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理解能力培养的路径分析
2023-07-27周燕
周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高中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均更加关注如何科学培养、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寻找自主学习动机,从根本上处理好常规教学模式遗留的问题。所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教学工作重点放在如何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方面,帮助其不断积累丰富的古代汉语知识,指导其深度发掘文本蕴含的深刻内涵、思想价值等,最大限度体现高中文言文理解能力培养价值,推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质量的“质变”与升华。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具备丰富的、多元的思想内涵,将文言文置于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体系中,可以将其视为德育的重要载体,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充分发挥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育人价值。然而因为文言文语言表达形式和目前学生语言使用习惯截然不同,这就造成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环节存在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难以获得理想效果。鉴于此,本文立足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理解能力的培养路径进行深度研究与分析,旨在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加强文言文理解能力的重要措施
(一)掌握文章创作背景,有效整合与归纳知识信息
在常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文言文教学只是单纯解释实词与虚词、翻译语句,导致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只停留在语言、语义等基础层面,难以深刻领悟文章的真实含义,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趣味性均明显下降。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该深刻反思日常教学工作的不足之处,掌握与总结知识教学的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才能够从根本上纠正教学问题,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与阅读能力。在高中文言文教学环节,教师应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延伸,为学生系统化、规范化讲解文章的创作环境、创作思想等基础内容,还需引导学生深度发掘、思考文章背后的历史故事、人生道理等。此种方式能够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与掌握,还能够激发与调动其对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其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探索欲望。
在讲解《阿房宫赋》(杜牧)时,由于课本描述的内容与现实相距较为久远,且消失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大多数学生难以了解“阿房宫”的社会地位与历史地位,不清楚其修建的原因、修建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等。教师需结合历史故事给学生讲授“阿房宫”修建的故事,其中主要涉及建设环节导致人民生存压力明显加重、后续结局等。在对文章创作背景进行讲解: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环境中,朝廷为了一己私欲,修建宫殿,民怨四起。引导学生对其主旨思想进行探索,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联想文章创作背景,轻松理解部分生词。
(二)牢抓创作情感,激发学生思想层面的共鸣互通
阅读重视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也是立足文章阅读情境中对内在含义进行有效感悟,通過与文章人物进行“灵魂对话”、感悟作者实情实感等方式,激发学生与文章在思想层面的共鸣与互通,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概含义,在此基础上掌握与感受文章的思想。尽管文言文在语言运用表达方式上和学生日常语言交流习惯不同,但始终是以文本为重要载体,将自身情感寄托于其中,对此教师需指导与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情感基调,“亲身经历”文章故事,利用“亲身”感受来掌握文章的内容、思想,提升对作品内涵的理解程度与感悟程度。
在讲解《陈情表》(李密)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后,推动其主动探究、发掘文章蕴含的真情实感。例如,文章主要传递作者李密想要辞去官职照顾祖母的想法。文章先立足作者成长经历角度描述祖母对自己的养育、谆谆教导。随后回忆自身做官经历,在对朝廷表示感恩的同时,内心产生矛盾。最后作者在权衡利弊后,依旧希望自己能够暂时陪伴、照顾自己的祖母,传递“先孝后忠”的想法,希望得到朝廷的理解。教师在讲解文章时,结合作者情感的递进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阅读部分,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之处、矛盾之处,加深其对内容的理解。
(三)了解创作特点,增强对字词含义的理解
文言文作为时代嬗变过程中保留的重要文化财富,高中语文教材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其创作时代、作者、文本题材等存在明显的差异,也使其表达内容、文本创作手段、字词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为了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其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应对不同文章进行分类,指导学生按照创作时代、作者、文章主题等内容对教材中的文言文进行分类。基于此运用对照分析法,引导学生对同一字、词、句在文言文中的相同之处、不同之处进行归纳总结,从深度、广度上感受字、词、句的真实意义,有利于拓展其思维与眼界。
《陈情表》(李密)、《小石潭记》(柳宗元)两篇文章中,“见”的表达含义截然不同,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见”为助动词,使用在动词之前表示“对我怎么样”。在其他作品中“见”表示“看见”(如《小石潭记》一文中“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对此,教师需结合文章时代背景的不同,指导学生将文章划分类别,总结与归纳“同义词”“异义词”,促使其立足不同角度了解词义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导致词义不同的影响因素。学生在后续阅读文言文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时代背景、前后文关系、语序等方面,推理文章的大概内容,加强对文言文作品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
二、培养、强化学生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调整阅读模式,加强情感领域的感悟
