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艺术创作路径的倾向与探索

2023-07-13杨春韵

大观 2023年5期
关键词:沉浸式传统文化

杨春韵

摘 要: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随人类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嬗变。当今,艺术创作门槛的降低,使艺术市场上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快餐产品”。新技术、新思想的出现迫使艺术家们寻找适应当前时代的艺术创作路径。以一些成功的艺术作品为案例,以满足不同受众审美需求为基础,探索当代艺术创作路径的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当代艺术创作;传统文化;沉浸式

在艺术市场百花齐放的今天,继承与创新、借鉴与融合成为艺术创作的趋势。但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是成功的,简单拼凑的“乱炖”模式屡见不鲜,表露出明显的刻意感,不仅无法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甚至还会使其产生一定的反感。与此同时,不少优秀的艺术家们真正实现了艺术创作的当代化,创作出了能够启发艺术工作者、引领创作方向的优秀作品。

一、艺术内容的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复兴

早在盛唐时期,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使得中西、南北文化交流相汇,形成了经济繁荣、政治昌盛、文艺百花齐放的鼎盛时代,成为中国古代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各个领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局面。经济全球化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正面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随着新鲜潮流的不断冲击、新奇观念的不断渗入,但一些人仍以看文物的眼光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距离现代人的生活过于遥远。因此,艺术创作者应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承载传统文化的内涵,承担起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优秀艺术作品层出不穷。跨界融合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尤为突出,是中国传统写意美学的回归。其将青绿山水具象化、人物化,打破常规的线性叙事结构与传统的陈述方式,从画作的制作过程——民间传统工艺入手。“唱丝”舞段既是对东方农耕文明的礼赞,又是东方独有情怀的审美观照;“寻石”中那万苦不辞的采石老人让人们更清晰地感受到至拙至朴的老庄意蕴;“淬墨”中手持方锤不断击打的形象彰显了大国工匠精神。除此之外,还有“问篆”“习笔”等篇章,只有知晓了故事的来龙去脉,观众才更能深刻感受画卷的美。一幅画作能够得以流传不单单是画家的功劳,展卷人的兢兢业业同样很重要。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将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展现根植于民族血脉的文化自信与精湛的技艺,实现了艺术价值、商业价值双丰收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效合一。如今,“青绿”已是一个成熟IP,其商业价值已不仅仅停留在舞台上,广告合作、周边衍生品开发、产品联名等相关产业如火如荼地发展,形成了全产业链的IP市场体系。

新时代下,“出圈”的优秀艺术作品证实了在艺术创作中“鱼与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只此青绿》在艺术家的个性表达与市场规则的权衡中找到平衡,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起了人们的文化记忆,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饥渴,也大大促进了文化产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世界文化激荡的舞台上,立足于文化自强、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是我国舞蹈艺术得以站稳脚跟、引领风尚的最佳路径。

二、艺术内蕴的坚守:以人为中心的“接地气”倾向

如今,艺术创作已不局限于特定人群,艺术作品也逐渐趋向于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要想脱颖而出获得实际利益,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从艺术系统角度来看,艺术创作经由艺术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搞清楚观众的需求,赢得观众的青睐,更容易获得成功。因此,愈来愈多的艺术作品追求绚丽、猎奇、出乎意料,试图用暴击感官的特效与离谱又迷人的情节迎合受众审美,使艺术作品逐渐低俗化、商品化。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优胜劣汰成为经济效益的评判标准,掌握“流量密码”的创作者是最后赢家。因此,人们在正视艺术娱乐性的同时,也要反思娱乐过度所带来的巨大旋涡,切不能反客为主。

值得庆幸的是,仍有一些创作者在坚守精神领地,用艺术语言发声,为人民创作。他们无畏市场洪流,逆流而上,以无功利心态专注于艺术表达,将镜头贴近生活,转向最真实的人,在茫茫星辰中闪耀出别样的光芒。

例如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讲述了跨越血缘的亲情之爱。这段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被还原于银幕,没有一处刻意煽情,故事娓娓道来,使观众在淡淡的幸福与忧伤中流下眼泪。该剧原汁原味地展现出草原文化与最淳朴、善良的大爱,需要人们脱离快节奏的外部环境,静下心来静静欣赏。

该类文艺电影无疑是对电影市场的一次挑战。在如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设备自动智能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影片中熟悉又陌生的画面悄无声息地掀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涟漪。

这样接地气的作品无疑为整个艺术领域增添了一抹迷人的色彩,它激荡着人们的内心,使观者无意间接受着心灵的洗礼。这一创作趋势在艺术市场逐渐蔓延开来,使艺术作品更加多元化、更具包容性,促进整个文艺事业的发展。

三、艺术表达的选择:以小人物展现大精神

主旋律作品一直都是文艺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些作品过于表现人物的无私精神,易出现较为“神化”的人物形象,从而疏远了观众,减弱了共鸣感,同时也会导致主旋律作品千篇一律,英雄人物千人一面。如今,不少创作者开始探索如何将主旋律作品联系现实、走进生活,探寻中国人身上跨越古今的家国情怀与文化共识。

原创民族舞剧《骑兵》是我国首部以骑兵为题材的舞剧,其以刻画英勇无畏的骑兵英雄们来回顾那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历程与歌颂爱国主义精神。主人公朝鲁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蒙古族青年学生,他并非完美无缺,而是带有人物弧光的“可信之人”。全剧共分为六幕,从“选择”到“忠诚”,将个人与民族的崇高理想聯系起来。总导演何燕敏认为:“一个国家和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更不应该忘记英雄,这就是我的创作动因。”如今,我们虽幸运地生活在幸福年代,但这样热爱祖国、保卫家园的精神仍需人们的学习与继承。

