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概念性教学实践探究

2023-07-27薛万军

新课程·上旬 2023年8期
关键词:反法西斯概念历史

薛万军

概念性的学习是综合学习的基础,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结合概念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学科产生新的认知和理解,方便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性的学习。历史概念的学习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历史概念的学习为起点,通过深入解析历史相关概念、内涵以及逻辑思路,结合不同的概念要点进行细化和深入,构建历史知识框架,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聚焦历史概念,厘清逻辑关系

初中历史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下的普及性教育,其目的在于补充学生的历史知识、丰富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知,以增加学生历史知识、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其人文素养为主导,构建历史学习的体系,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1]相比于数学、物理等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历史学科在概念教学中涉及的内容较多,单一的概念往往涉及大量的史料分析,但受限于课时量的安排以及教材内容的篇幅,学生在学习相关历史概念的时候,往往是囫囵吞枣,并不能真正理解部分历史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文中的概念进行相关的梳理和拓展,结合史料的融合和分析,将概念中涉及的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有效的补充,从而帮助学生对概念展开充分的了解和认知。

例如,在八年级历史课程中,涉及“平型关战役”这一概念,学生在此之前对“平型关战役”“平型关大捷”没有充分地了解过。因此,在听课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此战役的理解较为模糊。在此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曾经了解过“台儿庄战役”,因此容易对相关历史概念的认知产生混淆。于是,教师可以从概念的人文性以及知识性两个方面对这单一的概念展开拓展和认知。

首先,通过结合“平型关战役”这一字面的概念进行拆分,“关”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如“闯关东”“嘉峪关”,“关”在概念性上具体表述为合拢以及聚拢的意思,在地理位置上,涉及“关”一般都为关卡、山脉的出入口、交通要塞等。因此,“平型关”在这里可以指一个交通要塞以及核心关卡。此后,教师借助卫星地理图,为学生还原了“平型关”具体的地理位置、地形,并让学生以一个“战役指挥官”的角色分析“平型关”在打仗的过程中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具体过程如下:

教师:我们请一名同学上台分析一下,这个地方在打仗的过程中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学生:我感觉平型关的位置就好像一个大口袋的收口的这个位置,往外走非常宽阔,往里走非常狭窄,我觉得比较适合打伏击战。

教师:那么,这个地方打仗有劣势吗?

学生:外阔里窄,在打仗的时候很容易把它攻克下来,而守关的人很容易被发现,应该是易攻难守吧。

教师:非常好,这名同学已经将平型关地理位置的要点跟我们分享了出来,下面结合地图,我们将这一位置放大,看看平型关到底为什么易攻难守。

此后,教师按照学生的思路,将地图进行放大和延伸,结合具体的山脉走向以及道路安排,让学生观察平型关周围的山岭以及平原的走向,让学生了解平型关特殊的地形地貌,理解其易攻难守的特点。

经过前期对“平型关”地理位置的了解,教师决定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深化,帮助学生对“平型关战役”“平型关大捷”进行充分的了解。因此,教师结合“平型关”战役中的具体过程,如“请君入瓮—瓮中捉鳖—一举歼灭”“伏击战的具体过程以及细节”,让学生感受抗战战士在打仗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兵力、如何进行战役规划,直到最终取得胜利,由此感受到中国人民在抵抗外敌过程中并不是依靠蛮力,而是依靠富有智慧的战略战术。此后,教师结合参与“平型关战役”的老兵采访进行分享,通過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平型关战役的坚守精神进行充分的理解与体会。其次,为了更加深入地对“平型关战役”展开了解,教师为学生邀请采访了一位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的八路军老战士,通过结合其文字采访的资料:如何边打边退、制造假象,引诱日军进一步走进伏击圈,再如何在平型关设计陷阱,引诱日军进入其中,最后怎么守住关口,在“袋子”里击溃日军,取得胜利。

通过以此准确、详细、生动地表述,更加详细地讲述了战役的具体过程。同时,结合第一人称口吻的形式,增强史料的真实性,强化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认知,在此后的教学过程中对此印象更加深刻。除此之外,教师按照人文性以及技能性两个方面对相关历史概念进行梳理,不仅符合人教版教材的特点,还能够帮助学生对此前陌生的历史概念进行梳理和学习,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相关历史概念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以此上案例为例,教师借此方式对历史概念的逻辑性分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使其植根爱国情怀。

