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课程教学创新实践与探索

2023-07-13李俊文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文科艺术教育教学创新

李俊文

[摘 要]在课程教学中,面对知识与传授能力培养难以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课程内容延展度与丰富性难以满足学生知识与审美需求、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媒体快速发展态势这三大教学“痛点”,教学团队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通过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相融合、教学过程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教学素材与幽默元素相融合、校内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多学科交叉融合这“五个融合”举措,聚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做好“磨课”文章,推动课堂革命,课堂教学“含金量”显著提升。

[关键词]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新文科;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5-0106-04

2018年6月,教育部在成都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拉开了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帷幕。自这次会议首次提出“金课”理念以来,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已成为全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共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落实好会议精神最为关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践行课程改革理念、改进现有教学模式与优化教学设计等一系列教学创新举措提高学生“抬头率”“仰头率”“点头率”,突破教学难点,促进有效教学,进一步提高所授课程的“含金量”。

“语言表达”课程教学方面,教学团队通过赴学科一流院校交流学习、参加专业教学培训与学术会议、开展教改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与出版专业教材、申报一流课程等方式提高“内功”,以扎实的学识、学养支撑起高水平课堂。针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痛点”,主动求变,有的放矢地推动教学创新改革,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发展思路,践行“五个融合”创新举措,初见成效。

一、课程专业教学中的三大“痛点”解析

“语言表达”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的核心主干课程。作为一门提高学生有声语言表达水平与能力的基础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通过有效的语言表达创作路径,运用创作表达内外部技巧将文字稿件或素材转化为有声语言表达,提升学生口语传播的语言感染力与艺术表现力,实现有声语言的精准传播与艺术传播。在实际课程教學实践中,实现教学目标与满足学生期望的基本要求比较容易,但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打造高效课堂,还存在着三大“痛点”:

(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难以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近年来,随着4G、5G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及智能手机功能的升级换代,商业化的网络直播从2014年开始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网络主播也逐渐被人们认同并走向职业化,思想活跃、喜欢接受新事物的在校大学生成为网络直播的忠实用户。由于网络主播这一职业门槛较低,且受到一些媒体对这一职业的片面解读与引导,加之传统广播电视行业受到网络冲击严重,一些同学不免对这种“可速成”“变现快”的职业心生向往,觉得自己在大学四年努力学习找到的工作可能还不如一些“网红主播”工作轻松且收入高,这对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认知造成严重误导。

教书育人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更要使他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塑造人格品格、坚定理想信念。长期以来,“语言表达”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单纯注重引导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系统理论知识、熟练驾驭有声语言表达技能的口语传播能力,致使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课程育人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二)课程内容延展度与丰富性难以满足学生知识与审美需求

“语言表达”课程现有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有声语言表达创作观的建立、内外部技巧训练与不同话语样式的理解与表达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由理论讲解、示例分析、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组成。长期以来,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全国绝大多数高校“语言表达”课程专业教师所沿用。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顺应了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传统媒体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但随着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纵深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

互联网时代,专业教师如果还是照本宣科进行课程知识传授,企图依靠让学生上交手机实现学生在课堂上与网络“绝缘”,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必定呈直线下降趋势,实际教学效果也难以保证。为此,专业教师必须以新科技、新技术的融入实现课程的全面提质,以服务社会理念与创业创新模式塑造适应传媒变革的人才,打破学科壁垒、打破校际壁垒,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创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挑战度,挖掘课程独特性与创新点,变“被动”为“主动”,在“授人以渔”的基础上“授人以欲”。

(三)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媒体快速发展态势

近二十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体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新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不断涌现,媒介融合、媒体融合成为传媒产业的全新业态。媒介变革始终引领着传媒变革,促使戏剧与影视学学科教育在变化中因时、因势而变,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随着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融合逐步走向深化,对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也逐渐从字正腔圆的新闻播报和节目串联主持转变为以内容为中心、文化根基深厚的有声语言艺术传播人才。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传媒大背景下,现有“语言表达”专业课程内容依然是围绕传统广播电视行业人才需求展开,教学主要目标还停留在为广播电视媒体机构培养播音员主持人层面,教学核心依然为提高学生新闻、消息和评论播报能力这传统“三大件”上,专业教材中与新媒体、融媒体相关的内容涉及较少,课程内容与媒体发展实际存在一定的“代沟”。

