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2023-07-20黄蓉

今古文创 2023年25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德政

【摘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本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民本思想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到“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样的发展历程,开启了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先河,孔子的“仁”“礼”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荀子的民水君舟论则构成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完整体系。

【关键词】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德政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5-005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5.017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追本溯源,才能够继往开来,中华文化不绝如缕,薪火相传,历史的发展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铁律,人心向背,德政兴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心是国家的根本,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本德政,福泽后人。

一、先秦民本思想的发源

(一)远古时期的民本思想

据史料记载,远古时期就已经能够找到民本思想的初期形态,不过这些思想主要是以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为载体。人们对三皇五帝的记录,开启了由神话故事向民本思想的转化。[1]这些神话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比如神农氏尝百草、女娲补天、燧人取火、炎帝耕播等,说明了上古先民为了部落的生存发展,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探寻能够改善生存的办法。虽是一些神话传说,但是也说明了人们对上古时期能够找到民本给予肯定。“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尧勤政爱民,治理天下万民,设“欲谏之鼓”倾听民众之声,在刘向的《说苑·君道》中提道:“堯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尧心怀天下,用心关注贫苦百姓,了解百姓生存与疾苦,任用部落中德才兼备的人,明察是非,推贤让能,把自己放在了“民”的位置,与“民”一起治理天下,管理人民,体现了“民就是本”,后经过考察禅位于舜。舜来自于“民”,服务于“民”,以“民”的利益为出发点,“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尚书·舜典》)舜十分关切百姓衣食生活,认为衣食之事是黎民的根本大事,让弃主持农业,教导百姓种植庄稼,任命弃施行五常教育,并注重宽厚,舜爱护臣民,为人亲厚有德,后来禅位禹。“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尚书·大禹谟》)禹认为要厚待民众,使老百姓过得更好,因此一生致力于治理水患,治水是当时最大的国计民生。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做斗争,汲取鲧治水失败的教训,总结先辈治水经验,采用疏导的方式进行治水,耗尽心血与体力,不顾个人得失,常年与民众一起奋战,三过家门而不入,真正做到“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远古时期,那些为民办好事,德高望重者才能够得到“民”的认可,成为公认的新统治者,他们仿佛是为民而生,尧舜禹的故事都体现出一种以民为本的情怀。

(二)夏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性质从原始氏族部落转变为阶级社会的新发展阶段,中国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出现,禹传位于子启,此后便由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从此便开启了“家天下”的先河。启建立夏朝,第一个继承王位的太康,贪图享乐,没有德行,昆弟五人作歌告诫:“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说明君王为政要以民为本,明确地提出了民本。随着王朝的更迭,统治者越来越意识到“民”的重要性。纵观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能够历时如此之长,与统治者重民密切相关,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广施仁政,深得民心,伊尹告诫君王太甲曰:“民罔常怀,怀于有仁……德惟治,丕德乱。与治同道,罔不兴。”(《尚书·太甲下》),盘庚曾说:“施实德于民”(《尚书·盘庚》),实行德政,不轻视民众,政权最终亡于纣,也是因为丧失民心。

周朝是历史上最长久的一个朝代,总结夏商的经验与教训,周朝的统治者从商朝灭亡的悲剧中体会到了,民心向背对政权及统治的威胁,在战争中,民心所向和百姓的支持起着重要的作用。“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逐渐产生了“敬天”“保民”“明德”的思想,当时的著名政治思想家周公已然认识到民众的力量,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刑慎罚”的敬天保民思想。[2]“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周人把民心、民情与天命联系在一起,从民情查天命。民情、民心实际上是统治者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与依据。周公告诫年少的周成王:“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尚书·无逸》)此后,周成王谨记周公告诫,“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尚书·无逸》)为政勤勉,不贪图享乐,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同情百姓。周公深知夏商之谏,努力安民保民,实施德政。

自夏商周以来,统治者清楚地意识到,民心便是天命所在,民众决定国家兴亡,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历史和现实的斗争中,统治者看到了民众的巨大力量,这是时代发展的潮流,要求统治者重视人民。这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们思考处在社会底层以及战乱中,受剥削和受压迫的民众奠定了基础。

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诸侯割据混战,战争极其频繁,民众生活在战乱之中,统治者对待人民的态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儒家思想家们也在思考,而其中孔子、孟子、荀子认为统治者的责任是要施行仁政,重视民众,才能够得到民心,维护统治。

(一)孔子的民本思想

孔子所处的时代为春秋末期,在礼坏乐崩的时局下,时代对士人是十分的宽容,而对百姓却极为苛刻。儒家创始人孔夫子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时局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对民众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孔子进一步把西周时期的“德”思想转化为著名的“仁”的学说。[3]他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与“礼”,用道德和周礼来治理国家,主张为政以德、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等主张。在政治上,孔子认为要德礼为主,政刑为助。“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指出道德在政治中的主导作用,对统治者提出了道德层面的要求,为政者首先应该树立道德榜样,用道德的力量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时指出统治者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统治者是需要通过德政来使民心归之。孔子说:“所重:民、食、丧、祭。”(《论语·尧曰》)意思是一切以人民为重,粮食、丧礼、祭祀则在其后。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人宽厚,并且勤于政事,做出政绩,才能“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论语·子张》)百姓才能够拥戴统治者,而且不能失信于民,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孔子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指出君不是万能的,而是依民而立、因民而生的“君民观”。