朗诵、阅读文言文作品能够加快学生对内容的了解速度,帮助其初步掌握作者在创作文章时寄托的情感,利用“断句”“断层”等方式感受文章情感的递进,对作者创作想法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分析,为高中文言文阅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大规模地阅读与了解文言文,能够加快其文章阅读速度。但是朗诵、阅读并不是指学生对文章进行多次阅读,而是需要学生在联系课后习题、感受文章思想等基础上,根据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开展有韵律的文本阅读活动。对此,教师应该对阅读方式进行调整与革新,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使其掌握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在讲解《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时,教师应该在课程开始前广泛阅读有关资料,对文章创作特征、特点加以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对学生讲解文章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内容,所以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中人物神态的描写进行勾画、研究。例如,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文: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随后以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让学生扮演文章角色(齐宣王、孟子),利用对话交流的方式朗读内容。例如,①教师或者C同学旁白:“齐宣王问曰”;②A同学:“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③教师或者C同学旁白:“孟子对曰”;④B同学:“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此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文言文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学生在朗读环节能够对文章字词意思进行讨论、交流,结合人物语气、声调的变化来了解段落大概内容,从而提高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朗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内容。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由于高中文言文内容枯燥且乏味,加之字词、语句的含义比较抽象、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较低。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该将文言文内容由难化简,告知学生文言文阅读的有效方式,最大化加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教师需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运用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可视化、可操作性教学优势,帮助学生高效理解高中文言文的文本内容,为其创设灵活、生动、完善的教学情境,以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整体效果与学习效率。
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左丘明)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网络平台中搜索关于此历史事件的资料(如济南电视台光影宝贝微电影《烛之武退秦师》),选取其中的精彩片段,在课堂上播放。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再次阅读文章时,能够大概了解文本内容。当教师讲解文章内容时,学生便可结合视频资料对部分陌生、难懂的字词含义进行推测、揣摩(如“厌”通“餍”,满足),有利于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质量与水平。此种方式不但能够提升文言文教学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还能够帮助教师对课程教学框架进行重新构建。在课堂开始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视频资料上传至互联网教学平台(如钉钉或者学习通等)中,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自主预习,有利于课程教学收获良好的效果。
(三)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培养文本分析能力
开展群文阅读活动,能够拓宽学生文言文阅读眼界,培育与加强自我学习能力,增加文言文字词的储备量,保障其在后续自主学习、阅读文言文内容的过程中能够利用自身积累的经验对文章加以探索与分析。但是因为高中文言文和现代文存在差异性,且文本阅读难度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掌握文章字词含义与思想情感,保证群文阅读活动中内容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促使学生通过联系以往积累的阅读学习经验加深对新知识、新内容、新体系的了解与掌握。
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秦论》(贾谊)一文时,结合该文章的创作特点,即政论文,分为上篇、中篇及下篇。从不同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旨在总结与归纳秦王朝快速灭亡的历史教训,将其视为汉王朝制度建立、统治巩固的历史依据。教师需给学生选择创作手法(对比论证式)相同的文章,如《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进行群文阅读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课程讲授的阅读方式来选取文章的“正面”观点、“反面”观点,联系上下文,试图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与了解。
(四)利用批判、阅读转化来了解文本内容
新课程改革要求比较偏向于开展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对字词含义进行揣摩,或者利用偏旁部首来理解字词意思,可以锻炼、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使其树立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与探索分析意识。高考时会侧重考查一些课外文言文阅读内容,要求理解与掌握作者实际情况、创作背景等。使用批判性思维、阅读转化等方式对作品进行正确的评估与分析,能够帮助学生高效掌握文章想要表达的内涵。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批判、阅读转化时,为了增强其对文本的理解,需建立健全良好的文言文阅读环境与框架,指导其对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内容加以理解,转变常规文本教学局限于课本材料的教学情况,促使其主动阅读、理解文言文,不断拓宽其文言文学习视野。在课程教學过程中,教师需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空间、主动发言的平台,引导其主动发表自己对事物、文章的看法,以使其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再受到常规课程教学的约束,真正提升其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在讲解《祭十二郎文》(韩愈)一文时,教师立足多个角度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真实情感,掌握其情感的变化趋势,对文言文内容进行批判、阅读转化。明确:作者将抒情、叙事两者结合,联系个人、家庭、身世以及生活事情等内容,反复表达自身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传递出个人凄楚之情;作者在和“死者”进行对话时,交织着诸多感情(如悲痛、悔恨等)。
综上所述,文言文和现代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日常教学环节,教师应该深度掌握文章创作的“真情实感”、时代背景、词语特征等内容,调整与优化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有效把握文言文阅读方式与阅读技巧,提高其对高中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强其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其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