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3-07-26魏世亮
魏世亮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文化产业是一个为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行业。进入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文化的传播交流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也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文化自信也引领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并确保了其发展方向。在明晰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路径,能够有效促进二者的动态良性发展。
[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产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3)07-0037-05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成为促进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渠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把文化产业放到提高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强国建设的新高度。但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在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进而增强文化自信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要促进文化自信的进一步深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使文化自信搭乘文化产业发展的快车,使文化产业凝聚中华优秀文化的力量。
一、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自信的内在关系
(一)文化自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中,也体现在文化产业生产的一系列文化“产品”上。文化产业促进了文化自信的进一步深入,文化自信也引领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1.文化自信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指出,“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再是意识形态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1]。当代社会,文化竞争在各国之间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世界各国通过对外输出具有本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及产品,传播本国的文化和价值,抢占竞争优势。面对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中国文化产业要想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进行创新。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自信体现在我们对创新精神的高度赞扬与认同发展,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创新,加快了文化产品的流通,丰富了文化产业的类型;中国优秀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借鉴发展,增加了文化产品内容,提高了文化产品的质量;国外优秀文化与文化产业的交流创新,使文化产品更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提高了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认可度,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对外发展。总体来讲,文化自信提供了创新精神的沃土,创新不断推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文化自信规范并指引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文化产业既需要国家政治、经济实力的支持,也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指引。不同国家虽有不同的精神思想,但高度的国家精神认同背后是对本国文化的高度自信,因此,文化自信还体现在对国家精神的认同上。例如,美国文化产业宣扬民主自由,韩国文化产业则注重将传统与现代融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时间短、速度慢、缺乏建设经验,曾出现一味模仿其他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方式,忽视本国文化精髓和中国精神,导致只能被动“接受”消费国外文化产品的现象。在文化自信的影响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找到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即“中国精神+文化产业”,“把体现中华文化民族智慧和力量的民族文化精髓嵌入文化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2]。中国精神融入文化产业的各个方面,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具有鲜明的国家特色和民族特点,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热烈欢迎。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逐渐改变了我国“被动”消费外来文化产品的现象,带动了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
3.文化自信为文化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中国是一个文明大国,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素来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秉承包容、开放、团结、合作的发展理念。以此为基础,面对各国政治经济等利益纠纷,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发展的新理念,倡導各国共同发展,建设美好世界,我国朝着多元、惠普、合作的方向不断发展,这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使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与沿线国家合作发展,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的深入交流,增加了文化认同,为我国文化产业建立了良好的对外发展关系;途径中亚、非洲,为我国文化产业开辟了除欧美以外更大的市场空间;国家众多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基金的设立,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对外发展扩大发展规模提供了政策保障,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此外,彰显了强大文化自信的中国世博会,在展现世界各地最新的科技文化成果的同时吸取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有益成果,各国文化相互交流,为完善本国文化产业积累了经验。在文化自信的深入发展和影响下,文化产业将会有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继续承载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
(二)文化产业是促进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3]。中国是一个文明大国,在长达几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各族人民创造并积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文化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新时期促进文化交流传播的新型载体,在无形之中促进了我国文化的自信,并在传播过程中展现了其独特优势。
