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源头活水,滋养学生的数学灵性

2023-07-18王春燕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数学思想小学数学

王春燕

摘  要:人教版小学数学六下“圆锥的体积”一课,侧重体积公式的探究及推导,在观察对比圆柱及圆锥特点、两者联系建立、猜想提出、方案设计及动手实践基础上,可得到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是滋养学生数学灵性典型案例。基于此,文章以“圆锥的体积”一课为例,在引学生源头活水的同时,促进数学活动由浅显至深刻,从而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及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数学思想

数学学习应为个性化、生动性过程,为增强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足够支撑。人教版小学数学六下“圆锥的体积”一课编排于圆柱内容后,此时学生已了解圆柱体积推导的过程,而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遵循问题提出、经验唤醒、联系建立、操作实验、公式推导及公式应用原则,具备系统性及完整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此课教学时,应以学生已有经验为源头活水,在遵循圆锥体积公式推导原则基础之上融入数学思想,科学开展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数学奥秘。

一、引源头活水原则

(一)创新性

为提高源头活水引流效果,有效滋养学生数学灵性,教师需将数学思想巧妙渗透到数学教学中,以增强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及欲望,帮助其进行多元化活动,并在实践中保持足够能动性,为高效开展实践性、创新性活动提供有力保障。鉴于此,教师需充分遵循创新性的原则,不断优化数学学习的模式,使其更为全面、新颖及丰富,以增强数学竞争优势,让学生能科学性、高质量进行探索学习。引源头活水创新性的原则旨在让学生通过接触新颖、前沿数学思想,能增强探究的动力和实践的技能,为快速融入知识探索中提供有力保障。

(二)创造性

在引源头活水时,教师应遵循创造性的原则,让学生能在探索理论知识过程中形成数学的思想,从而增强理论技能及实践技能。通过遵循创造性的原则,可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解题的技能,为其快速掌握学习技巧及方法搭建平台,使其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架构与形态,为进行高效教学、创新指导提供支撑。另外,在引源头活水时,教师应从学生学习实际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知识探索动力,全面开展创新活动,让其能多角度、多层面应用数学知识,充分凸显数学灵性滋养成效。

(三)综合性

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应在结合数学本质特点的基础上,科学进行源头活水引流活动,让学生能在教师帮助及引导下,逐步增强思维意识及数学逻辑,充分彰显数学思想在数学灵性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因此,教师需本着综合性的原则,利用多元数学元素唤醒学生经验,让其意识到思维在数学学习中的关键作用,为不断延伸教学活动深度及广度奠定基础,从而全面拓宽学生思维、强化学生技能。

二、数学思想在滋养学生数学灵性中的重要作用

(一)渗透小学数学概念

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将数学思想有效渗透到其中,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的概念,强化数学概念掌握程度,为增强学生数学灵性、开展丰富探索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小学生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学习能力降低的现象,最终无法提升教学水平。鉴于此,在滋养学生数学灵性时渗透数学思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数学概念消化吸收能力,培养学生知识点应用及掌握技能,是增强知识创新性、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效途径。

(二)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小学生处在发展、提升思维意识关键阶段,因此在数学灵性滋养中融入数学的思想,可强化学生探索的意识,让其在多样化指导下意识到自身学习问题,提升自身反思的能力,为增强解题能力、提高数学认知提供指引。因此,教师应注重借助数学思想来培养、锻炼学生反思的能力,从而不斷增强其数学灵性。

三、“圆锥的体积”教学前议

经仔细阅读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可发现,在对圆锥体积推导内容编排时,学生可能明显有先入为主感觉,圆柱和圆锥联系、实验设计似乎均源于教材的编者,而非在遴选甄别、思维碰撞中获得。因此,在教学时,倘若教师平铺直叙、不加思考走完教材流程,则学生无法深入认知圆锥体积,所获取数学经验势必空洞。虽然教材经深思熟虑方如此编排,以此兼顾大多学生情况,在教学方面承载着普遍性、一般性建议,但就小学阶段学生而言,应是在探究中发现问题之后才逐步了解实验对象明确、器材优化及探究方法确立等。鉴于此,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思想、丰富学生活动经验及发展学生数学情感,对滋养学生数学灵性尤为重要。

就整体层面而言,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圆锥的体积”一课应以观察猜想及方案制订为出发点,在带领学生探究实验和推导公式的基础上,引导其主动探究、合作、质疑,从而亲身经历圆锥体积完整学习的过程。第一,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圆锥体积学习原因。数学的知识源自生活也运用在生活中,因此需引导学生明白圆锥体积学习目的在于满足生产及生活需求。第二,教师需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的关系。在开展数学活动时,教师需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展示出足够尊重,让其能主动去回忆及联想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积探究的过程,帮助其唤醒已有的经验,深刻体会到转化在数学思想中的重要性。通过已有经验,学生已能从已有知识中自然搜索和圆锥相关图形,即圆柱,可见学生已在脑海中建立了很多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引导其去自主发现不同数学知识存在的密切关系。第三,教师需让学生自主分析数学关系。在进行实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需要的实验仪器及工具,让其能感受变量控制意义,明白“圆锥的体积”一课中选择等底等高圆柱及圆锥进行实验的原因,让其在历经选择、推理、质疑及验证等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中一般、特殊存在关系,并通过思辨逐步积累理性分析经验。第四,教师需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积计算的方法。教师需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圆锥体积计算的公式,自主设计方案验证圆柱、圆锥存在关系,进而得出正确公式。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而且能在合二为一思考圆锥公式数及圆锥形的过程中,充分发展数学思维,从而能够层次性、立体化、动态化认知圆锥体积。第五,教师需鼓励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就小学六年级学生而言,能用自身语言表达清楚数学探究的结论极为重要,尤其是学习了面积及体积之后,进行完整回顾及总结有明显必要性,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当堂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能有效渗透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探究品质。

