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增加船的载重量》探究活动助推学生思维进阶

2023-07-22王灵妍

小学科学 2023年15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小学科学

王灵妍

〔摘    要〕  2022年版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把科学思维作为科学核心素养之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依旧存在教师“重探究过程轻思维发展”的情况,针对思维进阶的学习活动设计得不多。本文以五年级下册《增加船的载重量》一课的三次活动设计探索为例,提出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应当:解读学生,把握思维进阶起点;解构教材,设计“阶”式活动,推动学生思维逐层进阶;通过迁移应用,拓展思维,促使学生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关键词〕  小学科学;思维进阶;探究活动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15-0034-03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并第一次明确地把科学思维作为科学核心素养之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依旧存在教师拘泥于探究过程、对科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重视不足的情况,针对思维进阶的学习活动设计得不多。因此如何在科学课中精构活动设计、推动学生思维进阶是非常有意义的。

《增加船的载重量》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内容,在本课中,学生将根据真实船舶的需求完成设计制作、解决载重量等问题。这课内容融合了技术工程与数学的知识,还渗透着最优化的思想。学生经历这样的实践过程,可以促进其科学思维、科学创新能力及探究能力的发展,并在实践中建构相关科学概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限定数据“造船”,就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设计后再“造船”。两种教学,要么限制了学生思维,要么过于放开,教师难以收场,走了两个极端。因此,笔者以本课为实例,进行连续三次改进的课例研究,研究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既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技术与工程过程,又能推动思维进阶发展,实现深度学习。

一、造船“初体验”——造船不能为了造船而忽视思维参与

教材中对于探究活动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笔者初次教案中对于探究活动也大致是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设计的。

(一)过程描述

探索活動1:设计。设计是工程的关键,这是学生在本单元第一次带着数据设计。教科书提供了三艘铝箔船设计图及实物图,帮助学生将设计图与实物相联系。

探索活动2:制作。学生根据设计图纸,制作三艘不同底面积的船。笔者借助教具箱中配套的三艘纸船模型制作了造船微课,降低造船难度。

探索活动3:测试。利用垫圈测试载重量。教师通过汇总小组的数据得出“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的结论。

(二)问题反思

第一次“造船”,费时两节课才完成原本预定一节课的内容,连本节课的基本目标都没有完成。学生实践后一致认为“底面积越大,载重量越大”,问题出在哪里?

教师高估了学生的设计绘制能力。尽管教师提供了设计图纸及纸船模型,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还是有些无从下手。

规定的数据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尺寸是教师直接提供的,整节课中学生没有主动参与思考的机会,思维被牢牢禁锢,要想主动发现“体积与载重量”之间的关系更是难上加难。

(三)改进想法

通过反思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降低要求。

降低设计制作要求。三艘船分别做不同程度的处理,或画好尺寸或制作完成。这样的处理既能让学生体验设计、制作铝箔船的过程,又能很大程度地节约时间。

整合活动,节约时间。将设计与制作活动进行整合。两个活动的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约时间,学生在设计之后直接制作,活动也更具衔接性。

增加拓展环节,制造思维冲突。教师事先准备底面积小一点但体积更大的新尺寸船,现场演示测试载重量,学生产生思维冲突,促进其深度思考。

二、造船“再改进”——造船不能让学生思维在条框中发展

这次的改进教学,旨在依据学生能力水平降低设计制作要求,制造思维冲突点,以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经历完整的工程设计过程,同时,借助拓展活动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搭建支架。

(一)过程描述

探索活动1:设计及制作。一号船事先画好尺寸,但不制作;二号船画好尺寸并事先制作完成;三号船不做任何处理。这样的处理大大降低了活动难度,每组学生都能在10分钟内完成此项任务。

探索活动2:测试载重量。分别用垫圈测试三艘船,通过汇总小组数据,发现1号船载重量最大。

学生现场进行测试后发现,底面积更大的铝箔船载重量小于1号船,甚至还小于2号船。

现场测试的结果与学生先前的观点产生了思维碰撞,学生不得不重新思考影响船只载重量的因素,此时,正是学生思维深度参与的过程。教师顺势引导至“体积”,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影响船只载重量的是体积,而非底面积。

(二)问题反思

通过上述改进,预设的任务能在有限的一节课时间内基本完成,并且成功建构了“船的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的科学概念,看似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尤其是拓展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但是从学生的素养发展来看,这仍旧是一节传统意义上的科学课,教师注重的仍是科学结论的得出。

学生缺乏造船动机。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步步操作,不知为何要造船,更不知为何要选择这三种造船尺寸,只是遵循教师的要求参与活动,缺乏内在探究动机。

学生的科学思维虽有所发展,但仅限于教师限定的框框内。本节课从尺寸选择到设计到测试,全为教师规定。虽然教师增加了拓展活动制造思维冲突,但此思维冲突来得太迟,且目的仅为引出“体积”,为建构科学概念服务。一节教师占主导地位的课堂、学生思维受限制的课堂,如果仅仅是为完成科学概念的目标,本节课是成功的,但是从学生的素养发展来说,答案显而易见。

