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语语音研究的韵律转向

2023-07-27李杏莲方喜军刘希瑞

关键词:重音音高语调

李杏莲,方喜军,刘希瑞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与二语形态-句法系统习得相比,二语语音习得更为复杂,也更难达到或接近母语者水平(native-like proficiency),这既与音段的准确习得有关,也与音段之外更复杂的韵律特征有关,而后者是被感知到外国口音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新方法的不断应用和音段理论模型的拓展,二语韵律研究受到国内外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二语语音研究领域出现了从音段研究向超音段韵律研究转变的“韵律转向”现象[1]。为深入阐释二语语音研究“韵律转向”的变化趋势,本文采用文献可视化计量方法,梳理了国内外核心期刊近20年来关于二语语音研究的相关文献,同时对国际唯一的“二语语音教学研讨会(Pronunci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简称为PSLLT)”会议论文及二语习得领域国际权威期刊《二语习得研究》(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之《二语习得中的韵律》专刊7篇研究性论文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二语韵律特征习得最新研究与成果,并提出了其对我国二语语音研究及教学的启示。

1 国内二语语音研究动态

本文运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功能,以“元音”“辅音”“重音”“语调”“节奏”“韵律”“声调”“二语”“英语”“对外汉语”为主题词,对国内二语语音研究主要文献进行了检索。文献分类目录选择“哲学与人文科学”,检索栏目为“学术期刊”,检索日期截至2022年12月31日,期刊来源类别为“北大核心”和“CSSCI”期刊,共获得文献720篇。手动删除与此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得到涉及二语音段和韵律特征的文献共计289篇。顺便提及,本研究中的“二语语音”取之广义,指学习者习得母语之外的语言,既包括中国学习者学习英、法、德、日、韩等非母语语言,也包括外国留学生及少数民族母语者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语言习得[2]。

基于以上文献的数据,使用可视化分析工具VOSviewer,生成关键词时间图。VOSviewer是由荷兰莱顿大学科技研究中心的Van Eck和Ludo Waltman于2009年共同开发的一款文献计量分析软件[3],用于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在VOSviewer中,设定词频为2,生成关键词时间图(图1)。图中的圆圈表示软件最后筛选出的关键词,关键词的圆圈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颜色从左到右,即从冷色调到暖色调代表关键词出现的时间从早到晚。图的右下角为时间条,根据时间先后,时间条的颜色与圆圈的颜色相对应,由冷色调到暖色调分别为:深蓝色、绿色、青色和黄色。由于VOSviewer的关键词时间图的叠加特点,时间条上显示关键词出现了模糊时间段;因此,有关此主题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20年代初,并以2010年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时间段。结合文献和VOSviewer关键词时间图来看,2010年之前的研究多关注于音段层面,比如“音段音位”“音位”“发音部位”“发音特征”等;2010年起,关于韵律层面的研究明显增多,开启了我国二语语音研究的新篇章。

图1 国内二语语音研究关键词时间图

关于韵律层面的研究文献总结如下:早期数量少且集中于语调和重音方面,关键词主要涉及“降升调”“弱读”“重音”以及信息结构中的“信息词”等。2010年前后,有关韵律层面的关键词数量呈显著性增多趋势,图中该时期关键词颜色由冷色调逐渐过渡为暖色调。关键词有“节奏”“停顿”“语调”“声调”“重音”“节律”“调核”“韵律”和“韵律特征”等,同时涉及语调层面更细致的研究,比如“音强”“音高”“时长”等。结合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内容可归纳为英语作为二语的语调习得、语调功能、重音、节奏类型、流利度、可理解度、韵律特征等[4-9]及汉语作为二语的轻重音、声调、韵律组块等[10-12]。这些研究紧跟国际研究前沿,借助先进的语音技术手段,注重英汉语言语音系统的对比,回应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对二语语音习得及教学的影响,突出交际可理解性的首要目标,更加关注韵律特征在言语交际和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意义。综上所述,国内二语语音研究重心已经呈现出由音段层级转向韵律层级的显著趋势,时间大致在2010年前后,韵律方面的文献数量明显增多,这主要是由于在当今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超音段韵律特征是外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者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国际二语语音研究动态

