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的路径创新
2023-07-13赵伟王为娟
赵伟 王为娟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与针对性,这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是指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能够与教育对象实现“无缝对接”,切实满足学生需求,取得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教学效果。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建设既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又是培育时代新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新时代赋予广大青年学生尤其是“00后”大学生以独特的个体意识和心理特征,同时也激发出大学生群体多元化的现实需要。如何面向“00后”大学生深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实现供给与需求间的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八个相统一”重要论述为基本原则,通过建立健全精准识别机制、精准供给机制、精准评价机制和人才队伍精准培育机制,不断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的现实路径,以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0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和现实需要;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5-0094-04
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无疑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指的是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能够与教育对象实现“无缝对接”,切实满足学生的需求,取得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教学效果,使思政課教学的实效性、亲和力与针对性获得显著提升。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的现实之需
在新时代条件下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建设,既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一)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新的历史节点,对照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新的工作要求,必须不断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培训、软硬件设施创设、校规校纪制定与监督等方面加强创新。而要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目标,则必须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改革,更进一步讲就是必须实行思政课教学的精准化建设。换言之,精准分析“0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言语行为、成长环境和群体特征,精准聚焦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重新审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能否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瓶颈的内在要求。
(二)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建设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 这里的时代新人是指既具有崇高的理想和高超的本领,又具有民族复兴大任担当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生力量,“00后”的广大青年学生最宝贵、最鼎盛的人生阶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目标高度契合,生逢盛世的新时代青年的成长与发展,将与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人,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学不断加强创新、为培育时代新人服务,同时这也意味着思政课教学必须愈加迈向精准化,有针对性和合目的性地培养出合格的时代新人。
(三)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并系统论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首先,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广大青年一定要增强“四个自信”,这就要求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抓思政课教学工作,特别是要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精准化建设,瞄准学生的所思所想,帮助学生树立起强大自信。其次,要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新时代弘扬好中国精神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聚焦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形式创新,实现思政课教学精准化,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促使其内化为信仰、外化为行动。最后,要凝聚中国力量,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民族的梦、人民的梦,需要每一个中国人戮力同心、共同奋斗,尤其是广大青年要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因此,必须通过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水平,大力改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满足其个性化价值追求的同时,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自信心。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的践行之困
近年来,大批“00后”青年步入高校,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主体。尽管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不可否认思政课在教学精准化建设中仍有可提升的空间。部分思政课堂没有充分瞄准“00后”青年群体的特殊性,对学生把握的精准度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第一,部分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大学生尤其是“0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思想意识和群体特征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同时,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使大学生可以通过媒体渠道迅速便捷地了解全球信息,这些多元的文化体验日渐影响甚至重塑着大学生的价值理念。例如,随着自媒体的兴起,大学生拥有了更多发表和分享自身感受与想法的渠道,“C位”“累丑”“凡尔赛”“小丑竟是我自己”等一些网络“热梗”广泛流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00后”大学生现实需求的层次性和丰富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思政课堂依旧“一讲到底”“大水漫灌”,这样的教学方法只能进一步加剧“供需错配”的矛盾。因此,需要通过精准化方式准确识别并切实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实现以需给供、供需匹配的良性循环。[2]
第二,部分思政课堂矫枉过正,在教学改革中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部分思政课堂为了吸引眼球对教学内容和形式做了过度娱乐化的处理,甚至为了吸引学生,放弃对意义的追问和对现实的思考,从而弱化了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这种过于形式化的教学方法没有从教学内容上真正“锚定”学生的真实心理需要和发展要求,教学方式必然不可持续,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换言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必须树立起“内容”为王的原则,始终坚持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决不能为了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而舍弃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之所以出现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彼此割裂的现象,是因为部分思政课堂没有真正从学生主体出发,没有深入了解分析“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现实需要,更没有积极反思:“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意味着什么,他们的需要结构是否完全合理,是否符合思政课的要求,又应当如何改善和提升“00后”大学生的需要结构和素养水平。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的历史之鉴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是由高校所面临的形势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的。只有符合当前形势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历史上看,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建设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大致经历了萌芽与形成、确立与探索、拨乱反正与新发展以及创新发展四个阶段。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萌芽与形成
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项决议就是规范党的宣传工作,这是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开创的标志。国民革命时期,围绕国共合作进行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革命失败以后,革命根据地高校开始加强政治和社会发展史教育以及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同时重视劳动教育,突出战斗性。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特别强调革命工作的精准性,他强调指出:“一切运动形式的每一个实在的非臆造的发展过程内,都是不同质的。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着重这一点,而且必须从这一点开始。”[3] 到了抗日战争時期,解放区高校开始对党内的“左”倾关门主义思想进行批判,而国统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开。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旨在推动形成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国统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而在解放区则以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为核心。简言之,在这一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现实情况,党精准施策,逐步形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特色。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确立与探索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内思想斗争形势复杂严峻,这一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直接为巩固新生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服务的。当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引导青年学生加强自我教育,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青年学生的共产主义觉悟,清除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十年探索时期,为了调动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校专门开设了社会主义教育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专业人才。在这一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基本确立起来,并在如何对长在红旗下的新青年一代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展开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诸多宝贵经验。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拨乱反正与新发展