1.传播速度快。互联网把世界变成一个整体,加强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全球化。当前,我国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当代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截至2022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到10.67亿。超中国总人数一半以上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有效信息,满足自身需要。“数字信息技术在文化行业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建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全新的数字生态圈”[4]。运用互联网技术,文化产业可以通过信息筛选、数字化分析,快速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喜好,并结合流行元素形成丰富的文化内容,迅速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互联网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但能使文化产业在较短的时间里提供人们所需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并且互联网信息的共享和实时交流,可以让更多的人较快地了解文化相关产品背后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文化产品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识的传播。
2.形式生动多样。“文化产业是一个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系统”[5],是一个包括新闻传媒、电影电视、文体娱乐、旅游服务等在内的产业体系。文化产业是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电子图书、音乐、影视、动画、自媒体、戏曲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向消费者展示文化及相关产品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文化产业有别于传统图书、课本、节日等传播方式,它在传播过程中更加生动,并且多样化的传播形式能适应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对传播方式的喜好,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文化产品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从而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比如,在中国电影《战狼2》中有句经典台词,“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展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从电影中可以看到,不论是主人公的性格还是剧情的走向都体现出国家情怀,有别于以往主旋律电影强调个人必须爱国,而极少表现国家对公民的保护。它让观众意识到并相信,“在海外,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手持一本中国护照,祖国总能带你回家”,与观众产生共鸣。稳定的社会环境、舒适的教学环境、和谐的人际社会离不开祖国的守护和支持。扣人心弦的剧情加上真实故事的改编更容易激发年轻人的爱国热情,让老一辈人追思。
3.影响范围广。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减小文化产业发展阻碍,实现文化行业的全面贯通。通过互联网,文化实现了跨地区、国家、种族的交流,文化产品可以以多样化的形式在世界各地流通。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也就把中国精神带向世界,扩大了中国精神的影响范围。例如,被人民日报评论“活出中国人精彩和自信”的李子柒,一个以表现中国传统乡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短视频博主,凭借视频内容的精致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国内收获大批粉丝,在海外迅速走红。在视频中,能看到插秧、耕地、刺绣、织衣等场景,凡事亲力亲为的劳动精神,手工打磨器具的工匠精神。一帧一帧打磨出来的作品,呈现给观众最极致的画面,带领人们体会乡村生活,引发社会对传统生活的关注,对中华文化的思考。视频的海外播放向外展示了中国传统田园生活,使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产业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传播中华文化、促进文化自信的具体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不仅是文化产品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统一,而且也是体现国际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6]。中国文化产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发展经验,注重自身品牌建设,创立了一些品牌,如小米、网易、腾讯、阿里巴巴等。这些品牌在出售产品时不仅获得了经济收益,还促进了文化产品所包含的价值观念的传播,传播了企业文化。然而我国文化产业在传播中华文化时,不注重甚至忽视具有中国特有标志的文化品牌的建设,导致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缺乏品牌竞争力,难以在国内外市场同其他知名品牌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获得市场认可。因此,尽管国内外市场上已经存在较多的表现中国标志的文化产品,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中国优秀文化,但传播范围小,影响力不够。
(二)文化产业缺乏创意
我国文化产业自发展以来不断完善,形成了比较全面的文化市场,构建了涵盖电影电视、文体娱乐、新闻传媒、图书音像、旅游等在内的文化市场体系,生产的大量文化产品,满足了新时期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推动了国民对中国文化的进一步认可和自信。但文化产业在促进文化自信的过程中还存在创意不足的问题。其一,对本国传统优秀文挖掘利用不足。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历史,产生并流传下来了大量体现中国精神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事实。我国文化产业在生产表现中国精神的文化产品时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利用,仅从人们较为熟知的故事出发,不断翻新再翻新,内容缺乏新颖性。其二,对现代文化资源不够重视。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能够展现中国精神的人、事、物,文化产业没有及时吸收利用,内容缺乏时代性。其三,文化产品表现形式单一。文化产品之间相互模仿,缺乏代表性。甚至一些文化产业将中国元素直接照搬在文化产品上。文化产品内容不够深刻、形式不够新颖,不利于文化产业的长期发展。
(三)文化产业人才机制需要完善
文化自信的深入需要中华文化更好地搭乘文化产业快车实现进一步传播和交流,人才则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在推动文化传播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在我国文化产业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专业化人才明显不够。一是缺乏创新型人才,不利于中国精神与文化产品的融合发展,生产出既具有中国精神又符合现代消费偏好的文化产品。二是缺乏管理人才,不利于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收集市场信息,制定有助于中华文化传播的发展方案。三是缺乏文化贸易人才,不利于内涵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对外出口。
(四)少部分文化产品国际认可度不高
