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凝视沉浸生长

2023-07-24胡小望

江西教育B 2023年6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红楼梦人生

胡小望

時值春夏之交,南昌市小学、初中、高中以《红楼梦》作为共读书目开展了经典共读活动。三个学段的师生走进经典,或导读引领,或对话交流,或分享心得,用书籍点亮生活,用经典抚慰躁动的心。有学者认为,《红楼梦》是中国人的圣经,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与密码,是中国文学的珠穆朗玛峰,是每一个热爱中华文化的中国人相伴一生的枕边书。走进《红楼梦》这样一本大书,我们见天地、见人性、见自我,赏不同人生风景,观世间复杂人性,丰富人生经验,增长生命智慧。

师生共读,沉吟书间,体验文化之美,思考生命意义。尽管时空久远,繁华落尽,但经典的魅力在于它能穿越时空,指引我们透过现象直抵本质,在历史与现实的连接中,在时间和空间的交汇中,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人生、认识自我。所以,当阅读与国民素养密不可分,成为一种共识的时候,国家课程标准作为顶层设计,提出了多读书、读好书的要求。读整本书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作为这次活动的参与者,笔者在此就中小学师生经典阅读提一些个人的感受和思考。

一、走进,在触摸认识中亲近作品

我们走进一部作品,至少应该做两件事,有认识,有行动。经典阅读,也是从认识它、关注它、亲近它开始的。

首先,我们要理性认识经典阅读。阅读经典,对于学生而言,也许不能快速提高分数;对成人而言,也许不能瞬间带来经济效益。但有些书或许离现实太远,其实它离你的理想很近;有些书对你现在帮助不大,可能对你的一生都会有影响。人可以带着目的读书,但不能太有目的;正如可以带着目的与人交往,又不能总带着目的,否则会很可怕。经典阅读能让自感处处受限的我们在身心解放中开阔视野,所以,阅读又被称为“心灵的探险”与“灵魂的壮游”。

其次,我们要设法亲近它。这一点对学生、对成年的我们都是如此。比如,对小朋友讲《红楼梦》,可能有些困难,但作家刘心武在他编写的丛书《刘心武爷爷讲红楼梦》中,是这样表述的:“这里不讲爱情,不讲家族盛衰,不讲人际钩心斗角,不讲儿童不宜的内容,单把书里那些最美好的人,最美好的事,那些诗情,那些画意,那些温馨,那些欢愉,那些美景,那些趣事,一一道来。先往孩子们心灵里,撒些花瓣,布些香草,留些亮斑,飘些美韵,为他们今后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次次地阅读《红楼梦》奠定基础。”

这就是千方百计让孩子们关注它、喜欢它,进而能亲近它。我们很多教师指导中学生读《红楼梦》,一般会从前五回开始,因为《红楼梦》的第一回至第五回是全书的“序幕”,也是全书的总纲。读懂了前五回,也就牵住了全书的“牛鼻子”。不少教师在课堂导读时引导学生巧读回目,把握小说的网状结构,厘清其主线,同样也是通过借助作品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悦纳作品,亲近作品,走进作品。

二、凝视,于品味、沉吟中涵泳精华

经典作品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是作者长时间“凝视”的结果。因其内涵丰富,加之接受历史较长,层累上去的意义更多,所以阅读、欣赏经典作品需要 “凝视”,需要克服现代人的浮躁气和功利心,静下来,慢慢品,反复看。

上海师范大学詹丹老师说过,读《红楼梦》要具备四个条件:有记性,有想象力,有文学感,还要有一本随时可以查阅的字典。这里,有记性,有想象力,有文学感,就是一种凝视,在一次次品味、沉吟中涵泳精华。

凝视《红楼梦》这样的作品,我们不应依据相关研究者的结论,在作品中寻找证据;不能以考试为目标,机械记忆相关情节、人物、场景、对话。而应该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好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建构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并对感兴趣的问题形成一定深度的理解。在情节发展中,在人物关系中,在环境背景中,在各色人物命运的悲欢中,感受世间的美好与丑恶,感受人心的单纯与复杂,感受爱情的纯洁与功利,感受服从与叛逆、兴盛与衰亡,感受作者的诗心、生活的诗意、青春的诗情、语言的诗韵。比如,作品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启人心灵的事件、鲜活生动的文字等,我们会不经意地由衷感叹:原来人的内心世界如此丰富,原来爱情可以这样美好,原来花草树木也可以有浓情蜜意,原来凡尘烟火也可以清新脱俗。它会引发我们的神思和联想,它会激发我们去跨越与追寻,它会激励我们在自己的心中建构梦想的家园。

