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休闲养老模式下适老性服务设施设计研究
2023-07-22孙光万一琳邬旭
孙光 万一琳 邬 旭
摘要:当前我国老龄化趋势日渐严重,传统养老模式已无法应对社会和老年人所需,在此背景下,探讨以乡村养老设施建设为核心的休闲养老模式,为老年人健康、舒心养老开拓新的研究视角。从老年人的心理需要和生理需求入手,对乡村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满足养老需要。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提升其健康水平,同时以养老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营造宜居的环境;促进乡村融合发展。
关键词:乡村休闲养老 养老设施 老年需求 养老产业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1-0151-04
引言
随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50%,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我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老龄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已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随之面临的养老基础薄弱、城乡养老体系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产生了一系列养老需求。乡村作为老人相对较多的地方,老龄化水平相较更高,针对乡村做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幸福程度,更快完成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
一、概念叙述
(一)乡村休闲养老
休闲养老是以休闲活动为依托,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之上满足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需求,依旧是以养老为核心。休闲养老给予老年人更多参与休闲活动的机会,老年人可凭自己的状态、意愿去选择参加不同形式的休闲活动,这种方式不是为了养老而养老,而是希望帮助老年人在美好生活中更加舒心地养老。乡村休闲养老是将乡村優质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同养老资源整合,满足老年活动多样化,以老年人自身为出发点,在设计上增添更多老年人的喜好与行动便利,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的养老环境,提升其生活质量。
(二)养老服务设施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计规范》中将养老服务设施界定为两类,一类是“以提供日间、短期照料和上门便民服务为主的设施,其功能主要是康复和照料”;另一类是“为老年人提供文体娱乐活动、康复健身设施、学习教育及活动场地为主的的老年活动设施”,在本文中特指第二类。(图1)
二、乡村休闲养老服务设施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一)现状分析
家庭在乡村养老模式中有着无法代替的地位,是乡村老年人的养老的核心,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村内劳动力外出工作,随之带来的是家庭在乡村养老中的支持呈弱化趋势,因此乡村休闲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发展有其必要性。当前我国乡村建设以政府自上而下领导为主,而养老服务设施隶属于乡村基本建设中的附属项目,少有单独规划面向老年人的设施建设,多数投入资金较少,建设中心仍以村庄整体风貌及基础设施更新为主,因此当前乡村休闲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具有很强的外界干扰因素。
(二)可行性分析
1.政策支持
中央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健康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指出应积极促进健康养老与旅游、互联网、食品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同时“十四五”
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表明我国老年需求结构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要求养老服务供给不断扩大,老年健康支撑体系更加健全,为老年人服务业态创新融合发展,要求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社会环境更加适老宜居。
2.环境优势
