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3-07-13谷宇欣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年8期
关键词:置换术髋关节依从性

谷宇欣

(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 开封 47500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关节和肢体功能恢复[1~2]。但手术属于创伤性操作,术后患者常因伴有不同程度疼痛,而选择长时间卧床休息,造成血液流通不畅,增加假体脱位、关节粘连等并发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髋关节功能恢复[3~4]。因此,仍需给予患者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以改善其预后。阶段性康复护理将患者作为护理中心,依据患者病情结合个体情况,将护理划分为不同阶段,旨在给予患者更具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指导。本研究选取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36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阶段性康复护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医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36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 例。观察组病灶部位:左侧29 例,右侧39 例;女35 例,男33 例;疾病类型:股骨颈骨折24 例,股骨头缺血坏死21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0 例,其他3 例;体质量指数18~26 kg/m2,平均(22.94±1.20)kg/m2;年龄45~79 岁,平均年龄(62.86±2.13)岁。对照组病灶部位:左侧30例,右侧38 例;女36 例,男32 例;疾病类型:股骨颈骨折25 例,股骨头缺血坏死22 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9 例,其他2 例;体质量指数18~26 kg/m2,平均(22.93±1.23)kg/m2;年龄45~79 岁,平均年龄(62.89±2.11)岁。两组疾病类型、病灶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审批号:K201816)。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临床诊断确诊为髋关节骨折;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年龄≥18 岁;患者主动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既往有骨科手术史;伴有严重精神疾病、认知障碍。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给予患者康复锻炼指导,锻炼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发现异常立即处理;并予以患者饮食指导、换药及用药指导等。观察组实施阶段性康复护理。(1)第一阶段(术后回到病房)。采取被动训练,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及腓肠肌进行按摩,从足跟部开始向双下肢方向由远端向近端交替挤压,待患者麻醉药效消失生命体征平稳后,抬高床头30°~45°,鼓励患者进行足趾自由运动,5~10 min/次,2~3 次/d。(2)第二阶段(术后1~6 d)。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将大腿肌肉绷紧,保持25 s 后放松,重复上述动作)、臀肌等长收缩训练(将两侧臀部收缩并拢,保持25 s 再放松)及踝关节主动背伸、跖屈运动,5~10 min/次,2~3 次/d。(3)第三阶段(术后7~14 d)。指导患者进行膝、髋关节的小范围屈曲活动,将患肢足跟缓慢向臀部移动,使足尖向前,保持髋部屈曲,角度<60°,5~10 min/次,3次/d;并依据患者身体情况,协助其进行坐位训练,指导患者将身体移至健侧床边,保持重心在健侧,坐起时将双手后撑,髋关节屈曲<70°,坐立过程中若患者出现恶心、头晕等不适,立即停止,15~20min/次,3~5 次/d。(4)第四阶段(术后15~30 d)。协助患者床边站立,15~30 min/次,2 次/d,待患者适应后再练习行走,并进行站立位髋关节外展活动,保持髋部左右摇摆,进行双侧髋关节交替外展、内收,20~30 min/次,3 次/d;嘱患者避免坐位穿鞋、跷二郎腿等动作,上身尽量不要向前弯腰超过90°。(5)第五阶段(术后31~60 d)。患者出院前,建立微信交流群,不定时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发布髋关节置换术后相关知识,嘱患者适当控制体质量,每日坚持练习行走,由患肢不负重双拐行走逐渐过渡至患肢部分负重单拐行走,注意身旁有人保护,20~30 min/次,2~3 次/d。(6)第六阶段(术后61~90 d)。借助微信视频、语音等与患者进行在线交流,指导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重体力劳动、剧烈活动,可扶椅背、床头等进行下蹲动作练习,保持屈髋≤90°,并进行上下楼梯训练,30~60 min/次,1~2次/d。两组均持续护理至患者出院,并随访观察至术后90 d。

1.4 观察指标 (1)术后疼痛评分。护理前和护理1个月后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5]评价患者疼痛情况,总分0~10 分,0 分:无痛;10 分:剧痛;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强烈。(2)锻炼依从性。评价两组患者锻炼依从性,完全依从:严格依照医嘱进行锻炼;部分依从:患者偶尔未严格执行功能锻炼;不依从:不锻炼偶尔锻炼。总依从率=(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3)髋关节康复情况。采用Harris 髋关节评分[6]对患者护理前和护理90 d 后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包括疼痛(44 分)、日常活动能力与步态(47 分)、关节活动度(5 分)和关节畸形(4 分)4 个维度,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则表示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好。(4)并发症。统计两组并发症(假体脱位、静脉血栓、组织粘连、压疮)发生率。(5)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7]从生命活力、躯体功能、生理职能等8 个维度评价患者护理前和护理90 d 后的生活质量,满分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Harris 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Harris各维度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Harri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Harris 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NRS 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NRS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NRS 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锻炼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锻炼总依从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锻炼依从性比较[例(%)]

2.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SF-36 各项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4。

表4 两组SF-36 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SF-36 评分比较(分,)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是一个漫长的恢复过程,术后护理及康复锻炼不当,易造成假体脱位、组织粘连等,加重患者术后疼痛和经济负担,影响患者术后康复[8~9]。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依据患者不同阶段的需求,设计相应的干预方案,给予患者个体化康复护理指导,以加快患者术后康复速度[10~11]。

本研究中,护理后观察组NRS 评分低于对照组,锻炼总依从率、Harris 评分、SF-36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经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后,可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锻炼依从性,促进髋关节功能改善,压疮、假体脱位等并发症较少,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原因在于,采取阶段性康复护理干预,第一阶段即术毕开始对下肢肌肉进行按摩和活动,并鼓励患者进行足趾自由运动,能够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加快关节局部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血栓发生风险[12~13]。第二阶段及时给予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指导,通过四头肌、臀肌等长收缩训练等能够提高肌肉力量、耐力,减少肌肉粘连、肌肉组织萎缩,还能加快炎症物质吸收,促进疼痛、肿胀消除,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第三阶段通过指导患者进行膝、髋关节的小范围屈曲活动,严格遵循运动适量的原则,能够较好地改善周围组织的血液、淋巴循环,促进组织营养吸收,减轻疼痛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并指导患者进行坐位练习,为患者早期下床进行康复训练提供保障[14]。第四阶段通过指导患者进行床边站立练习,并进行髋关节外展活动,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和活动时间,同时告知患者在家锻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充分激发其锻炼主动性和积极性,可提高其锻炼依从性,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第五、第六阶段继续给予患者康复护理指导,嘱患者坚持康复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升。朱天红等[15]研究结果表明,分阶段康复训练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可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与本研究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接受阶段性康复护理,术后疼痛更轻,从而提高了患者锻炼依从性,有助于髋关节功能改善,并发症较少,可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置换术髋关节依从性
髋关节活动范围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反肩置换术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3D打印人工髋关节获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