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探究

2023-07-27邹广禄

新课程·上旬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历史

邹广禄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当今阶段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科知识、能力、思维方法等方面的核心素质,是学科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在历史学科中,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包括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历史价值观等方面。

一、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

高中历史教学应当以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为目标。

(一)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史料分析能力、历史判断能力、历史评价能力等。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史料的分析、评价和解释,提高他们的史料分析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事实进行推理和判断,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判断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事实进行综合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和事实的全面认识和理解。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是促进学生历史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有效途径。

(二)培养历史研究能力

历史研究是指在历史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和事实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研究,包括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对历史事件的考证等方面,让学生通过历史研究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事实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历史研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事实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如史书、诗歌、记载等,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和事实的真实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献分析能力和历史文献鉴赏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事实进行考证和探讨,如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社会环境和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推理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

(三)培养历史价值观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遗产,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讓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和事实,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根据历史事件和事实形成正确的态度和看法。

首先,历史教学应该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事实和事件的背景和原因,明确历史事件和事实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学习二战期间的德国纳粹统治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德国民族主义的思潮和世界大萧条带来的经济危机等背景,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这段历史,并从中领悟历史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其次,历史教学应该让学生明确历史责任感和历史担当精神的重要性,强化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二、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现状和问题

(一)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它体现了教学的单向传递和机械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差异。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通过讲解、演示、举例等方式来传递知识。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短时间内获得一定的知识,但是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差异,无法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采用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被动地接受知识和信息,缺乏探究、发现和创造的能力。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主要来自教师的课堂讲解和教材的介绍,缺乏主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这种学习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浅薄,缺乏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此外,学生被动接受也会导致他们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由于缺乏主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探究和理解历史事件和事实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这也会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不高,缺乏对历史的热爱和探索欲望,无法从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和启示。

(三)知识割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的分割和碎片化是一种常见现象。教材往往将历史知识按照时间、地域、主题等方式进行分割,形成独立的单元进行讲解,缺乏整体性的历史视角。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历史事件的演进脉络和内在联系,脑海中都是零散的知识点,难以形成全面性的历史认识。同时,知识的割裂还会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均,某些知识点过于简单或重复出现,而其他的知识点则可能被忽视或者深入探究不足。

三、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改进

(一)以学生为主体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历史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该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反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高中历史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提供很好的素材和案例。比如,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在世界史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例如,在探究埃及文明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分析埃及的地理环境、社会制度、文化特点等,然后通过讨论和交流,深入了解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课堂演讲、文献阅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古代印度文明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和探究深入了解印度文明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打破知识割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打破知识割裂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历史不是孤立的事件和事实的堆砌,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事件和事实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因此,教师应当通过讲解历史事件和事实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历史认识。以近代史为例,教师可以讲解中国近代史的整体发展脉络,打破历史事件和事实之间的割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如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战争进程和战争结果等,让学生深入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和启示。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应当注重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例如,在讲解中国近代史时,教师可以从多个时间段入手,如鸦片战争前期、鸦片战争后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等,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演变。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课堂互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和探究深入了解近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

(三)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研究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历史研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事实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同时也可以锻炼自身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可以用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研究的案例。以《中国近代史纲要》为例,其中讲述了晚清时期的戊戌变法,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历史研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献中的细节和脉络,深入了解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進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例如,学生可以到戊戌变法发生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同时,学生还可以到当地的博物馆和档案馆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从而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分析和判断。

(四)培养历史价值观

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教师应当讲解历史事件和事实的背景和原因,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事实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进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历史事件和事实的意义和价值,如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比较和批判性思考,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事实,从而更好地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以及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了解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和责任感。

(五)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

首先,强化历史学科与语文、地理、思想政治等学科的联系,注重历史文献、历史地理等知识点的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地理环境。同时,鼓励学生在历史学科与语文、地理、思想政治等学科之间进行跨学科思考和探究。其次,开设跨学科课程,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互融合,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形成跨学科的思维和能力。最后,强化历史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的联系,利用数字档案、多媒体教学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历史,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这些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中历史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历史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事件和事实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还能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学科核心素养视角是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历史价值观,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把学生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角,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和事实,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高中历史教学应该打破知识割裂,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将历史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更多具备历史素养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苏阿慧.以史为鉴,传承经典: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新课程,2022(10).

[2]杨爱琴.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建构[J].学周刊,2021(35).

[3]王丽薇.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策略[J].学周刊,2021(24).

[4]李玮贤.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3).

(作者单位:甘肃省静宁县威戎中学)

编辑:赵飞飞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学科历史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历史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