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就业育人路径研究

2023-07-18余洁

公关世界 2023年12期
关键词:路径研究互联网+互联网

余洁

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求职心态多元复杂,在此背景下,高校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强化“就业育人”理念,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提升就业育人的温度、深度和力度,助力高校毕业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复兴大业,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关键词:“互联网+”,就业育人,路径研究

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多次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高校毕业生作为促进就业的重点群体,千方百计开拓市场化就业渠道,挖掘政策性岗位潜力,支持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推动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毕业生求职心态多元复杂,教育部明确提出就业育人理念,要求“切实把就业教育、就业引导全面纳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就业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在当前背景下,充分运用好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和信息智能技术,深化高校就业育人工作实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就业育人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作用

(一)就业育人的深刻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业育人正是“育德”与“育才”的统筹兼顾[2],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生动实践和有力回答。在高校的就业工作中,无论是生涯规劃教育还是就业指导以及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都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发挥着育人职能,都要求我们始终贯穿育人理念,发挥育人功能。

高校的就业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均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就业工作的引导作用,同时以就业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一方面可以促进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好充足的就业准备,实现高质量就业;另一方面,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二)就业育人的重要作用

一是可以教育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当前,高校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当下不断流行的拜金、享乐、消费主义思想,以及国内国际各类环境的不断变化,都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冲击,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就业工作的关键已经不仅仅是帮助毕业生找到一份工作,解决生计问题,而是要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价值取向,厚植家国情怀,自觉把个人志向和职业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立志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就业育人工作的开展,把就业工作有机融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技术技能、就业求职、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对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不断提升毕业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

三是可以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创新。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复杂,国内长期就业结构性矛盾和短期需求冲击叠加,毕业生职业选择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增多等诸多因素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面向社会发展新需求、积极开辟新行业、新领域,继续在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发力,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这些都需要准确把握就业育人的时代要求,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够把准方向。因此,要充分认识就业育人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就业育人工作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性

目前各高校从事就业相关工作的教师队伍主要来自两方面,主体是学生工作队伍,包括辅导员、副书记。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和相关部门对就业指导工作感兴趣或从事过学生工作的老师,专职教师匮乏,且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比较大。这一部分人员多为学校行政工作者,需要承担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有些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但缺乏学生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对于学生的专业特点缺乏深入了解,对学生职业环境的探索不能很好对接,无法保障就业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缺乏对育人元素的凝练,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呈现重就业理论、轻实践探索,重课程讲授,轻思政融入的问题,育人效果受到影响。

(二)就业指导课程缺乏系统性

从就业相关课程开设情况来看,目前高校大多数开课年级为一年级和四年级,即一年级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四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课周数也多为一学期,不能满足就业指导工作全过程的需求。班额大多数是大班授课,不能做到分专业精准分析学生的专业特点及职业环境,内容缺乏针对性,影响教学效果。从课程内容上来看,任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按照自我探索、外部世界探索等模块进行讲解,缺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价值引领等系统的课堂思政元素。从授课方式上来看,教师以传统的讲授为主,课堂缺乏相应互动,缺乏实战训练和智慧课堂的运用。

(三)就业指导服务缺乏针对性

在日常的就业指导中,多数高校还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在促进学生尽快就业,注重就业指标的考核,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相对弱化,或是仅仅在毕业季为毕业生组织一些面试技巧、简历制作等方面的讲座,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日常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浸润。建立的就业平台与学生的黏性不够,发布信息学生浏览量低,缺乏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个性化指导。

三、“互联网+”背景下就业育人的实践路径

网络以其交互性、时效性、开放性的特点,成为高校学生共享学习资源、了解社会问题、丰富日常生活的有效平台。在扎实线下工作的同时,需要我们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条主线,紧紧围绕“三全育人”的总要求,织好互联网这张“网”,从而体现就业育人的“温度”“深度”和“力度”,最大限度地释放和传播正能量。

(一)以就业课程为主阵地,坚持全员育人,体现就业育人的“温度”

一是要扩充就业育人队伍。就业育人不是分管就业工作部门和副书记、辅导员一个层面的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各个层面、群体的积极作用,构建全员参与的就业育人服务体系。形成就业指导专职教师、思政课教师、院系副书记辅导员、各专业教师联动的育人模式,尤其是注重校外专家顾问、外聘企业导师、杰出校友的作用发挥,建立校内外联动的多层面就业育人师资队伍。将就业指导融入专业学习指导、融入日常服务管理、融入学生实习实践,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有育人温度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

