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下乡村景观营建现状及方向

2017-01-16陆琦闫留超

中国名城 2017年1期
关键词:乡村景观转型

陆琦+闫留超

摘 要:随着城乡一体化的逐步推进,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然而乡村建设正逐步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快速城市化”。乡村景观营建作为乡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重要议题之一。当下乡村景观正处于由传统景观向现代景观转变的历史进程中。乡村景观的营建是由对土地层面上的生产、生活的态度所决定,应回归乡村存在的本性和特点,因此乡村景观营建的方法或策略应是顺应乡村景观生命系统的内在规律与特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具体场地的认知与分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价值的发掘与提升、利益的平衡与协调,从设计的眼光重新去发现、去改造,以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引导乡村景观在新的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景观;转型;营建

Abstract:With the gradual advanc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rural construction is hot in progress. However, contrary to expectations, rural construction is gradually evolving into another form of "rapid urbanization."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The current rural landscape is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ang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landscape to the modern landscap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landscape is determined by the attitude of production and life at the land level, and should return to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existence. Therefore, the method or strategy of rur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should conform to the inherent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andscape life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rough the knowledge and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sites,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the value of the excav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and coordination, from the design vision to re-discover, to transform, with new values and Methodology, and guide the rural landscape in the new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rural landscape ; transformation ;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7)-01-24(5)

乡村系统不同于城市系统,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乡村在对抗自然的同时表现出对自然极大的依赖性,并不断寻求与自然的平衡。在不同地域的乡村社会中,生产、生活围绕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图景,而乡村景观作为乡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展现出自我的独特价值,并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中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由于观察视角的不同,乡村景观的概念尚未被统一定义。从地域范围来看,乡村景观是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从景观特征上来看,乡村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人类的干扰强度较低,景观的自然属性较强,自然环境在景观中占主体。综合来看,乡村景观的内涵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联系的“综合体”,二是具有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等“多元价值”[1]。它本质上是融自然、社会、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自然社会综合体[2]。在现代社会,作为一个建立在地方自然环境、经济生产、居住生活三部分有机融合之上的有机体,乡村景观的内涵也在不断地被更新。在乡村建设中,良性、健康的乡村景观并不仅仅以外在空间与形体美感为表征,也不单是辉煌的经济指数增长,而应是指乡村“地方”或者说“本土”自然环境、经济生产、居住生活三者的有机关联、健康发展而真实呈现出的系统生命活力。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逐步推进,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然而乡村建设正逐步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快速城市化”,曾经的家园之梦、归乡之地以及“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图景正在一点点的被磨灭,“千村一面”的景象比比皆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成果主要体现在乡村景观上,乡村建设也同时成为改变和塑造乡村景观的主要动力。究其原因,乡村建设中乡村的形态、规模、尺度、关系等都在发生着改变,这些都涉及景观的认知与把握。在乡村建设热潮之下,乡村景观正处于由传统景观向现代景观转变的历史进程中。

1 传统乡村景观的特征

就全国范围来看,传统乡村景观已成碎片化,很难再找寻真正意义上的传统乡村。传统乡村景观主要指以传统农耕生产为主体的乡村景观。在传统农耕时代,人们依靠手工劳作,生活节奏缓慢,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由于技术水平低下,人们始终对自然存有敬畏之心,对环境的改造力度不大,这种“敬畏自然”的观念与“低技术”“手工劳作”的因素,使此时的乡村景观整体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征[3]。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生态与人文