乡村休闲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可使乡村环境丰富提高,充实老年生活时间,树立更加休闲健康的养老生活。且乡村房屋多为低层、低密度建筑,居住面积与公共空间面积扩大,养老服务设施更好建设,提高老年人居住体验。
三、老年人需求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以及行为方式等生活特征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基于此进行老年人切实需求分析,有助于后续服务设施适老化设计,针对老年人特征进行需求分析,完善服务设施细节。
(一)生理需求分析
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退化是老年人生理变化最明显的外在改变,整体表现为外表的衰老、器官功能衰退、骨骼密度降低和感官功能减弱等,对老年人的生活各方面产生影响,需要通过环境的优化来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二)心理需求分析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社会价值感降低,加之子女不能时常陪在身边,会出现心理上的孤独感、无力感和失落感。因此针对老年人的服务设施设计应考虑到老年人心理变化,提供可调节心情的活动环境来应对,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来使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感。
四、乡村休闲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原则
(一)适老性建设原则
乡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主体服务人群为老年人,结合老年人的精神和生理需求,设施建设应符合老年人心理意愿和行动能力,通过设施空间整体的“适老性”,例如无障碍设计、安全性设计等,使老年人生活其中感受到舒适和温暖。考虑到特殊问题的老年人,例如残疾等状况,因此“适老性”还应有很强的“适应性”,满足特殊群体的使用需求和心理变化,做出多方位的考量应对。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特殊性及乡村环境的多样性,在对养老服务设施设计中,运用“更新——融合——完善”的设计路径,将缺失的服务配置植入到老年需求空间中去,完善当地的养老服务,同时养老设施要做到服务的便捷化,各个设施之间的距离路程不宜过长,且设施选址定在较为平缓区域,保障老年人以步行的方式便可轻松到达,提高养老设施效率的同时,更好地满足老年人一系列需求。
(二)休闲方式多样性原则
多种多样的休闲活动可使老年人享受更优质的养老生活,更舒心的养老体验,在设计中可建设例如文化展示馆、戏台广场、农业生产活动等,调动乡村资源进行乡村产业融合,建设多样性的休闲养老设施项目,促进养老产业多元发展,提高乡村养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平衡设施占比原则
在平衡养老需求的同时,也应平衡服务设施所占比重问题,针对当地空间区域划分,设施需具备不同功能、应对不同需求的弹性调整能力,保证设施运营效率稳定的同时,避免产生资源闲置的浪费。
(四)因地制宜原则
合理把控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利用现有景观资源,保证设施建设通周围环境相契合,以绿色建设为前提,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保留乡村特色,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建设项目,实现乡村休闲养老产业科学、合理、快速的发展。
五、乡村养老设施设计策略——以涞源县插箭岭村为例
(一)项目背景
1.村落现状
村内共211户,现共有586人,其中劳动力324人,儿童180人,老年82人,约占村内人口14%,而部分劳动力进行外出打工,村内呈空心化状态,老龄化较为严重(数据来源涞源县人口网站);老年娱乐活动较为单一,日常活动为家里看电视和聚集在空地和同龄人闲聊;村内仅有一处规模较小的医务室,老年人看病较为不便。
2.地理环境
村庄位于白石山北麓的缺口上,临近白石山景区,海拔961米,夏季平均气温21.7℃,温度凉爽,且临近白石山森林公园,因此负氧离子单位含量极高,对老年人养老生活具有养生功效。
3.人文历史
村落名“插箭岭”传说起源于宋朝大将杨六郎在此弯弓搭箭,又有传说杨六郎曾在此插箭出水,得名插箭岭。村西处山脊上有长城,2018年列入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插箭岭段。插箭岭形势陡峻,易守难攻,抗战时期由山西进入河北的八路军115师杨成武独立团,曾在插箭岭与日军反复作战。
总体来说,插箭岭村落地形富于变化,山地资源景觀多元,历史文化浓厚,符合老年人健康生活的环境。但目前村内老年服务设施水平较差,景观特色缺少体现,休闲活动内容较为匮乏,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更优渥的休闲养老生活(见图2)。
(二)养老设施规划策略
插箭岭村内发展较为落后,村内设施老旧破败,无法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因此第一阶段依据“在地性”原则,着眼于老年人实际需求,使建筑与人的行为活动产生联系,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对设施与服务的供给予以“质”的提升,同乡村养老资源和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相结合,促使城市老年人在此进行休闲生活,提高资金收入,促进产业融合,达到可持续发展。
