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听障大学生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07-18相林张居晓葛修娟严家佳唐丽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林 张居晓 葛修娟 严家佳 唐丽

[摘 要] 为了促进残疾人平等接受高等教育,以计算机专业听障大学生为调研对象,分析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求,探索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听障大学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问卷调研的结果,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提出适合听障大学生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该专业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改革提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听障大学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工科背景

[中图分类号] G762

一、引言

新工科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特征,一方面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另一方面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战略行动[1],目的是培养一大批引领未来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支撑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2]。“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会议的召开让新工科的建设方向更加明晰。新工科专业主要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的工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相关专业体量最大。因此,培养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指按照OBE(成果导向)的理念,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反向设计、正向实施”[3],按照企业对的人才需求,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听障大学生受身体条件影响,在学习和掌握技能方面普遍不如健听大学生。从现有的就业状况看,受众多因素制约,听障大学生的就业不容乐观。新工科背景下,只有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探索满足听障大学生多样化的个别需求和特殊教育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设置配套的课程体系,才能提高听障大学生人才培养实效,加强专业内涵式发展,培养出具备优秀个性品质和职业素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听障本科生。

1987年长春大学设立特殊教育学院,面向全国招收听障大学生,标志着我国听障大学生高等教育的开始。自此,越来越多的本专科高校开设了面向听障大学生的专业,为听障学生提供了进入高等学校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由于适合听障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偏少,且针对听障大学生的学科专业建设难度较大,听障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仍然偏低。

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结构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也是影响听障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4]。听障大学生的本科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有别于高职院校,同时又与健听人的培养模式不同。该模式既要考虑到听障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缺陷补偿和优势开发的原则,又要达到普通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使学生具备合格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培养听障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塑造既可以面向社会就业的技术型人才,又可以自主钻研的学术后备军。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合理的改革创新,以适应听障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提高听障大学生高等教育质量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我国听障大学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采用“发展+补救”模式[5]。“发展”是指参照健听学生的高等教育過程,以类似的学习顺序及培养过程为听障大学生设置与健听大学生相同的课程体系;而“补救”则是考虑到听障大学生的身心状况,以扬长避短的原则编制课程体系。这种以“发展为主,补救为辅”的模式既考虑到健听大学生的专业发展进程,又兼顾了听障大学生的身心状况,以“以人为本”的思想编制专业课程,形成适合听障大学生学习的更为科学化的课程体系。但这种“发展+补救”相结合的模式也是“双刃剑”。“发展”模式没有考虑听障大学生实际的身心状况,导致他们学习困难;而“补救”模式降低了对听障大学生专业水平的要求,拉大了其与健听大学生的差距,增加了其就业难度。同时,我国听障大学生的专科、本科高等教育模式固化,专科教育的模式并不适合本科听障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两者间衔接不灵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对计算机专业听障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设置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编制合适的课程体系,才能切实提高听障大学生本科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二、研究设计

(一) 调研目的与方法

听觉障碍是指因为听觉系统中某一器官部位发生了病变或损伤,致个体的听觉功能的减退,进一步造成言语交往困难,也称为听力残疾、听障、重听和听力损失[6]。听障人,是听力因先天遗传或后天因素而受损的残疾人,也叫听力障碍者。2008年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保障听障大学生能平等接受高等教育,并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7]。

本文针对听障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计算机专业特色进行调研,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计算机专业听障大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化研究,目的是掌握企业对听障生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了解面向听障生与健听生计算机专业的课程难度、课时、学分的不同,制订听障大学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体系,真正实现听障大学生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 调研内容