传统乡村景观是在原有地貌气候等自然属性的基础上融入人类文化特征后形成的,既是生态系统能量流、物质流的载体,又是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信息源,具有生态与人文的双重特性。作为物质空间,传统乡村景观是人与自然不断寻求和谐共生的结果。村民在聚落的相地选址、规模与布局、农业生产场地及其劳作方式等方面都以顺应自然为前提,通过结合当地气候、发挥生态智慧,采用顺应地形、节约土地、保护并引导水源,并尽可能运用当地材料进行可循环的建造等方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此外,由于较低的技术水平以及手工劳作,人类活动对乡村生态系统干扰程度相对较低,乡村中物种多样、景观丰富,这些都使乡村景观呈现出良好的生态性。如浙江楠溪江流域的耕读村落,寻山势水系而建,平坦地带种植作物,最大程度利用水资源满足生产生活需求;广西龙脊梯田的壮族村寨,村寨建于山腰,背山面水,村寨下方是梯田,梯田下方是河谷,这一布局主要是有利于水资源的利用,上部的森林接纳并涵蓄了充分的水资源,为中下部的村寨以及梯田提供源源不断的水。作为人文的载体,传统乡村景观建立在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如村落选址的风水观,村落村口公共空间生产、生活与宗教礼制、诗画意蕴相结合的诗意营建等。随着人类聚居生活的不断成熟,传统乡村景观被打上了深深的人文烙印。

1.2 实用与质朴

传统乡村景观具有在地的实用主义和质朴的审美内涵。它因生存的需求而被营建,这包括了生产、生活两个部分。满足生产的需求,选择可耕之地、可饮之水是乡村景观营建的最初也是最基本要求。如在山地地区人们可用耕地较少,村落主要分布于农田与山体的交界处,既不占用耕地,又可避免水涝;在用地紧张地区,村民则“向山要地”,结合山地等高线来修建梯田。而乡村聚落的选址首先靠近水源,满足农田灌溉、日常使用、消防等生产生活的需要,乡村在建设中有水则引水、理水,无水则要挖渠、打井取水,同时河溪涌渠兼顾排水防涝之用,或挖池塘蓄水。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还会根据自己生活和居住的需要来建造房屋以及改造环境,故乡村景观与生活需求有密切相关的特性,如房屋的格局布置与宗族观念、生活起居等相一对应;门前屋后的植被多为果树与蔬菜,观赏与食用功能并存;宅院布置与改造也多随日常生活的变化而顺需展开。总的来看,人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环境与土地的改造,使乡村景观呈现出朴素、真实的实用性特征。

1.3 小规模与低技术

传统乡村景观营建呈现出小规模、低技术的特征。在手工劳动、步行交通的前提下,传统乡村景观是小规模的。它体现在民居的高度上,一般不超过两层;体现在街巷上,一般宽度较窄,高宽比较大;体现在乡村聚落的整体规模上,以步行可达为标准。所以聚落不突兀,很好的隐在山体的背景、树木的掩映当中,与环境取得一个协调的关系。同时,在技术上,传统乡村采用的是一种低技术,这是低成本和低难度的技术,因此较易被掌握和推而广之。

1.4 相似与差异

相似与差异指统一之中蕴含着的差异性。差异性指事物有差异的、不相同的状态,差异性产生多样性。从聚落生活的角度,差异性本身就是乡村景观中的重要特征。细看任何一个传统村落,民居的朝向有南北有东西,有大大小小的街巷,但是有长有短、有直有折、有些材质也不同,你很难找到完全一样的。同样也很难找到完全一样的民居与院落、空间节点。也因此,乡村的景观在很大程度上会给你带来丰富的体验感,会引导人不自觉放慢脚步,细心体验。而这些,在城市小区中却很难找到。究其原因,这是由于生存需求之下景观营建的自发性与随机性带来的结果,带来城市景观的标准化生产所难以企及的魅力。当然,乡村聚落景观的差异性是很难被“设计”出来,而是生活出来的。如传统街巷空间的曲折、变化并不是事先“设计”出来,而是人们根据实际用地条件,顺应地势营造房屋而逐渐形成的。