“文革”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创出新局面。其一,更加注重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觉悟,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部分青年人对社会的某些现状不满,这不奇怪也不可怕,但是一定要注意引导,不好好引导就会害了他们。”[4] 其二,既时刻关注广大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又充分重视他们的物质利益,同时鼓励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其三,将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相结合,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正如江泽民所言:“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旗帜。”[5] 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高度重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融入高校教材和课堂的工作,他指出,要“让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6] 这一时期,国内高校围绕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伦理道德等问题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建设。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创新发展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其与国家和党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新时代新青年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人生目标,承担社会责任。同时,高校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新时代立德和树人的高度结合,开展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四史”教育,培育青年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精准化建设上迈出了新的步伐,教育精准化的程度和水平大幅提高,教育精准化的理论和实践日趋成熟和完善。
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的创新之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始终坚持“八个统一”。基于上述原则,新时代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应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建立精准识别机制,要通过分类别、多层次的调研,准确把握“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需要结构和素养水平
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的首要环节就是要通过建立起精准识别机制,准确把握学生的发展现状,对症下药,实现供需间的动态平衡,进而达到提高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师可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針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调查问卷,绘制“数据肖像”。“数据肖像”应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如情绪控制能力、自我认知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独立意识和求知欲望等;应准确识别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受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不同层次的需要在大学生需要结构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明确学生普遍更重视哪类需要;应准确评估学生的道德素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心理和专业素质、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能力等综合素养水平。准确把握“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群体需要结构和个体素养水平,有利于思政课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二)健全精准供给机制,要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与“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需要结构和素养水平切实对接起来,有效提高学生对教学供给的吸收率和转化率
针对新时代大学生认知模式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树立新思维、采用新战术。[8] 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要进一步提升供给质量,增加供给含金量。要加大专题教学创新力度,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系统转化。专题教学改革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质量的重要抓手,要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设置不同专题,在专题设计上要及时吸纳党中央最新文件精神,准确把握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成长环境,充分体现地域和专业特色。要充分关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避免内容简单重复,要让学生能够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和掌握课堂知识,进而筑牢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在教学形式上,要不断创新供给模式、提高供给效率。应竭力消除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的单一化倾向,更加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要根据“00后”大学生的新特征,加强教学模式和教学话语的不断创新。要积极探索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教学模式,打造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体验式教学平台,并形成既贴近学生日常生活、通俗易懂,又不“流失”理论营养的教学话语体系。
(三)构建精准评价机制,要大力创新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增强评价的针对性,达到增强评价效果的目的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尽快建立起精准的评价机制,推动评价主体多元化,形成以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以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和交流;评价内容要更加全面化和体系化,对学生认知与知识、能力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统一评价,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同时也要大力创新评价方式,更加强调评价的民主化、人性化,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及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以有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
(四)精准发力,着力打造一支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深厚教学素养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实现思政课教学精准化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
要通过师德师风常态化教育、思想政治理论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坚定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示范者和引领者;要树立思政课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红色初心,提升高度的思想自觉、理论自信和职业自强,厚植爱国情操与家国情怀;要培养思政课教师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不断创新思维方式;要鼓励思政课教师广泛涉猎经济、政治、文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知识,时刻关注实事动态,不断拓宽视野;要严格要求思政课教师遵守教学纪律,认真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于律己,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不断强化自律意识;要敦促思政课教师时刻注重自身修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深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实践担当,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始终保持高尚的人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28.
[2]丁凯,宋林泽.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机理及实现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6): 101-105.
[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42.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 1994:391.
[5]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 2006: 482.
[6]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 2016: 528-529.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外文出版社, 2020: 54.
[8]宋德孝.供给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精准化对接[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2): 82-87.
(责任编辑:王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