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课上课下协同育人途径的探索

2023-07-13于子敬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

于子敬

[摘 要]随着我国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成为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课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识别主流意识等具有基础作用。要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在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应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为中心,整合五门政治理论必修课,在教学中实现课程之间的融合发展。在理论联系实践以及课程体系创新的要求下,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探索课上以及课下协同育人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课上和课下;协调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5-0058-04

思想政治课是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高校办学中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高校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对学生思想意识以及行为选择具有实践性指导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要想真正实现课上课下协同育人,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场域。

一、在课程实践中课上课下协同育人途径的探索

(一)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为课上课下协同育人奠基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是实现课上课下协同育人的重要手段,也是在实践中需要不断进行求索的重要问题。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导致学科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在高校各学科实践教学中运用思政课理论知识,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的发展中探索课程思政元素,更好地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2]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课实现理论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举措,探索不同学科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从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中寻找思政元素,实现在各学科实践教学中体现思政教学理念,这也是实现课上课下协同育人过程中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探索课程思政元素,能实现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参与社会实践以及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相结合。在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不同学科思想的融合,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为实现课上课下协同育人路径的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理论支持。

(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达成课上课下协同育人的目标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高校思政教学的教学要求之一,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八个相统一”教学要求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抱负以及学习目标同自己的个人成长展相结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抱负以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个人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相结合,在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从精神上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主流价值观选择,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思想信念。[3]意识是行为选择的指导,加强理论知识教学是实现教育教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同时,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设计和选择中,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环境以及实践平台,确保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进一步结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下不断深入地思考,将理论应用到自身的成长以及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达成课上课下协同育人的目标。

(三)创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链接融合的教学模式,突出课上课下协同育人的价值

在构建思政课上课下协同育人模式的过程中,不仅要从课程教学上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在实践教学中也应实现课程与社会大环境之间的融合发展,创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链接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思政课堂与社会课程之间的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在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社会热点以及现实环境中的实际情况,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知,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线路支持。在教育教学发展的过程中,重视思政课程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协同发展,在理论知识教学中鼓励学生实践,实现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为实现思政课程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协调发展,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两者结合的本质要求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对学校与社会之间有机联动的现实基础以及理论需求进行分析,在学校教育、教师培养以及社会实践的教学中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环境相结合,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实践教学,同时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发挥理论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思想指导作用,让课上的育人活动能更多地向着课下延伸。

二、在育人模式构建实践中课上课下协同育人途径的探索

(一)创建政治导师制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教学中应重视忠诚培育的渗透作用,在實践的过程中实现课上课下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在教学模式改革发展的过程,将忠诚品质的培养贯穿思政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将理论知识教学与日常行为指导相结合,实现阶段性教育与全过程教学的统一。实现忠诚品质在学习生活全过程的延展,首先应创建政治导师制,为课上和课下协同育人模式的发展构建教学基础支持。[4]创建政治导师制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落实的过程中,从政治教师队伍中筛选高质量政治导师,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自我学科素养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创建政治导师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常态化的联系,便于教师在课上课下更好地与学生保持沟通和联系,能针对学生课上对理论知识以及课下对实践生活的相关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以及生活中的难题,实现课上教育、课下引导的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能更好地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的联系,构建课上课下协同的育人模式。

(二)搭建理论辅导工作站

搭建理论辅导工作站是指在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成立专门的辅导站,充分利用课下的空间,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以及管理的过程中,为实现课上课下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提供组织支持。工作站对政治理论知识的讲解具有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安排思政教师或相关专家定期组织理论辅导,结合学生的需要进行时间的设置,以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工作站成立后,以学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中心进行展开思政引导的相关工作,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答疑解惑,针对性地开展理论辅导,帮助学生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理论辅导工作站是课上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对于课上课下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是十分重要的求索,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思政素养提升的重要方法。

(三)组建心灵俱乐部

建立心灵俱乐部是实现忠诚品质在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延展的重要举措,心灵俱乐部是指在精神上达到契合,实现自我满足、放松的一种外在形式表现。创设俱乐部的过程中,首先应对地点进行明确,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到相应的活动中,同时心灵俱乐部需要采用轮班制进行管理,确保心灵俱乐部的创建是真正符合学生需求的,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心灵俱乐部内在设施的选择方面应体现针对性和趣味性,比如应包括沙盘VR、心理测评等,针对学生的基本学情以及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5]心灵俱乐部的成立,能更好地利用学生课下时间实现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及精神的重塑,切实实现忠诚品质在学员学习生活全过程的延展。让学生在课上深化理解忠诚品质的基础上,在课下阶段则能更好地进行忠诚相关品质的实践,使得课上和课下教学能真正实现有机结合。

