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碳”目标的乡村低碳景观空间构建研究

2023-07-18刘大亮王珊秦翔宇马豪廷

艺术科技 2023年14期
关键词:乡村景观低碳双碳

刘大亮 王珊 秦翔宇 马豪廷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各类极端天气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世界各国采取了相应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重大发展战略。自低碳理念步入实践后,我国节能减排的工作重心一直在城市区域,无论是在政策还是在技术领域都制定了详尽的措施和监管体系。相比之下,乡村地区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乡村地区恰恰是碳源的重点地区,由于村民低碳意识相对淡薄、低碳技术尚未在乡村普及、监督管理机制存在漏洞,因此乡村出现大量非标准化人工建设。其中,生产生活领域高耗能现象居高不下,乡村建设逐渐呈现出高碳化趋势,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文章以“双碳”目标为导向,以乡村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探讨鄉村实现低碳景观建设的新路径,以低碳景观理念为切入点,分析当前乡村景观空间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采用文献分析法、定性定量分析法将低碳景观理念有机融入乡村景观空间的规划设计中,针对性地总结自然与生态服务规划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并基于文献梳理与归纳演绎提出构建生态网络格局、恢复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梳理并减少乡村景观人工环境碳足迹、应用数字化辅助工具获得技术支撑等乡村低碳景观构建策略,以期为乡村景观低碳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双碳;乡村景观;低碳;空间构建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4-0-0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都市文明与传统乡村发展模式产生了较大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其一,传统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被生硬地套用于乡村景观构建中,忽视了乡村地域特征与自然生态特性,使乡村景观建设陷入尴尬的境况;其二,乡村自然生态空间因城市用地的扩张而不断遭到侵蚀。“双碳”目标的确立进一步明晰了城市与乡村未来的发展路标,应打破原有的以增量发展为主导的路径依赖,改变以城市模式应对乡村问题的惯性思维。

1 低碳型乡村景观概述

1.1 乡村特色低碳景观发展的必要性

乡村景观空间一直是乡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物质承载者,但当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建设迅猛发展,使乡村地域空间受到了城市建设的胁迫和挤压,乡村景观空间的生态环境、地域性特征以及民俗文化的多样性遭到重创,甚至逐步走向消亡。因此,亟须建立以乡村实际问题为立足点,具有乡村特色的低碳景观空间的优化构建模式。这种新型模式既要有对原有发展模式的扬弃,也必须把握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将低碳景观理念贯彻融入乡村景观设计中,实现创新性建设。

1.2 乡村景观空间的特点

1.2.1 地域性

乡村景观并非传统理念下单一的自然景观,而是由自然因素与人文要素共同衍生出的综合体,我国乡村地域幅员辽阔,乡村地域主体间因气候带与地形地貌的分布差异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水文特征、自然植被风貌和风俗文化特色,加之经过劳动人民数千年来的智慧积淀,我国各乡村主体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域性特征,如“南稻北粟”农业景观、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景观、皖南古村落景观等。地域性乡村景观空间带来的不单是景观效果,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作物认知等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以及因独特的地域性生产、生活方式而衍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

1.2.2 季节性

我国季节时令性特征鲜明,农业生产性景观在乡村景观的构成中占比较高,由于不同农作物的生物差异,因此农业生产存在时令变化,由此形成了春种夏长、秋收冬储的季节性农业生产过程[1]。随着季节的演变,乡村农业景观也会出现更替,衍生出轮回性变化,由此就形成了具有时序性和季节性特征的景观空间。

1.2.3 自发性

衍生于乡村的景观类型多数以生产和生活为导向,为改善本区域的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当地劳动人民会根据现实需求,自发对该地区的景观进行生产性建设,即根据自然规律的演变并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山林田海等资源,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一种适合本地域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与生产方式。

2 乡村低碳景观空间构建的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乡村低碳景观空间的构建须以设计学和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根据乡村民俗风情、文化特色与生态特征的现实状况对当前乡村景观构成中涉及的各种元素进行优化整合,促使各个乡村景观构建元素间形成较高的镶嵌度[2],从而形成较强的景观单元合力,构建出兼具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美学价值的乡村低碳景观空间。

2.2 异质性原则

乡村低碳景观空间的构建应该注重各个景观斑块的异质性,首先进行系统性景观格局规划,改变不合理的景观基质,采取整体集中、局部分散的方式增强各景观斑块间的联通性,使景观空间内部各斑块间交融共生。同时,要根据独特的乡村文化进行镶嵌,突出乡村景观的异质性。

2.3 景观价值的多层次原则

乡村景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被创造出来,所以在乡村低碳景观空间的构建中,要丰富乡村景观价值层次,在重视农业景观低碳化构建的同时,利用相应的农业资源引导低碳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景观价值和农业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促使传统乡村景观向多层级、多功能的新型乡村景观转化。

3 乡村低碳景观空间优化策略

3.1 构建生态网络局

3.1.1 完善乡村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以转化为有机物或无机物的形式储存碳,形成天然的土壤碳库,为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轻乡村建设环境压力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乡村土地类型复杂,其中乡村建筑用地的系统性较弱。由于乡村总体规划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各地的地形概况、饮食习俗以及文化观念等存在差异,因此乡村建筑呈发散状分布,用于景观构建的绿地大多分布在人居建筑周围。受以上因素影响,乡村绿地景观的碎片化特征比较明显,针对乡村绿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加以改善。

第一,对乡村用地进行系统性规划,对乡村存在的废弃、违规搭建等建筑进行详细走访调查,在掌握准确信息数据后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及时有效地与当地村民沟通,依法依规拆除此类建筑,使其“退地让绿”,增加乡村景观绿地面积。