首先对听障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学习能力进行调研。听障大学生因听力及言语交流困难,其学习障碍主要体现在语言发展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例如,听障大学生存在书面语使用障碍,出现词序前后颠倒、语句部分残缺、词性搭配不当等问题,导致对书面语的阅读和理解存在困难[8]。同时,听障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健听大学生也有所不同。通过对听障大学生的心理研究发现,其在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6个症状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健听大学生[9],且自尊水平较低。但其思想行为特征也有积极的一面, 如人生价值观出世特征明显[10]。在对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的处理方面,听障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适应情况明显弱于健听大学生,在自我接纳、情绪控制、情绪调节技能的使用上更为困难,更容易体会并沉浸于负面情绪,而这都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11]。听障大学生的学业情绪与成就动机间存在较强的内在联系,消极且高唤醒的学业情绪与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呈正相关[12]。因此,在培养听障大学生人才时,应根据其心理特点安排课程的难度梯度,通过课程学习给予的正向反馈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鼓励其以顽强的学习意志力对待专业学习时遇到的困难,避免因为课程难度太大陷入焦虑和失去信心而放弃学业。

在研究对象方面,本文设计调查问卷调研了各层次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任课教师、已开设面向听障生计算机专业的本科院校任课教师及计算机相关企业工程师等几类人群。在研究内容方面,问卷主要调研了企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听障大学生人才的能力要求,面向听障生的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的难度、培养目标以及与面向普通大学生计算机专业的异同等方面。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359份,收回有效份数317份。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超过90%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工程师及有听障生培养经验的相关教师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注重培养听障大学生的系统开发及测试能力、视觉相关能力,充分利用听障大学生的视觉优势,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与面向健听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有所不同;课程体系应更偏重于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置的学时和学分应比面向健听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更少且课程难度应有所降低。另外,近70%的调查对象认为,专业课程应适当增加部分课程难度,以满足部分学生考研需求。

以上调研结果不难看出,面向听障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对应的课程设置应与普通大学生存在较大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应偏重操作实践及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着重培养抽象思维和理论分析能力。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应着重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适当减少理论课程课时,同时,应尽量避免开设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的课程,以避免沟通障碍引起的理解偏差。但是,对于部分基础较好的听障生,尤其是打算攻读硕士學位的听障生,应该针对其开设选修课程,以满足其考研需求。另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考虑我校的办学特色,结合优势专业,培养交叉专业人才,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针对以上调研结果,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建议:(1)开设的核心课程除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外,增加开设绘画基础、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平面图像处理、计算机三维动画制作、影视特效、视频编导与制作等视觉设计相关的课程;(2)课程设置上,根据听障大学生的特点,适当降低课程难度,相应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锻炼听障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3)开设普通计算机专业必修各课程,保证专业学习的系统性,同时兼顾听障大学生的特殊性,按照学生能力,分类分层培养,适当增加部分课程难度,以满足部分优秀听障生考研需求;(4)开设学科相关的前沿课程,如人工智能导论、智能机器人编程,以扩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另外,针对听障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应与健听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所不同。(1)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听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于 IT 行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残志坚,具有坚强意志力和良好科学素质、人文素养,具备良好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熟悉计算机前沿领域发展,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新媒体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掌握计算机软件设计与开发、 平面艺术设计、 数字媒体技术等技能,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艺术设计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2)以职业为导向编制课程。 采用面向职业的培养模式,培养技术型人才,多开设能锻炼动手能力的专业课程,适当降低理论课程的难度。同时,将计算机技术和艺术相结合,培养计算机专业与设计类复合人才。(3)兼顾各层次听障大学生人才培养。为部分优秀听障大学生进一步的学业深造提供保障,开设针对性专业竞赛课程,在保证满足职业要求的基本前提下,以赛促学,培养优秀听障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4)借鉴普通计算机专业嵌入式培养的模式,筛选优秀的合作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计算机专业的听障大学生提供项目实训、校外实习等实践机会,提高动手能力、专业素养和社会就业适应能力。同时,做好听障大学生进入企业的衔接和沟通工作,创建适合听障大学生实践学习的模式。

总而言之,面向听障大学生制订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兼具个性化、人性化,达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同时兼顾到听障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设置符合新工科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完整的课程群,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中,通过增加设立“套餐式”选修模块满足听障生个性化职业发展需要,如包含艺术设计课程的新媒体设计制作模块和包含应用APP开发的移动应用开发模块,并增加专业拓展模块有效支撑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听障生更好适应未来职业、学术发展的要求。

