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内涵要义及时代价值

2023-07-26林凡力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3年7期
关键词:对外开放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林凡力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与实践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外开放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实践史的淬炼升华,是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实践思考“为何开放”“何为开放”及“如何开放”等问题,科学回答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地位、目标任务和实践路径等,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而且增强了在开放中谋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在开放发展中谋求现代化提供了新范例。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3)07-0004-06

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是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法宝。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胸怀天下,提出要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内涵要义和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之源: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对外开放观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对外开放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封闭走向对外开放是随生产力发展逐渐演进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催生社会内部产生分工和交换。交换范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扩大,从部落之间延伸至邻国之间直至拓展成为跨洲跃海的国际贸易[1]。近代以来,资产阶级出于逐利的本性冲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国际分工和贸易体系。各民族国家或地区也或主动或被动地结束过去那种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参与世界市场,书写世界历史。

世界的普遍交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提和环境。在世界的普遍交往中,人们不再受制于地方生产力和地方政策的局限,可以充分利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优秀文明成果进行创新、丰富与发展,可以超越狭隘的自然血缘关系、统治服从关系而在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中丰富、发展人类社会关系,进而实现全面依存关系,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2]。民族国家也可以通过学习世界先进技术,超越前一历史发展阶段的重复性积累的过程[3],从而实现飞跃发展。

从封闭走向对外开放是随生产力发展逐渐演进的过程。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物质生产和社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进一步提高,这些积累的变化又进一步要求和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二)历史之维: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实践史的淬炼和升华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对外开放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国共产党虽然身处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包围中,但依旧没有放弃探索对外开放道路,主动加强同共产国际和世界其他国家友好革命力量的联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世界范围内凝聚反帝共识,寻求同英、美等国结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团结抗战,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农民生产,在根据地设立外贸局,发展同敌占区的贸易往来;另一方面欢迎世界上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和商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边区贸易投资、开发资源、开办实业,发展经济,为战争积蓄力量。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两级对峙的夹缝中充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力量,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道路。冷战背景下,新中国起初选择“一边倒”战略,在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下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同西方发达国家则是秉持保持和平和保持通商的两条原则[4],在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通过民间贸易、港澳转口贸易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先进文化和技术。中国共产党还将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贸易往来与合作作为在两级对峙的夹缝中求生存的突破口,通过成套项目、技术合作以及优惠贷款等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推动世界共同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学判断时代主题,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道路。中国的对外开放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模式,逐步推进贸易体制改革,从部分地区试点入手,逐步扩大对外开放范围。随着对外开放于1982年正式载入宪法和1987年被确立为基本国策,对外开放逐步制度化。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在“引进来”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也主张要“走出去”,实现双轮驱动,统筹好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与质量。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启了全方位參与世界经济和国际竞争的新阶段。

(三)实践之需: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主动选择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却遭遇经济全球化逆流、俄乌冲突持续、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冲击,对外开放面临多重挑战。

就外部环境而言,近年来,受经济危机和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和贸易处于增长乏力的状态,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经贸摩擦政治化、逆全球化等问题层出不穷,经济全球化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在全球经济治理格局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加剧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制度和战略上的结构性矛盾,美国在贸易、投资、产业、科技等方面加速排挤中国,给新时代中国推进高水平开放带来严峻挑战。此外,新一轮经贸制度规则的制定成为全球竞争的着力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借推行符合自身利益的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约束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贸易行为,新一轮世贸组织改革方案便是鲜明的例子。

就内部环境而言,中国对外开放总体上水平不高且不全面的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向更深层次发展的桎梏。具体而言,一是中国传统的开放优势正在不断减弱。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攀升以及环境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的制约日益突出,依赖低成本要素资源的传统开放优势不断减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开放,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二是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足。改革开放45年来,中国在成本低、冲击小、相对比较容易凝聚共识的领域已经逐步开放到位,但在开放广度和深度方面仍有巨大空间。比如,在金融、电信、物流、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仍存在较多的限制,有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空间。三是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亟需进一步深化改革,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在国际上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方面的话语权不高,需要进一步深化经贸体制改革以回应国际关切。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内涵要义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实践思考“为何开放”“何为开放”及“如何开放”等问题,科学回答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地位、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日趋完善。

