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流理论的交互影像设计研究

2023-07-18南方傅凯莉

艺术科技 2023年14期

南方 傅凯莉

摘要:交互影像是新媒体艺术的一个分支,是艺术与当代科技高度结合、同步发展的产物。相较于大众熟知的线性影像,交互影像具有参与性、互动性、沉浸性等特点,以影像作为呈现方式,以传感器读取观者的行为,并使用实时渲染技术与观者产生互动,为观者提供多重感官体验。但目前缺少将心流理论应用于交互影像中的相关设计研究,且交互影像存在质量参差不齐、故事逻辑混乱、交互界面不流畅、难度过高或过低等诸多问题。文章基于心流理论,结合交互影像的最新发展成果,通过分析心流产生的条件因素、体验因素和结果因素,引导观者进入意识丧失、时间忽略和忘我的状态。同时重点论述心流产生的条件:首先是清晰的目标,包括任务型目标和体验型目标;其次是即时反馈,包括交互操作反馈和奖励反馈;最后是技能与挑战的平衡,包括难度调节和技能调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心流提升策略,首先是场景的构建,包括视觉场景构建和听觉场景构建;其次是逻辑的严密性,包括剧情的连贯性、剧情的选择、人物的真实性和结局的开放性。将心流提升策略运用于交互影像设计研究中,旨在优化、增强观者的沉浸体验与满足感,为未来交互影像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心流理论;交互影像;沉浸体验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4-0-04

0 引言

在数字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兼具故事性与交互性的交互影像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最早的交互影像可以追溯到1967年在蒙特利尔世博会上展出的互动电影装置Kinoautomat(《自动电影》),到我国2010年首个互动网络短片《陈先生的故事》,再到2018年底《黑镜:潘达斯奈基》的正式上线,都曾引起热议[1]。然而,目前市面上交互影像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故事逻辑混乱、交互界面不流畅、创作能力与体验需求不匹配等诸多问题。为了提高交互影像的创作质量,让用户获得更好的沉浸体验,本文将心流理论引入交互影像设计领域,在交互影像创作中达到产生心流的条件,旨在优化用户的沉浸式体验。

1 概念界定

1.1 交互影像

交互影像是一种将交互行为融入影像播放的表现形式[2]。具体来说,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交互体验融入线性影像的一种新型影像形式。与传统的线性影像不同,交互影像赋予了用户极大的选择权和参与权,用户可以直接与影像互动,用户的身份也从被动的观众变成主动的玩家。交互影像呈現了一种互动式信息交流的新形式,借助当代最新的科技成果,产生新颖的视觉效果,丰富了观者的观影体验。

对目前的交互影像作品进行梳理,可以归纳出三种类别。

第一,可定制式交互影像。影像本身是线性的,但观者可以通过调整视频中的变量元素,使视频的相应内容发生变化。比如观者输入自己的名字,则物件会显示出对应的名字,这常被运用于服装导购,能够增强代入感。

第二,会话式交互影像。影像不再是线性的,观者可以采用类似于会话的方式改变故事情节的顺序甚至结局。会话一般采用窗口的形式,是用户和系统的交互,用户需要自主选择方可继续。

第三,探索式交互影像。影像的进程主要由观者自行探索,提示较少、代入感强,需要观者探索发现交互点方可继续。比如交互影像Special Delivery(《特别快递》),没有任何提示,只有观者触动相应的交互点才会推动故事发展,否则信息会停止传递。

1.2 心流理论概述

心流理论(Flow Theory)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契克森米哈赖)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指人们全身心投入一项活动时的整体感觉[3]。该理论描述的是人想要达到某一个目标的时候,对其进行“挑战”,技能增强的同时,挑战随之加大,从而使挑战者全身心投入,产生心无旁骛、沉浸其中的心理状态。具体而言,心流体验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知行合一,指当个体专注于某一活动时,在意识的驱使下实现自发的行动;二是全身心投入,指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当前的任务上,此时常伴有意识的消失;三是潜在的掌控感,指处于沉浸状态时不需要主动积极地控制就能感受到一种操纵的感觉。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意识的丧失、对时间的忽略以及忘我的状态。

将心流理论引入交互影像具有一定的优势。对观者来说,能够得到更强的心理与精神满足,更好地激发其观影兴趣;对创作者来说,是对作品竞争力的挑战,能够提高收益回报,提升作品的创作质量;对影像行业来说,是进一步革新,能够调整产业结构,筑牢商业基础,增强用户黏性。