首先,按照“second language speech”或“second language pronunciation”或“second language phonology”为主题词,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到2000—2022年间的745篇文献,并将检索到的这些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文献计量学工具CiteSpaceⅡ绘制文献关键词共现可视化知识网络图谱[13],以期把握国际二语语音研究近20年的热点内容和变化趋势(图2)。图中,节点和标签字体的大小代表该领域发文量,发文量越多,节点越大;关键词出现的先后顺序由冷色调蓝色,依次过度为绿色、黄色和橙色,直到最近的时间分区里呈现为暖色调红色[14]。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2010年间,习得(acquisition)、感知(perception)、外语口音(foreign accent)等是该时间段内研究的主题,然而几乎没有关于韵律的研究;2010—2022年间,涌现了很多与韵律相关的关键词: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或comprehensibility)、熟练度(proficiency)、流利度(fluency)、韵律(prosody)、节奏(rhythm)、时长(duration)、重音(stress)和语调(intonation)等。

图2 近20年国际二语语音研究关键词共现图

其次,梳理PSLLT研讨会在2009—2022年期间的会议内容,并选取了83个与本文研究相关的话题,按照文章中出现的话题频次梳理如下:从研究对象来看,音段层面涉及元音、圆唇元音、鼻辅音、边音和擦音等,韵律层面涉及韵律、声调、重音、可理解性、流利度、语调、音高和时长等;从文献数量上看,研究超音段层面的多于音段层面——前者相关研究有116篇,后者有75篇;从研究时间上看,音段层面研究开始较早,并集中于2009—2013年,超音段层面研究开始时间相对较晚——约为2012至2014年,且2019—2021年的文章数量最多,已经超过音段层面的文章数量。

综上所述,国内和国际二语语音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及国际二语语音教学研讨会的论文内容均表明,二语语音研究在2010年前后呈现出研究重心由音段层面向韵律层面转向的趋势,并在随后的十几年间逐渐聚焦于韵律层面。

3 《二语习得研究》专刊《二语习得中的韵律》综述及启示

为进一步深入揭示国际二语韵律研究的前沿动态、理论模型、思路方法和研究发现等,促进国内研究向纵深发展,下面本文将对二语习得国际权威期刊《二语习得研究》2014年第2期专刊《二语习得中的韵律》中全部7篇研究论文进行综述。

该期专刊主持人是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的Ineke Mennen教授和伦敦大学的Esther Leeuw教授,他们在开篇《音段之外——二语习得的韵律》中主要介绍了韵律的功能和二语韵律习得面临的困难[1]。文章指出:第一,各种语言都产生在日常话语中,在人际交流中人们可以通过语调的升降来传递各种类型的信息;第二,韵律具有信息突显功能,被突显强调的词汇重读音节具有更高的基频(F0)、时长和振幅,被感知为声音更高、时长更长、响度更大;第三,韵律还可以用来传达词汇意义,如在很多语言中,人们根据词汇重音来区分单词的意义;第四,韵律还可以将语言成分进行韵律切分(Prosodic Phrasing),并通过韵律边界消除语法中不明确的话语歧义。关于二语韵律习得,文章指出,由于各种语言不仅在韵律结构上存在差异,而且在和韵律属性的实现方式上(包括音高、节奏、响度、时长等)均有所不同,二语韵律习得确实不易;二语韵律习得困难在语言差异的因素之外,还与母语感知策略的迁移、产出动能受到限制或者韵律信息在长时记忆中的存储问题等有关;同时,母语听者如何感知和解释非目标语言的韵律,对二语习得与交际也具有推动作用。

《母语韵律范畴对英、法为母语的普通话学习者声调感知的影响》一文由西悉尼大学的So &Catherine合作撰写[15]。Catherine教授是享誉全球的著名语音学家、西悉尼大学MARCS大脑行为与发展研究所心理学讲席教授、耶鲁大学Haskins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语音科学》(Phonetica)杂志主编(SCIE、SSCI及A&HCI同时检索)、语音习得PAM(Perceptual Assimilation Model)模型创始人。该文主要考察了澳大利亚英语和法语母语者对句子环境下汉语普通话声调的感知,包括韵律范畴(如:声调、音高重音、语调等)归类和声调区分(discrimination)两项任务。研究结果表明,英、法母语学习者在进行韵律范畴归类时主要依赖于其各自母语语调范畴(intonation categories)与汉语普通话声调音高曲线的相似性;法语母语者能够较好地区分汉语普通话的三声和四声,而英语母语者则不能,其原因可能在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词重音系统差异较大,英语母语者在感知汉语普通话声调时同时受母语词重音和语调负迁移的影响较大。声调区分实验的结果表明,法语母语者整体上优于英语母语者;就调类区分而言,各组对T1-T4和T2-T3的区分度均显著低于其他调类组合,且这两种调类组合的区分度之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声调组合的区分不能完全通过学习者相应的母语韵律范畴来预测。以上研究发现也支持PAM-S(the Perceptual Assimilation Model for Suprasegmentals或PAM-Suprasagementals)模型中关于学习者母语和二语韵律特征上的同化类型可以预测学习者对二语韵律特征的区分[16]。