(一)为何开放:强调对外开放的战略地位

1.对外开放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竞争愈演愈烈,制度性摩擦加剧。两种制度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的竞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就在于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奋斗使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使世界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转变[5],创造了中国奇迹。造就中国奇迹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实行的是开放的社会主义,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学习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的管理经验,这样就大幅节省了中国进行重复性积累和探索的时间和过程,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生产力大幅提高,充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新时代继续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助于在开放交流的环境中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进而在世界范围内两种制度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2.对外开放是发挥比较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主张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比较优势,取长补短,提高经济效率,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新时代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下实现。中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链优势和日益开放的制度优势,能够吸引全球资源要素。但中国人多地少、科技创新存在短板等劣势也决定了中国需要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依靠国际市场转移消化中国产能过剩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只有取长补短,“以他人之优势补我之劣势”[6],才能在全面开放的竞争中立足;只有进一步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3.对外开放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对外开放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联系,使各国经济和人民的利益高度融合。每个国家都应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反对以强凌弱、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7]463,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另一方面,开放合作是世界经济复苏的现实要求。从长远来看,世界的繁荣发展不可能建立在全球发展贫富不均的基础上[8]273,只有全世界各国联动增长,才能实现持久繁荣。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垄断发展优势的做法既破坏了世界和平,又犹如饮鸩止渴,最终只能两败俱伤。只有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扩大世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才能纾解全球发展之困,实现共同发展。

(二)何为开放:阐释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目标任务

1.从要素开放向规则制度开放转变。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是适应国际经贸规则发展新趋势、增加中国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主要通过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措施加快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促进商品和要素流动,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仍有巨大空间,有些经济体制已经不再适应国际经贸规则发展的新趋势和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方面相对滞后,这些都制约了中国更进一步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9]。要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进一步深化投资、贸易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推动国内基本制度框架和行政管理体系要与高标准全球经贸规则相衔接、相协调、相兼容,从而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2.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10]101。改革开放45年来,中国凭借资源和人口红利等相对要素禀赋优势迅速嵌入全球分工体系并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然而出口商品价格和附加值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并且在集成电路、通信设备、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行业面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实困境,部分关键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科技创新水平不高,对外贸易“大而不强”的症结尚未根本改变。推进高水平开放,必须从数量型开放转向质量型开放,坚持创新引领,加快低技术产品转型升级,培育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竞争新优势,拓宽多元化出口市场,提高附加值,使中国贸易尽快完成从“大”到“强”的转换。

3.从“梯度开放”向“全面开放”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南部和东部沿海在对外开放中率先起步,进而由沿海到内地,逐步形成梯度开放格局。这种非均衡对外开放格局在从封闭型经济走向开放型经济初期,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造成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优化区域开放布局”[11],凝聚开放合力。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丰富经验和突出优势,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导地位。要增强对高端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积极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另一方面,要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水平。利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契机,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承接國内外产业转移,吸引产业、人才、资金的聚集,形成新开放高地。

4.从世界开放的参与者向贡献者转变。中国是世界开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参与和融入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当前,经济危机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引发脱钩、封锁、对抗等逆全球化潮流,给世界经济治理带来严峻挑战。在世界面临治理缺失、呼唤有效治理方案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方案,倡导各国重建对经济全球化的信心,加强对话协商和发展合作,将自身开放发展同世界开放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摒弃零和博弈等狭隘观念,维护多元稳定、合作共赢的国际经贸格局,“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10]473。未来,要进一步统筹中国开放发展与世界开放发展的关系,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落地,让世界开放惠及世界各国人民,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中国智慧。

