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君子人格教育理念构建小学生文明礼仪“一体化”培养路径的实践研究

2023-07-18禹莉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人格教育一体化

禹莉

摘  要: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化德育提出了“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的理想境界便是“君子”,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处世态度与道德内涵,有利于学生学会做人。据教育部2010年12月颁布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相关意见,对学生明确提出文明礼仪是当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质,是作为人的基本要求。本文旨在将君子人格教育理念与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之间相互促进,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形成一套从“学、思、行、评”一体化的教育实践路径,提高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性,对提升小学生文明礼仪素养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格教育;小学生文明;礼仪素养

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文化德育提出了“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作为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是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教育是学生健康人格养成的直接途径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的理想境界便是“君子”,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处世态度与道德内涵,有利于學生学会做人。2010年12月,教育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相关意见中指出:文明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来说,掌握基本的礼貌用语、行为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和家庭、学校、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必须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在实际生活中,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分尊卑、不善礼让,合作、尊重,文明礼仪素养缺失的现象依然存在,折射出了当今小学生文明礼仪意识淡薄。学校基于对当前小学素质教育的思考,传承中华儒家传统文化精髓,以君子人格教育理念作为培养小学生健康、健全人格的重要突破口,与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之间相互促进、达到知行合一。通过“学、思、行、评”一体化的教育实践路径,提升小学生文明礼仪素养水平,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礼仪素养、品德培养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学”——以课程育人,提高小学生文明礼仪认知水平

(一)构建整体框架,明晰礼仪目标

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明礼,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格素养。为使学生有效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文明礼仪认知水平。学校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准,构建了“君子十礼”的总体框架,如图1。结合现代小学生习惯养成的规律,形成“君子礼仪十六准则”目标;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细化各年级礼仪教育层级目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明礼仪,会说基本的文明用语,规范学生的言行,将培养和践行学生文明礼仪习惯落到实处。

(二)编写礼仪教材,落实礼仪课程

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地方。学校从“自我发展、与人交往、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组织教研团队围绕“个人礼仪、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四大场景设置教育内容,结合小学生各年段文明礼仪发展要素和认知水平,编写1~6年级六册《君子人格礼仪教材》,并多次邀请省市专家团对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实践性进行论证。坚持每周一节“君子人格礼仪”校本课程实施,严格按照大纲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落实。分别以“单元导读”“小小观察者”“一起议一议”“共同诵一诵”“环球走一走”“一起做一做”为教学六环节。融入传统文化要素,如优秀传统故事、名人名事、名人言语等,让学生通过名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华文明优良传统,感受礼仪文化知识,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思”——以文化育人,提升小学生文明礼仪思辨能力

(一)润物无声,促进文化认同

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塑像文化、楹联文化、篆刻文化、园林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将国学经典名句与文化墙紧密结合,将国学经典名句,诗词歌赋充溢眼帘。利用刻有“孝、悌、忠、恕、温、良、礼、让、知、勇、恭、宽、信”的石头雕刻;“孝仁礼”文化长廊;大型孔子墙;君子六德与六艺长廊;各年级各班根据“君子人格”育人主线,进行班级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暗示、模仿、感染、认同等方式,让学生在举手投足之间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强化感受,驱动内化反思

班级文化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表现。班会是班级育人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品质品德自我建构的平台,即班主任引导学生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一种重要途径。为提升小学生文明礼仪育人成效,形成了“体验反思型”班级活动育人机制,如图2。

通过立足学生成长需要,设计策划“体验式活动”,通过具体任务参与、关系体验来代替说教,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强化感受,在学生组织自己表达语言或与他人讨论的过程中才完成价值观的自我建构,真正地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最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主题的提炼和升华,在提炼主题的过程中,学生由内而外地对主题产生认可,达到师生共鸣的目的,反思生成后续设计,成为真正的行动指导,让学生内生共鸣,发自内心地想去改变,并外化为行动,真正地在行动上做出改变和进步。

三、“行”——以活动育人,拓宽小学生文明礼仪多维实践

陶行知先生在构建“生活教育论”时,就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因此,学校教育要积极搭建多维的实践平台,使得学生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多元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人格品质的塑造。

(一)教师榜样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意思是指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在知识和为人方面都为学生做好示范。小学生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处于人生的初期,模仿力强、可塑性大。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精神文明的引领者,更是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重要督促者。通过礼仪校本教研、规范礼仪行为、传播礼信念等,加大对教师文明礼仪的校本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正确的礼仪知识,力争准确呈现交往礼仪中的行为规范,以榜样效应带动学生行使正确的礼仪行为。

(二)专题训练活动

通过每两周一次的主题“项目式”礼仪专项训练及时把握礼仪教育契机,适时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针对性训练。利用仪式教育进行集会礼仪、观众礼仪、颁奖礼仪、聆听礼仪等对小学生文明礼仪规范进行训练。

(三)礼仪竞赛活动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多维度地举办礼仪活动。例如开展礼仪竞赛、礼仪演讲比赛、礼仪手抄报、家庭文明礼仪公约、慧雅班级评比等。通过举办相关的活动,提升学生对礼仪教育的重视,加深礼仪知识的理解,把学生的礼仪知识变成自己的礼仪感情,转变成礼仪行为。

(四)全员设岗活动

通过全员设岗提高学生责任感,利用岗位建设对学生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的进行实践、反思、总结,“文明礼仪督察小队”及时对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进行监督和纠正,促进学生文明礼仪自律——他律。

(五)校外实践活动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要坚持知行统一,加大课内外、校内外实践的活动力度。通过开展“学军”“学农”“劳动教育”等实践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多元实践活动得到体验和领悟,使文明礼仪内化到个人修养和行为习惯中。

四、“評”——以评价育人,促进小学生文明礼仪自主发展

德育评价是对德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对德育实施情况的评价与总结。通过德育评价,可以完善德育的活动过程,解决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品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评价多元化

根据本校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活动目标及方案,针对文明礼仪教育开展的不同侧重点,关注活动过程,采取了多维评价的形式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如图3,采取自评、班主任评、科任教师评、家长评、学生评的形式。让学生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定位,明白自己的差距,同时也明白自己的言行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别人也会对自己形成评价,促使学生在过程中树立短期目标,做到严格自律。

(二)评价结构化

没有评价的教育是不知效果的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要与评价机制相结合,用评价检测教育的有效性,用评价促进教育的成效,同样以评价为手段也可营造榜样示范、礼仪争先的氛围,以此调动学生践行文明礼仪的积极性。

1. 教师层面的考核。把教师礼仪教育的实施情况列入教师考察范围内,与教师的评优评先挂钩,将礼仪教育作为期末考核的重点。

2. 班级层面的考核。制订“慧雅班级”“慧雅年级”评比方案,每两周反馈存在问题、表彰先进,促进文明礼仪争先氛围。

3. 学生层面的考核。在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考察时,结合学生的礼仪行为进行相应的评价,口头表扬与物质表扬相结合。

五、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学、思、行、评”一体化的文明礼仪教育路径,让学生不断修正言行、实现知行合一,不仅能将优秀传统君子人格理念与文明礼仪实践融为一体,更能将小学生培养成“有素养、懂礼仪、品德高”的新时代少年君子。

参考文献:

[1]宋云鸣. 昆明市小学礼仪教育现状研究[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2]周楠. 新课改下德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24):113-114.

[3]汤娇艳. 小学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烟台:鲁东大学,2019.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人格教育一体化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强化人格教育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研究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