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寻常物与艺术品之间的边界
2023-07-13顾诚心
顾诚心
摘 要:通过对《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这本书的阅读和学习,引发对艺术这一概念的思考和探索。为研究寻常物与艺术品的边界,以现当代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的艺术品为研究对象,对寻常物嬗变为艺术品的原因和艺术品的定义进行思考,从而探索与认知寻常物和艺术品之间的边界。
关键词:寻常物;艺术品;边界
2021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呈现意大利国宝级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于中国的首次个展“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此次展览将集中展现艺术家三十余年来创作的发人深省、戏谑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艺术作品。莫瑞吉奥·卡特兰的作品大部分将现实生活中的寻常物品作为艺术观念的承载体。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艺术品和与之相似的寻常物品并无明显的边界。那么,人们该如何认识艺术与实物的区别、艺术品与日常生活中的寻常物是否有其边界,是笔者所要讨论的问题。
一、寻常物嬗变为艺术品
寻常之物,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但是前卫的艺术家却能够将它们转化为艺术品,例如艺术家杜尚。作为20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锋,他首次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奇妙地、奇迹般地转化为艺术品:一把梳子、一个瓶架、一只车轮、一座小便池。他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寻常物品放置于特定的环境,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寻常物的含义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产生了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需要观众运用自己的想象对艺术品的内容进行填补。人们会去讨论、批判、思考它,从而使得一件寻常的物品变成了具有争议性的艺术品,因此也表明了艺术家在寻常的生活中也可以发现不寻常的美。
那么,寻常之物是如何转化为艺术品的?首先,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深受社会生活的影响。艺术家选择日常生活中印象深刻的物品,通过一系列的创作过程,将脑海中所构思的意象结合艺术家的个人思想,转化为外在的艺术形象或者艺术语言。与此同时,这件艺术品是对特定时期文化本质内在结构的体现,会给观众以无限的不确定性。这件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由艺术家选中并结合艺术家的精神而创作的寻常物品,嬗变为艺术品之后,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具有丰富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此外,寻常之物转化为艺术品时还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首先,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意向,决定了他的作品能否成为一件艺术品。例如,2019年莫瑞吉奥·卡特兰在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展上首次展出了他的作品《喜剧演员》。这件作品的创作手法是用胶带将一根香蕉贴在画廊展台的墙上。这幅作品一展出就再一次激发了全球范围内对艺术本质和价值的探讨。有人认为这件作品是炒作,因为这是一根极其普通的香蕉却在展览上售价15万美元,也有人认为这是用炒作的方式来反讽泡沫,因为香蕉很快就会腐烂,就像泡沫很快会消失一样。《喜剧演员》是一个典型的杜尚主义作品,这件艺术品的内在含义早已超越艺术作品“视觉美感”的基础意义,而更多地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观众对它的思考,社会舆论对它的评价,甚至于有观众“把它吃掉”这个行为,也是艺术家想要呈现的一部分效果。换言之,这样的艺术品,在观众看到的瞬间,就已经变成了艺术家和观众共同的作品了。所有观众的情绪、反馈、行为和评价,都可以理解为艺术。其次,寻常之物转化为艺术品需要处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并且被艺术界所认定。同样是一根香蕉,出自当代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之手,大众便认为这是一件艺术品,而出自19世纪的画家之手,一根被胶布粘贴在墙上的香蕉却不可能成为艺术品,其道理很简单,当时的艺术概念还没有进化到可以容纳它们的程度。因此,上述思考表明了,寻常物嬗变为艺术品是需要历史机缘的,它只能出现在这一时刻,而不能出现在那一时刻。寻常之物嬗变为艺术品需要具备丰富的内容和意义,寻常之物承载了艺术家的思想,并且作品的内在含义是受时代背景所影响的。
二、艺术品的定义
艺术品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形式,创造出来的表达艺术家审美主张的物质载体。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流通于艺术市场,具有一般物品的本质特征,即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区别在于,艺术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在精神层面而非物质层面,所以艺术品的使用价值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极大。对于艺术品的定义包含了以下几点内容。
(一)艺术品的艺术性
19世纪,“艺术性”的概念被提出,并逐步将艺术视为一门独立学科。艺术性是指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是一件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完美结合。一件艺术品的艺术性反映了艺术家的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同时也是衡量艺术品价值的一个标准。艺术品的艺术性是真、善、美的结晶,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之中,创造出令人愉悦的艺术形象。