(三)如何开放:指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实践路径

1.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具体而言,一是要以创新发展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既要创新发展思路,也要推动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创新发展手段,培育发掘新兴产业,提供强劲动力;二是要以协调发展为导向,平衡好国内发展与国际开放、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关系,解决对外开放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三是要以绿色发展为引导,实行优进优出政策,减少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引进,推进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谋求可持续发展;四是要以开放发展为指引,树立全方位开放理念,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探索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解决好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五是要以共享发展为目标,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以中国发展引领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让全世界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发展成果。

2.以合作共赢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搞排他性安排,不是唱独角戏,而是欢迎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和融入,凝聚发展合力,共同参与、共同受益[7]461;不谋求势力范围,不搞一家独大、赢者通吃,不仅不会抢夺和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而且会支持世界各国的发展,寻求利益共享,增进共同利益,最后实现共同繁荣;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在致力于自身的发展的同时,心系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主张建设由世界各国共同建设、共同分享的百花园。“一带一路”倡议等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心系全人类命运、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互利共赢是中国自对外开放以来就一直坚持的开放战略,在今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也必将继续坚持下去。

三是以安全稳定为底线。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在逆全球化、贸易摩擦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冲击下,国际经济格局不确定性以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风险加剧。未来中国要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深度参与意味着更密切的联系,开放发展的风险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将空前上升。在此背景下,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坚守安全稳定的底线,增强忧患意识,坚决捍卫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等核心利益。一方面发扬敢于斗争的精神,应对挑战,增强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和完善国际治理,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从国际体制上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安全和稳定保驾护航。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立足中国实际,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涵及发展方向,打破了西方关于开放发展的现代化模式的垄断,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增强了在开放中谋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踐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开放发展思想的创新发展

对外开放理论在实践中产生并必然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认识对外开放、国际交往的本质和规律,主张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力发展。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资本主义占主导的世界体系,两种制度同时存在且相互竞争的局面开始形成。生存在资本主义占据支配地位和优势地位的世界体系之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理解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如何看待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下的开放问题、成为对外开放的核心议题。列宁提出实施租让制等新经济政策,探索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和合作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对外开放中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除意识形态障碍,学习吸收西方先进科技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时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成为重大而现实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对人类社会历史和世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实践,思考何为开放、为何开放及如何开放等问题,科学回答了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地位、发展动力、目标任务与实践路径,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开放发展观的唯物主义根基,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开放发展规律的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开放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中国原创性贡献。

(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是推进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行动指南,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对外开放能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劲动力。进入新时代,中国通过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及外商投资实施条例、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等扩大开放的举措,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要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范围和领域,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从而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化解外在危机和压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8]13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基于全世界人类利益高度融合的现状,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坚持走共同发展的道路,坚持合作共赢,最终实现共同繁荣;要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以开放为导向,鼓励世界各国积极融入治理过程,特别是要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树立开放理念、开放机制和相应政策,建立共商规则、共建机制,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国际体制保障。

(三)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在开放发展中谋求现代化提供新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不仅能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实践,更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发展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世界发展中国家谋求现代化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新范例。

中国以自身发展成就彰显开放发展的成效。新中国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新时代以来,中国以建立海南自由贸易区、召开进博会、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坚定维护世界多边主义贸易体制等全面扩大对外开放的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这就启示发展中国家要打开国门,积极参与世界市场和国际合作竞争,取长补短,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发展,进而实现现代化。

中国以开放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谋求现代化提供新范例。在全球经济下行、经济全球化遭遇危机之时,习近平总书记以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的机遇与经验,分享开放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呼吁世界各国摒弃零和思维、以邻为壑等思想,号召世界各国继续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共商共建共谋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亚峰会发出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号召[12]。面对世界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鼓舞世界发展中国家着眼各国人民根本利益和光明未来,拓展经贸关系、深化互联互通,提升发展能力、加强文明对话,在开放发展中探索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开辟新未来,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31.

[4]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161.

[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288.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8]習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35-436.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

[12]习近平.携手建设守望相助、共同发展、普遍安全、世代友好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在中国—中亚峰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3-05-20(2).

责任编辑:王玉倩

猜你喜欢

对外开放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西安市城区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
对外开放对金融发展的抑制效应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西安市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与对外开放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