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2023-07-27罗敏

新课程·上旬 2023年8期
关键词:剪纸中华美术

罗敏

在核心素养提出和实施的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更加注重“以美育人”,这就需要初中美术教师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的联系,积极调整和创新教学策略,展现出美术学科的功能和属性,在教学中全面融入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的联系

美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四大类型都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离不开美术,美术教学中也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欣赏和学习。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的现状

当前,虽然初中美术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受到传统观念和方法的制约,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渗透的效果。一方面,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比较单一,依然采用“讲解+板书”的方式,忽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导致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过于强调文化起源,为学生讲解关于绘画、建筑、工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包括什么时候出现、属于什么流派等,却忽视了与美术知识的有机融合,学生没有能力掌握这些技巧,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创新。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进行可视化的转换,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绘画、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有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理解,鼓励学生在美术创造中发挥想象力,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

(二)有利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美术教学当中,可以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不再局限于教材课本,而是实现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有效拓展学生课内美术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与文化视野,提升美术教学效率。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强调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要求,学生既能学习基础的美术知识,又能认识、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最终助力其核心素养培养。

四、核心素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一)深入分析教材课本,抓住共通点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因此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渗透,首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把握,打牢基础。具体来说,初中美术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与要求,深入阅读、研究美术教材,从而挖掘、提炼其中所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抓住二者之间的共通点,以此为基础来制订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重点,保证学生可以在学习美术知识、绘画技能的同时认识并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受到感染与熏陶。

例如,在教授“走进美术”时,本课作为初中美术的第一课,不仅要渗透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意识,还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艺术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第一节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将整个美术教学联系起来,从整体到局部,如介绍什么是美术,美术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有哪些艺术美等,为学生搭建一个美术艺术鉴赏平台。在鉴赏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安排的顺序来设计鉴赏流程,并指导学生从作品的线条、构图、结构、色彩等方面来分析,学会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作品。教師可以从教材安排的中西方艺术差异来分析、鉴赏中国画和油画之间的差异,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形式,课本中用两小节分别讲述了齐白石和毕加索,教师可以提供这两位艺术家的代表作让学生鉴赏,以此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

(二)牢牢把握教学过程,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融入民间传统工艺,增强文化认知

民间传统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品质人格,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展示民间传统工艺,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的直接方式。这就需要初中美术教师对民间传统工艺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民间工艺作品的价值、技法等进行讲解,引领学生欣赏、学习、体会民间的传统工艺和民俗生活,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提升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近年来,更多的民间艺术开始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如手工编织的小竹筐、DIY泥塑雕像、木制雕刻工艺品等,且每件作品都非常精致,很多家庭中都会摆放一些相关的作品作为摆件。其实,民间艺术在初中美术中也有涉及,如“向民间艺术家学习”一课中就介绍了很多关于我国民间艺术的作品以及制作方法和步骤,教师可以在讲授这节课时融入更多关于民间传统工艺的知识。

以“黏土制作泥塑雕像”活动为例,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准备适量的黏土,上课后,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一些由民间艺术家所制作的黏土雕像,雕像形状多种多样,有黏土捏制雕刻的兔年吉祥物小兔子,还有十二生肖中其他的小动物雕塑。学生可以尝试用黏土来制作十二生肖中的小动物,通过手工制作来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同时感受民间工艺作品中蕴含的艺术气息。

2.展示中国传统书画,感知传统文化魅力

中国传统书画集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样也能够成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初中美术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绘画知识教学现状,为学生展示中国传统书画并带领学生带着情感去鉴赏、分析,包括传统书画的表现形式、造型、表现内容等,对比不同书画的异同点,促使学生在鉴赏中充分地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例如,初中美术教材中的“中国书法”一课讲述了我国书法的演化过程,书法将汉字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展现了中国汉字独特的美,还用多种字体呈现出不同的艺术视觉。在关于“书法、水墨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唐诗宋词来展示,通过书画的直观搭配诗词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教师结合多媒体播放了一首宋词《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的音频,同时搭配图片以及动态书法将宋词的情与景展示给学生,“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挺劲圆浑的线条将时光易逝的感慨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教师还可以收集一些优秀的书画作品,如前面讲过的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以及一些山水画等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书画的艺术。