《二语节奏韵律特征习得——以母语为汉语普通话和德语学习者为例》一文由剑桥大学的Li &Post共同撰写。文章考察了母语背景不同且二语水平也不同的学习者在二语节奏习得方面的异同,涉及的变量主要是重音延音和句尾延音这两个韵律特征的习得[17]。文章系统回顾了早期节奏等时观、音系学视域下的节奏连续体模型和基于韵律特征的节奏观,重新评估了不同语言属性在言语节奏中的相对重要性,分析了构建节奏习得的多系统模型的必要性。实验结果表明,节奏测量指标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的英语水平,指标值与学习者的英语水平成正比,并与音节结构差异无关。但是,母语背景不同的学习者在节奏习得中有关元音占比(VarcoV、nPVI-V和%V)变化发展轨迹呈现相反方向:汉语母语学习者逐渐减少而德语母语学习者逐渐增加。关于重音延音和尾音延音的习得表现,学习者的指标值都从较低值向较高值发展,并能愈加明显区分非重读、重读和末尾音节的音长,这些变化也符合普遍发展路径假说,同时也证实了二语韵律特征的习得确实在二语节奏中得到了较好体现。文章提出,二语节奏习得在本质上遵循多系统动态发展的模型,二语学习者在不同阶段习得不同的韵律特征,路径和方式不同且相互影响。

《学习者和语言接触中的韵律转向——以布宜诺斯艾利斯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母语人习得的卡斯蒂利亚西班牙语的节奏和语调为例》一文由德国汉堡大学的Gabriel &Kireva合作撰写[18]。布宜诺斯艾利斯西班牙语(又称波尔蒂诺语)因受大规模意大利移民影响而具有意大利语的一些韵律特征,卡斯蒂利亚西班牙语指西班牙语本土官话。该文探讨了意大利语特有的节奏和语调模式在多大程度上出现在上述两种语言中。节奏测量数据发现,意大利语表层节奏特点在波尔蒂诺语和意大利语母语人习得的卡斯蒂利亚西班牙语都有显现(%V、VarcoV和nPVI-V值均较高),支持了McMahon母语迁移假说[19]。然而,波尔蒂诺语的语调特点只部分支持了母语迁移假说,当代波尔蒂诺语总是通过降调的音高变换来实现一般疑问句的功能,这与意大利语母语人习得卡斯蒂利亚西班牙语不同,后者有多种音高曲拱变化来传达不同的语用意义。作者推断,这可能是对这种变化的标记性过度概括导致。

《马来语母语英语学习者的信息结构韵律标记》一文由德国明斯特大学的Gut和马来亚大学的Pillai合作撰写。该文聚焦信息结构韵律标记,探讨了跨语言间二语语调产出的影响[20]。在语篇朗读中,从音节时长、音高重音类型、升调的语音实现和音高峰值对齐等方面比较了两组受试者(马来语母语人和马来语母语英语学习者)在承载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词汇上的异同。研究发现,马来语母语英语学习者在新旧信息的韵律标记方法与英语母语者不同:前者在已知信息上大多呈现高且上升的音高重音,而后者仅有降低的音高重音或无音高重音。此外,前者的音高重音达到峰值时间明显晚于后者。总体上讲,马来语母语英语学习者与马来语母语者在韵律类型上非常相似,没有显示出母语与二语韵律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糅合情况。

