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专融合导向下国土空间规划课程集群探索

2023-07-24朱逊赵巍吴松涛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8期
关键词:生态价值国土空间规划

朱逊 赵巍 吴松涛

摘    要:在本科生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高校应基于国家宏观政策和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整合、提升,建设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的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需求的课程集群。针对这一挑战,文章提出贯穿生态价值优先明晰课程理念、依托通用知识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模式设计提升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多维教学平台联动提升人才适应性等国土空间规划课程集群整体优化策略。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课程集群;通专融合;生态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8-0054-04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发展面临新挑战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簡称“意

见”)明确提出,将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性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标志着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全面启动。本次改革是在国家空间治理现代化目标下进行的系统性、整体性、整合性构建。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在战略认识、重构规划技术体系、重组运行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将面临巨大挑战,对学科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通专融合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新变革

在全球一体化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科或行业间的联系日渐加强,界限逐渐变得模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高校推行的大类招生的培养目的是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跨行业、跨学科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国土空间规划领域也因此面临着全球化和智能化背景下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量基础知识扎实、兼具实践与创新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三)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和知识结构亟待拓展

当前,大类学科集群理念下的国土空间规划教学,既要求对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思维能力、动手技能进行全面培养,又要求教学知识体系动态更新、课堂教学与实践场景无缝对接,以满足新工科建设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求,最终达到培养兼具崇高家国情怀和高超专业技能的人才的目的[1]。因此,高校必须突破传统认知思维,重新审视国土空间规划教学的新内涵,对其建设理念、要素构成、载体形式、应用诉求等进行深刻思考和研究(图1)。

二、相关专业和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由于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的国家治理体系,同时,空间规划受地域、历史和政体影响较大[2],因此,高校更加强调从生态功能和服务上构建相关课程内容,衍生出“地理设计”等国际前沿理念及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等应用方法,也出版了诸如《生命的景观》等著作。我国较早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支撑方面课程的院校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清华大学在城市规划大数据应用教学方面全国领先,并通过“北京城市实验室”等学术组织进行研究和推广,主要应用范围为城市建设区,对省域、区域尺度尚未涉及;同济大学主要是开展嵌入到遗产地空间规划中的数据科学应用;东南大学的数字景观技术研究较为成熟。

作者在中国知网以“国土空间规划课程”“国土空间

规划教育”“国土空间规划教学”为主题进行搜索,共找到相关文献60余篇,且从2018年开始显著增多。相关文献主要研究主题为城乡规划专业、空间规划体系、人文地

理、土地利用与经济学等,主要关注的4个学科是高等教育、建筑科学与工程、农业经济学和地理学。

以影响最深的城乡规划专业为例,内蒙古工业大学基于国土空间改革背景对GIS课程(“地理信息系统”课

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探讨了城乡规划专业GIS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途径[3]。西南科技大学积极开展特色课程实践,探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乡村规划”课程教学中规划目标、规划内容的新要求[4]。东北大学为应对国土空间规划在大数据环境下发生变革的现实问题,将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应用到“城市规划”课程的过程设计、评价方式和课后反思中[5]。哈尔滨工业大学基于生态伦理的价值导向,在课程设计中从社会基础设施和生态基础设施两个层面探讨市域尺度国土空间规划方法[6]。

三、解决方案的提出

(一)贯穿生态价值优先明晰课程理念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是文明演替和时代变迁背景下的重大变革。人居环境学科应从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高度,以现有生态规划和城乡规划为基础,突破传统人居环境学科中相对封闭的教育体系,向国土空间规划需求转向。

1.构建大国工匠精神引领的国土空间规划领域拔尖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恰逢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进入社会发展的时机,因此,国土空间规划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方面应顺应生态文明时代发展理念,建立“生态优先、人民优先”的国土空间规划价值观,另一方面应在大数据时代下,发挥网络、信息及传感等设备的数据采集、挖掘、分析等技术优势,培养学生跨行业、跨学科能力。

高校应以当前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为契机,整合现有大类招生专业相关课程,从国土空间规划目标层面、规划知识原理层面、技术支撑与设计实践层面构建课程体系,覆盖人居环境学科大类培养的国土空间规划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课程。将传统基于城乡规划单一学科内难度递进的课程集群,转变为多学科融合和难度递进的二维课程集群体系。新设计的课程集群应既对原有课程体系不造成重大颠覆,又能适应国土空间规划所提出的培养要求。

