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省农村生态厕所建设新模式研究
2023-07-24李越孙玉梅冯麒源
李越 孙玉梅 冯麒源
摘 要:“厕所革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人居环境,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有效举措。在减污节源的今天,生态厕所已成为当下人们所关注的重中之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厕所革命”的重要指示精神,以DC区为例,深入剖析DC区“厕所革命”现存的问题,立足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云南省农村生态厕所建设新模式,为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条件改善提供可操作性意见及建议,以期真正把“厕所革命”落到实处,开创美好乡村环境治理的新局面。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厕所;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1-0030-03
厕所作为衡量文明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厕所革命”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的身体健康与环境状况,是人民群众最为迫切的民生实事之一,但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却相对简陋,多数农村厕所要实现无害化处理仍比较困难。目前,我国各地相继掀起了一场农村厕所革命,而改造的核心则在于处理技术和使用模式的推广。农村厕所改造,既要兼顾厕所衛生,同时也要兼顾污水治理,积极推进卫生厕所改造和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1],在农村户厕改造的技术要求指导下,旨在制定综合规划和改造方案,提出一整套厕所改造和农村环境生态化建设相结合的创新思路模式、考虑到DC区本地特点,研究新型改厕技术,从使用效率,资源节约和配套设施等角度出发,致力于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创造出真正符合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生态厕所新模式。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省农村“厕所革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党的二十大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其进行了具体安排,宜居、宜业、和美贯穿乡村建设全过程,使环境更和谐、家园更美好。2020年至2023年,连续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三农”主题下,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生态振兴放在乡村振兴重要地位,不断部署,不断推进。由“搞好”向“提升”再向“扎实推进”转变,既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要求越来越高,更是反映了农村人居环境由补短板向巩固提高迈进。但在推进厕所革命“回头看”工作中,梳理云南部分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厕所设施的基本情况可发现,仍然存在相对滞后问题。当前,DC区的“厕所革命”进程中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一)观念意识落后
一是传统观念束缚。农村居民觉得上厕所只是非常随便的行为,厕所无须重建,不必多求,因此在农村开展好厕所革命并非易事,要让农村居民真正受益,必须有一套适合自己实际情况和特点的制度保障,使之落到实处。二是厕所的推行和建设受人口结构影响较大。如今的农村青年,为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多种渠道走出乡村,导致农村主要劳动力流失。三是已接受厕所改造的农民,还存在着技术模式选择不够科学、改厕建设标准不达标、管护机制不够完善等多方面问题,造成总体满意度不高。四是农村居民缺乏有关卫生知识和生活常识,且由于农村消息闭塞,教育比较落后,城乡生活信息不对称,导致思想保守,认识不到位,不知道建造生态厕所可预防疾病,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了解甚少,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宁可出钱治病,也不愿意落实厕所革命。
(二)政策协调困境
一是农村户厕改造难度大。在脱贫攻坚期间建设了大量安全稳固住房,因建房时未统筹考虑农村户厕问题,现在进行农村户厕改造难度较大。二是未严格按照农村户厕改造标准进行改厕。部分乡镇(街道)厕所档案建立不够规范,系统录入信息不够完整,部分公厕、户厕改建未严格按照规范执行,主要集中在三格式化粪池未留观察口、清掏口,未安装排气管或安装不规范。三是农村厕所管护不到位。因没有公厕管护资金,部分公厕和户厕不同程度存在清扫保洁不及时、管护不到位等问题。四是农村厕所粪污与农村污水治理不同步。由于项目、资金等原因造成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未能统筹推进,如农村厕所改造未能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共同推进。
(三)区域发展失衡