2 当下乡村景观的营建现状

当下人们对乡村景观的理解有一种被有意无意误读的现象,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乡村景观的建设被等同于空间形体、构图、植树造园等视觉美化的对象,表现出人们对景观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象的层面。同时,在对速度、指标的过度追求之下,乡村建设中存在着过度设计等诸多建设误区与弊端,将城市景观的设计手法硬套在乡村景观营建上,使原本质朴、多元的乡村景观走向异化,直接影响到乡村景观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下乡村景观营建中的表面化和趋同性现象,反映出对于乡村景观内涵、主体的片面认知,也反映出我国乡村建设在制度管理、规划理念与营建方法上的不到位。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将乡村景观等同于感官审美,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主要表现为在乡村景观营造上单纯注重视觉形式美感而展开的“化妆运动”,使村落自然景观特色以及原生态的人文景观受到破坏,地域传统文化面临湮没的危险,如江南某些村落景观,刻意追求形象上的“传统”,到处都是整齐划一的白墙黑瓦、披檐、木门窗,使村落整体风貌如“布景”般如出一辙,导致一种“伪真实”。

2.2 乡村景观营建与生态、地域文脉相分离,导致生态退化、文脉消逝

首先表现为大拆大建,超越时空的整体、快速重建模式。传统的乡村聚落沦为整齐划一的单调布局模式,乡村景观的“改头换面”,在自然与时间维度上失去了景观的本真。其次表现为乡村建设的盲目与无序,使乡村发展所依托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近年来,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乡村建设量快速膨胀,许多农田耕地被占用,许多山林水系被阻断,在经济活动尤其是农家乐经营中,村民随意占用公共资源,任意排放垃圾污水,带来水质污染,空气质量逐年降低,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生态环境问题。最后,村落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导致村落发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致使居民点为了商业利用而不断扩张规模,违章搭建,造成对土地的无序开发,以及自然、历史脉络的破坏。

2.3 乡村景观建设与真实生活相分离,乡村缺乏吸引力

由于对景观概念的非充分理解,在建设中只强调景观的某一方面,使景观建设脱离真实的根基,长远看来将导致乡村景观逐步走向异化。比如在旅游建设中将乡村概念直接等同于休闲农场、农业观光园等乡村旅游的建设方式,在旅游活动中大多只有单一的产业观光与参与体验,将村落本身仅作为服务配套,甚至有些农业园与村落和村民并无任何关系。乡村景观更多体现了管理者或开发者的主观意志,乡村景观的营建更多的体现了直接消费者——游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景观形象追求视觉的“形式、动观、冲击”,乡村空间、设施功能上也主要为游客所服务,而乡村真正的主体——村民及其日常的公共生活受到了忽视或者干扰。以公共空间为例,一些发展旅游业的村落,公共生活开始让位于商业化活动,有限的公共空间被游客、车辆所侵占,不但成为了中心广场,而且连生活性公共交往空间如街巷、院落等均受到挤压;加之车辆的频繁往来,使村民缺乏安全的步行空间与交流环境,日常的活动与邻里交往(尤其是老年人)明显减少,公共生活萎缩,从而导致村落的归属感遗失。另一方面,旅游发展的利益驱动也带来村民价值观念的变化,传统的乡村生产生活所熏陶的村民质朴与勤俭,以及富有人情味的优秀品质,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一些村民价值观转化,在经济活动中逐利思想严重,出现拉客、抢客、宰客、欺客等背离道德规范现象。

3 当下乡村景观的发展图景

乡村景观有很多子系统,建筑是景观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系统,乡村景观受主体要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主体是村民。在乡村,村民既是景观的使用者、又是创造者,这是乡村景观获得自然、朴实之美的根基。韩国的新乡村运动的经验就告诉我们,乡村建设是一个政府支援下,全民参与、自发、自觉的家乡建设活动[4]。农田、山林、水系、道路、屋舍、植被等都是村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生产、生活是乡村景观的三个向度,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撑,而“道法自然”是基本法则。

随着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中国正处于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乡村景观转型的过渡阶段,如何实现顺利转型,实现当下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3.1 当下乡村景观的特征

