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路径研究
2023-07-26王超亚吴耀明
王超亚 吴耀明
[摘要]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本质是通过聚集整合创新资源,引导要素资源充分自由流动,深化三地产业政策衔接与高端产业协同合作,提升区域整体国际市场竞争力,形成京津冀链式共振、共赢的跨区域高端产业协同发展新型机制。随着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日益深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河北方面仍有很多不足。通过以构建创新要素协同机制、推动创新能力、完善区域产业协同、优化空间布局四个方面为突破,对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路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协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3)07-0032-05
2023年5月10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0次到河北视察。习近平总书记此行主要实地考察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主持召开两场座谈会,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方向。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協同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1]。协同创新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201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要靠创新驱动,要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创新资源,以弥合发展差距、贯通产业链条、重组区域资源”[2]。2015年6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目标;2016年,国务院批复的《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指出,进一步促进京津冀三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2023年5月10日召开的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指出,“着力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创新利益分享模式,吸纳和集聚更多创新要素资源参与推动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这都表明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关键之举,对把京津冀打造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现状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科技资源最富集的区域,拥有数量众多、层次高端的一流院校和科研院所,汇聚了大批国内顶尖、业内知名的科技人才,蕴含着强大创新势能。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致力于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技术创新总部聚集地、科技成果交易核心区和全球高端创新型人才中心;天津作为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现代化制造中心,致力于打造技术研发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创新创业示范区;河北作为京津科技创新资源外溢和产业转移的承载地,致力于打造京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载高地,形成协同创新重要节点。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有利于将三地创新要素整合、重组、优化,实现产业间优势互补和创新效率稳步提升。推动京津冀的高质量发展能减缓南北方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在把北京巨大的科技潜力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能为全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可复制推广经验,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全国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京津冀科技协同日益深入,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11月,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门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合作协议(2018—2020年)》,共促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和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区域创新链和产业链完善贯通[3]。京津冀三地间的技术溢出越来越频繁,区域创新协作不断加强,三地创新环境明显改善,跨区域产业活动较为活跃,区域产业对接和合作不断深化。同时,随着三地在产业、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协同取得进展,创新要素的流动与溢出也开始显现。据统计,中关村企业累计在河北、天津设立9536家分支机构,2022年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5881项,同比增长8.2%[4]。天津、河北与北京中关村共建了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中关村海淀花园秦皇岛分公司、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张北云计算产业园等11个协同创新社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别在天津、河北成立京河科学技术研究院、京津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邯郸分院,形成产业园区与研究院所创新、产业紧密衔接,促进人才、技术、资本、平台要素互联互通,在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二、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面临的问题
(一)体制机制障碍突出
从体制机制角度看,京津冀协同创新仍存在着体制机制障碍和推进不畅的问题。一是在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共建中,协同创新的方式方法主要停留在技术转让、合作开发等较低层次的合作上,而以经济实体为合作载体推动科技工贸一体化合作开发的共建模式发展得较为滞后;二是大多数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中“产学研”的合作方式过于单一,大都集中在“高校院所提供科研成果,企业转化为产品”的方式上,这种合作方式表明三方协作的层次较浅,难以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也就限制了规模效应的形成。
(二)创新能力相差悬殊
从创新层面来看,三地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2022年北京研发投入强度达到6.44%,天津和河北研发投入强度分别为3.44%和1.75%,远低于北京的投入水平,河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5个百分点[5]。2022年,北京专利授予量为16.3万件,分别是河北和天津的1.8倍和2.2倍;有效发明专利33.6万件,分别是河北和天津的9.9倍和8.8倍,以人均数量而言,差距更为明显,北京每万人的发明专利数量约为河北的10倍[6]。三地间创新能力的断崖式落差,限制了创新合作空间。
(三)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不畅
