⊥BC,以及勾股定理得AH=+. 所以PA+PB=AH=2+2.
反复建模检验,促使学生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优化解决办法,以提高解模的能力.
生17:能不能直接把PA转化成其他线段?
这又是一个思路,转化PA的问题再次唤醒了学生的思考动机.
生18: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直角边的倍,可把PA当成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生19:如图8所示,作CA⊥AP,取CA=PA,连接PC,则△PA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有PC=PA. 此时,问题转化成求PC+PB的最小值.
生20:作CQ⊥y轴,垂足为Q. 根据PC+PB≥BQ,当点C与点Q重合时,线段BQ的长即为PA+PB的最小值,此时△PAQ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P=OQ=OA=2,所以PA+PB的最小值为BQ=OQ+OB=2+2.
此解决方法之巧,主要是建立了一个结构模型,用了一個简洁的数学结构替代原型,体现了创造性思维. 事实上,数学建模是揭示事物内在的运行方式,数学建模能力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成效.
模型二:与曲线有关的最值问题
问题5 (动点在曲线上的模型)如图9所示,已知☉O的半径为6,OB=9,定点A在☉O外且不在OB上,在☉O上找一个动点P,使得PA+PB的值最小.
提供多层次的数学背景,创设动点在曲线上的问题情境,多层次寻求建模点和方向. 此问题充满了挑战和创造性,足以让学生重新思考已建立的数学模型.
生21:发现本题的动点在曲线(圆)上而非某一直线上.
生22:圆周也可以看作“将军饮马”问题中的“河岸”,此时A,B两点在“河岸”的同侧,需要把这两点的位置转移到“河岸”的异侧. 由于B点的位置比A点更具体,因此把定点B的位置转移到圆内某一定点即可.
生23:OB所在直线过圆心O,定点B在圆内的“对称点”必在OB上.
生24:发现△POB中的OP与OB之比恒为定值,可借助三角形相似转化PB,从而在OB上找到B的“对称点”.
生(众):B关于圆的“对称点”在哪里?
学生不经意的一句话,道出了解决本题的核心与关键.
生25:利用子母型相似模型,在△POB内部,以∠POB为公共角,构造一个△COP,使之与△POB相似. 如图9所示,在OB上取OC=4,则=. 连接PC,则△BOP∽△POC,得==,所以PC=PB. 因为AP+PC≥AC,即线段AC的长为PA+PB的最小值.
生26:此时动点P的位置,即为AC与☉O的交点Q的位置.
生27:本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28:确定C点的位置.
生29:除了要求C点必须在线段OB上(圆内)的位置外,还有什么数量要求?
生30:必须满足=,即OP 2=OC·OB. 若☉O的半径为r,则OC=.
……
通过与学生所熟悉的数学结构、模型相结合,化曲为“直”,为学生开辟了一道建模素养发展的途径. 在重新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实践创新,形成一套关于解决问题的程序.
问题6 (动点在直线上的模型)如图10所示,在△ACE中,CA=CE,∠CAE=30°,☉O经过点C,且圆的直径AB在线段AE上,设D是线段AC上任意一点(不含端点),连接OD,当CD+OD的最小值为6时,求☉O的直径AB的长.
寻求建立恰当模型的方法和过程就是建模思想落地生根的过程.
生31:由于动点D在线段AC上运动,联想到动点在直线上的模型,作CF∥AB,则∠ACF=30°. 如图10所示,作DG⊥FC,把CD转化为DG;作OH⊥FC,则CD+OD的最小值即为OH的长. 根据题意有OH=6,又∠OCH=60°,则OC=2,则AB=4.
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要点,这就是实践价值,学生纷纷指出,动点在曲线上的最值问题,得先构造三角形相似,然后转化为相关线段,再通过线段法去解决.
问题7 (动点在曲线上的模型)如图11所示,在△ABC中,∠ABC=90°,AB=CB=2,以点B为圆心作☉B与AC相切,P为☉B上任意一点,求PA+PC的最小值.
再次为学生创造建模素养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建模的意图,以提升其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生32:动点P在☉O上运动,联想到前面的模型,在BC上取点D,构造三角形相似,转化PC. 如图12所示,易求☉B的半径为,在BC上取BD=1,连接AD,BP,PC,则△BPD∽△BCP,得PC=PD. 所以PA+PC的最小值为AD的长,即.
在线型与非线型问题的背景下建构线段法求最值的活动,采用原型启发和酝酿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建立数学模型的机会,在建模思想的渗透、启迪、运用下完成知识、思维、能力三者统一,实现充满智慧能力和高格调的课堂转型.
建构数学模型,实现课堂变革
建模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数学素养,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建立良好正确的数学观,养成严谨的数学思维方式与方法,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 因此,数学建模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是实现课堂变革的一个突破口. 在教学中,教师应聚力课堂变革的关键问题与方向,潜心于课堂创造与学习变革,以建模的视角去思考课堂的本质,点燃学生个体创造潜能的“火种”. 具体而言:
首先,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 建模是不断迭代学习的过程,要精拟建模问题,营造良好的建模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建模,逐步渗透建模策略,使学生在“发现→归纳→总结→解决”问题中,逐步将情境结构化,将问题数学化,并通过多次循环执行,多角度、多渠道、多观点、多层次寻求解决策略,以完善模型的理解与应用,进而找出模型结构,形成成套链条.
其次,重视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 教师要加强建模课程的钻研,把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作为首要任务,从数学的角度聚焦建模方法,讲授解模思想,总结模型特征,提出有指导性的策略,带动学生能用新的模型来模拟原来的模型[3],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再次,着重模型的实践与应用. 数学建模是从现实世界到数学世界[4],关系着能否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能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能否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能否唤起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事实上,脱离情境,知识就只剩下符号. 建模是应用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建模能了解知识产生的根源,拓宽知识面,形成合理的数学结构,实现知识迁移,提高个体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改革难就难在课堂,要实现课堂变革,应把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确定为课堂变革的方向与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着力把一个模型“学得透,学得精,用得活”,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建模,悟出数学模型的约束条件,学会对数学模型追本溯源、广泛迁移,学会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奠定建模素养发展的基础.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为学生发展建模素养提供保障,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释放学习潜能,发挥建模活动的价值,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雍庆.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中学“数学建模活动”教学设计[D]. 西华师范大学,2018.
[2]王金水,张洁,林晴岚.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实验活动——以相似三角形的运用为例[J].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21(19):32-36+51.
[3]刘彩红. 数学建模思想融入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 合肥师范学院,2017.
[4]王金水. 把握課堂追问时机 提升初中生数学思维品质[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02):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