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驱动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

2023-07-25王军平

学周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问题驱动策略研究初中数学

王军平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成为数学学科教学的重点之一,为促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问题驱动教学尚未发挥理想的效果,文章就此问题探讨了落实数学问题驱动教学的策略,以促进新课改理念的落地。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驱动;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9132(2023)24-004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4.016

问题驱动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此方法不仅能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深刻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进行数学学习与探究。这与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学生主体理念相符,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正确落实理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使我们的教育观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分数不再是衡量学生发展情况的唯一标准,考试也不再是课堂的唯一服务对象。在这一背景下,各种新型教学方法被先后提出和广泛应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逐渐淡出课堂,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新型教学方式在应用过程中也衍生出一些新问题,教学实效性仍不高,问题驱动教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逐渐沦为教师提问、学生单一考虑问题解决方法的机械模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理念、问题驱动教学的初衷相悖。鉴于此,在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全面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促进先进教学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落实,实现数学课堂由“重答案”向“重思路”,“重分数”向“重能力”,“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同时,教师还要重新定位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明确自身职责,找准引导方向,既促进基于问题驱动的数学课堂按部就班地进行,也要促进生成价值在教学过程中的出现与应用。首先,教师要做教材的创新者。叶圣陶将教材看成一个例子,看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实现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以教材为核心,另一方面也要依据实际教育过程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创新,通过对教材的大胆改造,提高教材与所教班级学生的适配性,进而提高建立在教材基础上的问题驱动教学的应用效果。其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破除“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机械应用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与创新能力。再次,教师还应该成为教学的生成者。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的想法学习,因此当课堂教学越来越符合教师的预设时,课堂活力就被禁锢了,为此,促进数学课堂由预设课堂向生成课堂的转变非常必要,尤其是对于问题驱动教学来说,更像一个思维互相碰撞的过程,教师更难以预设课堂中出现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行为,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与教学行为,真正让数学课堂做到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通过对课堂生成点的捕捉与应用来强化问题驱动教学的实际应用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问题情境

内驱力是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学习兴趣作为内驱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成为问题驱动教学实际应用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深入思考提供契机。但思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深入思考与深入学习的实现必须经过一系列步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不仅要设计孤立的问题,还要加强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问题串,进而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数学问题的思考。

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为例,学生学习后很容易在知道等腰三角形腰长及底边长后求出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但当题目所给条件不明确时,学生不知道哪个是等腰三角形的腰长,哪个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这就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分别假设其中一个边长是腰长,再计算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之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考虑两种情况的合理性,联系三角形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让学生排除其中一种可能性。在解决完这一问题后,教师还要从中抽象出一般的数学方法,假设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让学生思考底边y的取值范围。这一教学过程就是通过不断解决问题来实现的,且问题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总体呈现出递进的特征,学生在跟着教师思路思考的过程中不仅能解决旧问题,还能衍生出新问题,在问题的不断提出与解决的过程中逐步深化知识的运用与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动手情境

手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对大脑产生影响,在问题驱动教学过程中应用动手情境可以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思考习惯,为此,教师在组织基于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实践环节的引入,让学生经过“提出问题—动手实践—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的过程。促进认知意识质的转变。

例如,教师在讲授全等三角形一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动手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首先,教师要让同桌中的一人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要求另一人画出一个全等三角形,询问学生是否需要知道同桌所画三角形的全部条件才能画出一个全等三角形,进而让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找到用最少的条件画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最终归纳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进而通过动手实践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

(三)交流情境

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都需要沟通,教学改革明确提出要在围绕问题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疑问,使其成为授课的契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践行素质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效果。在新课改背景下,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强化问题驱动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教师还要重视创设交流情境,通过提供多元化沟通方式,为学生开阔思考空间,使其在积极参与交流的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问题驱动教学效果。