目前,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处于三个不同阶段,水平差距明显。总体而言,北京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天津正处于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转换的过程,河北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特别是河北承接创新成果外溢能力不足,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充分实现,传统产业调整困难,产业链难以打通,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创新成果难以有效转化应用。北京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京津冀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83.8%、64.4%和51.7%[7]。北京的现代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河北煤炭、钢铁、冶金等重化工工业的经济比重仍然很大。产业结构和产业水平的断层使得北京的创新供给难以与天津和河北的技术需求充分匹配,这削弱了三地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联系。京津两地高等院校、智库研究机构聚集,人才、科技、教育资源丰富,金融服务、商务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结构完善的优势,却由于与河北科技、产业存在巨大落差很难开展高效、精准的协同合作,只得“蛙跳式”转移到了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地始终未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
(四)跨区域布局不足
以精准对接产业转移和优化承接环境为支撑,三地之间互相带动,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优化空间布局的重要抓手。然而,因三地间创新要素协同机制、创新能力、区域产业种类及产业水平的明显差距,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转移不积极,河北企业上下游配套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河北与北京、天津的产业链、人才链融合不充分,北京目前向河北疏解转移的企业产业层次和科技水平较低,大多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中低端,市场主体之间创新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同时,已跨区域转移落地的项目具有产业链较短、科技含量不高等特点,对其他细分行业的带动效应有限,尚未有效形成地区内整体产业链的优化布局。
三、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一)完善体制政策,畅通要素流动新通道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从抓技术到抓能力的转变,营造使命驱动型创新氛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要素属性和组合方式,使得传统要素配置机制发生改变。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进程中,要从跨区域视角重构要素流动配置方式,破除要素跨区域流动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堵点,增强区域要素流动活力。
一是做好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战略规划。灵活、开放的体制机制是激发创新活力、释放创新潜力的催化剂。因地制宜,应及时制定符合河北发展的科技、产业协同规划和方案,并出台与之相配套的财税政策、科技政策,进行政策激励。城市群的功能划分和区域的协调发展,离不开统一、开放、规范的共同市场的支撑。“十四五”时期,要加大力度消除行政管理、资源配置、功能布局等影响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的障碍。要建立更加灵活、多维度、更深层次的协调发展机制,推动新时代更快、更高效、更高质量的协调发展。构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区域市场运行机制。
二是整合三地創新资源,提升创新效能。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本质是通过聚集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区域整体国际市场竞争力。要发挥北京创新优势,联合津冀创建国际创新产业园区,建立联合招商、税收分成机制,打造“3+N”合作经济圈。利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共有优势建设科技创新区,探索汇聚国际创新资源的制度和政策,协同打造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方阵,形成吸引国际优质创新要素的强磁场。
三是京津冀构建灵活的要素共享、引流机制,建立跨区域流通的创新要素共同市场和共同平台。京津冀三地要完善要素互通互认机制,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以系统化思维持续深化京津冀三地在人才、金融、土地、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一体化机制改革,破除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的隐性障碍和显性壁垒,建立创新要素协同共用和利益共享机制,让创新要素充分流动,改变传统创新模式,实现要素最优配置,提升协同创新活跃度。实现创新要素在三地充分自由流动,在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中提高河北对创新要素的吸引力,形成创新要素跨区域良性循环流动的局面,打破三地创新壁垒。
(二)攻关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创新融合
在科学技术加速创新并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的今天,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京津冀三地的“十四五”规划,都对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进行了部署。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河北与京津既有共性领域,又有差异领域,对共性领域,要加强联合攻关,协同作战;对差异领域,要加强创新链分工协作,实现创新链共建。同时,精准对接京津冀的主导产业和社会需求,强化产业演化过程衔接,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高精尖产业快速跃升、未来产业裂变式发展。
一是持续推进河北传统产业技术创新与升级。河北的主导产业,如钢铁、装备制造、制药等,要利用北京科创中心的资源,以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技术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和水平,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全面推动制造业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以钢铁、装备制造、制药业高端化为方向,不止于“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河北制造”的模式,河北也要在研发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中发挥作用,推进重点产业研发制造及应用的集成化。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数字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结合,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科技支持。以新的发展理念,提升传统制造业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推动河北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
二是对接京津创新源头,聚焦“国之重器”,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瞄准京津头部企业和高端研发机构,创新跨省市园区共建机制和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推进模式,建成一批集科技研发、中试、应用、转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园区,聚集更多国际顶尖团队、创新主体和服务企业,形成多圈层协同联动创新布局。
三是推动未来产业应用创新。未来产业是指引领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及其新产品、新业态所形成的产业,具有高成长性、战略性、先导性等显著特征。河北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争创北京未来产业应用转化先导区,精准对接京津科技创新前沿领域,研究谋划人工智能、光电、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生命健康等领域国家实验室,新建一批与国际接轨的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推进跨学科、跨领域、跨主体和跨区域创新联动,在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成果转化、示范应用等领域先行先试,加快产出一批原创性成果,与京津形成密切合作、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网络。