四、“圆锥的体积”教学剖析

(一)导入情境,唤醒学生经验

第一,向学生展示圆锥形沙堆。教师问:“在一处建筑工地,有一堆圆锥形沙堆,你知道其中沙子有多少m3吗?多少m3沙子求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圆锥体积。”第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问:“在此之前,关于立体图形体积,你知道多少呢?”学生将会回答出正方体、长方体及圆柱等。第三,引导学生回忆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唤醒学生已有经验,并引导其进行转化。第四,转化前后关系回忆,重点包括等高、等底等,并提出问题。教师问:“长方体在转化后,和圆柱存在哪些相等关系呢?”学生答:“两者的高相等、面积也相等,长方体宽和圆柱底面半径相等,长方体长为圆柱底面的一半周长。”通过这样的方式,带领学生重点回忆圆柱体积推导的过程,让其在联系转化前后关系的同时,明白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并唤醒对应经验,为本课新知探究奠定坚实基础。

(二)操作实验,探究本课新知

第一,教师准备实验,由教师选择实验的仪器并预做实验,以此降低数据误差可能性。1. 仪器。选择厚度适中、材质一样和形状标准的等高等底圆柱容器及圆锥容器,当操作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仪器差异为什么会造成不一样的后果?”2. 预做。教师进行数次实验预做工作,并以实验结果为依据,预估学生是否能接受。倘若不能,需优化操作或者调整仪器,直至预估到学生可接受结果。在此过程中,教师需仔细分析实验各过程易出现误差的细节。第二,操作实验,完成误差接受铺垫工作。实际上,就实验操作的结果而言,学生并非集中于不是两倍或者不是π倍的原因,因为前期正方体、长方体及圆柱体积等教学中已针对此类困惑进行了分析。大多学生心理上虽然能接受结果为3倍的事实,但会存在一些不甘情绪,如:“我得到的结果为什么不是这个呢?”“为什么老师说的就是正确的呢?”这些情绪会减弱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兴趣,而影响实验效果。鉴于此,在操作实验时,教师可向学生适时提示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细节,为合理解释存在误差结果做好铺垫。如在学生倒沙子过程中可能发现,圆柱体积为圆锥体积2倍多尚不足3倍,抑或3倍多,这时教师需及时提问“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在哪?”,旨在引导学生思考操作前反复提到的误差产生细节,以此缓解其不良情绪,提高实验结果认同度。之后,教师需展示自己实验的结果,即在肉眼下观察刚好为3倍,此操作目的在于通过示范引导学生接受实验的结果,教师已在仪器选取、操作细节等方面尽可能减少了误差因素,因此结果与真实值更为接近,也为学生提出猜想奠定了基础。第三,交流汇报。此教学环节的意图在于,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及交流可得出:倘若圆柱及圆锥存在等底等高关系,则圆锥体积为圆柱体积1/3,此关系不受大小影响因素。但若圆柱及圆锥不存在等底等高关系,则包括很多情况,此为实验选取等底等高圆柱及圆锥研究关键原因。第四,体积公式推导。首先推导:以实验的结论为依据,应该怎样计算圆锥体积呢?其次理解:公式中的sh、h、s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再次追问:公式中为什么需要乘以1/3呢?最后质疑:不等底不等高圆柱及圆锥为什么不适用于此推导?通过推导活动,可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完整过程。在质疑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加深体积计算认知程度,而且能深入理解选取等底等高圆柱及圆锥研究原因,为数学活动的经验积累提供有力保障。

(三)过程回顾,累积活动经验

在完成实验操作、新知探究之后,可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过程,在揭示数学本质、实现深度学习的同时,累积丰富的活动经验。首先,回顾操作过程,得到正确的结论。小学六年级学生语言仍存在一定局限,可能出现表达不简洁及不完整等情况,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回顾,在相互启发及补充的基础上,由起初说完整至说准确,到说简单至说清晰,在提高学生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同时,得到正确结论。其次,回顾探究的结果,构建数学的模型。教师需引导学生明白,只有等底等高,圆锥体积方为圆柱,通过深入引流,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的模型。最后,回顾数学思想,增强解决能力。数学思想为问题解决策略,为数学学习灵魂。故此,除了回顾过程及结果外,还需引导学生明白数学知识蕴藏的思想,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奠定堅实基础。

(四)结合结论,提高数学能力

通过独到教学视角,引源头活水,唤醒学生已有经验,可将结论性知识还原为其原本样貌,帮助学生亲历知识发现及形成的过程,在让其领悟数学思想、滋养数学灵性的同时,增强实践、理论融合的技能,为其进行高质量数学探索积累丰富经验。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圆锥的体积”逻辑主线并非体积计算的方法,而是公式推导过程。在进行此课教学时,教师应以学生知识获取一般路径为原则,在巧妙唤醒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进行探究,在质疑中持续激发数学活动参与热情及探究欲望,不断提升再思考及再求证的能力,获得对应数学经验,增强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促进自身数学思维及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凤鸣. 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 家长,2022(26):25-27.

[2]葛敏芳. 浅析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高效渗透[J]. 数学教学通讯,2022(28):85-86.

[3]黄伟东. 精心设计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学实践探索[J]. 小学教学参考,2021(03):32-33.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数学思想小学数学
《复变函数》课程的教与学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