(三)改进想法

开展任务驱动教学。自我需求是思维融入的第一步。以一项任务驱动学生造船,既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遵循学生想法,由学生自主选择尺寸,思维不再受限制。教师更换原薄型铝箔纸为5mm厚度铝箔纸,无须船模也能造方形船。这既降低了制作难度,又为学生自主选择尺寸提供了可行性。

整合零散活动,开展长时探究。本节课中共有三个活动,在学生能力范围内进行整合,开展长时探究,有利于聚焦学生思维。

三、造船“三探索”——造船应当基于学生视角实现思维进阶

本次设计改进的目的在于,站在学生角度设计探究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探究主动性,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逐层进阶。

(一) 过程设计

本次教学以“造一艘载重量大于教师设计的方形船”为任务驱动,学生开展造船活动。任务驱动式教学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

笔者认为,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建立在思维有参与、学生有思考基础之上。通过前两次执教,笔者发现,在材料一定的情况下,学生会用增加船舷高度或增大底边边长的方法,意图增加船的载重量与边长。此为学生思维进阶起点。怎样让学生站在思维起点处“跳一跳摘桃子”?需要教师跳出教材的束缚,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改进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促使学生思维逐层进阶。本次活动侧重点在于,自由选择尺寸制作并测试,因此不同于前两次小组自行绘制,教师提前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的尺寸并绘制完成,课堂上由学生自主选择相应尺寸直接进入制作活动。

一个长时探究活动中实则包含2~3个小活动,从造基础船到造优化船,学生经历了思考猜测—制作—验证—再次思考—再次制作—再次验证。活动层层递进,学生思维也逐级发展,实现进阶。实验结束后,师生交流研讨,展示实验发现,教师适时板书学生设计的尺寸,通过实验验证,找出载重量最大的船只尺寸。

(二)教后反思

不同于前两次的活动设计,教师对教材内容做了一些改进。此次探究活动是站在学生角度进行设计并开展的,学生的探究更具主动性,课堂氛围更为开放。学生通过设计验证及分析,自主发现影响船只载重量的因素,主动建构“相同大小、重量的材料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的科学概念。整个探究活动从尺寸选择到制作再到测试,学生的想法占主导,是一节学生可以自己做主的课。显而易见,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喜欢的,氛围是民主的,学生的思维在几次递进式任务驱动活动中逐层进阶。

四、基于学生思维进阶的探究活动设计策略

(一)解读学生,把握进阶起点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些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长期日常经验已形成一定的认知基础,探究活动的设计要以此为起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促使学生思维由浅入深、由低阶向高阶水平发展。如《增加船的载重量》一课,学生根据日常经验,对于如何设计尺寸以增加载重量已有自己的想法,或增大底面积,或增大体积。基于该认知起点,如果教师此时硬性规定设计尺寸,则远远落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实为拖累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可取。

(二) 解构教材,设计“阶”式活动

教材的设计一般是普适性的,但是教师所面对的每一位学生情况都不一样,活动设计要以生为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体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科学思维是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核心,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前概念是思维进阶的起点,学习目标是本节课内的进阶目标,而探究活动即为学生实现进阶的路径。为帮助学生自主并顺利到达终点,活动的设计需要有“阶梯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促使学生思维随着活动的进阶而进阶。《增加船的载重量》一课前两次的执教教师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活动看似多却没有层次性。为了让学生顺利到达目标终点,教师从活动一开始就“扶”着走、“拉”着走,甚至“抱”着走,学生的思维含金量微乎其微。第三次课堂实践最大的改进即为活动的设计,三个活动由易到难,学生在20分鐘内实现了长时自主探究,并且在活动后根据实验结果能自主修正前概念,建构新观点,思维的进阶发展显而易见。

(三)迁移应用,拓展思维深度

如果说探究活动过程是学生思维参与并逐步进阶的过程,那么迁移应用环节则是将思维持续深入和延伸。如《增加船的载重量》这一课,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多次体验了放垫圈的方式,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提出生活中的货物有各种形状,可以怎样改进船只,以保证其载重量。从增大船的体积到船舱分格结构,学生的小船模型越来越趋向原型,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不断改进船只的必要性。虽然当节课的探究活动结束了,但是学生的探究没有止步,思维发展没有停歇,而是更加深入了。

科学思维决定学生科学发展的高度。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主线的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教师充分解读学生,把握思维进阶起点,通过解构教材,不拘泥于教材,设计“阶”式任务,实现思维向深层发展。通过迁移应用,继续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最终实现科学综合思维能力向高阶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科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刘晋斌.基于学习进阶的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案例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小学科学
初中学生基本科学素质培养研究
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原动力
数学探究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在主题式探究实验中构建生物学概念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