如图3所示,结合乡村空间中养老设施的便利性,联系实际情况,合理利用村内闲置空地和资源,对插箭岭村进行空间布局优化,对不同服务内容做出简要归类,依据不同设施空间,并结合村内道路和居住房屋分布情况,设计采取设施集中布置(见图4)。根据场地划分,考虑安全性和便捷性,整体功能服务辐射直径在800米左右,方便老年人步行到达服务设施点。老年居住环境改善分区设立在人口密集场所,便于室内改造项目;医疗服务选址于附近覆盖较多村民需求点位置,针对老年客群体进行身体状况和空间需求调研,老年设施服务空间配置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养老设施的各类资源及其服务功能,设施配备针对老年健康问题所具有的预防疾病、常见老年病、日常身体护理等相关医讯宣传活动,且满足紧急预警、就近就医、健康管理等服务,形成“医养护”三位合一,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
第二阶段是传承乡村风貌,满足老年人“归园田居”之心。在引入现代化建筑、配套设施的同时,也是对原本村落风貌造成一定的减损与消耗,进行“少建多改”,避免建筑样式同整体村落环境大相径庭。
在建造乡村公共空间时积极选用传统建筑材料,如瓦片、砖墙等建材,环保、增强外观效果同时能保有乡土气息。针对老年人居住空间则应“修旧如旧”,仅在室内进行适老化更新改造,建筑表面不宜翻新过多,从而使村落出现“异质感”或出现“千墙一律”风格。
如图5,新建公共服务空间建筑大部分采用传统建材,木质构架同砖瓦结合彰显乡村本味,注重建筑的场所感,房顶采用老青砖青瓦等材料建成,秉承“修旧如旧”的整葺理念,以维持传统建筑特色为核心,呈现乡村风俗面貌。区域划分在周围道路宽敞且避开主干道位置,保障出行方便同时保障老年人出行安全。而为老年人腿部机能考虑,房屋的建造仅有一层且没有台阶设计,采用不妨碍轮椅及助行器具通过的做法,保障老年人出行方便;考虑到当地天气情况,铺装选用吸水性较强材质,尽可能地保持地面干燥防滑。整体建筑所需面积较小,避免对乡村产生大拆大建项目,在建筑布局上形成“私密”和“开放”的交往空间,满足不同老年人的交往需求,如室内服务分区可划分棋牌、手工、唱歌等休闲活动,而前方空地可做团体晨练、舞剑、太极等增强体魄的老年社交活动,满足不同老年人的交往需求,丰富老年交往形式和活动形式。
(三)养老设施空间设计策略
1.活动空间设计
活动空间的设计根据老年人休闲娱乐、散步聊天等活动需求进行结合乡村特色的针对性设计,且场地应有无障碍、安全性和康复性三个设计原则(见图6),更好地满足老年人休闲活动需求。
针对康复性原则,因老年人对养生保健需求强烈,所以设计中增添“康养”的设计理念表现对休闲养老服务设施具有品质的提升。
设计将休闲养老设施和疗愈景观相结合,让疗养功能从室外延伸到景观空间,利用“花园五感疗法”的植物营造,加强老年人的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和视觉,使老年人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如图7,建造“采摘园”活动场地,园区分类以“田园种植”和“养生种植”两个板块,种类以果蔬和药用植物为主,突出“养生”核心,通过老年人体验种植、采摘的环节,对植物进行“触摸”达到“触觉”疗愈效果,园内布置“手工坊”,老年人可亲手进行食品加工,真正食用到放心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做到“味觉”疗愈效果,且多余的菜品可进行售卖,增加村内资金收入;将植物景观融入种植园中,以植物代表人格内涵,例如竹子、桃花等,表现“竹外桃花三两枝”悠然景象,或种植银杏等自身富有净化空气,消炎杀菌等具有功效性植物,增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的同时增加场景美观度,做到“视觉”和“嗅觉”的疗愈效果。设计中还包含亲水景观,水景旁边设置休闲步道和休憩区,通过水面放大空间,避免老年人静坐时产生压抑感,而水体流动声音可使心情放松,做到“听觉”疗愈效果,同时水中可放置鱼苗,为喜爱垂钓的老年人提供多种休闲方式,增添养老设施的丰富感。
针对安全性原则,则是对活动场地的设计更注重小范围单元的建设(见图8)。在活动场地照明建设设计中,考虑到老年人视觉障碍范围,配合环境面积,选择浅色调光源为主的灯体颜色,光源照射角度不直射眼睛,同时灯泡选择上避免使用强光,减少眩光照明和进出场地光线变化的落差感,在需要提示的细节部分用灯光作为提醒,例如道路两侧,灯光的暗转高度分为两种,低段的草地灯用作地面细节的辅助照明,而高段的路灯则作为整体空间照明。老年人活动场地地面铺装设计,为拄拐杖或是坐轮椅的人士考虑,平整度不超过3mm,拼接缝隙不超过10mm,整体地面材料运用避免产生凸起,例如鹅卵石等小块材料用作地面装饰,防止老年人腿部抬起高度不够而产生的绊倒风险和轮椅被卡住问题。
针对无距感原则,活动场所采用围合方式,利用墙体、低矮植物、座椅等明确场地的边界感和场所感,增强空间识别,但同时又能保证场地与外部可进行环境交融、增强场地对村落整体的融合感;考虑到村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因此在设施搭建中设计“文化墙”部分,用以浮雕和图片形式,起到烘托氛围作用,用以展示村落的历史脉络,突显文化价值,唤醒老年人心中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归属感;入口处放置公告栏,可加入日常养生保养内容,也可作为举办活动的时间表通知,方便老年人参加多样的乡村休闲活动,丰富老年生活。
