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关联性学习的生长点
2023-07-21陆泉明
【摘要】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学习任务群教学为例,通过各种学习任务群的群文教学,采用支架式教学法,搭建背景支架、情感支架、对话支架、升格支架等,实现学生的关联学习,促进知识的联结、贯通,以支架式教学作为关联性学习的有效生长点,探索深度学习的有效方式与策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关联性学习;学习任务群;鲁迅作品
作者简介:陆泉明(1971—),男,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与教学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入鲁迅作品7篇,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立足初中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尽可能地拉近学生与经典作品之间的距离,同时力求还原立体的鲁迅形象。初中的7篇鲁迅作品包括散文、小说、杂文,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埋下“鲁迅精神”,建构充满人文关怀且思想深邃的丰满而真实的鲁迅形象[1]。
一、搜集照片,搭建背景支架
笔者搭建背景支架,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从网上搜集鲁迅不同时期的照片,并设置讨论区,让学生谈谈印象中的鲁迅。讨论要点为:在你眼中,鲁迅是一个严肃的人,还是一个有趣的人?
“横眉冷对”吃人的旧社会,与敌人斗争的不妥协的斗士,大概是鲁迅先生留给后人的主要印象,无论是鲁迅笔下犀利的文字,还是照片中他深邃的目光,都给人以冷峻、憤世嫉俗,甚至尖锐如匕首投枪的观感。如何消除涉世未深的初中生与鲁迅这样的大家之间的距离?如何消除经典作品与学生之间的隔膜?教师需要搭建一座连接经典作品与学生的桥梁,带领学生走出经典阅读的困境。
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选文资源,从中寻找和挖掘学生感同身受、有兴趣、能理解的内容和角度,便能带领学生换一个视角走近鲁迅、读懂鲁迅。通过搜集不同时期鲁迅的照片,学生似乎快速浏览了鲁迅的一生。经过讨论,学生不难发现,冷峻、激愤、直面敌人的背后,潜藏着鲁迅的另一面:幽默风趣、温情脉脉,这为学生走近鲁迅打开了一扇门。教师不妨从温情的角度,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进行解构,从鲁迅笔下的故乡、童年、师友以及受压迫、受侮辱的小人物身上,探寻蕴藏在作者字里行间的拳拳之心与脉脉温情[2]。
二、重返故乡,搭建情感支架
“故乡”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核心内容。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曾这么描述:“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虽然远离了故乡,但家乡的一景一物、故人乡情依旧像儿时那些蔬果的甘香一样深深烙在了鲁迅的脑海中,并不时流露于作品的字里行间中。
笔者适时与学生一起构建鲁迅笔下的故乡生活任务群,搭建情感支架。通过探究、质疑、讨论,学生发现,鲁迅笔下的故乡不仅包含儿时生活的回忆,是“思乡的蛊惑”,更包含时代在鲁迅童年生活中投下的阴影与鲁迅的孤独与沉郁。遍尝族人白眼的少年鲁迅曾经迫不及待地想离开家乡,但真正离开家乡,离开母亲兄弟,涌上心头的却是“四顾满目非故乡之人,细聆满耳皆异乡之语,一念及家乡万里,老亲弱弟必时时相语,谓今当至某处矣,此时真觉柔肠欲断,涕不可仰”。成年后的鲁迅似乎逐渐控制住了这份年轻时的冲动,在以后的作品中似乎就那么不经意间淡淡地絮叨上一两句,但细细品味,还是能感受到鲁迅对故土的眷恋。离开东京去往仙台的路上,有一个地名让他久久难忘,叫“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作者故意不说,但我们依然能够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古诗意境中,从字里行间读出青年鲁迅背井离乡时的孤独与泛上心头的家国之思。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段落,这些美不胜收的景物,又何尝不是鲁迅儿时的美好记忆、儿时美丽故乡的生动再现?反观现实生活中破败的乡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农村的破产、农民破落与人心的隔膜深深刺痛了作者,使小说笼上了一层悲凉沉郁的灰土色彩。
三、走进童年,搭建对话支架
面对残酷的现实和扭曲的人性,鲁迅第一个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对儿童的关注与倾心几乎贯穿了鲁迅的创作生涯,在《我们怎样做父亲》《风筝》等文章中,鲁迅始终在为儿童的健康自由成长不停呐喊奋斗。在初中教材的鲁迅作品选文中,我们也能读到鲁迅对童年生活的深情回忆,能真切地感受到鲁迅对童真童趣中闪耀出的人性之美的呵护与守望。从《社戏》里双喜、阿发的身上,我们读到了儿童的天真无邪、淳朴善良;从《故乡》里水生的身上,我们隐约看到了作者寄寓其间的对下一代平等富足生活的希望。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搭建师与生、生与生、生与作者的对话支架,围绕鲁迅笔下的儿童世界这一任务群,引导学生重点阅读和关注鲁迅对儿童世界充满温情的描述以及发人深省的呐喊。
鲁迅借助儿童的视角,用简约生动而饱含温情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多彩的童年画卷。四季景致各异的百草园,三味书屋里闹哄哄的读书场景,江南一带看社戏、迎神赛会、送无常等民风民俗,无一不让人身临其境。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拔何首乌”“跳石井栏”“捉苍蝇喂蚂蚁”“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听故事是儿童的最爱,夏夜纳凉时祖母摇着芭蕉扇讲猫的故事,听长妈妈绘声绘色地讲“使我觉得做人之险”的美女蛇的故事。在鲁迅的笔下,《社戏》里那群“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却都是劳动好手的孩子,让读者也禁不住赞叹与欢喜。
这些刻骨铭心的童年经历和记忆丰富了鲁迅的生命体验,久藏心中,逐渐升华为鲁迅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关切与思索,凝结为鲁迅生命中光明与希望的暖色底板。
四、细品人物,搭建升格支架
鲁迅笔下的人物,无论从小到大相遇相识的旧朋亲友,还是小说中虚构出来的各色人等,几乎没有一个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是坏得彻头彻尾的,就像是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普通人。在这些人物身上,或多或少,或浓或淡,我们都能读出潜藏于字里行间的鲁迅的温情。
笔者围绕探究鲁迅笔下的人物这一任务群,尝试从发现人物身上的“温情”这一角度,给学生搭建语文阅读与分析能力的升格支架,做好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和过渡。
