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23-07-27郑妹贞
摘要:“读思达”教学法将阅读、思考与表达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去整理有效材料,通过大脑加工形成阅读认识,展开丰富思考,再以口语、书面表达等去阐述思考,阅读结论,既涵盖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动态过程,也展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
关键词:“读思达”教学法;自主建构;有效学习
作者简介:郑妹贞,福建省仙游县龙华金沙小学一级教师。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1年度开放课题 “‘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KCX202105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读思达”教学法是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提出的,指的是将阅读、思考与表达活动结合起来所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去整理有效材料,通过大脑加工形成阅读认识,展开丰富思考,再以口语、书面表达等去阐述思考,阅读结论,既涵盖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动态过程,也展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读思达”教学法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强化數学课堂教学质量。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例,谈谈新课标下“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构建策略。
一、课前思考
(一)“读”
以本课教学为例,教师应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在课堂开始时,让学生说出预习过程中不理解的问题,并将其记录下来。对于三年级从未接触过分数的学生而言,“分数”这个概念是学生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自然而然地,分数的形式、分数的符号等这些学生相对陌生的知识点也会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因此,在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通过阅读,能够加强学生对数学文本、数学符号、数学公式、数学图表等核心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具备在其中灵活转换的能力,使学生读懂、读会数学知识,了解数学知识的核心含义。
(二)“思”
未经学生独立思考得来的知识,并不是学生真正学会的知识,而是教师教会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类知识只能算作是一种“假知”。要使学生“真知”,教师就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本课主要解决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初步理解什么是整体,什么是部分。在“思”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整体要分为部分,它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这时候,合理的问题情境就很重要。如学生最常见的,家里的水果有多少,怎么分,为什么要用分数表示?当然,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还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从生活角度思考。如从“分水果”的情境引申出“跟妈妈去买菜”的情境(菜市场中各种蔬菜的数量和蔬菜总量的关系等),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理解和深入学习。
(三)“达”
“达”即数学表达。数学的逻辑性较强,因此想要让学生具备合理、准确且具有个性化的表达能力,需要经过一定的特殊训练,这也是“读思达”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数学学科注重逻辑表达的严谨性,教师应锻炼学生的理性表达能力,并将其设定为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让学生能够在理解数学知识、巩固反思数学学习的层面上,通过表达,提高思考、交互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新课标下的核心育人理念。
根据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课程编排情况来看,小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而本课则编排于五年级教材中,旨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个整体的物体被分为几份后,可以使用分数代表其中的一份或某几份”这样一个知识点。其中,针对“整体”这一概念做出了简要介绍,分数是“整体”的一部分,也能够体现出“部分”在“整体”中的倍比关系。而五年级的这一课是在三年级认识基础上的深入探索,其中包括分数比率、度量、商等更多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分数的知识架构。
下面,笔者以“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课时为例,通过整体与部分的概念,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分数比率,意识到分数中扩展单位整体“1”的含义,以此讲述分数中“部分”与“整体”的本质关系。
教材中的前三个情境图以复习三年级知识点为主。而关于分数中扩展单位“1”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新内容,也是重点内容,需要教师重点讲解。
二、教学方案
(一)衔接知识,唤醒概念
课堂伊始,教师让学生先尝试读懂教材。学生完成自主阅读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在阅读过后,同学们有哪些方面的知识点还不是非常了解?通过阅读,大家想一想,“1”到底在分数当中代表什么意思?
此时,教师不必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后,立即插入教学活动一:要求学生用圆形为素材,设计出能表达[14]这个分数的图案。学生作品见图1、图2。
师:为何要绘制出这样的图形,具体是如何通过以上图形,展示[14]这个分数的?
生:在图1中,将一个圆平均分成四份,其中一份涂上红色。便能代表整个圆的[14]。
生:在图2中,将四个圆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把其中一个圆涂上红色,便能代表涂色的部分占四个圆总数的[14]。
师:(顺势引导)上页图1与上页图2中的红色部位都代表了[14],那么上页图1中的[14]与上页图2中的[14],大小均等吗?
生:不相等,因为它们的整体不一样大。上页图1中的[14],是一个圆的[14],而上页图2中的[14]是四个圆的[14]。它们的整体面积不一样大,一个圆的面积和四个圆的面积各不相等,平均分为四份后,[14]的面积也不一样。
师:既然它们的整体面积不同,[14]面积也不同,为何都可以代表[14]呢?