《德语母语英语学习者音高域的二语习得研究》一文是由奥地利格拉茨大学Mennen、英国爱丁堡玛格丽特女王大学的Schaeffler和英国班戈大学的Dickie三人合作撰写[21]。音高域(pitch range)是指语音产出过程中基频(F0)值的变化情况。该文主要考察了中高级英语水平的德国女性对英语音高域的习得,探讨了二语学习者偏离或接近目标语言(英语)的音高域值的程度。也有学者研究发现,英语母语者与德语母语英语学习者的跨语言差异本质上与语调曲拱测算位置相关。如测算位置靠前,英语母语者的音高域更宽一些;如位置靠后,音高域就小一些[22]。该研究关注德语母语英语学习者是否对目标语中的这种位置差异敏感而形成相似的音高域,或者只能呈现更具普遍性的跨语言差异。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德语母语英语学习者的音高域值接近英语母语人指标,说明她们适应了英语语调曲拱的起始位置,从而表现出目标二语特有的音高域。

《二语英语语调中形意联想、语义获取与母语迁移的关系》一文由美国匹兹堡大学的Ortega-Llebaria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Colantoni合作撰写[23]。该文主要考察了二语学习者对二语语境意义的理解是否会增加母语对二语语调的影响。该文通过一系列提升学习者语义理解水平的任务,比较分析了两组二语英语学习者(汉语母语者和西班牙语母语者)之间以及同英语母语者在英语句子焦点的感知和产出方面的差异。该研究发现,在感知方面,汉语母语组与对照组的感知结果差别不大,西班牙语母语组在主语和动词位置的感知与对照组存在差异;在产出方面,非语义获取任务表明,两组二语学习者在音高、音强方面基本都能模仿英语母语者,仅在音长上有微小差异。语义获取任务表明,与英语母语者相比,两组二语学习者在回答中应用完整句子的频率较低,且停顿较多。其中,西班牙语组出现的停顿比汉语母语组更多,说明母语迁移在西班牙语母语学习者上尤为明显,他们对英语句子焦点的感知,同其母语一样也出现在句尾,他们也是唯一一组在焦点词后插入停顿的受试者,表现出明显的母语迁移效应。

以上这些实证研究,为我国的二语语音教学带来3个方面的有益借鉴。

第一,语言类型不同,其韵律特征各具特色。二语韵律习得深受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其范围和程度也因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和二语学习水平不同而呈现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引导学习者分析二语与母语在韵律特征上的系统化差异,如汉语声调语言与英语非声调语言间的音高运用差异、倾向音节计时的汉语与倾向重音计时的英语之间的节奏差异等,在了解中国学习者习得韵律过程中普遍出现的偏误基础上(如调群划分错误、随意停顿、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音高重音无差别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解并帮助学习者解决因个体差异而出现的瓶颈问题,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反馈。

第二,二语语音教学需要注重交际语境下的感知训练和产出训练,强调交际与可理解性。可使用包含丰富语音特征的语篇训练形成交际语境和具体的交际任务,融单项训练和交际性整体训练于一体,培养学习者在不刻意关注发音知识和方法的前提下仍能准确流畅发音的能力。

第三,随着各种节奏测量参数被运用到实验语音学研究中,人们对于世界语言的韵律与节奏特征有了日益科学与直观的认知和判断,也为二语语音研究提供了有效路径和工具。在二语语音教学全过程中应用Praat等可视化软件和VarcoV、nPVI-V和%V等节奏测量参数,跟踪分析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表现出的二语语音音段与超音段特征,可给予学习者有效的动态反馈。

4 结语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新时代,不同母语背景的二语习得者之间的交际愈来愈多,二语非目的语的韵律特征也随之在更大范围内被感知到,直接影响到听话者对讲话者可理解性的判断,从而影响有效交际的进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外二语语音研究在2010年前后呈现出由音段层面转向超音段韵律层面,研究重心向可理解性、节奏、韵律、语调、流利度、时长、音高、重音等方向转移,这是顺应二语语音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语习得研究》2014年专刊《二语习得中的韵律》中的7篇研究论文,围绕二语的声调感知、节奏习得和语调产出等几方面展开了实证研究,其研究语料均为连续语流、语篇等超音段韵律层面,采用的理论模型、实证研究方法、测量工具和研究发现等,为国内开展相关研究与教学树立了典范,开拓了思路。

猜你喜欢

重音音高语调
乔治·克拉姆《大宇宙Ⅲ》音高组织分析
媒体报道语调与公司超额现金持有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改进音高轮廓创建和选择的旋律提取算法
英语教学中语调的言语行为
谈歌词语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聊聊音高的魅力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浅谈语句重音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