(四)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是指高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环境的影响作用,通过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的提升。文化育人是基于文化传承以及文化理解相关活动的内化,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其本质是实现对学生人文情怀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研究。通过对人的文化本质的教育,发挥意识对行动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更加正确地认识文化内涵及其作用,获取文化对人的促进作用和生成性教育。文化育人是实现文化内化与思想意识教育的协调性发展。高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实现环境对学生生活、学习等全过程育人功能的发挥,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使学生能真正感悟思政教育内容,到现实的环境中去思考环境育人的相关内容,在课上以及课下教学的协同影响下,树立爱国、忠诚等正确的思想意识。

三、在教学实践中课上课下协同育人途径的探索

(一)新技术新手段与教学方式的衔接

实现课上课下育人相结合,不仅要实现对学生生活全过程的延展,更应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在教师教学中实现新技术的融合,在实践教学中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中,部分高校思政教师会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利用信息技术对线上资源进行整合,与原有的教学资源进行融合,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课上学习中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要。其次,在教学中依托互联网线上教学平台,实现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率,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课上和课下结合育人模式的创建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在课上课下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中,“云课堂”的引进丰富了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互动的质量,是新技术新手段与教学方式衔接的有效表现,是课上与课下教学有效衔接、协同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实现新技术在教学中的综合应用是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也为实现课上课下育人相结合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教学基地建设与课上理论教学的融合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尽管实践教学模式已经相对成熟,但随着近几年我国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为更好地落实课上课下协同育人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创设与体系化建设,能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为探索课上课下协同育人模式提供一定的组织支持。实践教学基地的创设与体系化建设需要协同相关职能部门与实践教学组织者的深度沟通,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实践教学基地,在课上学习的基础上,课下借助实践基地的支持,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硬件方面的保障。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设定中,以目标任务为主要方向,进一步保障教学质量。

(三)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的综合

完善综合评价标准是切实实现课上与课下结合育人的重点,依托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模式,从理性认知以及日常表现等层面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一是在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发展中实现课上与课下实践育人模式相结合,从到课率、课堂表现等层面进行综合性的反映。二是建立课外评价机制,在课外评价机制的构建中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通过在课外评价指标以及内容制定中采用专项指标进行评价,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三是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保障评价体系的完整性,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四是在探索构建的过程中,应赋予评价指标规范性和强制性,用以约束学生的行为。

以往在对学生的思政素养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课上知识考核是主要评价方式,但是,对于学生在课下阶段通过實践获得的思政素养以及道德素养水平的情况缺乏足够的重视,构建课上以及课下综合评价模式,让有效的评价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成课上课下协同育人的目标。

(四)多维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为实现思政课课上课下协同育人的目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而应从多维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应从人才以及制度等层面进行综合性分析。在人才方面,引进优秀的人才代表,从师资队伍的建设层面,为实现多维度教师学习能力培养提供人力支持。加强对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素养的培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制度构建方面建立常态化教学评价激励机制,按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落实相应的奖励机制。通过上述方式,引导教师深化对于思政课程以及课程思政的认知,在课上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对于课下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的成长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在实践中发现课上课下协同育人的结合点,达成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

思政課是高校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等具有重要作用。坚持课上和课下协同育人是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路径。通过在课程实践、育人模式构建实践和教学实践中探索课上课下协同育人的路径,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进程,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达到育人目标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方平,苏磊,向小汉. 课程思政背景下理实一体化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装调"课程为例[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3):61-65.

[2] 古婷骅,方舟,贺佐成. "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以电子商务专业群的实践为例[J]. 职业技术,2022,21(3):14-19.

[3] 刘听,年君,张红云. 构建德育一体化课程体系打造五育并举育人新模式——以疫情期间的“少年爱国学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为例[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9):24-25.

[4] 石伟,吕佳育,戴其斌.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平台的大学生班级思政建设研究——以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 教师,2022,1(7):6-8.

[5] 刘新,叶青,刘广超,等. 传承农耕文明和农业绿色发展视角下的课程育人实践与探索——以农业院校“植物生理学”课程为例[J]. 高等农业教育,2022(1):91-97.

(责任编辑:刘洁)

The Exploratio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pproach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Yu Zijing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asic Course Teaching Department)

Abstract: With the unceasing advancement of the teaching reform process in our country,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al teaching has become the key to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establishing students' correct values and identifying the mainstream consciousnes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under the teaching reform, we should t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s the center and integrate five compulsory courses of political theory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teaching of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ourses. Under the requirement of link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stantly improved in practice, and the path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and out of class is explored.

Key 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ractice; In and out of clas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实践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