2.交往空间设计
乡村休闲养老模式下的养老设施本身就拥有丰富的环境条件,为老年人的交往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对环境的改善和更新,有利于为老年人创造更好的交往空间场所。考虑到场地面积和资金投入等问题,可将整体房屋用作不同场景变化来满足不同种类需求,例如公共空间建筑中的小平米范围居室可转换为棋牌室或是手工室,大尺度的餐厅空间可在非用餐时间作为放映厅、讲座厅等。
例如餐厅设计(见图9),整体设计朴素干净,整体采用浅黄木色、米色等暖色调,营造温馨的用餐环境。水果展架的设置是利用水果自然明亮的色彩作为室内环境的点缀,增加空间的活力,缓解陈设的单调感,避免老年人产生视觉疲劳;开放式厨房设计使操作一目了然,监督保障老年人用餐干净卫生,而老年人可因日常结伴吃饭形成“就餐守望”,成为老年人之间简单互相报平安方式;餐厅作为一个复合型功能区域,可在用餐时作为老人聚集一起形成小型聚餐活动,亦可选择在季节气候变化不宜在室外进行聚集交往时转换此地,或是举办养生健康讲座时当会议厅使用,增强场地空间利用率,丰富其交往空间选择。
3.生活空间设计策略
针对村庄进行居住空间梳理,对闲置和需拆除的房屋可进行景观设计,而依旧有老年人生活居住的房屋则进行改造翻新,保留老年人使用空间的熟悉感,同时节约资金成本。
随着老年人年龄增大,生理机制逐年下降,老年人往往会出现行动不稳、视力衰退、老花眼等困难情况,应避免窗户外界阳光射入和室内灯光强烈所导致眩光问题,防止老年人产生眼部不适;老年人对于温差感知较为敏感,且身体抵抗机制逐年下降,因此房间温度应时刻保持适宜舒适温度,可采用隔热隔冷涂料以及三层钢板夹层玻璃,夏天防止室外热空气侵袭,冬天防止冷空气渗透,保温效果较强,避免天气温差骤然变化导致生病情况发生。
以卫生间为例(见图10、11),作为适老化设计意向图,针对老年人对色彩敏感度的下降,将房间设置成温暖的鹅黄色和木色;浴室内选用大磨砂颗粒不积水材质地板,且做成干湿分离,增加摩擦,防止滑倒;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平衡能力减弱,在淋浴区为老人设置淋浴凳,方便老人进行坐姿操作;淋浴区和马桶旁设置扶手装置,帮助老年人借力起身活动,避免老年人滑倒以及久腿部不便不宜久站的问题;由于老年人体质较弱,因淋浴所引发的系列慢性病所带来的并发症状况,例如身体无力、呼吸困难、头晕眼花等状况,浴室内配置紧急呼叫按钮,确保老年人出现身体危机时能发送求救信息,及时对老年人实施救助;浴室柜设计为智能浴室镜具备感应器,可使镜前灯的启动以及关闭的自动调节,为老年人洗漱提供便利,并且采用防眩光灯安置,适当调整灯光亮度,满足老年人的视觉条件,旁边配备高温烘干浴巾设备,避免毛巾潮濕产生细菌对老年人身体健康有不利影响。
考虑乡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发展性,室内设计改造项目应留有一定量的升级空间,方便后续设施功能更新。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休闲养老是目前我国深度老龄化社会所产生的养老现实问题需要,在大背景下有其存在的意义,由于乡村休闲养老服务设施的实际建成项目较少,设计依据和参考不足,因此针对乡村休闲养老服务设施的设计关键在于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深入挖掘,对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作出预判见解,预留设施改造升级的发展空间,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解决乡村中的养老问题。
本文归纳整理策划与建造理论,希望为当前社会老龄化严重的现状下为老年人提供健康舒适的养老居住环境,同时对减轻当前社会的养老压力、乡村振兴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面向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问题的研究——物联网时代基于老年人用户体验的智能公寓设计》,项目编号18YJC760097。
参考文献
[1]孙学浩,张晓燕.乡村旅游背景下的传统村落景观适应性设计研究[J].设计,2020,33(09):158-160.
[2]李璇,孙新旺.养老环境中的共享康复景观设计[J].设计,2020,30(20):120-122.
[3]马云林,熊浩杰.田园综合体模式下的养老设施环境设计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22,12(01):31-36.
[4]史悦,丁炜.基于老年人群心理行为特征的田园养老建筑设计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20(22):22-25.
[5]李晓,黄秋妍.文化旅游导向下的乡村空间整合设计[J].设计,2019,32(18):128-131.
[6]崔子健,崔龙龙,薛皓.基于人口老龄化的适老型室内居住空间设计应用分析[J].安徽建筑,2021,28(03):35-36.
[7]张纪军,张彤娟,王慧. 基于老年人视觉与心理特征的养老院光环境设计[J]. 艺术科技,2018(9).
[8]申瑞毅. 基于传统院落空间的养老社区建筑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