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
2023-07-21王硕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当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活力。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1],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动力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和挑战。本文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发展路径探析,通过文化创新、文化交流及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坚定文化自信,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互联网+”;传承;发展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的河南,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享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美誉。
2021年2月12日,一条名为“唐宫夜宴”的短视频一天之内登上了微博、抖音、B站等多个网络社交平台的热门头条,并迅速获得大量的关注与转发,自此开启了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出圈之路,后续有元宵节的《芙蓉池》、清明节的《纸扇书生》、端午节的《祈》、七夕节的《龙门金刚》、中秋节的《墨舞中秋贴》、重阳节的《有凤来仪》。这些惊艳众人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每一帧、每一幕都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来所积淀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节目成功“出圈”的背后,离不开河南卫视的文化定位,数十年如一日地对传统文化的深耕与坚守,更离不开河南卫视顺应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国家发展不仅需要以经济崛起作为支撑,更迫切需要以文化崛起作为持续发展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下的“互联网+”技术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话题。本文通过“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模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析有效路径。正如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执行策划徐娜所讲:“中国青年一代文化自信在崛起,受众需要一个情感的出口,而我们恰恰抓住了这样的时机,击中了当下年轻人更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用当下流行的‘沉浸式体验讲好中国故事[2],让大家真正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1. “互联网+”视域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机遇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化,其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机的载体和平台,以计算机视觉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已成为解决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其带来了新的机遇。
1.1 “互聯网+”激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新活力
在“互联网+”视域下,激发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活力,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复刻,而在于更多地激发当代人的生活想象,形成一种平衡传统与时代、平衡历史与当下的“新传统文化”。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以传播速度快、形式多样、互动作用强等为主要特点的新媒体平台,在传承、发展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服务公众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新媒体平台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客观条件的限制,打破传统意义的时空局限、降低信息传播成本,而且通过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和触觉方面的虚拟感知,打造沉浸式体验,使体验者能够以一种微妙的方式理解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实现了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切实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1.2 “互联网+”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新边界
在过去,我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手段主要局限在纸质媒体传播和博物馆陈列,且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发起,即使传统媒体报道宣传的形式多样,但由于较窄的受众群体和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有限而无法吸引公众的注意。如今,在“互联网+”视域下,现代网络技术与传统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使全媒体可以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和吸引力,几乎革命性地改变了文化传承和发展方式。
在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一方面,人们可以更直观、更方便地了解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和资源共享,促进传统文化更加深入的传播;另一方面,使得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支持。以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运用互联网思维,技术赋能助力节目传播,积极发挥融媒体的作用,在节目制作完成以后,将视频剪辑为3~5分钟的短视频投放到B站、快手、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通过网友的热烈讨论支持一系列传播手段革新,破解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难题。
1.3 “互联网+”形成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新模式
在以往传统模式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和发展模式缺乏对观众兴趣和文化需求的理解,只是以“一刀切”的方式推广传统文化,可能会导致大众感到无聊、枯燥,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而在“互联网+”视域下,形成新的“互联网+传统文化”模式,满足大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采用精准定位和个性化推送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使传统文化资源在网络中更好地传播和推广。
在物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等现代科技创新驱动的大变革时代,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充分利用了5G、AR、3D、VR等先进科学技术,对传统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实践,营造出来的浓厚历史文化氛围令观众大为震撼,静态的、抽象的历史文化以三维动态场景的方式呈现出来,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融合升华[3]。传统文化借助互联网科技带来的“流量”,传统元素和科技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主体联动、共同发力的新模式。