促进文化自信需要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不断传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文化突破国界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交流融合,各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流通互鉴。我国文化产品在吸收融合国内外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也顺着全球化的趋势走出国门,面向世界。但实际上,我国的文化产品,尤其是主推中国特色精神文化的产品热度不高。以电影为例,《攀登者》《中国机长》《湄公河行动》等一些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的电影在国内市场票房成绩优异,卻在国际市场上票房惨淡。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一是因为西方对中国文化存在认知偏差,部分人群不喜欢中国文化,不愿意了解。二是内含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虽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缺乏国际视野和对全人类文明的关注,较难被外国人认可和接受,文化产品受众面小。此外,文化产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选择只从本国消费理念出发,不考虑国外接受能力和消费偏好,不被外国人接受和喜爱。在此背景下,中国文化产品难以被接受,更不用说通过中国文化产品传播中国特色文化和精神。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中国文化产业要想实现全面发展,提高国际认可度,就要坚定文化自信,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业的专业度、加大人才的培养和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
(一)完善文化品牌建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
发展文化产业,传播中国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必須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品牌。创建展现中国特色的知名文化品牌,首先,借鉴吸收传统文化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源远流长并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7]。优秀文化传统能让文化品牌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市场上独具魅力。其次,要根据时代创新发展,结合流行文化,增添时代元素。再次,文化品牌建设要参考其他国家文化品牌建设经验,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中国文化产业才更具竞争优势,生产出来的体现中国精神文化产品才更具竞争力,才能更大限度地传播和展现中国精神和价值,传播中国特色,展现文化自信。
(二)培养文化产业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时代,必须培养文化产业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从文化企业看,首先,要在文化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新氛围,鼓励创新;其次,要加大力度培养创新型人才,增添创新活力;再次,要合理利用国家为鼓励文化产业发展所制定的相关政策。从文化产品看,首先,要重视对本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新点,注重对文化内容的探究与提取,把文化产品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提高文化产品内容的深刻性;其次,要吸收融合现代文化资源,关注生活时事,对于符合要求的大胆利用,贴合实际,增加文化产品内容的时代性;最后,要适当融合国外优秀文化资源,借鉴优秀经验,丰富产品内容。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多种形式表现文化产品,生产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品。只有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丰富产品内容,创新形式,文化产业才能实现巨大进步,中华优秀文化才能在世界这个大平台走得更远。
(三)培养文化产业人才,进一步传播中华文化
要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力度培养相关文化产业人才。文化产业的创立、发展、传播离不开文化产业人才参与。学校、企业、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能加快人才的培养。学校应开设有关文化产业的课程,系统传授文化产业相关知识,增加学生兴趣,提高其创新思维、管理能力,制定人才养成计划,对于表现突出者重点培养。企业应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学习最新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使文化产业人员全面发展,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另外,企业还可以在内部创建一整套人才养成、激励机制,调动相关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提高自身竞争力。在社会上,形成尊重人才、培养人才的社会发展氛围,给予文化产业一定政策扶持,在培养国内优秀文化人才的同时吸引国外优秀文化人才。大规模人才的培养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广泛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增强每一位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不断提高其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四)消除文化偏见,生产各国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交流,必须消除文化偏见。消除文化偏见,一方面要加大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让国外了解现代中国文明成就,认识当代中国,接受中国特色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产业要在挖掘利用本国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关注世界文明和人类发展,深化产品内容,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认可度。再者,要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用国外感兴趣的文化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文化产品、展现中国文化。当然,让国外认可文化产品并接受文化产品代表的价值形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离不开文化产业的长期摸索和创新发展。只有不断探索新形势,结合新内容,文化产品才能逐渐被关注和认可,中国文化才能被广泛接受。
文化只有通过不断地交流与传播才能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文化产业和中华优秀文化的创新结合,既加快了文化产业的自身发展,也加速了我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了文化自信。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文化产业的自身发展还不完善,在促进文化交流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具体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32.
[2]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问题思考[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6):114-12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07.
[4]傅才武,明琰.数字信息技术赋能当代文化产业新型生态圈[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2(1):78-86.
[5]杜开林,赵欢春.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J].学术论坛,2011,34(2):164-168.
[6]张根海,郝立英.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论坛,2013,36(10):167-170.
[7]兰菲,赵改萍.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逻辑向度[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4):62-70.
责任编辑:祁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