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2023-07-27吕雅雅
【摘 要】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逐步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科书是数学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要达到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水平必须遵循以下几点:1.以课程标准为主导深入研读教科书;2.以主题教学为主旨整体分析教科书;3.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全面挖掘教科书;4.以信息技术为课程资源深度融合教科书;5.以实际教学为前提条件灵活开发教科书;6.以培训活动为重要保障评价反思教科书.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数学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即要让学生达成“三会”.初中阶段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几个核心词,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创新意识等 [1] ,这些核心词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知识体系中.教科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立德树人的重要文本资料.作为教科书最基层的使用者,教师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对教科书的认同与理解、解构与重组、评价与反思等情况直接影响着使用教科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 ,关系着课标的理念要求能否落地及既定的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课改实施以来,初中教育阶段数学教科书有多个版本,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广大一线教师在教科书使用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对教科书的理解与使用水平随着教龄的增长也在不断提升,从教育教学理念、课程实施技能等多方面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但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部分地区由于经济、教育、文化等发展的相对滞后,大多数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较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不及时,优质教育师资比较缺乏,广大一线教师创造性的教科书使用观念、教科书使用方法及使用成效等还存在许多问题,亟需从理论层面给予分析与解答.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有关初中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的策略与要求,以期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 参考.
1 教师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主导深入研读教科书
课程标准是国家编制、管理和评价学科课程的基准性文件,课程标准对于学科教材编写者、学科教师、各地学科教研员以及各层次考试命题人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课程标准是学科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及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指导广大一线教师顺利实施数学课程教学实践的纲领性文件,是监测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否符合国家课改目标要求的重要参照 [3] .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课程目标的达成、考试评价体系的建构等都离不开课程标准的指导,它既帮助教师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教科书,又为教师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学习及运用课标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通过访谈和调查得知,一些基层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日常教学效果如何与课程标准关联性不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使用理念认识不到位,以至于出现课程标准与教师教学脱节的现象. 课程标准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及价值,它是教科书编写理念、编写意图的依据,是国家培养人才要求的重要文本载体.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基于课程标准认真而全面地解读教科书,领悟教科书中蕴含的基本教学理念,知晓教科书中相关内容的教学定位及要求,充分把握教科书知识体系的编写意图,做好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于每一个学段的课程知识从内容要求、学业要求以及教学要求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一分析,比如,教师在教授“反比例函数”时,首先应研读课标中对“反比例函数”知识三方面的要求,“反比例函数”这一课时内容是属于初中学段“数与代数”这一板块中,课标中对其内容的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能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表达式y=kxSXk≠0)探索并理解k>0和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3)能用反比函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对于目标要求(1),课标中也给出了具体实例来说明:
例 反比例函数的引入.
尝试由xy=k(k≠0)所表示的关系过渡到y
说明:因为小学阶段不讲反比例函数关系,所以初中阶段最好能通过实例,让学生感知由反比例关系过渡到反比例函数的过程.反比例关系要求两个变量x和y一起变化,以保证乘积不变;反比例函数表达的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随之变化.
例如,可以用x表示矩形的长度、y表示矩形的宽度,那么乘积不变意味着这个矩形的面积xy=k(k≠0)不变,如果x增大,y就要减小;y增大,x就要减小,x与y是成反比例关系的;而表达式y=k[]x[SX)](k≠0)意味着矩形的宽度y等于面积k除以长度x,当长度x变化时,y随之变化,y与x是函数关系.因此,反比例函数比反比例关系更为一般.
在教授这一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标中给出的这一例子,对x和y进行赋值,即在保证矩形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它的宽随长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先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x和y的变化关系,然后再利用表格中的数据,启发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尝试画出反比例函数图象,利用图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这个例子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函数表达式中的系数的意义,还有助于學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感悟如何借助几何直观分析代数问题.
教师结合课标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反比例函数”的目标要求,在具体使用教科书教授的过程中才能对教科书中呈现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不至于机械式的当教科书知识点的搬运工.再创设学生熟悉的、适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从而提高教师的教科书使用水平.2 教师应该以主题教学为主旨整体分析教科书
教科书的使用,并非物理学意义上的“受力”“搬运”或“时空易位”.教科书具有开放性和弹性.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师应该统筹兼顾,从整体上分析、使用教科书,即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教教材”.用教材教的前提是要对教材从整体上分析、研究、理解和掌握 [4] .数学是一个整体,数学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数学教材各学段课程内容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时也体现在同一部分内容中知识的前后逻辑关系(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上.科学的教科书使用观要求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在宏观层面上很好地理解及掌握某一学段内容的知识体系及结构框架,在微观层面上能够熟练精准地为学生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学生所学知识能够在脑海中形成网络结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存在.在尊重数学教科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条件对教科书进行增添、调整、置换、拓展等,使教科书发挥更大的效用,更适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培养 [5] .
