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2016-12-26费铎
费铎
摘要:绿色发展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深化对绿色发展内涵、时代背景和发展路径的认识,是使绿色发展落地生根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揭示了绿色发展的真正内涵和实质,从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角度对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分析,从思想引领、生产、消费、制度、科技等五个方面探讨了路径选择,对各地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推进绿色发展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生态价值;循环经济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8.050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8-0160-03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深刻理解绿色发展的内涵和实质
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和适应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四个时期:一是原始文明时期。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对大自然很多现象无法理解,对自然是顶礼膜拜,二者关系是完全被动服从的关系,人类完全依附于自然。二是农业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开垦土地、兴修水利、饲养牲畜等,人与自然关系也由被动服从关系逐渐转变为利用和改造的关系,虽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自然界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从总体上来说,人与自然关系还是和谐的。三是工业文明时期。该阶段由于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生产力获得了飞速发展,几百年时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比过去一切时代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人是自然主宰的思想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了完全征服的关系。四是生态文明时期。在人是自然主宰思想的统治下,工业文明时期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了极大破坏,上个世纪中后期环境危机爆发,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重大威胁。环境危机迫使人类开始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在对工业文明进行扬弃的基础上,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即生态文明开始孕育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共识。综上所述,绿色发展实质是调整被扭曲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二、全面把握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绿色发展是解决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1.资源约束凸显。第一,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当前,关系国计民生的绝大多数矿产资源国内已经无法保证有效供给,铜、铁矿石、铝、石油等一些战略性资源对外依存度已经突破60%,受地缘政治、资源运输安全、价格波动的影响,资源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对经济平稳运行带来了重大影响。第二,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中国与美国国土面积差不多,但耕地总量少10亿亩,人口却多出10亿,人均耕地只有1.4亩,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2,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第三,水资源严重紧缺。环境破坏导致河流、湖泊和湿地大量减少,水资源利用总量锐减,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水资源短缺正成为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瓶颈制约因素。如何解决资源问题?只能是坚持绿色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环境污染加重。目前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相当严峻,并呈现出时空压缩的特点,发达国家几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问题,在中国经过几十年高速、低效、粗放式的发展,已经集中爆发出来。目前,每年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量的10%,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农产品安全等形势严峻,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带来巨大压力。我国的环境现状、外部条件和人口与环境特点,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先发展后治理或者将环境问题转移到国外,只能坚持绿色发展,边发展边治理的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二)绿色发展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渠道
习总书记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环境质量是关键。环境建设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水、青山、净土、新鲜空气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1.环境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目前,因环境问题引发的上访事件每年正在以30%的速度在增长,而且很多环境问题涉及范围广,多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上访,严重威胁社会稳定。
2.环境问题威胁群众身体健康。目前,因空气污染每年有1500万人患上各种呼吸道疾病,大量人口喝不到符合标准的干净水,各类恶性污染事件层出不穷,每年200万肿瘤患者中70%与环境污染有关,群众健康权受到极大挑战。
3.环境不公影响社会公平。一是城乡不公,有限的环保资金多投入到城市,农村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二是区域不公,中西部地区以有限资源供应东部发展,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生态补偿;三是人群不公,在污染区生活的多为普通群众,而排放污染,成本外化,赚足利润的企业主等富裕阶层早已搬离污染区。
(三)绿色发展是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的重要手段
目前,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温室气体排放大国,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巨大威胁,中国在碳排放问题上备受关注,指责声不断,在碳排放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离我们而去,甚至站在了我们的对立面。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人口大国,没有中国环境问题的解决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高,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不但倡导和平崛起,更坚持绿色崛起,充分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生态价值指自然资源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护和改善所具有的价值。习近平同志早年在安吉县调研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安吉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依靠白茶和3000多个品种的竹制品富裕了一方百姓,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因此说,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二者不是顾此失彼,不可协调的,一定要将生态价值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核心价值观中,在各地发展中真正起到引领作用。
(二)以建立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为核心
1.调整经济结构。一是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生产方式粗放还是集约的重要标志,要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三产中的比重,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二是要改善要素投入结构。2014年我国GDP占世界GDP总量的13.4%,但却消耗了世界能源总量的24%,钢铁总量的45%,水泥总量的60%。这说明经济发展还主要是靠资源投入和劳动力的增加在推动,这种投入结构不改变,生产方式粗放型特点不会消除。三是调整进出口结构。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已高达4.3万亿美元,但进口多为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多为资源耗费多环境污染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为了世界垃圾场,带来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因此,要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品牌营销,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推动绿色发展。
2.要大力推进低碳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主要是要改变化石能源比重过高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积极开发天然气、煤层气和页岩气,同时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循环经济主要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三原则,在生产环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消费环节提高产品使用周期,在废弃物利用环节实现循环使用,将经济发展由从资源到废弃物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转变为资源循环往复利用的循环经济。
(三)以建立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方式为基础。
1.要充分认识消费的下游效应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消费在产业链中处于下游,在下游减少一个单位的产品消耗,在上游能减少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千倍的资源投入,这就是消费下游效应。其可用生态包袱理论来理解,如一枚10克的金戒指生态包袱为3500公斤左右,下游消费与上游资源投入呈几何数变化。
2.要大力倡导绿色消费、低碳消费和节约消费理念。绿色与低碳消费是由我国特殊的消费环境决定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结构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不能向美国那样家家有别墅户户有汽车,否则汽车等消费品带给我们的不是福利而是灾难。13.5亿人口这一特殊国情也决定了在中国无论多么大的规模被人口一平均都会变得非常小,而无论多么小的一件事情,哪怕一滴水一粒粮乘以庞大的人口都会变成天文数字。所以,不管国家发展到什么程度,不管我们每个人是贫穷还是富有,都要始终坚持绿色低碳消费。
(四)以建立与绿色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做保证
1.规划先行,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是规划的基础,我国早在2010年就制定了两横三纵为主的城镇化发展格局、七区二十三带为主的农业发展格局、两屏三带为主的生态安全格局等主体功能区规划,五中全会又提出了自然岸线格局,使我国的空间开发更趋合理完善。我们一定要按照优先、重点、限制、禁止的开发原则,根据功能定位科学有序开发,为绿色发展奠定良好的空间基础。
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体系。要强化约束性指标,按照总量和强度双控制的原则,划定重要资源和重点生态安全区的生态保护红线体系,为各地绿色发展确定底线。
3.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一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深化价格体制改革,使价格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发挥市场在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二是完善法律体系,强化环境执法。要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从立法和执法两个环节解决守法成本过高,违法成本过低的问题。三是形成科学的治理架构。要实施环境监测监察执法机构垂直管理,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建立信息公开发布制度,组建跨区域的环保监察机构等。四是建立考核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要真正将对GDP的核算和官员的绩效考核由灰色转为绿色,要真正执行环境污染责任追究政府党委同责和终身追责,要根据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绩效考核,要施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
(五)要强化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特别是重大颠覆性创新,往往能改变一个产业的业态和竞争格局。坚持绿色发展必须不断打破各领域的技术瓶颈,推动发展向绿色转型。目前,我国距离创新型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科技还不足以支撑绿色发展,特别是企业还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与经济两层皮,结合不紧密。因此,一定要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使科技创新成为绿色发展的永恒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