农村户厕改造工作“三分建设,七分治理”,配套设施的保障是厕所运行的关键,但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普遍存在[3]。部分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村落,户厕所改造工作已基本结束,但旧厕所改造配套设施常常不够齐全,使用、维修过程中有很多不方便之处。特别是DC区这样地形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多在山区和余脉的地方,地下大多为岩石、土质较硬,对施工开挖不利,改造成本较高,因此在改造中并未投入较多的资金资源进行配套措施的建设。且缺乏一支维修技术专业队伍,厕所改建后在使用过程当中一旦发生问题,主要是由农民自己去思考解决,或由乡镇政府来解决,甚至弃而远之,在后续维修工作中必须予以重视。为了减少后期处理工作量和费用开支,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施及适配的模式进行有效管理。对未建污水处理管网区域,只能用简单的三格化粪池式的水冲洗厕所,造成厕所粪污的堆积,厕所的使用率比平时要高,粪污积满,周期短,这就给农村厕所治理带来了新挑战。
(四)二次污染问题
由于农村的不密集性,因此改厕时分为了两种排污方式,一种是分散性改厕,一种是集中式改厕。集中式改厕依靠地下管网集中处理废水,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相对较少;而分散式改厕问题较多,随着水冲式厕所的普及,用水负荷量急剧增大,对下水系统的配置要求加大,很多地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只关注户内的改造,没有配套下水系统,污水流到院外粪坑,未经处理直接排(渗)入周边水体、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有排污设施系统,但与厕所改造不同步,系统不衔接,设施成摆设。改厕技术模式没有将室内与配套相结合设计,导致厕所“不能用”。以至农户认为新厕不如旧厕方便,从而都不愿意使用新厕所,这使得传统的卫生间建设面临巨大挑战。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DC区“厕所革命”现状与数据分析
为了更好地应对上述的问题和挑战,笔者在DC区六镇一乡中按一定比例发放问卷,共计发放问卷500份,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6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8%,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了解清楚DC区居民对于农村生态厕所改型的想法,进而分析调查数据的具体情况,探讨适用于DC区的生态厕所建造新模式。
(一)DC区基本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农村改厕关联多方面因素,本文主要收集的是问卷对象和访谈结果,比如无害化卫生户厕、公厕覆盖率、民众对生态厕所现状满意程度、运营成本等,此次借助描述性统计分析手段来对其展开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第一,在无害化卫生户厕、公厕覆盖率方面。目前,DC区共有农村户厕53 038座,其中无害化卫生户厕30 275座,非无害化卫生户厕22 763座;共有公厕995座,其中达到无害化卫生公厕标准的有416座。在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方面: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53.42%(无害化卫生户厕数量除以农村常驻户数),无害化公厕覆盖率仅有41.8%。
第二,在户厕现状满意程度频率方面。在样本容量中,所占比例最高、次高的分别是“比较满意”“非常满意”,其占比共超过80%。
第三,在成本运营方面。一是镇区公厕,保洁人员工资大约是每月1 000元。由于资金有限,政府无法聘请足够数量的保洁人员,导致镇区公厕的维护工作质量无法达到较高水平,只能基本符合要求。二是村组公厕,若按照村委会组织筹集专款聘请保洁人员的模式,或按照轮流充当“保洁员”的模式,虽然能省下一笔钱,但是卫生水平相对较差,易滋生细菌。
第四,在生产生活方面。DC區山地占据大多数地区,村民居住分散、部分地区缺水现象突出、农村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经济条件差,具有典型地域性特点。从生产方面看,很多地区的农村,家庭普遍饲养猪、牛等牲畜,排泄物排放量大,若能够加以妥善处理和利用,对于生态建设也具有较好的价值。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发现,不论是从无害化卫生户厕、公厕覆盖率、农业生产,还是从村民对于生态厕所的建立态度来看,数据有效性能够得到保障,可以对其展开深入分析。
(二)农村生态厕所建设新模式的提出
基于DC区的实际情况及数据分析,笔者提出建造“乡村振兴服务站”(“生态厕所+物流驿站”)的新模式,并建立服务站管护制度,规范村民如厕行为,教会村民改厕后粪污处理、厕所建造技术的方法和生态厕所使用,通过运营物流驿站不仅解决了农村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难题,鼓励村民建设家乡,给予地方乡镇急需的建设技术咨询,解决基层群众反映较强烈的问题。配置设施收集排泄物,加工成有机肥农业种植,保氨效果可达95%以上,肥效增高2—3倍,真正服务高山干旱缺水乡村,解决农村如厕难、排污难、粪污处理难等问题。让“厕所革命”不再是输血式的投入,而是形成具有造血功能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农村生态厕所建设新模式
(一)技术赋能厕改,建造特色“乡村振兴服务站”
设计好科学、系统、高效的运行机制,规划好各主体之间的协调机制,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职责,整合好多元的资金、技术、力量,发挥“多元共振”的积极作用,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改厕大数据管理信息平台,进行改厕技术产品优选与适配性评估,推动乡(镇)和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公厕改造,逐步建设成本适宜、民众接受度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生态厕所,加快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建设,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加强农厕改造与农村其他乡村振兴项目的有机结合,拓宽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渠道[4],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将DC区“乡村振兴服务站”作为厕所改造新模式的典型示范,在同类型村落进行复制推广,从而在农村生态厕所建设中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形成巨大的“厕所革命”传播带动效应,补齐农村发展短板。