例如,目前所提倡的单元教学设计即“主题教学”就是在整体思维的指导下,一种基于教材单元整体内容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模式,这种模式对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的整合与开发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单元教学设计打破课时主义的束缚,倡导将教学内容置于单元的整体内容中去设计,更多的关注了教学内容的本质,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模式,有利于改变教师过分关注具体知识点的倾向,对于拓展他们的教学视野及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的意义 [6] .教师也可以依据所带学生的学情特点、学习习惯及学习风格,对多版本教科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优化教学设计,减少教学中的盲从,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真正落实“双减”政策,以达到为学生学业减负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遵循如下所示的单元教学设计流程图(图1)进行教学设计.这些都要求教师要从整体分析、把握教科书,树立科学的教科书使用理念.图1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3 教师应该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全面挖掘教科书
教科书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和教育目的实现,在我国教育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 [7] .教科书的直接使用者是学生,它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等功能,因此学生是教科书的直接价值主体.义务教育阶段课标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几个核心词: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数据观念、模型观念等,这些核心词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知识体系的始终,它们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的核心,也是教科书的主线 [8] .因此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教学时应当围绕这些核心内容来展开教学,全面挖掘教科书的内涵与价值,并将以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程理念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要获得今后生活所必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这一方面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而这也反映着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效果情况.教师要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导向,全面挖掘教科书的内涵与价值,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教师更高水平地去使用教科书,并不是对其完全的遵循与盲从 [9] .即要对教科书进行全面、深刻地理解与分析,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达到忠于教科书的基本层次、调整教科书的中级层次,而是要以超越的姿态抵达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的高级层次——创生教材 [10] .教师应对教科书中能有效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开发及利用,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的发展与提升.4 教师应该以信息技术为课程资源深度融合教科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已成为数学教学中采用的一种主流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还很好地达成了学科融合的效果,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知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国际教育界非常关注、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 [11] .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要挖掘可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的相关知识,从而使知识内容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科书相关内容进行深度融合的情况不是很乐观,数学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融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所以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灵活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 中去.
为使教科书承载的学科知识、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更好的落实到课堂中,为使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水平更上一个层次,信息技术与数学教科书内容的深度融合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有效的将计算器、计算机用于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图2是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学习的一个片断.教科书为教师提供了许多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完成教学的案例.例如,在教授“解直角三角形”一章内容时,在一些复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可借助计算器(机)处理一般的三角函数值;在教授“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尺规作图”“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全等与相似”等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地向学生演示图形变化的一些过程,把抽象难懂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规律,加深对相关数学内容的理解.
长期以来,多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师尤其是农村数学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认为只要将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就足够了,并没有考虑应该根据学情的实际及教学条件的变化而灵活变通与创造地利用数学教科书中的相关资源 [12] .教科书是教学的载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文本资源.数学课程是指应用于数学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如教科书、教师用书、教与学的辅助用书等;电子资源——如學科网、智慧中小学教育平台、洋葱学园等;信息技术资源——如网络、数学教学软件、多媒体光盘等;社会教育资源——如教育与学科专家、图书馆、博物馆、报纸杂志等;生成性资源——如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实录等 [13] ,以及中小学优质课、精品课视频,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教育教学中学习的课程资源.杨启亮 [14] 教授曾论述教材的功能:“教材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是供掌握的目的,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面对新课程标准,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他们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灵活开发并应用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学必要的前期准备,也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教科书的深入研读情况并不是很乐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科书的使用不应进行照本宣科式的作一位纯粹的“拿来主义者”,而是要辩证的“拿来”.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与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也使教师的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灵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15] .以直观化、开放化、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从而激活数学教学课堂,使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数学,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6 教师应该以培训活动为重要保障评价反思教科书
信息时代快速发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也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若用以往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去教授学生已经不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也不能更好地让学生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调查研究发现多数教师希望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多组织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科书使用方面的培训活动,能够在教师教科书使用时提供一些理论支持,从而促进教师教科书使用观的积极转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课程教科书专家和教师教育研究员以及一线中小学教师应努力构建紧密的学习与实践共同体,有效开展有关教师教科书使用方面的培训活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师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参加国培、市培、教研活动等教师培训活动.在培训过程中应该多了解一些关于课程与教科书编写、教科书选择等方面的知识,尽可能的解决自已在教科书使用过程中的困惑,不能让培训活动流于形式.另外,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研究人员需要转变陈旧依纲靠本的教科书观 [16] ,从而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课程教科书培训更好地为教师所接受,并且可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水平,同时亦可减少课程实施中的盲从、阻隔与冲突,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主动性、自觉性和适应性,最终真正落实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广,孙玉红.教师教科书理解范式的深度变革[J].教育研究,2019,40(02):32-36.
[3]李文田,冷雪晴.小学数学新入职教师教科书使用的问题与建议[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2(06):76-80.
[4]李健,李海东.数学教科书探究内容的设计原则与教学建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1(10):44-46.
[5]焦彩珍.中学数学教学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吕世虎,吴振英,等.单元教学设计及其对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J].数学教育学报,2016,25(05):16-21.
[7]靳玉乐.努力构建中国特色教科书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7):4-8.
[8]李功连.教科书使用共同体:内涵、特征及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12):19-25.
[9]张良朋.例析数学教师使用教科书的三个层次[J].小学教学研究,2016(10):4-6.
[10]王晓丽.国外教材评价: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9):107-113.
[11]张怀德.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0(01):111-114.
[12]李保臻,关丽娟,吕雅雅.农村数学教师仅具有教科书上的知识就足够了吗?——国培中关于一道初中数学课题学习问题解法研讨的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2018(12):9-12.
[13]朱梦娇.高中生数学教科书使用情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14]杨启亮.教科书的功能:一种超越知识观的解释[J].课程·教材·教法.2002(12):10-12.
[15]吕雅雅.初中数学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现状及提高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0.
[16]李欢.重庆市高中数学教科书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湘教版教科书为例[D].重慶:重庆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吕雅雅(1993—),女,甘肃天水人,硕士,中学二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数学教学与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