然而,心流体验的产生有苛刻的条件。首先,无论是影像的结构还是剧情的搭建,都要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其次,在观者选择的每一个交互节点都要有即时的反馈;最后,由于观者接受水平与创作者创作能力存在差异,所以技能与挑战的平衡尤为重要。

2 基于心流理论的交互影像设计策略

产生心流体验的三个条件强调交互影像的结构性与交互性,而交互影像的核心在兼顾交互性的同时应注重叙事性与视觉效果。因此,只有一个好的故事架构与交互体验有机结合,才能给观者带来更好的沉浸体验。本文认为在交互影像创作中应该在两个层次上应用心流理论,即心流条件的实现和心流体验的优化。

2.1 心流条件的实现

2.1.1 清晰的目标

交互影像的设定要有一个清晰且明确的目标,让观者一目了然,漫无目的则会陷入各种负面情绪。清晰的目标可以让观者快速进入交互影像的主题。目标主要包括任务型和体验型这两种。

(1)任务型目标。这一类目标往往体现在影像的标题中,用户需要掌握相应的技能经验,完成每个交互节点任务,达到通关条件,类似于游戏的关卡设置,如果任务失败,就可能触发死亡条件。比如《在孤岛上生存》的标题就显而易见,任务的导向性很强,结局也很明确,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任务型目标的交互影像存在最佳结局,且需要掌握相关技能,大多运用在逃亡冒险类的影像主题中。

(2)体验型目标。这一类目标一般通过改编影视剧中的角色来达到交互效果,即角色扮演。此类目标更注重叙事的逻辑性,是以重要的主人公为原型的互动体验方式。影像交代完整的故事架构与背景,让观者清楚故事的逻辑与法则。其突破了传统影像,融入当下流行的新元素,让观者在新旧融合的交互影像中感到愉悦与期待,产生掌控感。

2.1.2 即时的反馈

即时的反馈是心流产生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交互影像在每一个交互节点都要做到向用户即时反馈,让用户知道任务的行进是否顺利。交互影像即时的反馈主要包括交互操作反馈和奖励反馈这两种。

(1)交互操作反馈。交互操作反馈主要聚焦于两点,即流畅度与体验感。为了让观者在体验过程中保持全身心投入的紧张感,需要控制允许观者进行交互行为的时间长度,通常利用倒计时的机制催促观者进行交互,交互后的画面要做到无缝衔接、流畅自然。其次要以观者的体验感受为中心,提高容错率,在选择错误后要给予纠正的机会,比如可以设置补救提示来提供帮助,确保在产生紧张情绪的同时能感受到轻松愉悦的氛围。

(2)奖励反馈。奖励反馈可以通过两种形式来呈现,即弹幕与剧情奖励。首先,无论是线性视频还是交互影像,都非常适用弹幕,但与线性视频不同的是,交互影像只有在观者作出选择后才可以看到相同选择的观者写下的弹幕,增强用户的认同感。其次,剧情奖励的反馈,即观者通过自己的选择得到不同的剧情反响。如果观者顺应创作者的正确思路,就会得到一个美好的剧情反馈。反之,如果选择错误的剧情,就需要进一步理性思考和临场应变,若能沉着应对,则会得到嘉奖并解除危险。因此,创作者应注重剧情的前后连贯与因果联系,设置奖励反馈。

2.1.3 技能与挑战的平衡

交互影像的技能与挑战可以根据心流理论的基本技能—挑战示意图优化[4]。如图1所示,横轴为体验需求,即观者对交互影像的接受习惯与叙事要求。纵轴为创作能力,即作者作品容量的大小,包括构建的场景、人物与线索的数量以及试听信息指数等总体规模,容量的规模越大,创作便越复杂,对观者的接受要求会更高,对思维的激发也会更充分。当接受经验与作品容量呈正比时,则会到达心流通道的A与D点。反之,当接受经验与作品容量不匹配时,则会达到B与C点。若接受经验提高,却没有匹配更大的作品容量,则会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心生厌烦;若作品容量过大,却没有匹配更高的接受经验,则会超出用户接受范围,从而心生焦虑。因此,要使作品容量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最优配置,适应并引导用户形成高品位的接受习惯,进而达到更高阶的D1点,产生更好的心流体验。为了达到技能与挑战的平衡,需要对难度与技能进行调节。