二是要提升教师的就业育人意识。课堂是高校教育教学的第一主阵地,首先要开好开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相关课程,重点在课程建设上下功夫,引导教师将思政元素贯穿并熟练运用到就业指导的各个环节,并借力网络资源,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优劣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世界,关注社会发展,融入世情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厚植家国情怀、积极就业。

三是要提高教师信息加工和优化的能力。整合优质资源,构建线上+线下交互式学习平台。当今职业世界进入到以快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模糊性的乌卡时代,在这样的形势下,更要求我们的教育者掌握前沿的信息,及时将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运用慕课、微课等网络教育资源,智慧教室、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对这些技术的运用实现信息共享和即时交流,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等方面的交互式体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互联网时代教师和学生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同的信息获取途径,因而教师不能只是将网络上的知识照搬给学生,而是要起到优化资源的作用,在共享的同时进行筛选,注重共创和谐共建,即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需求,实现对信息和知识的再加工和解读与拓展,从而增强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二)以个性化服务为抓手,坚持全过程育人,体现就业育人的“深度”

一是要突出不同学段就业育人的重点。高校的就业育人工作是贯穿学生大学四年的,要尊重和把握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和成长规律,打造全过程育人格局。在一年级注重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观,探索个人能力,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完善美好品格,在自我探索中悦纳自己,理解他人,促进学生个人的心智发展与整个校园环境的和谐共生。二三年级注重专业探索,在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中提高专业素养,了解工作世界,进一步增强学生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使命担当。四年级注重求职准备,为学生提供面试礼仪、简历撰写方面的指导,为学生提供精准求职信息,搭建高质量求职平台。

二是要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都不相同,就业去向和成长环境也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也不尽相同。高校应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利用易班、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微信平台、生涯工作室公众号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开展个性化服务。

三是要充分利用各类网络软件和平台。教师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线上线下交流、指导,能更好地走近当代大学生、凝聚青春正能量。学校可引入业内权威的职业测评软件系统,一方面学生可通过线上测试结合教师的线下分析和指导,对自身有较为系统的认知和评估。同时校方可对数据库中的学生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形成学生信息库,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学生毕业后通过班级、年级微信群,QQ群等方式建立校友群,定期由校友联络人在群内发布学校动态及相关信息,加强毕业生粘性,为就业率统计,校友回访提供便利,增加校友对学校的了解和爱校荣校之情。

四是要积极开展个性化的网络咨询。一是通过线上预约的方式对学生开展以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简历门诊等内容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个体咨询,利用测评工具等方式帮助学生将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和专业需求、社会需求进行比照,测定学生是否具备从事或学习某种职能的潜质,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目标,学习做规划,并付诸实践。二是发挥互联网短平快的特点,在网络平台开发即时性问答和留言式问答功能,解答学生就业困惑,提高就业工作的温度。三是针对一些典型的咨询案例,在当事人同意并进行信息处理后在平台上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分享,以方便学生浏览借鉴。

(三)以打造网络新范式为突破,坚持全方位育人,体现就业育人的“力度”

一是要强化网络就业信息的供给。通过互联网开展就业育人工作,要抓住当代大学生群体碎片化阅读习惯和多元化信息接收的特点,用形式上的改变和内容上的共情来吸引和引导学生。进一步推动高校就业工作上网、就业活动上网、就业服务上网,让学生通过手机端就可以第一时间快速获取精准信息,进一步增强服务学生就业的实效性。及时发布相关行业信息,可通过制作“用人单位访谈”或“用人单位微视频简介”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情况,进一步创新就业信息传递的多样性。

二是要加强就业政策的网络宣讲。通过选取在基层就业的优秀校友录制微视频、制作宣传片等方式,发挥榜样和同辈引领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投身“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计划”“选调生”等基层项目,鼓励毕业生“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形成示范效应。依托互联网开展“云招聘”“招聘会云直播”,指导学生制作网络视频简历向企业推送,进行“反向宣传”。通过微视频、微音频、制作动漫、长图、动图等多形式、多渠道传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3]

三是要扩大官方就业服务平台的覆盖面和使用度。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是教育部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举措,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24小时365天“全时化、智能化”就业服务,是一个面向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就业战线以及公众及所有用户平台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网络平台。但目前该平台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使用率并不是很高,高校应充分发挥“国家大學生就业服务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对该平台的宣传和运用,提高高校就业工作的数字化水平,为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助力。 PR

参考文献:

[1]林慧菁.立德树人新要求,就业育人新思路——在第一届中国高校就业育人大会上的致辞.大学生就业,2022(17):3—4.

[2]杨晓慧.就业育人:时代价值、内涵意蕴与实践进路.大学生就业,2022(17):5—9.

[3]周园.基于易班平台的互联网+生涯辅导工作路径研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08):47—49.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路径研究互联网+互联网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