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民本思想的理论传承及现实意义

2016-08-26高颖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现实意义习近平

高颖

[摘要]唯物史观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人民群众在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党治国理政的历史道路中,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群众利益至上的民本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和我国历届领导人的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一科学论断,为新时期党的民本思想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关键词]习近平;民本思想;理论传承;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民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一)习近平民本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人民群众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的将这一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系统的人本主义思想。科学理论一旦作为人民手中的锐利武器,就转化为重大的物质力量。习近平始终站在人民的角度,坚持群众至上,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在了党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为党治国理政新理念的贯彻和执行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将科学理论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围绕着执政为了谁,执政依靠谁,如何执好政掌好权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认为民本是民生的前提,民生是民本的最终归宿,民本思想的核心就是正确处理好民生问题。在总书记心中,人民是至高无上的,他的心和群众的心是连在一起的,他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都是为人民谋福祉的,他在密切干群关系上采取的措施是为社会的公平正义服务的,他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也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这桩桩件件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为人民谋福祉。习近平的民本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我国历届领导人的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继承、新的发展。

(二)习近平民本思想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借鉴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思想、理论都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离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就很难形成这个百家争鸣、色彩斑斓的现实世界,也就不能创造出任何形式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的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中国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为新阶段党治国理政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是人民群众在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群众是传统文化的创造者,对文化的形成贡献最大。然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对精神生活也有更高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对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关心,因此在制定民生政策、实施民生策略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宗旨,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思想作为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价值取向,并不断加强“民生型政府”的建设,更好的为群众服务。同时,强化党员干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自身修养,提高政府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并在全社会广泛宣传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让群众感受到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的感染力,唤醒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民族精神文化的自豪感。党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关注也包含着深刻的民本思想,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在精神文化领域对民本思想加以新的诠释。人民是国家稳定的根本基础,人民是国家建设的主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成果应当惠及全体人民。党在实现群众文化利益时,要更加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保证社会成员充分享受到共同的文化成果,才能在群体文化氛围和道德规范中使个体精神能得到陶冶和升华。人民精神家园的建设关系到人民福祉,党员干部要做到:人民不支持、不满意的事情坚决不做;人民呼声热烈、拍手叫绝的事情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去做;关系到人民利益的事情,再小、再难,也要去做。中国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对习近平民本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党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党更好的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科学指导。

二、习近平民本思想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必须清楚地看到,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思想观念、地域环境的不同,贫困问题是我国各个地区都存在的普遍现象,同时也是困扰着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关于如何实现精准脱贫问题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大概有7017万贫困人口,其中以河南、湖南、广西、等省份为代表的贫困人口已经超过500万人。除京津沪3个直辖市外,其余28个省级行政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还有很多。贫困人口中因疾病导致贫困的比重超过40%,需要搬迁的贫困人口大约有1000万,扶贫任务非常艰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不久,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又一次做出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扶贫时效”的工作部署,“十三五”时期,要采取超常措施,拿出有效办法,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确保打赢扶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扶贫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很有信心,他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反复强调,“必须强化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些思想流露出他对人民的热爱和群众利益至上的民本思想。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同时又是享有社会财富、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利益群体。党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至上作为价值取向来追求,把群众利益至上作为工作标准来衡量,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才能使贫困人口能够真正的走向脱贫之路。阻止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当前我国人民正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渴望脱贫致富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创造幸福生活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党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民为本,扎实落实好扶贫工作,才能打好脱贫攻坚战,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总之,习近平的民本思想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既有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又有实践的总结与发展,既有浑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权之源,来自于民,根植于民;权之本,执政为民,勤政为民;权之责,为民谋利,受民监督。只有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做好一切工作的标准和尺度,把人民的需要变成实际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才能汇聚群众力量,才能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创造出新的发展业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4:40.

[5]廖言.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N].人民日报,2011-12-05(11).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现实意义习近平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