2.以人居环境“智能+”新需求为线索,从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3个方面构建国土空间规划课程集群

构建国土空间规划课程集群是专业教育应对国家政策需求的必然趋势。在认识论方面,生态文明建设优先是国土空间规划课程集群构建的核心,以“智能+”新需求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线索,引导学生从整体性、多样

性、包容性等视角去分析、解决问题。在本体论方面,以全面实现高水平“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为知识框架线

索,进行课程集群梳理。例如,在原有总体规划课程中,强化以数据科学引领多维空间的感知与管控,树立生态优先的价值位序,增加数字和物联网技术在城乡环境分析和评价中的应用。在方法论方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以“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为能力提升手段,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体系及其评价构成要素,同时,结合生态安全、土地资源、城市功能、经济产业等专项规划内容,以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数据技术类课程为依托,培养学生通专融合的持续创新和实践能力(图2)。

3.教学评价多级反馈,实现跨学科领域共享

通過网络调查和实地走访等方式,开展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用人单位反馈调查分析,充分调研国内相关用人单位的实际现状和需求。高校应与产学协同育人平台企业进行共同协商;教师应与平台企业的指导教师、人事部门人员定期交流,获得反馈意见,持续更新实践制度,实现跨学科领域信息共享。

(二)依托通用知识体系构建课程体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人居环境学科大类招生专业本科生为培养对象,为应对国家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形势的需要,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整合、提升,建设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需求的课程体系(表1),调动学生对新工科培养通用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进而加大人居环境学科群整体改革力度。

1.课程体系构建。依据建设目标整合现有大类招生专业相关课程,从学科思想发展层面、规划原理发展层面、技术支撑与设计实践层面构建课程体系,重新分配原理性与方法性内容比重。通过引入案例式和参与式教学,开发新的教学手段,探索可满足国土空间规划需求的数据科学创新技术,构建能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课程体系。

2.梳理知识图谱。在数字化时代,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数字化能力建设对于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而言显得尤为重要。知识图谱是一种基于语义理解的人工智能技术,它可以将海量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知识图谱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案例、教学视频等,提高教学效果。优质资源的整合形成了一个方便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的平台,有利于促进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3.教学模式改革引导。教师可采用总论与分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通过“课堂穿线,课下查阅”的方法,即通过对国土空间规划要素构成的导论分析,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体系及其评价要素构成,再结合生态安全、土地资源、城市功能等专项规划理论教学环节,通过“多规合一”的方式,结合技术政策分析,对接国土空间规划设计实践教学工作。

(三)深化教学模式设计,提升实践能力培养

1.项目引导式教学模式。项目教学和产教融合平台的互动是“四新教育”的必然途径。高校可依靠各种项目优势,在面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上承担各类实践项目,构建项目引导的混合式教学培养模式,服务面向社会的工程教育前沿交叉学科人才,以及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前沿交叉学科的科技智库建设。

2.以赛代练,利用高水平专业竞赛平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以赛代练是一种利用高水平专业竞赛平台的教学模式,通过比赛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专业知识的提升,还可以在竞赛中体验真实的设计流程和竞争环境,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竞赛,或者引导学生自行组织竞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提升其实践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参加竞赛的方式,了解国内外的前沿设计和最新技术,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

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线上课堂中,设计以项目为引导的“微学习”知识单元,形成系列课程知识体系,再关联整合成专业前沿知识与能力培养体系课程集群,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拓展与延伸思维;在线下课堂中,延续线上系列课程,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研讨和实训为主要手段,探讨实际项目中、实践工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4.“碎片化”学习目标量化。教师可通过对系统的理论知识进行分解,充分利用知识图谱,将需要学习的内容切分成尽可能小的知识片段,便于学生第一时间进行认知;同时应关注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准确理解及记忆、对每种技能的熟练掌握及应用等情况,将学习目标进行量化。学生在接触到某个新知识点时,应考虑如何将其纳入到整个大的知识体系中,将知识固化成“系统”意识。