鲁迅父亲因病去世,家道中落,亲戚本家趁势欺负,家族聚议时要把坏的房子分给他们,作为长孙的鲁迅自然不肯同意,结果遭到本家长辈周玉田的厉声呵斥。周玉田是鲁迅的开蒙老师,当时鲁迅十分恼火,还把这事记载在了当晚的日记里。但在几十年后的《朝花夕拾》里,鲁迅却这样温情地描述自己的这位开蒙老师:“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类似的情感还可以从他对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极方正,质朴,博学”“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的描述中读出,可以从对藤野先生“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的肺腑之言中感悟出。
鲁迅的这份温情更多的是寄寓在他所创造的那一系列受压迫、受侮辱的小人物身上。“他们—敝同乡‘下等人—的许多,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孔乙己是一个可笑可怜的多余人形象,与周遭酒客相比,他身上残存的良善在众人的哄笑与嘲讽、掌柜的势利与冷酷、丁举人的羞辱与毒打中灰飞烟灭,鲁迅在孔乙己身上赋予的哀痛与温情激起了读者的悲悯。换一个视角,“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的魯迅便逐渐清晰地向我们走来。
五、收获和启示
笔者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学习任务群教学实践为例,以支架式教学作为关联性学习的有效生长点,探索深度学习的有效方式与策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和启示。
(一)教学应关注心理和认知的关联
绝大部分的文学经典作品是作家个人智慧与思想的时代结晶。对涉世未深和阅读经验较少的初中生而言,无论是作家的思想情感,还是其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是很难逾越的“坎”,尤其是鲁迅这样的作家的作品,更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学生对鲁迅的“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脱离学生心理和认知的过度拔高与人为的神化造成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及时调整文学经典作品教学的角度,降低难度,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形象易懂的语言拉近经典作品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要设计学习任务群,在鲁迅众多的经典作品中,从学生视角出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发情感共鸣的内容,关注经典作品教学与学生心理和认知的关联。教师要在设计学习任务群的过程中采用支架式教学法来调整、重构和优化鲁迅作品的呈现方式,尝试消除经典作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普遍情感之间的时代隔膜,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近经典,阅读经典,感悟经典,从而喜欢经典,学习经典。
(二)教学应注重作品与生活的关联
经典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经典作品以它特有的典范性和文学性,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又一个带有作家深刻思想烙印的时代背影,更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想象世界、意义世界,而后者恰恰是经典作品留给后人最有意义、最有魅力的阅读体验和认知境界。要想引导学生走进作家独特的文字世界,感受文学经典作品独有的审美特质,教师需要俯下身,采用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文本阅读视角。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鲁迅作品都与鲁迅的成长经历有关,因此,教师要以儿童视角切入,通过以学习任务群为导向的群文阅读,带领学生发现和欣赏鲁迅文学作品中的纯然之美,感悟字里行间的喜与悲,逐步感知作品中复杂的意蕴与深邃的思想。教师要在重塑一个立体的鲁迅形象的同时,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人生体验,拉近学生与经典作品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解读经典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应加强经典作品价值与时代的关联
众所周知,文学经典作品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更多地蕴藏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中,而不止存在于文学作品包含的文学知识中。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编突出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四个标准,即经典性、文学性、适宜性和时代性。对于教材中反复出现的鲁迅作品,教师应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对近似、相关内容进行整体性设计,注重鲁迅作品的前后关联,从而在教学中实现前后连贯、逻辑清晰、层次递进。关注经典作品教学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对发掘经典作品价值的时代性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因此,对于教材中的经典作家作品,教师需要关注教学的层次性、关联性和整体性,更需要借助对经典作品的艺术手法鉴赏、思想内涵感悟来实现文本价值与当下时代的关联与整合。
结语
将支架式教学作为关联性学习的有效生长点,巧妙搭建背景支架、情感支架、对话支架、升格支架,在鲁迅作品的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中,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将文学理论与语文教学、知识与方法学习有机结合,促进语文知识的联结、贯通,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对文学经典作品教学方式的有益探索和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方式。支架式教学是将学习内容作为支撑,为学习者搭建一个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给学生指导性的牵引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是促进学生关联性学习的生长点,可以让学生沿着所搭建的支架一步步往上走,最终达到目标。因此,教师要合理运用这一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2]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J].鲁迅研究月刊,201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