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体现课程价值
2023-07-25王振强
王振强
摘要:本文对数字时代背景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等现实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应注重在学科思维培养中凸显课程特色、以问题引领驱动创新精神培养、用多种形式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信息科技课程价值。
关键词: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数字时代;数字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3)14-0022-02
自《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以来,信息科技新课程的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通过课程学习,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信息意识”“提高数字化合作与探究的能力,发扬创新精神”“遵守信息社会法律法规,践行信息社会责任”等这些课程目标也已被广大教师所领悟,但如何把课程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好课程目标,还需要一线教师不断探索、研究。
通过梳理学习新课标的心得,总结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方面值得信息科技教师关注。
在学科思维培养中凸显课程特色
信息科技课程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达成,同时也要突出信息科技课程自身的特色,强化学科思维的培养。信息科技新课程坚持科学与人文并重,在强调信息科技服务于生活方面的实用性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在启迪学生科学技术思维方面的思想性价值。计算思维充分体现信息科技学科的特殊育人价值,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新课标的多个模块,如“信息交流与分享”“在线学习与生活”等都强调通过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例,了解信息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不能仅就学生认知的生活常识谈生活,一定要强调信息科技所特有知识、方法对生活的影响,在对比中强调信息科技对生活中做事方法所引起的改变。“数据与编码”模块要让学生理解信息科技课程中数据、编码概念与数学课程中数值概念的区别,感悟数据、编码形式与载体的多样性,编码对社会生产、生活的意义,编码规则在编码产生、应用中的作用。“身边的算法”模块中对算法的理解可以由生活中做事的方法、步骤这样的广义算法开始引入,但要避免纠缠在沏茶、做饭、洗衣、扫地等日常琐事的过程中不能自拔,应及时转入对计算机科学领域处理问题所用特有方法的认知中,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算法的确定性、可行性、有穷性,以及输入、输出等特征,探讨计算机科学中存储空间、计算时间、问题规模、计算效率等问题。
以问题引领驱动创新精神培养
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促进了人工智能从量到质的转变。在这样飞速变化的数字时代,人必须思考如何站在技术之上,更好地应用技术、驾驭技术。机器已经开始创作了,学生要会驾驭机器,一方面需要理解机器工作的原理,知道机器所谓“创作”的特点,了解它的长处,另一方面要学会更好地向机器提出问题、发出指令,辨别、评判机器工作成果的可靠性、实用性。想要做到这些,都必须依赖于更强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更高的创新精神、质疑意识。
问题引领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创新精神、质疑意识的首选策略。教学模式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扩展问题,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使其形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展示交流激发灵感,拓展问题解决思路;通过检测验证,检验学习效果,从而形成高效的学习氛围。课堂上不必追求四平八稳、一帆风顺地完成各个教学环节,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暴露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获得新知、提升思维。问题引领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问题设计,问题设计需要前后紧密关联。教学的核心内容以问题链的形式呈现,有利于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形成严谨、缜密的思维。问题对学生应具有挑战性,既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又有利于激发他们對知识的探究欲望,培养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课堂上要注意问题的分层,在内容、难度上形成不同的层次,以满足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需求。
学生在知道机器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以后,更应懂得在能够驾驭机器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些都有赖于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
用多种形式拓展教学活动空间
信息科技课程强调“科”“技”并重,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可以结合学校各种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科技课内外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学生电脑作品展示活动、组织参观信息科技展览、基于开源软硬件开展创意设计、开设校园或班级生活学习网上论坛等,增强学生学习信息科技的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课内外教育服务。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各种教学资源的使用已融入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资源在传递信息,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信息科技课程对教学资源的依赖性强,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不同资源的特点,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数字身份,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和开发工具,为学生提供内容充实、形式多样、符合教育教学需求的学习资源,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撑。信息科技课堂教学需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原有PC机教室之外,配置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关的教学装备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方便、安全的网络学习环境。学校计算机、网络设备资源的配备应做到及时维护与更新。
随着信息科技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逐渐进入课堂,中小学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样态,这些新样态在未来中小学课堂教学发展中具有巨大潜力。信息科技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先天的密切联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是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实现信息化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探索推进互联网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新样态,既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也是信息科技课程自身发展的要求。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应在新技术应用上为其他学科做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