当然,从走进到凝视需要借助一定的认知背景和生活体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这就需要教师在领读过程中搭建支架,比如,必要的知识背景、合适的阅读视角、恰当的活动情境、真切的体验分享、相机的深度引领等,而不是设置套路化的人物标签,不是找到几个相关考点,更不是要求机械记忆。凝视作品,需要借助读者生命成长中的体验细细涵泳,反复品味,当人们追问存在的终极意义的时候,当人们探讨突破传统思想的艰难历程的时候,我们能在《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作品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关怀,让经典作品温暖我们的生命,开启我们的生命之窗,增长我们的人生智慧。

三、沉浸,从生命深处增加生命

经典阅读需要凝视、对话,还需要书我相融、沉浸其中,也就是要经历沉静、沉思、沉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使书中文字活起来,还能使经典作品的意蕴因我们的理解得到延展与增值。

阅读别人的作品要和阅读自己的生命相结合。在一定意义上,阅读追求的是读者个体的自我理解,即通过理解他人来理解自己。读者是在寻求理解的基础上使自身体验与文本意义同化,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从而化文本的意义为自我的意义,化文本的世界为自我的世界,从他人的世界中发现自己的世界,在“你”中发现“我”。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和创造自我,教别人的作品要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来教,学别人的作品要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来学。阅读教学不能 “零度阅读”“冷面阅读”。恰恰相反,阅读教学要融入师生的主观激情、人生体验和价值判断。香菱学诗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会阅读的典范。她读王维的诗歌,初读时觉得无理,用字也俗,但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去读后,才体会到字里行间的妙处。

这样的阅读,就是用别人的人生来补充我们自己的人生,用别人的体验来丰富我们自己的体验。每一次阅读,都好像在走自己的别样人生。

四、生长,让人生变得美好而悠长

生命的丰富和发展,我们一般称之为成长。但读书对生命的滋养,相较于“成长”, “生长”一词更能体现生命自主发展的过程。读着各种各样的书,见识着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我们的认知丰富了,思想成熟了,人格也逐渐健全了。这样的过程,是由外而内的蜕变,是由量到质的升华。在阅读中,我们一方面走向自己的内心,一方面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不断拓展自己生命的深度和广度,重构自己的认知,从而形成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态度,生命也在这一次次体认中拔节、蜕变、融通、生长。

一本适合学生时代的好书、一篇好文章,应从三个方面为读者提供滋养,它们分别是语言系统的成长、美学系统的发育、价值观选项系统的参照。这些年来,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中小学生读整本书,读经过岁月淘洗的经典作品,并且以一种纯净的生命状态走进作品,这不仅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精准,为我们生活的凡尘烟火里添了情趣、优雅、从容,更是为了让我们在生命的生长中找寻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找寻个体与这个世界相融、相契的最佳位置。因此,如果我们阅读思考都能够与生命的生长相伴,与生命的愉悦相随,那么阅读就不仅仅是一个动作,一种虚假的、集体的狂欢,而是与人们生命生长中悠然自在、沉潜扎根而又恣意伸展、不断向上的最美的姿态。

所以,对《红楼梦》等经典作品的阅读,我们也许一时不能完全读懂、读通,一时难以穿越隔膜置身其中,一时难以获得眼前的功利,但在忙碌的学习与生活中,只要我们一卷在手,努力走进,不断凝视,逐渐沉浸,从而积累语言,触发思考,体验审美,感受文化。我们平凡的生命也便由此渐渐舒展,渐渐丰润,渐渐挺拔。这就是生长。

生命短暂,阅读使其变得美好而悠长。悠长的光阴里,你读什么书,决定你将成为什么人。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教育评估监测和技术推广中心)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红楼梦人生
为什么读经典(节选)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人生中的某一天
别样解读《红楼梦》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