二、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五个融合”创新举措

直面课堂教学中的“痛点”,课程教学团队作为“语言表达”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协调者与探究推动者,经过多次相互听课评课与教学讨论“头脑风暴”,通过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内容、丰富教学形式与手段等方式聚焦课堂、打造课程,将“五个融合”创新举措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将教师的角色逐渐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和评价者。

(一)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相融合

对于“语言表达”课程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以提升學生新闻播报与评论业务能力为教学重点,更要培养出忠诚党的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能展现人民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的党的新闻工作者。俗话说“好厨子,一把盐”,上好一门课,就需要用好课程思政这一把“盐”,追求“如盐入味”的境界。在课程教学中,教学团队充分利用课堂这个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摆脱单一的语言技能训练,将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融入价值引领与人才培育中,下功夫遴选练习素材,新闻稿件重点选择历届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优秀作品,诗文作品精心遴选能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练习。比如,通过对“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老师事迹稿件的练习,让学生明白通过有声语言练习只能在“技巧”层面上处理稿件,但要感动自己与受众,就必须深入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与爱国情怀,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升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声语言专业技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使其成为合格的新闻人才。比如,师生共同创作反映四川凉山昭觉县“悬崖村”脱贫奔小康历程的朗诵作品《童年的阿土列尔》,让学生通过实地探访“悬崖村”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的艰辛历程,加深对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的理解与认同。

(二)教学过程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与运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仅仅停留在多媒体课件、音视频赏析与作业网络提交等浅显层面。受新冠疫情影响,绝大多数高校2019-2020学年春季学期课程要求线上开课,授课教师一夜之间改变备课与授课模式,陆续有许多源于教学工作的信息化需求被提出。“语言表达”所讲授的每个示例都有具体的语言环境和对话交流,在线上教学模式下,稍微不注意自身的讲解方式就很容易成为孤独的“朗读者”,课程教学团队积极结合课程实际,探索在线教学新方法,形成在线教学的新模式,并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持续提升和优化在线教学能力,将线上课程的经验融入线下课程之中,实现“互联网+”时代课堂变革。

第一,将“雨课堂”在线智慧教学方案全面融入课程教学之中,使教学过程有痕迹化记录。每次课程教学开始之前,将需要预习的课程内容提前通过“雨课堂”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在每个课时上课一开始,通过让学生扫描课程二维码及时快速完成点到,同时充分利用点名与答题系统,借助系统的随机性特点使课堂活跃度增加,学生在感到紧张的同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还可以通过答题系统快速作答,提高课程效率。第二,有声语言表达艺术教学需要较多的音视频课程资源作为支撑,由于微信上传数据文件大小不能大于25MB,若没有及时下载,系统只能保存3天时间。针对这一问题,每个授课班级都建有课程QQ群,将音视频资料存在“文件夹”中,使其成为班级的课程网络“图书馆”。同时在授课中需要师生对一些示例稿件进行分析,课堂上各位同学在对稿件进行分析后,可以第一时间将分析笔记拍照发送到QQ群中,比如对同一句话停顿位置的划分有很多种,在课堂上展示便于学生之间交流探讨。第三,将学生课堂即兴口语作业通过科大讯飞AI智能录音笔同步转换为电子文档,便于及时分析,课后作业及期末考查作业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喜马拉雅FM”等网络平台进行展示,将所发布作品的阅读量、点赞留言数作为考核成绩评定的参考。

(三)教学素材与幽默元素相融合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近思录》中有言:“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互联网时代,课堂上讨论的每个问题学生基本都能够在网络平台搜索到答案,所教授的“语言表达”课程内容在网络平台都能找到数十个对应的精品课程、在线课程资源,在一些授课教师对网络直播主播、电竞解说、游戏直播主播等有声语言艺术传播形态还不甚了解之时,一些学生却已经成为“网红”。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使课程足够吸引人?教师团队结合“语言表达”课程中每一个内外部技巧都要立足丰富的生活语言这个基本点,将一个个具有时代性且富有趣味的案例引入课程之中,努力将理论知识通过丰富多彩的事例进行梳理与分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理论知识,使课程既接“地气”,又有“笑点”,营造“快乐课堂”氛围,激发同学们对语言艺术的热爱与创作愿望,重构平等合作、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四)校内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融合

