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创设与小学数学素养培养探究
2023-07-21富水莲
摘 要:校园环境创设往往综合了各个学科的内容,丰富的数学知识由此被隐藏在校园各处。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易于接受所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一切感兴趣的事物。教师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应当关注校园环境中的数学元素,以具有数学文化色彩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校园环境创设;数学素养;小学数学
作者简介:富水莲(1991—),女,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启发性,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以前学生的活动空间比较单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有了新变化。现代化的校园出现了美术教室、音乐教室、科学教室等功能性教室,出现了图书馆、体育馆,出现了科技长廊。学校对校园进行适当的改建,使校园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一、结合校园环境的课堂教学随记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当具备的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的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1]。二年级的“时、分、秒”一课,要求学生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其中有一个问题:一个人在操场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对此,笔者在课上先让学生自己预想,再带着学生排队到操场去,通过亲身实践探索问题的答案。学生到了操场上特别兴奋,笔者组织学生按顺序排好队在起点上做准备,而后发出口令并开始计时。统计数据显示,走得最快的学生用了55秒,而慢一点的学生则走了一分多钟。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对时间有了新的认知和想法。
四年级的“升和毫升”一课,学生学起来有点费力。对此,笔者准备了一瓶一升装的矿泉水,拿到课堂上给学生观察。光观察,还不够,笔者提出可以用这瓶水浇花。笔者和学生一起用它为班级里的盆栽浇水,从发现这一升水可以浇七八盆植物想到学生每天会带水杯来喝水,笔者又拿了一个学生的水杯,装满水后倒进一升装的矿泉水瓶中,一杯还不够,再倒一杯才满一升。这个学生就明白了,原来自己水杯的容量是500毫升,每天喝两杯才够1升。一连串体验下来,学生对升和毫升的概念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新知识。同时,学生自觉树立了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二、校园环境中的数学元素分析
以笔者所在的长安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学校”)为例,学校对于环境创设十分重视,校园几乎每年都会有些新变化。
例如,几年前,学校在校园各处放置了一些关于四大发明的石碑和雕像,学生在阅读文字介绍内容时能感受到先人的智慧。笔者在教学二年级的“认识方向”一课时,发现很多学生对辨别方向的知识存在疑问。对此,笔者运用指南针进行知识讲解,并在深入研究学校的平面图后,组织操练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了解学校的石碑与雕像、周边的建筑分别在自己的什么方位,并能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
又如,学校新改造的图书室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图书室里设计了新的照片墙,介绍了一些杰出的人物,配文中包含许多的数字内容,如介绍哪一届的学生在哪一年获得什么奖项等。学生在参观新的图书室时,关注到了其中的数字,有所启发,从而奋发学习,得到数学文化知识的增长。同时,图书馆的每排书架都有特定的编码,每本书也有属于自己的唯一编码,书架、书籍摆放有序,可以使学生联系起数学中关于有序排列的知识;图书馆中的桌椅也是配套的,体现了一一对应的知识;在图书馆里借书还书有一套特定的系统,是对大数据的应用。在图书发放室,学生们看到图书管理员正忙着分书,这里又涉及了统计学的知识。为了分好图书,他们需要清点图书数量并贴上相应的班级标记,图书发放下去后,缺书的班级需要自己统计好缺失书目再上报。在以上的各个环节中,学生发现图书馆的正常運转少不了师生合力,不仅懂得了要爱惜图书,也培养了相应的数学能力。
再如,学校里有一栋钟楼,对教师而言,这个时钟是方便教师上下班时看时间用的,而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则有着不同的意义。一年级的学生大多还不会看时钟,在他们眼里,这只是学校建筑的一部分,没有太强的实用概念。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时间相关的数学知识后,学会了看时间,每天上学、放学时就可以根据钟楼上的时间调整自己的计划。如学生上学时一看时钟,发现来早了,校门还没开,只能在校门口等一会,想着明天来晚一点;放学时一看时钟,呀,今天被老师留堂了,离开学校的时间比平时晚了一刻钟,太不应该了,在反思自己的同时,希望明天能准时放学。学生每天都可以抬头望见钟楼的顶端,那个时钟在不停行进着,激励着学生不断追求进步。