当下的乡村景观呈现如下特征:乡村产业多元转型,产业结构分化明显,土地利用上生产性空间不断增加,村落组团沿交通方向线性蔓延,布局形态单一化趋向,洋房式新农居兴起,村民生活方式向城市靠拢。从营建方法上说,当下的乡村景观主要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种模式。其中,“自下而上”指的是村民自发的营建方法,能够回应村民生活的真实需求,景观也因此呈现出多样性与创造性。但在城市化进程、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自下而上”模式亦存在着营建内容单一性、营建过程随机性、山水格局破碎、公共利益的牺牲等问题;“自上而下”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营建方法,在资源保护、资金组织、营建进程上存在优势,但也带来内容上的片面性、过程上的快速性与封闭性、格局上的主观性、对村民利益的忽视等问题。“自上而下”模式对于受西方现代化教育至深的建筑师而言,熟悉的是与建筑相关的物质形体的层次,而产业、植被仅作为配角出现,且产业性要素很少被纳入景观要素的视野。此外,当前的设计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设计师与使用者的分离,由设计师做设计,然后施工方按图施工。

“自下而上”营建与“自上而下”的营建是当下乡村景观中主要的两条途径,然而偏重于任何一方的做法,认识偏差以及操作方法片面,均带来了许多问题,都不足以实现乡村景观的系统优化。乡村营建中整体性的缺失,使原本完整的乡村景观系统走向拆解,因此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呼唤整体性的营建方式。

3.2 当下乡村景观营建的发展趋势

“诗意的栖居”是人们一直以来的理想,而享受山水自然、承载中国传统文明的乡村更有可能成为这一理想的栖居地。在发展定位上,乡村既不能模仿城市的轨迹丧失自身特质,又不能固步自封回避发展。未来的乡村要通过自然、生产、生活的重构实现与城市的资源互补,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良性接轨[4],其可能的发展趋势如下。

3.2.1 慢生活思想下的聚居地

通过慢生活理念的推广和慢生活空间的营造与保护,乡村可以作为城市快速生活的平衡点。在快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服务于城市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加码,兼具山水自然与城市生活的便利的“慢城”,更多地考虑生态和自然,更多的考虑系统的优化整合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更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以及更好地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是乡村景观最可能的优化方向。

3.2.2 作为城市之间的生态保障与缓冲

德国的区域公园的模式是将乡村的建设纳入到整个区域的统筹考虑之中,通过建立区域共同的污水管理机构,改善区域公园内部的交通状况、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和开发市场等措施,给人民提供了一个休闲的专门场所,并且积极地拉动了整个区域经济与乡村景观的发展。在风景资源丰富的地区,将沿路、沿河、沿景区的乡村整合起来作为人们的休闲地,也作为城市之间的生态保障与缓冲,均有助于城乡的发展。

3.3 当下乡村景观营建的方法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逐步推进,当下乡村景观营建开始被广泛讨论。景观营建的方法应适用于社会的发展需求。21世纪以来,乡村的产业结构、村庄类型、土地利用以及物质空间、以及人们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乡村景观变迁快速而激烈。在新的社会转型背景下,综合生态、生产、生活三个方面的要素,整合多学科的知识,因地制宜制定可操作的规划方法,与当下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在景观的营建方法上一些学者也开始提出一些新的思想和概念并付诸于实践,如生态化与文化性、民主化、低碳化等,现简要说明如下。

3.3.1 生态化与文化性方向

生态与文化在乡村景观的架构中是缺一不可的,人类在与自然的相互适应中,将乡村景观打满地域文化的烙印,二者相映生辉,使乡村景观呈现出人文化的自然性。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化建设、实现生态平衡的研究在城市与乡村的营建中展开。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生产逐渐融入乡村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生态建筑、生态农业、生态能源也逐渐成为乡村发展和建设的重点对象。对于受到影响的乡村景观资源,采用生态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生态修复,保证环境破坏程度降到最低。为了克服传统农业对乡村环境的不利影响,生态农业等一系列现在农业的诞生,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管理手段与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态化的发展,协调了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为乡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乡村景观的生态化趋势逐渐改善着乡村景观以往日益受损的面貌,使景观向着健康、生态的方向发展。而乡土文化的复兴也如火如荼的开展开来,乡土工艺、乡土民俗得到保护和发展,进而催生了乡土性的创意产业。在当下乡村景观的营建中,乡土文化与生态景观相结合,形成了新时代的乡村景观模式。