(二)产学研赋能融合,树立厕所改造典型品牌
当前,全球范围内对于农村生态厕所建造方面尚无典型品牌,这不利于该领域的技术研发,也不利于企业和产业的技术进步,因而严重影响厕所革命的推广和生态厕所新模式的普及。高校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结合地方实际,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咨询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性、科研性项目建设,建立相应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通过互联网渠道向外推广,打造一体化帮扶模式[5]。如围绕厕所革命,采取“校—企—地”三方联合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地”合作使更多生态厕所创新性人才投身到企业、行业经营管理中,逐步落实生态厕改由概念模型到实际推广的转变,并最终深入到全社会的变革。发挥高校应用型人才创新性,激发复合型人才活力,以全面处理厕所革命进程中面对的种种问题与挑战作为目标前提,用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助力乡村振兴。
(三)完善卫生设施配置,优化粪便资源利用
虽然我国部分农村已经可以使用污水管网,但这种情况并未普及,农村粪便、污水的治理每况愈下。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构建农村厕所清洁体系,比如粪尿问题的处理,我们可有效构建“粪尿收集—微生物降解—有机肥提取—农田使用—农作物生产—人类利用”的生物循环体系。因地制宜,根据农村农田的消纳能力,可以形成资源的再利用,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需注意,各地不论是户厕还是公厕的清洁程度,要积极进行投资改建,形成生态厕所,完成“厕所革命”进程,实现美丽环保。
(四)依托政策扶持,健全厕改长效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下生态厕改工作任重道远,在政府支持和农民理解的基础上,依旧需要拓宽渠道,加大力度,可设立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加快建立“政府、农民、部门三方主导,社会支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建设机制。鼓励使用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建立实施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紧盯国家扶持政策,用好户厕改造的各类奖补资金,利用互联网吸引资本,通过多渠道吸引新兴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厕所改造、粪污建设和后续运维服务,尽快补齐农村环卫设施配置差、覆盖面低、设施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等缺项短板,推进农村生态厕所改造“筹划、集资、建造、运营、管理、维护、服务”的一体化、可持续化、品牌化发展。
四、结束语
乡村振兴是“造血式”帮扶,不能一直走传统老路,要尝试寻求新模式,不断拓宽发展渠道,同时坚持统筹全局、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强调亮点;优美宜人的农村人居环境,不但能够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是我国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项能够惠及千家万户的惠民工程。在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的道路上,生态厕所的改革与突破仍旧任重道远。按村民需求确定标准,把村民力量作为推进主体,将为民服务作为推进方案的衡量标准,以公众的视角对生态改厕成效进行监管,继续强化公开公示、长期意识、科技攻关、试点先行、宣传引导的政策,在不断探索新模式中给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带来新的机遇和希望,真正将“输血式”帮扶转变为多渠道“造血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效增能。
参考文献:
[1] 陈永森,贺振东.中国“厕所革命”的成就与经验及其对社会文明的促进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29-38,170-171.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李鑫,李素文.福利多元视角下陕西省农村户厕改革成效及困境探究[J].当代农村财经,2023(1):41-45.
[4] 张鹏飞,高静华.农厕改造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1,32(1):99-107.
[5] 卫梓琪,王生高.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后扶贫时代高校助力地方致富路径探析[J].河南农业,2022(9):48-49.
[责任编辑 白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