(四)通过多维教学平台联动提升人才适应性

1.搭建政产学研用联动基础平台。高校通过项目引导教学设计,与国外先进国家或地区国土空间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联合培养,构建“实验基地”教学模式[7],延伸学习领域,形成理论与实践联动的开放式教学体系,即鼓励学生参与企业课题,企业以资助方式给学生提供奖学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充分引导与准备工作。

2.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整合教学交流平台。一方面,健全基层教学组织,责权落地,落实课程思政育人主体责任,协调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推进虚拟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和教学资源高效拓展,构建知识结构健全、年龄结构合理、知识可传承的教学交流平台。另一方面,整合校内人居环境学科专家资源与校外国土规划院、环境规划院、城市规划院和政府主管技术官员等专家资源,建立多学科融合机制。优化“实践”与“创新”双核心能力互动的培养体系,构建以项目引导为基础的全链条实践课程体系[8]。

3.开发适应国土空间规划发展的数字教材平台。研究定位教材、学科、课程与人(教师和学生)的新关系,突破将教材等同于教科书的传统认知局限,构建“知识—载

体—资源”一体化的现代国土空间规划教材体系。树立满足国家需求、助推学科发展、综合服务教师个性化与教学标准化特征、指向学生多元认知需求、匹配课程建设的教材体系建设观,将大数据、新媒体、虚拟现实、实时通讯技术与教材体系进行深度整合。

4.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环境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家资源,建立多学科融合机制。利用校际资源和学院平台,共建课程,融合外方专长,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以培养立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优秀拔尖人才的战略认识能力、政策工具运用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为目标。

四、结论

“为人民服务”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根本出发点,“公共利益优先”是国土空间规划应当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

“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是国土空间规划持续追求的发展目标。“意见”提出,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非建设用地空间实施与建设用地空间相类似的全域、全覆盖精细化管控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新要求,既有利于极大地拓展人居环境学科的内涵和价值,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关系到国民经济与社会能否长期、持续和健康发展[7](图3)。

参考文献:

[1]  孙澄,邵郁,董宇,等.“智慧建筑与建造”专业教学体

系探索新工科理念下的建筑教育思考[J].時代建

筑,2020(2):10-13.

[2]  苗婷婷,单菁菁.21世纪以来欧洲国家国土空间规

划比较及启示:以英德法荷为例[J].北京工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6):63-70.

[3]  符娟林.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乡村规划”课程的教

学实践探讨[J/OL].教育现代化,2019,6(95):167-

168[2022-09-26]. https://kns.cnki.net/kns8/default-

result/index.

[4]  庞瑞秋,刘生军,吴文.PBL教学模式在研究型城市

规划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38):

246-247.

理念上,为应对国土空间规划和管理的新形势、新问题,人居环境学科群应发挥顶层设计作用,整合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环境工程相关领域知识,坚持以新工科思路与理念为指引,以国际化国土空间规划卓越人才为培养目标,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课程内容和多尺度特色化的实践训练体系,立足国际化和本土化双重视野,从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3个方面构建适应国土空间规划课程集群(图3)。

方法上,课程集群建设与优化应结合当前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人才需求,明确培养阶段的国土空间规划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优化课程集群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强化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应用性,更新重要知识点,实现人才培养的通专融合目标。

内容上,将传统基于城乡规划单一学科内难度递进的课程集群逻辑,转变为多学科融合和难度递进的二维         课程集群体系设计。新设计的课程集群应从生态理念、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3个维度提炼出国土空间规划课程集群发展的整合化路径及专业化路径,高效精准地满足新工科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整体性要求。

[5]  王彦阁.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

GIS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物业(中旬刊),2020

(5):180-181.

[6]  刘扬,朱逊.社会基础设施概念下的城市景观设计教学

策略与实践[J].风景园林,2019,26(增刊2):56-61.

[7]  黄义忠,彭秋志,谭荣建,等.“国土空间规划”学科建

设中实践教学借鉴与思考:以土地利用规划实践教

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7):49-52.

[8]  赵巍,朱逊,叶晓申.新工科背景下跨学科创新能力培

养研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为例[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76(7):13-15.

编辑∕陈晶

猜你喜欢

生态价值国土空间规划
村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考
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法律地位的必要性
市县“多规合一”实现路径初探
国土空间规划对重点开发区域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全力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海南省耕地资源价值测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