孔子民本经济思想的基本要义是惠民、富民。[4]富民安民的同时积累社会财富,才能够达到国家安定和社会兴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节约用度,注意不误百姓农时这些都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民与君是相辅相成的。民富则安,社会因此而稳定繁荣。国君的财富与老百姓是相关联的。百姓如果有较好的收成,那么上缴给国家的税自然也不会少。鲁哀公向孔子问政,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说苑·政理》)可见,孔子本人反对苛政暴政欺民、反对苛捐杂税压民,他抨击残暴统治“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主张爱民、重民、恤民、贵民、养民、敬民。

孔子尊崇周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孔子认为,国家之目的不能仅满足百姓的衣食,也需有內在追求——美善之品性和行为。在富有的基础上进行教化,君子树立修身立德的榜样。所谓“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教化是孔子民本中的重要体现。教化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则是做到以身作则;二来做到以道诲人。孔子比较注重前者。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统治者要以身作则,守信于民。孔子向众人敞开大门,他打破周王朝,多年沿袭的官学传统,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杏坛,面向平民大众的开放式学校,孔子要把庙堂之上,正在衰落的“礼”,传播到村野民间,知识不再是贵族独享的特权,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无论出身贵贱,禀赋高下,都应该获得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孔子持天下归仁思想,但也明白现实与理想之差距。天下之民并不是人人能够遵从教化,国家法令刑罚也是不可或缺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学而》)所以,孔子认为,应扩大教化之效用,缩小政刑之范围。

(二)孟子的民本思想

此时的中国,正处在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周王室名存实亡,经过旷日持久的争霸和兼并,春秋初期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只剩下二十多个。孟子作为儒家的继承者,坚定不移地捍卫和发扬儒家学说,对孔子推崇备至,自然也就继承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他将孔子的“仁”,发展成“仁政”,认为执政者应该亲民,主张行仁政。

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王道。孟轲言辞激烈,是为了传播一个平和温暖的理想,他将孔子的一个“仁”字发展成切实可行的政治方法“仁政”,主张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样的仁心治理国家,孟子认为执政者应该亲民,善待百姓,顺应民意,与民同乐,唯有得民心才有可能得天下。因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对于国家的兴亡盛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所以他主张“民贵君轻”,在(《孟子·尽心下》)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人民、君主、国家三者之中,以民为最贵最重,其次是国家,最后才是国君,可见孟子贵民轻君。孟子认为夏桀、商纣亡国的根本原因是失民心。“桀纣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指出民心对于当政者的重要性,“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治理国家在于得到人民的支持,赢得民心。希望君王能够以“不忍人之心”来行“不忍人之政。”(《孟子·公孙丑上》)同情人民的疾苦,这也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怜悯与关怀。

经济上主张制民之产,保护工商。仁政的基点就是要人能生活下去。“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贤德的君王要给子民土地,顺应时令,保证农耕,解决人民的基本生存问题,才能做到“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否则“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孟子·梁惠王上》)通过轻徭薄赋来安定人心,调动生产积极性,稳定社会,“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同时保护工商,“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国家要兴办学校,教民育民,让更多人学习文化知识。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章句上》)教育是政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民众得到很好的教育,从而才能够“得民心”。孟轲继承了孔子“富之教之”的思想,主张解决生存问题之后,对民众进行精神教化,就是满足百姓“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后,进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使人能够“明人伦”,尊老爱幼,守望相助。

(三)荀子的民本思想

作为稷下学者的荀况,非常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各个学派的学说,并不排斥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也不偏信儒家先辈的观点。荀子的民本思想综合了各家的思想,同时对儒家民本思想进行了创造性发展,“礼”是其民本思想中一个最大的特点,同时提出了著名的民水君舟论。

在君民关系的问题上,荀子提出了他的认识,不仅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也就是说上天设立君主是为了民众,而且认识到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即“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指出了民是君主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承认了民的力量能够推翻君主。“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荀子·王制》),所以君主想要国家大治,社会安定,必定是建立在民众安定的基础上。“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荀子·王制》)君主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民心所向,说明君王不仅要遵循礼制,善于处理政事,更重要的是获得民心才能够安坐江山,不能够压榨民众,搜刮民财。荀子也曾提:“君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二者无一焉而亡。”(《荀子·君道》)执政者要重视民众,做到贵民重民,此皆是民本内涵的重要释义。“上不隆礼,则兵弱;上不爱民,则兵弱。”(《荀子·富国》)一个国家不仅要有礼制,而且也要爱民,民众是兵力的来源,这是关系到统治者安危存亡的大事。

荀子也主张减轻农民的负担,不夺农时。只有老百姓富了,国家才能收取赋税。荀子曰:“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得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正确认识民众与君王的关系,即“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只有利民才能够利君,所以在政策与制度的设计上要重视民众。经济生产是财政的基础,认为“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荀子·富国》)主张富民,“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荀子·富国》)执政者应该节约用度,实行裕民的方针,从而使得民众富裕起来。

三、结语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从远古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不断地完善深化,儒家诸子的民本思想,既是对君民关系的思考,也开创了思想家重视民众的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龚丽.探析民本思想的起源与传承[J].品位·经典,2022,(02):38-41.

[2]苏丹.浅析先秦儒家民本思想[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5):230-232.

[3]王娜.试析先秦儒家民本法律思想[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5):19-22.

[4]李军.孔子民本经济思想新论[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1,(02):15-22.

[5]王亮.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逻辑发展[J].沧桑,2009,(05):137-138.

作者簡介:

黄蓉,女,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民族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德政
Anomalous anisotropic magnetoresistance in single-crystalline Co/SrTiO3(001)heterostructures∗
中国传统行政理念的内蕴与现代启示*
《孟子》折射出的契约精神
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给国际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深刻启示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习近平民本思想的理论传承及现实意义
依法治国方略对传统儒家思想精粹的融合与借鉴
儒家民本思想浅析
五德终始说与《两都赋》
孔子德政思想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