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要走向并服务于社会,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中要高度关注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主动与社会接轨,使学生用最短时间最广泛地了解社会,最高效率地找到努力方向,毕业时能顺利与社会平稳对接。为此,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团队参与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项目,挖掘学生创新潜力。通过“播音主持艺术之语言表达在聋哑盲残疾群体中的创新实践”项目,深入到特殊教育中心与慈善机构,采用“有声电影”“有声通话”等方式帮助残障人士通过有声语言感知世界;通过“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进校园活动的创新实践”项目,在中小学、少年宫及社区街道进行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作品展演,并组织同学到学校周边的中小学进行免费“经典诵读”延时课服务;通过“走进名胜古迹,解读背后故事——语言表达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创新实践”项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近距离交流,通过拍摄纪录片等方式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推动“教学研用”一体化培养。

(五)专业教育与多学科交叉融合

“语言表达”课程虽属于艺术类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课程,但所讲授的语言表达技巧教学内容离不开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也包括与信息技术等自然科学领域的交叉融合。在教学设计中,要突破传统的文科思维模式,积极将新文科建设理念映射到专业教学中,整合各个领域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处理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关系,在融合发展、价值共享中不断深化课程内涵式、现代化发展。指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查找文献资料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借助多种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最广泛地涉猎各学科知识,不必拘泥于本专业的技巧训练,在掌握充足资料信息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广泛联系、质疑问难、展开思维、综合归纳,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在课后有问题、有思考、有行动。比如在讲解语言表达中的重音技巧时,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对鲁迅小说《孔乙己》中语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进行解读,通过对孔乙己所处时代环境的分析及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说话人所强调字词不一样时为什么听话人会对这句话的意思有不同理解和产生不同反应。在坚守专业独立性的基础上,勇于打通学科壁垒、实现优势互补,培养更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传媒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对象也从“90后”变为了“00后”,使课程永葆活力的唯一路径就是创新。上述教学创新举措在“语言表达”课程中教学取得的良好成效源自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道路上的长期探索。教学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创新的道路上会经历很多困难与挑战,但唯有树立教学改革创新意识才能让教学团队始终保持学习的姿态,才能使教学科研拥有成长与发展的可能。面对在教学创新中潜在的改进空间,对于成长阶段的教学团队来说,还需在合作中围绕课堂模式创新这个核心,进一步优化现有创新举措,不断向各级“金课”学习,向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学习,通过多种方式提高业务能力与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高巍.技术赋能教学创变:国际前沿教学创新的特征及其进阶——基于2012-2021年《创新教学报告》的内容分析法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1):173-181.

[2] 凱瑟琳·埃尔金,洪瑞祥.论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1) :1-11.

[3] 周熙,卜祥利,于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艺术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艺术教育,2021(6):272-275.

[4] 孙光磊,信中豪.智媒时代传媒艺术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21(6):43-45.

[5] 李华君.智媒时代新闻人才培养的新挑战与新要求[J].青年记者,2019(22):61-62.

[6] 李锦云,李旭.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应用型传媒艺术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思考[J].视听理论与实践, 2022(2):63-68.

[7] 辛继湘,杨志平.学校课程创新的文化取向:动因、特征与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1(4):24-30.

[8] 许志强.新文科视域下应用型传媒人才的智能素养教育[J].传媒,2021(23):82-84.

[9] 聂伟,徐鑫鑫.基于OBE视角的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新闻知识,2018(8):57-62.

(责任编辑:刘洁)

Teaching Innovatio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Art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Taking “Language Expression” Course as an Example

Li Junwe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

Abstract: In the course teaching, the teaching team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as an opportunity, faced with three teaching “pain points”: the cultivation of knowledge and imparts ability is difficult to resonance with value leading; the extension and richness of curriculum content is difficult to meet students knowledge and aesthetic needs;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hrough five measures of integration, namely,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proces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humor elements, integration of in-school teaching and social practic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course teaching, grasp every link of the course to make it into a fine, promote the classroom revolution, and significantly make marked advance i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Art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innovation; New liberal arts; Curriculum reform

猜你喜欢

新文科艺术教育教学创新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