三、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听障大学生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建议

(一)制订个性化、人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全覆盖、细分类、强适应、提质量”的总体要求,制订听障大学生本科高等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与人才培养方案。

“全覆盖”指摸底听障大学生身体情况,保障不同听障程度的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无盲点、不遗漏。“细分类”指对新入学的听障大学生进行分类与分层。按照国家标准,针对可能出现的听障程度分类并进行初步评估,将听障学生分为四类:轻微不影响教与学(轻度听障)、较影响教与学(中重度听障)、影响教与学(全听障)、严重影响教与学(听障伴随其他残疾)。“强适应”指针对不同残疾程度的听障大学生,调整修订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删改不适合的课程内容;在保证听障大学生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大纲契合度大于95%的前提下,

调整考试内容,对不同残疾程度的听障学生,采取分开出卷、单独命题、集中考试。“提质量”指针对听障大学生教育的教学手段要有创新,使听障大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对课堂教学满意度大于80%。

(二)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

基于专业特点,一般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多采用“全栈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强化应用,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考虑到听障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不降低专业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普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多开设实践课程,增加实践课时,提高听障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与IT企业长期合作,定期邀请企业的开发设计工程师到校讲授计算机专业实操知识,让听障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更能进一步了解当下行业技术的前沿动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三)进行职业教育

听障大学生的毕业工作需要采取切实措施构建专门的就业工作服务体系,将听障大学生就业工作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第一,建立一支专门面向听障大学生的职业指导队伍,加强对听障大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在大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帮助听障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或创业,做好职业规划。第二,加强与残联、企业及高校就业市场的联系,努力形成听障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为听障大学生就业提供有效信息。第三 ,发掘适合听障大学生特点的职业,如工作任务较为单一、不需要过多语言交流的软件测试类工作,拓展听障大学生就业渠道,提供适合且有效的就业信息。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高校是承载文化内涵的教育场所,校园文化展示和传承了学校的人文精神,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包容有爱的人文环境甚至能抚慰心灵,治愈创伤。对听障大学生的高等教育应不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的教授上,更应体现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上。要营造和谐、优美、融洽的校园人文环境,创建听障大学生的心理交流活动区,引导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调节心态和情绪,以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应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找到身份上的认同感和文化上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刘吉臻,翟亚军,荀振芳.新工科和新工科建设的内涵解析——兼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新工科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21-28.

[2]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10-08)[2022-01-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2/s3860/201810/t20181017_351890.html.

[3]李保田,柳欣,张永军,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电脑与信息技术,2022(4):95-98.

[4]刘志丽,刘晓明,李晗静,等.我国听障大学生高等教育研究综述——基于CNKI的载文分析简[J].中国特殊教育,2018(3):52-57.

[5]韩同振,韩梅,武红军.中外听障人高等教育专业及课程设置的比较借鉴[J].绥化学院学报,2015(4):35-38.

[6]方俊明.特殊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0-34.

[7]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EB/OL].(2009-05-07)[2022-01-1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410/t20141021_180368.html.

[8]白瑞霞.听障人大学生汉语学习困难因素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4(1):42-45.

[9]王志强.听障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基于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评估[J].绥化学院学报,2013(10):41-45.

[10]宋志强,曲艳.听障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调查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J].绥化学院学报,2012(4):27-36.

[11]张立松,王娟,何侃.情绪调节技能与情绪适应:听障状态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3(2):41-46.

[12]万谊.听障大学生学业情绪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9):81-83.

Exploration of Training Mode for Hearing-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of Computer Maj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XIANG lin1 ZHANG Juxiao1 GE Xiujuan2 YAN Jiajia1 TANG Li3

(1.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210038;

2.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210038;

3. School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210038 )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qual access of the disabled to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hearing-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of computer majo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vestig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of talent training, and explores the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education talents for hearing-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raining mode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s suitable for hearing-impaired students, and provid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hearing impaired college students; higher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new engineering background(特约编校 史玉凤)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