第二,新增绿化用地可根据当地农业特色、农业优势及气候状况与经济产业有机结合,种植培育苗木或建设果园,不仅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绿地碳汇量,在有效形成人工碳汇储备库、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打造丰富的植物景观,还可以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就业,从而实现乡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第三,对乡村现有绿地进行整合,提升整体性和系统性。对于居住建筑周围的附属绿地,可以街道或片区为区域单元进行景观整合设计,从而使各个街道或片区之间的绿地景观相互呼应。

3.1.2 整治水体,优化乡村水域环境

水域是乡村景观空间构建中不可或缺的景观元素,对改善区域小气候、增加自然景观碳汇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域中的固有沉积物作为敏感的碳汇元素,有较强的碳汇能力,可通过有机转化储存水域中大量的有机碳,是开展碳汇工作的有效手段。同时,对水域环境的优化可打造丰富的水域景观,形成良好的低碳景观游憩空间,从而有效优化空间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无论是基于生态效应还是景观效果的构建需求,水域都应作为乡村加强低碳景观建设的着力点。但在实际中,乡村的内陆水体发展利用途径较为单一,常被作为经济创收的主要载体,水域环境的整治也未得到重视,成为被放弃的长期碳。Gudasz等学者研究发现,当前湖泊和水库中每年所产生的有机碳总量远远超过海洋沉积物中的埋藏量,且湖泊沉积物中的碳矿化随温度升高显著增加[3]。为保证乡村景观空间生态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优化整治乡村水域环境刻不容缓。

优化整治乡村水域环境应进行多尺度规划,宏观尺度上要以生态原则为指导,展开乡村水域空间的生态化建设,有效整合与梳理原有的水系网络,明确地总结出不同类型水体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制定具有針对性的优化策略。其次,从微观空间尺度出发,应有效整治存在污染以及丧失生态和经济价值的小微型水体,防止水体污染进一步恶化。

3.2 恢复乡村自然生态环境

恢复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是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天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场地在自然系统长时间的调节下会逐渐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对于外界的干扰有自我防御和抵抗能力。乡村景观具有良好的固碳能力,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汇合储备,从而实现生态碳汇功能。不同于高度硬质化的城市景观,乡村景观拥有良好的自然基底,并且具有较强的连通性和较高的聚集度。同时,乡村自然景观要素中包含的种植农田、湿地、林地等丰富的生态服务系统能够有效开展碳汇工作,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建乡村景观空间必须以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为前提,在排除非必要的人为因素干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生态优势,使不同类型的自然生态资源服务于碳汇与净化调节能力的提升。

3.3 梳理并减少乡村景观人工环境碳足迹

碳足迹作为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通常用来检测人类在社会环境中因开展能源消耗工作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乡村低碳景观空间建设受人工干预程度较高,因此,对与乡村地区生态、人文景观建设相关联的环境进行碳足迹梳理尤为重要[4]。在乡村低碳景观空间构建中,景观元素的量化更新与重构会产生碳足迹,人工构建景观要素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人工建造碳排放的最低化,从而有效减少人工环境建设的碳足迹。

3.4 应用数字化辅助工具获得技术支撑

乡村低碳景观的构建不仅需要对不同尺度空间领域的碳足迹进行梳理与分析,还包括对工程技术和监测采集等数字化系统的监测与评估,这可为乡村低碳景观空间构建研究中的碳数据分析与监测提供严密且科学的数据参考依据,有利于引导相关工作的整改与优化,符合生产、生活、生态综合协同发展的低碳乡村发展要求,能为乡村景观空间前期规划与后期景观空间的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3.4.1 建立二氧化碳检测评价体系

目前,非分散性红外分析仪是监测二氧化碳的主流数字化应用技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技术项目为CSS,该项目在二氧化碳注入前后的监测技术成为当下重点研究对象。此外,以CSS技术为核心的相关仪器可以准确检测出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多种气体成分,并能根据不同的需求绘制出相关测量曲线与表格,更直观地反映数据结果,从而为构建低碳景观提供数据支撑。

3.4.2 利用3S技术分析数据

3S技术拥有强大的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功能,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应用甚广,可以成为构建乡村低碳景观空间的重要技术工具。在3S技术的支持下,构建景观空间可进行前期的数据分析与模拟预估,以确保相应的景观构建方案在未来实际建设应用过程中有高度的适应性与准确性。具体表现为:3S技术可实现对乡村景观空间整体格局和相关景观设计构思与方案的动态模拟,通过GIS技术实现对景观空间总体效果的科学评估,以多视角、全方位、多层面的方式对空间内的景观元素和碳排放问题进行精准分析[5],从而得到适用性良好的乡村低碳景观空间构建模式。

4 结语

乡村自然景观有着天然的固碳释氧功能,在改善环境气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低碳理念构建与优化乡村景观空间是促进乡村地区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符合当下乡村发展趋势,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低碳化生活的必要举措。“双碳”目标的确立为乡村景观空间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路径,低碳景观空间建设成为当前乡村建设实现“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吴刘帅.乡村中的儿童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20:13-30.

[2] 易进觉.乡村景观生态构建的探讨[J].城市地理,2016(12):278-279.

[3] 卞宏辰,张文强,白少元,等.北方典型浅水湖泊沉积物有机碳沉积特征研究:以白洋淀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22,42(9):172-181.

[4] 魏维轩,董楠楠.低碳乡村目标下的上海典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园林,2022,39(1):33-40.

[5] 付晖,许先升,李晓甜. 3S技术与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耦合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2,45(3):16-18,23.

作者简介:刘大亮(1980—),男,山东威海人,硕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王珊(1998—),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秦翔宇(1998—),男,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马豪廷(1997—),男,山东德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猜你喜欢

乡村景观低碳双碳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张家口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
低碳经济视阈下的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