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比较式问题交流。素质教育背景下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数学学科的探究性,开放性问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适應开放性问题特征的比较式问题交流成为问题驱动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础。比较式问题交流看到了不同学生思维习惯的不同,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发言的机会,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宽度与深度,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向互动交流。为维护课堂秩序、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成为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交流方式。但在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课堂互动还要引入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而在多向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灵感,通过合作交流共享学生的思考与见解,让班级学生成为一个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

三、彰显数学本质,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一)保持思维的连续性

就问题驱动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现状来看,学生的思维连不起来是影响应用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保持思维的连续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非常必要。为此,强化数学学科的逻辑性与严谨性,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有助于调动与延续学生思维积极性。

数学学科难度较大,只有经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才能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教师在基于问题驱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给学生预留充分的思考时间,通过适当延长思考时间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尚低,不能凭借自己的思考解决所有数学问题,因此要加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引导,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按照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避免用自己思路干扰学生的思路,影响学生提高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以“三角形相似”相关内容为例,不少教师在组织教学前都未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分析,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用画辅助线的方法解题,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三角形相似也是学生的易错点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深入分析学生的错误原因,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摆脱错误思维的影响。例如,教师可以在授课前让学生自主思考解题思路,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最后由教师评价学生的思路,指出学生失误的地方,在保证教师启发与学生思维同步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一个连续的过程,为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数学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保持思维的连续性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教师要在保证问题方向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深层次的教学活动,助力学生的思维习惯持续进步。

(二)优化思维的结构

问题驱动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关键是解决数学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式是拓展学生思维、深化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一般方法的数学思想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让其更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拓宽思维的深度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难度相较于小学时期有明显的增加,拓宽思维的深度成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要引导学生不断质疑,产生对知识的疑问,提高思考的针对性。但初中生的自主质疑能力较弱,对教师仍有较明显的依赖。

例如,教师在讲授“比的基本性质”时,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产生较为深刻的认识。可以让学生思考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思考比与篮球比赛中比分的异同点,帮助学生向比较明确的方向深入思考。

四、把握教学核心,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问题驱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用问题推动教学,而问题对教学过程的推动需要通过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实现。只有把握问题驱动教学的核心,不断优化过程,才能提高问题对数学课堂的推动作用,才能实现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及思维能力的培育作用。

(一)问题提出

问题驱动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使数学问题成为课堂的核心,但是数学问题仍然停留在知识与技术层面,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致使教师陷入盲目设问的误区,影响了问题驱动教学的应用效果。鉴于此,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的方式进行思考与设计。

首先,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挖掘教材的内涵,找到教材各个单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对教材进行创新性应用,为问题驱动的应用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要从微观教学入手,找到课时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难点,将之当作课堂教学的支点,多从这一支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将班级所有学生都当作问题驱动的对象,让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后再进行深化。换言之,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保持适中的难度。

(二)问题分析

分析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思辨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甚至比问题解决本身更重要,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问题分析过程的引导,强调问题分析的过程性,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不能讲太多,影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不能任由学生自主思考,而要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优化学生的思辨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作为问题驱动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是对之前阶段中的思路与结果进行梳理,只要问题分析阶段学生的思辨过程充分,解决问题就比较容易,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本末倒置的问题,将问题解决作为问题驱动教学的主体阶段,忽视了学生的思辨过程,归根结底仍是“重结果”。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协调问题分析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问题驱动教学作为依托素质教育观念产生与发展的教学方式,不仅符合现代育人观,还符合教育教学改革实际。无论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是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都有十分明显的积极作用,在教育观念不断发生变革的今天,数学教学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其应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但是受制于对问题驱动教学理解不深入、对教学实际情况把握不清楚等因素,实际应用效果不佳。教师必须立足客观实际,不断探索问题驱动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参考文献:

[1] 胡昌艳.基于问题驱动视角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索[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11).

[2] 张定凯.问题驱动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家长,2022(3).

[3] 徐兴云.基于问题驱动视角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探索[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2).

[4] 卢新丽.初中数学问题驱动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2022(2).

[5] 庄秀英.用问题驱动学生探究学习数学——谈初中数学问题驱动式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21(74).

猜你喜欢

问题驱动策略研究初中数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