3.3.2 民主化方向

民主化方向是以利益的协调共生为目标的整体营建方法。在初期对景观的生态格局关注之后,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乡村归根到底还是村民的乡村,乡村景观远不是一个物质形态是美观还是生态的问题,开始重视利益格局的平衡,多从乡村社会学的角度,对乡村景观的营建提出相应的策略与方法,如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赵辰教授的团队在福建屏南北村推行的乡村复兴计划。南大团队在对北村自然、人文背景持续研究的基础上,与村民共同确定乡村复兴的基本目标,制定总体复兴计划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表,在复兴项目的运行与实施策略上提出3个基本原则,由浅入深地展开各项工作——社会学意义的“村民自主体系”、空间规划和景观学意义的“整体性规划”及建筑设计意义的“闽东北传统建造体系”。村民与建筑师密切合作,成为乡村建筑与景观营建的核心,取得了示范性成果[5]。

3.3.3 低碳化可持续发展方向

低碳有别于生态的地方是它更现代,更代表一种经济、生活的方式。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上首次提出“低碳”的概念,并迅速被国际社会倡导与发展。在我国政府大力倡导下,低碳的发展模式探索进入人们视野并成为新的热点。面对当下城市建设的高碳行为向农村的渗透,从“低碳营建”的视角,对乡村建设中的高碳误区进行纠偏,旨在以“低碳社区”为目标,为建立基于“开汇节源”目标下的低碳乡村人居环境营建提供科学支持,引导社区低碳转型,如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丁金华教授主持的苏州黎里镇朱家湾村乡村景观更新计划。该计划在低碳化可持续发展方向上做了有益探索。其团队提出在朱家湾村乡村景观营建中,首先要从优化水网体系,完善绿地系统上织补村落破损的景观基底,再造村落的外部自然环境;其次,要重点构建村落的步行体系,倡导慢行模式;再次,完善环保型公共设施,如生态厕所、生态村民活动中心等,最好,加强村民的环保教育,使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景观营造的主体[6]。

4 结语

乡村景观的营建归根结底取决于参与者对土地、及其之上的生产、生活的态度。每一个村庄,从广袤田野到一栋民居、一棵植物,无形中都在反复诉说着彼此之间的关联,这包括了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乡村景观就是一个生命系统,经过长久的自然演化,有其自身的合理逻辑和严密构造,从而获得了丰富的地域性特征。因此当下乡村景观的营建的整体方法并不是发明一套方法或策略,而是倡导向乡村学习,顺应乡村景观生命系统的内在规律与特征,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通过具体场地的认知与分析、资源的保护、价值的发掘与提升、利益的平衡与协调,以设计的眼光重新去发现、去改造,以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引导乡村景观在新的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健康、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琦,李自若.时代与地域: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反思[J].风景园林, 2013(4):56-60.

[2] 傅伯杰,陈利顶,马杰明,等. 景观生态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 孙炜玮. 传统乡村景观的特征与营建方法解析[J]. 建筑与文化, 2016(6):92-93.

[4] 孙炜玮, 贺勇. 国外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模式解析与启示[J]. 建筑与文化, 2016(2):150-151.

[5] 罗辉, 赵辰, Luo Hui,等. 中国南方乡村复兴要点讨论——从福建屏南北村谈起[J]. 建筑学报, 2015(9):1-6.

[6] 丁金华, 陈雅珺, 胡中慧,等. 低碳旅游需求视角下的乡村景观更新规划——以黎里镇朱家湾村为例[J]. 规划师, 2016, 32(1):51-56.

责任编辑:于向凤

猜你喜欢

乡村景观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试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
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探讨
张家口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
浅谈乡村旅游景观规划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