(1)难度的调节。交互影像的难度应设置为可调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调整难度。例如,《古董局中局之佛头起源》的难度设置比较高,对物品的真假辨识需要一定的接受经验方可实现,创作者可以在交互影像的开头添加剧情讲解,让用户先接受再体验,在厘清逻辑顺序的基础上继续观看。随着剧情的逐渐深入、作品规模的逐渐庞大与清晰,观者的接受能力也将逐渐提高,从而获得更好的心流体验。

(2)技能的调节。除了难度调节外,创作者还可以通过提升观者的技能使接受经验与作品容量达到平衡。例如,《在孤岛上生存》通过旁白提示来熟悉生存法则,从而提高相关技能,获得愉悦的体验,并产生潜在的掌控感。

2.2 心流体验的优化

除了达到心流产生的条件外,还可以通过构建场景和逻辑的严密性来优化心流体验,使观者更好地沉浸其中。

2.2.1 场景的构建

交互影像场景的构建需要在视觉与听觉上构建一个更为沉浸的场景,让观者拥有更好的心流体验。

(1)视觉场景的构建。视觉场景的构建首先要考虑画面的适用性。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的视觉表达越来越复杂,观者感官刺激增强的同时要注重适度原则,避免出现过于错综复杂的画面让观者产生审美疲劳。其次,要注重交互节点的适配性,每一个交互节点都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促进剧情发展,灵活多变,展示更多的元素。

(2)听觉场景的构建。听觉场景的构建主要利用旁白、背景音乐与音效。首先,旁白在交互影像中起着对叙事情节和人物心理加以论述的作用,同时可以向观者传递信息与提示,保持视听协调一致。其次,影像给观者带来的情绪感染大多是由背景音樂与音效实现的,在每一个交互节点设置相应的音效变化,烘托画面的氛围,激发观者的观影兴趣,增强沉浸感。

2.2.2 逻辑的严密性

交互影像的核心在于逻辑的严密性,而交互则服务于叙事逻辑。有的交互影像作品过于注重交互效果,在增强观者参与感的同时忽略了叙事的重要性,甚至打乱了影像叙事结构。交互影像的逻辑严密性体现在剧情的连贯性、剧情的选择、人物的真实性和结局的未知性上。

(1)剧情的连贯性。剧情的连贯需要完整的故事框架与良好的叙事节奏。首先要把握好情绪节奏,影像中的人物情绪及视听语言会对情绪节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观者的情绪,要做到松弛有度。其次要把握好时间节奏,做到情节主次分明,有快有慢。最后要把握好空间节奏,影像在空间表现上更为自由,更易于呈现戏剧化的叙事效果。

(2)剧情的选择。交互影像剧情的选择要严谨新颖且有价值。首先,在丰富画面情节的同时,斟酌每个交互节点的存在是否有必要、能否引发观者思考,情节的设置能否激发观者的探索欲。其次,作者应该在观者有强烈探索欲的情节设置选项,确保每一个选项都能实现并尽可能丰富,引发观者思考。

(3)人物的真实性。真实的人物刻画可以让用户具有强烈的代入感,且能将观者与主人公紧密结合。为了更好地吸引观者的眼球,影像首先要注重人物语言、动作、心理以及道具的细节塑造,其次要注重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情节与人物的关系,真实的社会关系网络更易引发观者的思考与探索。

(4)结局的开放性。结局的开放性是给予观者好奇心的最好印证。首先,要避免设置单一的情节,实现多情节多线索共同发展,全权由观者自主推动剧情走向,实现更好的掌控感。其次,可以增加悬念,设置彩蛋,让观者在看完影像后可以自主讨论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以及看到被忽略的细节。

3 结语

交互影像的设计是对传统线性影像的创新,对影像行业的创作来说是一种变革。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元宇宙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大众对交互影像的发展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从中获得更佳的情感与交互式沉浸的观影体验。本文基于心流理论的构建与思考,将心流理论引入交互影像设计,通过分析心流产生的条件,提出心流体验的优化策略,引导观者进入心流通道,进而获得更好的沉浸体验,增强观影的满足感,为交互影像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若琳.互动视频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22,2(3):85-87.

[2] 赵睿翔.交互影像的发展研究[J].美与时代,2012(10):59-60.

[3] 契克森米哈赖M .超越无聊与焦虑:工作与娱乐中的心流体验[J].北京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科技图书报,2000(4):35-54.

[4] 廖诗奇.基于心流理论的女性家庭智能健身产品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21.

作者简介:南方(1998—),男,上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媒与影像数字化。

傅凯莉(1988—),女,江苏苏州人,博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实证美学、感性工程学、用户体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