二、撬动概念支点,构建知识体系

概念对知识起到概括和总结的作用。历史概念往往涉及人、物、事等多个历史要素,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结合概念进行细化和延伸,才能够对概念展开充分的认知和理解。历史教材中涉及了一些专有名词,许多学生对此非常熟悉,但对具体的内涵却不是非常了解。其实,看似分散、简单的历史概念名词,往往能够串起许多相关的历史事件、场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此重视,学会结合历史概念进行相关知识体系的架构。

比如,在八年级历史教材中,对于抗战胜利的原因涉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什么是“世界反法西斯”,什么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学生对此并不了解,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这一概念却经常出现在教材中。对于八年级阶段的学生而言,还没有学习世界历史的相关知识内容,对此概念产生迷茫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尝试对此概念进行补充。

教师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起点,导入标志性事件“1942 年英美苏中等 26 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让学生对“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进行初步的了解。此后,为让学生了解什么叫“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第一,要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同盟”,同盟的意思为“好朋友”“合作伙伴”等,那么在战争期间,什么叫同盟呢?第二,教师为学生举例,在抗战期间,美军有一支队伍叫“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这支队伍在入华期间,为了便于识别,每个飞行员衣服后面缝上一块绸布,布上有“来华作战洋人,请军民救护”的字样。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个飞行员在受伤时,当地的老百姓都能积极地进行救援。甚至当时的国民政府还下达奖励通知,即凡是救起并将飞行员安全送回基地的人皆可得到丰厚的奖励。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案例,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同盟”,在打仗的过程中“同盟”可以发挥哪些作用。同时,这一历史事件也可以表明当时中国和美国在抗击日本法西斯过程中的共同立场,让学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役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那么,在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之上,如何进行知识体系的架构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相关的网络图,按照“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这一概念进行延伸,首先以“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标志;其次结合“同盟”的概念以及“法西斯”的概念进行拓展;最后结合相关标志性的历史事件进行思考,让学生对单一的概念展开充分的认知和理解。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此方式有效梳理历史知识、体系,将复杂的历史知识内容进行体系化的梳理,能够强化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史料是学生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基础,结合史料对概念进行延伸,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认知。[2]在以上案例中,教师从“中美双方在抗击法西斯立场上的一致性”延伸到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让学生对历史概念展开充分的认知。此后,结合网络图架构对于历史概念进行梳理,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掌握历史概念,也方便此后学生对此概念进行二次学习。

三、理解概念内涵,探索时代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看似分散、单一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其实是存在内在关联的。某一个历史知识点往往涉及丰富、多元的历史事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将相关的历史概念进行串联,将单一的历史概念与重要的历史节点、历史事件进行融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对概念教学横向以及纵向的延伸和拓展,将其放在固定时间段内探索其重要性以及内涵,从而对时代的发展以及历史的演变有更深刻的體会。

例如,在八年级历史课程“五四运动”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让学生学习“五四运动”这一概念、历史事件,也要以五四运动为线索、为导向,结合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将三个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教学(见表1),让学生在理解不同运动的背景、目的、意义过程中,明确时代发展的特征,体会时代发展的意义。

首先,从概念性教学的角度而言,教师通过对比教学,结合定义、概念、知识等多个角度进行分类、强化,能够让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其次,教师结合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运动、爱国运动,让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无数有抱负、有志向的优秀人士为了国家、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奋斗,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了良好的榜样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对单一的历史概念进行剖析,让学生能够结合初中历史大概念对历史产生新的认知。如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朝代,如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中国近代历史中许多有影响力的历史事件,如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相比于单一的历史概念,大历史概念更加具有代表性,符合一个时代的发展特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大历史概念进行串联和认知,帮助学生了解整个历史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也通过历史发展的进程进行串联,让学生对不同时代的发展特点、发展过程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和体会。

四、结语

所谓“以史为鉴”,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拓展认知,打开眼界,对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自己的理解和判断。[3]作为人文类学科,历史的学习不仅在于结合历史史料的分析、教学,还在于拓宽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能够以史为鉴,加强对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教师也要结合相关历史概念的认知和拓展,完善历史知识与技能培养的要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历史概念进行梳理、学习,提升自我认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丛天威.博物巧思 教学相长: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博物馆资源的运用[J].辽宁教育,2022(19):66-69.

[2]董有国.初中历史史料“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与实践[A].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学术研究论坛论文集(一)[C],2022:53-55.

[3]詹层金.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法的合理应用研究[A].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学术研究论坛论文集(一)[C],2022:50-52.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第八中学)

编辑:陈鲜艳

猜你喜欢

反法西斯概念历史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失落的国军
幾樣概念店
新历史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