生:因为它们是各自整体中的四等份的一份。
师: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不论整体是怎样的,只要把一个整体平均分为四份后,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
生:用[14]表示。
师:从上面的内容来看,分数到底是在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其中一部分在整体中占据几份。
生:表现出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至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再次大声朗读教材中对分数概念的定义,并尝试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是分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并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二)思辨训练,深化主题
教师引入活动二:你问我答。由教师提供生活情境,为学生营造思考环境,便于学生沉浸于课堂之中。
师:今天妈妈去市场买了两个西红柿和四个土豆,土豆和西红柿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西红柿的数量和妈妈购买的蔬菜总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土豆的数量是西红柿的两倍。
生:西红柿有两个,买的蔬菜总数是六个,所以西红柿是总数的[13]。
师:根据这个情境,你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下面请同学们作为出题人,为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吧。
生:西红柿占整体“1”的几分之几?
生:西红柿是土豆的几分之几?
生:整体“1”的数量是土豆的几倍?
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的过程,便是自主思考的过程。教师由此引入“你问我答”互动环节,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让另一个學生来回答。之后,学生再设计出更有趣的问题,进行互答。通过生生互动,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问题的解答方式,渐渐形成自觉性的学习习惯,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探索意识。
教师设计活动三:捐款事件。
师:假设学校组织为灾区捐款,圆圆同学捐出了自己零花钱的[12],芳芳同学也捐出了自己零花钱的[12],那么他们捐款的数量是相等的吗?
生:不一定。
师:为什么不一定,有哪几种可能?
生:如果圆圆的零花钱总数比芳芳的多,那么圆圆的捐款数量也会比芳芳的多。
师:什么时候他们的捐款数量会相等?
生:当圆圆的零花钱和芳芳的零花钱数量相等时,他们捐款的数量就相等。
师:接下来,我们换一道题目,在捐款时,闹闹捐出了自己零花钱的[14],而跳跳捐出了自己零花钱的[34],但班长在统计时,发现二者捐款数量相等。那么他们的零花钱可能是多少元?
生:如果他们都捐了一块钱,那闹闹的零花钱就是四块钱,跳跳的零花钱……
生:可能是三块钱,假设闹闹和跳跳都捐了三块钱的话,闹闹的零花钱是12元,跳跳的零花钱是4元。
师:非常棒,通过上面的问题,我们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大家对分数又有哪些新的想法?
生:如果只看分数是不能够对比大小的,因为不知道整体的大小,所以没有办法确定分数的大小。
通过活动二和活动三,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分数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也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在整体数量不同的情况下,分数的大小处于不确定状态,以此深化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认知与理解。
(三)延伸话题,引导表达
教师引出活动四:自由表达。
师:依然以捐款事件为例,假设在某一次捐款中,甲捐出了500元,乙捐出了2万元,对这样的事情,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呢?
生:甲捐得好少,是不是他太抠门了。
生:也不一定吧。可能他们的收入水平不一样。
生:因为不知道他们整体有多少钱,所以没有办法判断他们捐款数量的多少。
师:同学们很棒。其实甲是一名独居老人,而乙是一名富翁。大家能从分数的角度上详细解释一下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吗?
生:我认为单纯从捐款数额上看,甲捐的确实很少,但独居老人的收入本来就很低,而且他们自己的生活也很不容易,但甲依然捐出了500元。如果这一名老人每个月只有1000元的生活费,那么他就捐出了自己收入的[12],已经很多了。而乙是一名富翁,他的月收入可能很多,他捐出了两万元,也几乎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所以我认为,相比而言,甲捐得更多。
师:思路非常清晰,非常棒。其实,大家要明白,对于捐款这件事,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帮助他人,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作为小朋友,哪怕大家只能捐出自己的几元零花钱,也是非常好的。在今天这堂课上,大家的表现非常好,也能够利用分数的思维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事,相信大家对分数一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也希望大家在日后的生活中能够继续使用分数思维,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上述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思考、表达的机会,也让学生体会了分数知识在生活常见场景中的应用,还让学生利用分数语言、分数思维表达出个人的观点,真正将“读思达”全面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更新奇、有趣的数学课堂中获得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课后反思
如果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本课的教学大体为概念—定义—课内练习—课后作业。这样的教学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可能不会理想。而采用了“读思达”教学法后,学生深入了解分数的概念,能进行独立的思考,并能充分表达。本课的亮点在于捐款的情境创设,让学生直观感受和讨论“两人捐款的多和少”,在接续补充信息的过程中因认知上发生的变化,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自然地构造和关联分数的意义去解释自己的想法。学生意识到,在看待问题的同时不要只关注部分,还要关注整体,关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正是分数作为比率维度的最基本的意义。
当然,本课在教学当中也有些许不足之处,如教师还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尽情展示本课所学知识;同时,学生也要在展示中学会评价自我和他人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一一进行改进,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真正能做到“会读”“会思”“会表达”。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可合理利用“读思达”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难题,培养数学思维,掌握数学知识应用方式,切实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吴金贵.小学数学课堂中“读思达”教学法的有效探讨[J].天津教育,2021(27).
[2]游艳萍.“读思达”教学法下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名师在线,2021(22).
(责任编辑: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