2. “互联网+”视域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纸质媒体等传统媒介手段已经逐渐被更高效、更高质量的互联网信息传输方式所取代,这为更新和改变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但我们需要意识到,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1 “互联网+”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
“大容量、多类型、访问快、价值密度低”的显著特点[4],使互联网一方面提供了多元文化的传播、交流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原有的传统文化传播遭遇了多种形式的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多元文化在给人们带来新奇感和刺激感的同时,也包含了各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与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念背道而驰的元素,容易导致大众价值观的紊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弱化大众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2.2 “互联网+”引起的知识获取方式的改变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第一,大众致力于找到一种更快、更方便的方式来实现他们的目标,对于知识的获取尤其如此,有问题依靠百度解决,即使相应的知识没有被理解吸收,甚至很多时候大众只知道什么是对的,但不知道什么是错的,这对文化的理解和消化是相当不利的;第二,互联网和短视频的兴起造成了现代人一种更加急躁的心理状态,人们往往习惯于对分散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进而形成了碎片化的学习习惯,要安静地看一本书或学习一项技能是很困难的,这就导致了许多传统工艺和古典文化逐渐被湮灭,不少优秀的传统文化淡出了人类舞台;第三,精准的大数据分析和信息推送,极易形成“信息茧房”,个性化和相对封闭性的特点使得大众获取知识的渠道窄化,接收信息同质化严重,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极其不利。
3. “互联网+”视域下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
3.1 坚持主流价值引领,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开放共享的网络平台,可以使大众针对热点话题各抒己见,但基于现实状况,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网络信息的龙蛇混杂、网友知识和认知水平的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我们运用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念引导大众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把握好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风向标,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在思想上形成认同。
在各大卫视竞相追求热度和流量的背景下,河南卫视坚守文化本位,以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其视听艺术创作的重要宝库,自觉从中汲取力量,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打造精良的文化作品。2021年河南春晚的《白衣执甲》节目由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领唱,抗疫先进人物代表联袂演绎伟大的抗疫精神,将三个耳熟能详的戏曲节选与抗疫工作相结合,传统与时代同频共振,激发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对历史、文化和制度的自信与自豪。
3.2 重视文化创新,绽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原有的文化内涵需要扩展、改进和改变,形式也需要创新。因此,有必要在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的同时,注重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以适应当今人们生活方式的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握好创新和转化两个方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抱生机与活力的关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河南卫视坚守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通过对内容、题材、形式和途径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全新表达。“中国节日”系列的晚会各个节目既有关联,又相互独立,故事性强,耐人寻味。改编的《唐宫夜宴》通过无主持人、多场景切换,打破传统晚会节目的表现形式,以科技为传统文化赋能,在以陶俑为原型的唐代人物移步换景之间,《千里江山图》《簪花仕女图》“活”了起来;水下舞蹈《祈》以曹植的《洛神赋》为蓝本,基于中国最负盛名的古代神话与辞赋跨越域千年,赋予了洛神以生命。把互联网作为桥梁,过去历史成为眼前的艺术,传统与现代完美联结,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以回忆的方式尘封在书本和博物馆中,而是以“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方式在今天仍然绽放出强劲生命力。
3.3 加強文化交流,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互联网时代,开放包容的网络平台为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渠道。我们将传统文化与互联网巧妙结合,充分利用好这一强大平台,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传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
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游》晚会,《祈》以水下舞蹈的形式艺术化地再现了端午节系五色绳祈福的习俗;《龙舟祭》也是在舞蹈动作中融合祭祀、杂技、击鼓等元素,舞动的船桨、齐鸣的鼓乐,再现了端午前夕祭祀盛景……这些节目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端午节赛龙舟、祭祀、挂艾草与菖蒲、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传统习俗。此节目一经播出,不仅在国内各大社交平台引起热烈讨论,在国外社交网站也是获得点赞无数,甚至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点赞转发。凭借“互联网+传统节日”的新形式,以传统节日为重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极大发展,同时也为传统文化走向国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结语
总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像一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在“互联网+”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沃土,要坚持主流价值引领,把握正确方向,利用网络技术创新传统文化的内容、传播和表达方式,借助互联网搭建的沟通桥梁,跨越古今,联系中西,让传统文化在交流与传播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婧.“互联网+”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2]脚踏实地深耕文化 精益求精匠心创作[N].光明日报,2022-5-24(5).
[3]王伊培.智能传播时代省级卫视品牌战略探析——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J].互联网周刊,2022,(17):53-55.
[4]夏欣.大数据背景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J].知与行,2020,(3):45-49.
作者简介:王硕,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