(三)创新承接模式,开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路径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是引领未来产业布局的战略牵引。目前河北在创新链中处于尾端的成果转化位置,是实现技术创新应用落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者。应以北京国际科创中心为核心,加强供需对接,针对京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特点,创新承接方式,在京津冀区域内布局建设一批科技园区、创新研发基地,促进科技资源和创新成果在河北开放共享、转移转化,共筑科技研发产业链,形成互利共赢梯度传递式的科技园区发展新格局。
一是创建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特区”。促进更多的北京科技成果在河北转化,发挥河北区位优势,依托现有的经开区、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在产业基础好、承接能力强、发展环境优的地区,建设符合市场秩序的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加快构建以京南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为支撑的南部创新廊道、以科技冬奥为支撑的北部绿色廊道、以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为支撑的现代都市农业廊道,形成“一南一北一环”,打造绿色产业新城,全面融入首都发展大局。统筹打造京西南、京津廊、环首都三大创新走廊,建设一条廊保京津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带。以三大走廊为依托,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吸纳北京高端创新资源,强化京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全省创新发展的引领高地。
二是培优做强京津科技成果转化载体。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抓手,着力推动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承接能力跃升。围绕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八大任务中的关键点开展行动,全面推进5市11个园区建设水平提升,促进更多京津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可通过异地共建、“飞地”园区、区域托管等模式,与北京的开发区、科技园区对接,在中试孵化环节、制造环节和配套服务环节实现协同创新。
三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是促进协同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有力保障。打造“清单式”成果转化承接模式。加强京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求调研,摸清成果转移转化单位细节和需求,建立长期动态跟踪机制,补齐要素、产业、政策、设施短板,推动京津冀要素市场一体化,增强科技成果承接和服务配套能力。
(四)优化空间布局,塑造协同发展新优势
从空间角度而言,区域协同创新是创新要素在城市、县域等不同层级区域之间聚集和扩散,形成多点联动、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过程。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中,要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同时考虑河北长远的战略定位,与京津形成优势互补的创新局面。河北应在空间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环首都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缘优势,创造适合科技创新发展、转化的人才、财政、教育等社会环境,用足用好京津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创新要素外溢,打造环首都协同创新发展隆起带,形成上下贯通、融通互补的新格局。
空间布局上,一是涿州、固安以及廊坊北三县与北京共同打造环京产研一体化圈层,提升承接能级和服务水平,以服务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做好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空间、政策、要素准备,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推進“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打造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全力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加快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积极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打造区域现代化交通体系,全面加强生态、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区域合作。
二是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共同打造京津雄产业功能互补圈层。雄安新区作为北京“一体两翼”城市空间格局关键一环,着力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充分发挥雄安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中的“引擎”作用,聚焦能源、生命、空间等重点领域,承接一批高端科技创新和研发机构,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布局一批重大科技研发基础设施,吸引更多优质创新要素落地。打造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与京津实现统筹协调和开放共享。以雄安新区为重点,加强应用研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将雄安打造成河北的创新策源地。
三是保定、唐山、张家口、承德、沧州等与北京共同打造节点城市产业配套圈层,全力做好配套、支撑、服务等工作。保定全力推进国际医疗基地建设,打造北京医疗疏解“微中心”。唐山全力打造“新工业、大港口、高科技”三大支柱,持续抓好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张家口发展后奥运经济、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加快推进环京县区医养结合项目建设,推动京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张家口延伸,吸引京津养老资源向张家口布局。强化京张生态共建共治协作机制,筑牢首都生态安全屏障。沧州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深化与京津雄全方位对接,强化产业、创新、交通、生态等协作融合,加快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承德借力京津对口帮扶平台,建设园区承接平台,加速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建联治,围绕城乡融合、康养、教育、医疗、文旅等共建共享,进一步拓展与京津的合作领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23-06-13(1).
[2]河北省协同办.河北省:勇担历史重任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EB/OL].(2019-02-21)[2023-05-21].http://www.zgkjtz.com/article/35.
[3]河北省科技厅.京津冀三地科技部门正式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合作协议(2018-2020年)》[EB/OL].(2018-12-03)[2023-06
-08].https://www.most.gov.cn/dfkj/hb/zxdt/201812/t2
0181203_143942.html.
[4]赵语涵. 中关村新事[N]. 北京日报,2023-05-26(5).
[5]王红茹.运筹帷幄谋发展 [ ]力同心开新局 2023京津冀将如何推进?[J].中国经济周刊,2022(24):72-75.
[6]单菁菁,武占云,张卓群,等.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5——大国治城之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140.
[7]陈雪柠. 京津冀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N]. 北京日报,2023-02-21(1).
责任编辑:祁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