导演为了塑造出有血有肉的马儿形象,摒弃一切道具,直接用人来表现,其通过编排巧妙而又丰富的肢体动作,将千军万马的气势重现在舞台上,使动态感无限延伸,扑面而来。再加上舞美、灯光以及颇具阵势的音乐,使观众仿佛穿越回那个年代,引起内心深处的触动。

这一骑兵精神的展现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以小人物的真实事迹展现前人的选择与忠诚,使观众能够与艺术创作者平等对话,在缅怀先烈的同时将此气概代代相传。

四、艺术形式的转变:古典与现代的不同追求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王春辰教授说道:“传统审美观念中,观众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是‘静观,存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与隔阂。但今天当代艺术更多谈到的是‘融入,强调主体与对象充分的相互渗透。沉浸式艺术便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全方位包围、置入。”不仅是美术作品,新时代的观剧模式也已不再局限于大剧场中的镜框式舞台,以及传统的交流方式,传统形式的演出难以激起人们的兴趣。如今,注重观赏者的审美感受、参与感已日益成为创作者们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工作效率的提高,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空暇时间。如今,人们对于生活品质与仪式感的需求日益增加,由此也促进了酒文化的日益昌盛。极具氛围感的环境、音乐的渲染与酒精的加持,使人们得以释放一天的疲惫与焦虑。艺术作品与生俱来的审美娱乐功能可以与其完美地融合,创造出更为惬意的演出形式。环境式音乐剧《阿波罗尼亚》将现场布置为酒吧样式,通过较为狭小的空间使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互动更加密切,加上演出结束后常有的彩蛋环节,大大增强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亲密感。如今,这样的小剧场形式渐渐普及,成为当代人疲惫生活中的快乐源泉。

谈到沉浸式,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将演出带出剧场的《不眠之夜》。其现场并没有设置固定的观众席,观众可近距离地切身感受选定角色的心理变化与生活经历。正如宣传语中所说的:“我希望让观众有一种所有权,因为这是专属于他们的剧情,没有人能够复制他们所看到的表演。”这种新鲜的观剧体验完全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期待,给予了观者极强的主动性、丰富的选择性以及拼图式的探索性,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文艺爱好者们前来一探究竟。

沉浸式模式的受欢迎程度说明了体验感在当今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为无数小剧场提供了可延续的创新方向,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趣味,也使艺术与人们的关系更为密切。

五、艺术形式的审美:从理念的艺术到艺术本身

科学技术的兴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甚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科技的强势渗入为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以开拓出更多的可能性。而艺术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受科技影响至深,二者在交融渗透中呈现出崭新的艺术样貌。

(一)科学技术孕育艺术新形式

科技的加持使艺术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种类概念中,而是强强联合,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例如,将舞蹈艺术与电影艺术跨界融合的舞蹈影像——通过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与镜头的艺术语言,在近距离的身体特写与不同背景衬托出的独特氛围中,给观者提供一种新颖的视觉体验。这种新形式使舞蹈艺术打破了时空限制,使舞者可随意穿梭于不同时空,所有动作在科技的帮助下可实现倒放、瞬间定格,以达到某种特定的艺术表达。同时,舞蹈影像还拓宽了表演疆域,突破了环境等客观因素的束缚。舞者可以在水下、沙漠、山峰等难以实现现场观看的地点舞蹈,加以镜头画面的设计,呈现出极具美感、风格迥异的视觉冲击。

但值得注意的是,過度重视科技在艺术领域内的运用会出现科技“吞噬”艺术的现象,从而丢失了艺术本身的意义,这是得不偿失的。

(二)科学技术促进旧有艺术形式的相互渗透

科技不仅孕育出艺术新形式,还促进了旧有艺术形式中美学与科学、艺术与技术的相互渗透。近年来,不少大型文化节目借以AR、裸眼3D、全息投影等科学技术与多元艺术形态的融合,将传统文化的意境得以视觉化重现。例如央视打造的《诗画中国》节目,以经典名画为内容载体,用经典诗词阐释其精神内核,以故事情节为引领进行电影级别的拍摄,使观者轻松领悟经典名画的精神内核,从而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河南卫视立足于传统节日,贯穿着已“出圈”的唐宫小妹这一人物IP,将剧情与传统节日习俗巧妙地串联起来,一改传统晚会的形式,将传统文化题材的舞蹈、经典诗词改编的歌曲融入剧情,处处彰显着韵味。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古今呼应的伟大精神与文化内涵,引发观众强烈的历史认同感与情感共鸣。

同时,对互联网思维的把握也至关重要。河南卫视通过网友这一宣传群体,扩大传播范围,建立起良性的传播矩阵。无论是从内容、形式,还是传播方式,河南卫视这几档晚会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六、结语

艺术创作者需要结合实际,根据自身的艺术趣味进行创新,避免审美倦怠,规避市场诱惑,在坚守精神领地下满足受众的多种审美需要,探寻一条既被当代观众接受,又能进行艺术表达、由感性上升为理性思考的路径——融合时代特征,践行文化自信,坚持才、胆、识、力相统一,以人为本,为繁荣我国文艺事业、铸造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冯双白.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三大艺术突破[J].艺术评论,2022(8):41-54.

[2]汪明强.论艺术审美心理[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3):110-113.

[3]刘以鸣,许还幻,周岩.基于公共艺术视角的数字创新驱动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3(1):1-5.

[4]欧阳诗佳.浅议沉浸式艺术展览的兴起[J].明日风尚,2021(15):170-172.

作者单位: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

猜你喜欢

沉浸式传统文化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