3.拓展民间纸艺美术,体会美术人文精神

在开展纸艺的相关教学时,初中美术教师要适当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拓展民间和纸相关的工艺,有效整合课内外知识,拓展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范围,拓宽学生的知识与文化视野,引导学生切身体会揉、剪、撕、叠、刻、折等关于纸艺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的动手操作当中深化对纸艺造型、方式的记忆掌握,体会纸艺中的人文精神和艺术风情,感受民俗文化。

例如,剪纸是民间艺术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教材中同样对剪纸艺术有详细的研究,结合剪纸艺术在民间美术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开展剪纸手工实践活动。首先,教师介绍剪纸艺术,让学生初步了解剪纸艺术的起源和类型。然后,教师再为学生展示几组相对简单的剪纸作品,并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完成剪纸。初中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教师要根据学生能力,布置不同难度的剪纸任务,如先让学生剪出五角星,完成五角星的裁剪后,再逐步提升剪纸的难度,如裁剪“福”字、窗花等作品。随着难度的提升,学生在裁剪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剪纸不仅需要创造性,还需要高超的技巧。通过实践感受,学生体会到了劳动人民在艺术创造中的智慧,深化了对剪纸艺术的理解。

4.结合区域文化,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区域文化是传统文化在地方、区域的体现,结合区域文化来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是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可以增进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充分锻炼学生的文化传承、文化创新能力。例如,在教授“绚烂的民族服饰”时,本课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我国各民族服装的差异,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每一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习俗,而这种习俗上的差异也造就了服装的多样性。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展示不同民族的服饰让学生观察,如蒙古族多以豪迈的形象为学生熟知,服装以长袍为主,俗称蒙古袍,其亮点在于颜色和腰带的搭配;维吾尔族的服装特点以花为主,维吾尔族非常喜欢花,在服装上,他们用不同的花来完成刺绣,搭配出绣花帽、绣花鞋、绣花衣等服饰。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服饰有哪些,并谈一谈对这些服饰的认识。

(三)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打造全新载体

随着科学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手段也应当不断更新,实现微课、多媒体、电子白板等先进教学设备的运用,以打造全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载体,提高渗透的频率和效率。对此,初中美术教师应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创新课堂教学的手段,以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来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创设形象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更加具象化的认知,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授“用泥造型”时,泥土雕塑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同时也是我国民间美术类型之一,在本课学习中,教师可以先结合信息技术展示泥塑的基本技法和制作过程。如教师播放捏造人物教学视频,通过使用泥塑工具,固定泥塑材料,选取适量泥土,分别捏出人物的不同部分,然后再将捏好的各部位与躯干合在一起,最终形成完整的人物泥塑作品。在观看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泥塑材料,让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泥塑作品。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持续播放泥塑制作的视频,让学生边看视频边学习技巧,以此加深学生对泥塑制作的理解。

(四)开展美术实践活动,丰富亲身体验

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美术教师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因此为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渗透,初中美术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内容,积极开展以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亲身体验中建立美术和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审美素养。

例如,在教授“用中国元素来设计”时,“国潮风”的兴起让更多学生对中国元素的产品重拾兴趣,教师可以开展“用中国元素来设计××”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设计中国风的海报,也可以在T恤上绘制中国风的图案,设计出独特的服装。还可以在常用的水杯、书包上进行设计,展现中国风的特点,如在水杯上绘制出青花瓷的图案,呈现出浓浓的中国味。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初中美术教师要切实把握优秀传统文化和美术教学之间的关联,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地渗透到美术教学实践中,促使学生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术课程的魅力,最终实现更加高效的学习以及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浅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12):114-116.

[2]马珊珊,范志敏.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美术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2(32):102-104.

[3]王莉.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2(19):180-182.

[4]种天高.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学周刊,2022(28):171-173.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第五十五中學)

编辑:赵飞飞

猜你喜欢

剪纸中华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剪纸
剪纸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