此外,为了让学生每天上下学时都做到井然有序,学校花了不少工夫。譬如,学校在学生排队的广场上做好了点状标记,划定每个班级的位置,规定学生的站位;每个队列的最前方还有班牌放置架,要求每个班级的学生集体离开学校时,将班牌插到对应的位置上,整个过程清清爽爽、一目了然。而校园里的指示牌对于访客、师生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这些指示牌指明了校园内的各个功能性场所的位置,包括教学楼、食堂、图书馆、操场等。学校还有导览图,其在靠近学校大门的广场上。借助这些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使用指示牌的技能,以此举一反三,加强学生对数学方位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三、基于校园环境新变化的数学教学
特殊时期的校园里,也出现了很多的新事物。
一是学校的地面和楼梯上出现一些红色、黄色的一米间隔线,目的在于让学生保持好安全的距离。走廊上还有一些黄色的实心圆,圆里有“1米”的字样,高年级的学生由此知道这些圆的直径为1米。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学生对于“米”这一长度单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记忆“1米”。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体验1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张开双臂,大致展开1米的距离。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厘米、分米等知识,让学生学会区分和换算长度单位。数学化的表达意味着学生可以在具体情境的实践中,获得思考方式与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而能够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2]。
二是学校食堂增加了隔板,一张桌子原本可以坐四个人,现在学生只能两个人对角坐。笔者据此向学生提出问题:原本一个班的学生要坐十几张桌子才能坐完,那么现在总共要坐几张才能坐完呢?可以怎么计算?学生使用二年级所学的乘法知识就能解决问题。笔者追问:如果再加两个老师,要加多少张桌子,总共又是几张呢?隔板又需要多少片?将这些内容整理起来,又是一道贴近生活的数学题。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可自主探究,到食堂实地调查隔板的安装方式和数量,这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是学校每天要进行晨午检,检测学生的体温。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因此测量体温的任务由教师完成;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这一任务。学生要边检测边记录,在测量体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正数和负数的知识,介绍温度的意义,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在实践中提升数学能力。
四是教室增加了防疫元素。例如,教室后面的黑板報主题与防疫相关,包含七步洗手法、口罩的正确佩戴方式、出行的注意事项、病毒的传播途径等。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主要基于对经验的感悟,以直观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因此,教师可以直观的黑板报,以病毒的传播为主题,让学生学习倍数的知识,这可以使其更好地理解知识。
四、对学校未来环境创设的畅想
小学生,尤其是低学段的学生,受到自身认知水平与知识基础影响,数学思维还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3]。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学校在环境创设方面还有极大的探索空间。学校应兼顾实用与美观,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借助校园环境创设的契机,为学生提供在生活中进行学习的机会。
例如,学校可以设置一间图形室,展示各种形状的图形,既有立体的,也有平面的,让学生可以进行组合拼搭等实践,在学习图形相关知识时,学生就可以在亲身探索中感悟知识,理解知识。学校也可以设计一个“万数园”,在里面放置多组0—9的数字板,学生可以在特定的计数器里生成不同大小的数。学校还可以在校门口设置一块电子屏,随时监控校园内的实时人数,辅助学生开展统计类型的数学学习活动。
学校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校园环境,使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结语
数学思维的经验性,指的是学生的现实体验与实际经历是数学思维的形成基础。校园环境创设看似独立于学生学习之外,实则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教育价值,使校园兼顾实用、美观以及启迪功效,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当校园内的一切事物都会“说话”,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知识。总之,在有限的条件下,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创设富有数学味的校园环境,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9):36-39.
李娜,赵京波,曹一鸣.基于PISA2021数学素养的数学推理与问题解决[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4):131-137.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