艺术性的高低直接关系艺术品的感染能力。一件艺术品的艺术性与其本身的契合度愈高,这件艺术品愈具有美学意义,愈接近于艺术精品。在一般的交易规则下,艺术品与普通商品的差异在于艺术品的价值更多来源于艺术的美感,而这种美感的获得需源于真品。真品能将艺术家的创作内容更加真实地还原,并以美的形式呈现出来,让鉴赏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艺术品的艺术性,进而积极主动地展开审美再创造活动。只有这样,才可以将艺术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真正展现出来。
(二)艺术品的非实用性
艺术品的非实用性使得它与实用艺术品区别开来。实用艺术品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实用艺术品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然而,艺术创作更多的是满足艺术家内在的精神世界,而非仅仅为了满足他人的使用需求。有些艺术作品在诞生之时或许会具备一定的实用功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具有使用价值的艺术品由于数量稀少而价值大涨,因此使用价值也随之降低。人们通过收藏来达到自己的投资和审美目的,他们不会再利用这些东西的原本作用,因为它们的价值,并不在于它们的使用价值,而更侧重于审美价值和非實用性。
(三)艺术品的唯一性
一般商品、实用艺术品可以批量生产,不存在艺术赝品、临摹、仿作等问题。然而,艺术品交易市场一直受侵权问题干扰,是因为艺术品原件是唯一的,可以让人体会到艺术家的表达,承载着作品视觉信息,具有绝对意义上的特性,这是其他复制品或者仿制品不可代替的,能够带来高额的经济利益。复制品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原件的基本要素,但是审美感受与真品不一样。鉴赏者一旦得知艺术品是假冒伪造的,其美感、认知和价值便会大打折扣。例如,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往往是一气呵成的,艺术家的情感、个性和灵感会通过艺术家的笔触凝结在画稿上,由此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并形成原始的初稿,再经过艺术家一步步地精进来完善画面。即便是同一个创作主题,艺术家每次创作的画面效果都不一样,都具有唯一性。经许可模仿的作品,与原件不同,对艺术品临摹和仿造属于另一种创造,不具有唯一性。因此艺术品的唯一性,使得其所展示的内容及觀赏后的审美体验难以再现。
但是,与上述传统艺术定义相矛盾的艺术品是杜尚的《泉》或者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包装盒》这一类型的艺术作品。直接将寻常物品冠以艺术家的标签,放置在美术馆展览的物品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品,是因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里,他们的作品是具有先锋意义的,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的意义的。同样的道理,莫瑞吉奥·卡特兰的作品《喜剧演员》被高价售卖并且成功出圈,也正是因为全球化语境下,当代艺术是混沌的,艺术的边界是模糊的,人们对于艺术品的定义是宽泛的。莫瑞吉奥·卡特兰巧妙地利用香蕉去讽刺当代的艺术,那根香蕉承载了艺术家的观念,人们去思考、去讨论那根香蕉到底意味着什么的时候,也就促使那根香蕉成了艺术品。
三、寻常物与艺术品之间的边界
通过对寻常物嬗变为艺术品背后的原因以及艺术品定义的探讨,更有利于研究与认知寻常物与艺术品之间的边界。
早在1917年,杜尚的《泉》就引发争议,并且该寻常物品被认为是艺术品的时候,艺术界人士就开始了对于艺术品和寻常物品边界的探讨。关于一件普通的物品和一个由它构成的艺术品之间的区别的探讨,一直延续至今。在阿瑟·丹托《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里,一位从事艺术工作的J先生质问道:杜尚拿来的小便池是艺术品,而他拿来的就不是?因此,阿瑟·丹托同样也在思考,为什么杜尚的小便池或者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包装盒是艺术品,而其寻常世界里的副本就不是艺术品。接着,阿瑟·丹托延伸出的基本问题是:在杜尚的小便池之后,艺术与实物有什么区别,艺术是否有其边界。最终,阿瑟·丹托把这个哲学问题简化了。阿瑟·丹托所说的为艺术品共享的“不可见的属性”,主要是指“关系属性”。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是因为它与当时的世界存在着某种关系,只要达到这种关系,它们就变成了艺术品。而在阿瑟·丹托眼中,一种“关系”能让一件寻常物品变成一件艺术品,它很可能具有历史意义。无论是杜尚的小便池,还是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包装盒,这些寻常之物被放置在艺术界中,与当时的传统艺术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定义相悖,打破了“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在当时是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革命,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2016年,莫瑞吉奥·卡特兰带着他的新作《美国》重回公众视野,这个艺术品是一个纯金马桶,被安装在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洗手间里供观众使用。马桶这一意象不免让人想起一个多世纪以前的杜尚,把小便池命名为《泉》搬进美术馆展出,杜尚的这个举动被视为当代艺术史的开端,也代表了艺术家源源不绝的嘲讽和反叛精神。与《泉》相比,莫瑞吉奥·卡特兰的这件作品更进一步模糊了艺术品和寻常物的界限,因为人们不仅可以观赏它,还可以使用它。金马桶一针见血地切中了社会要害,讽刺了人们对金钱的狂热和崇拜,与此同时,这件艺术品也影射了当时病态的社会和人们扭曲的世界观,这个金马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产生了“关系”,具备了这一“关系”便成为艺术品。
因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杜尚的小便池是艺术品,而继杜尚之后,当代艺术家的艺术品如此受到公众喜爱和关注。如果像杜尚一样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变为艺术品,那么寻常世界中的副本为何不具有艺术价值?艺术品与寻常物品的边界究竟在哪?丹托的一个试探性回答是:艺术的边界在于所有的艺术都是有所关于的,艺术品的“关于结构”,使得艺术品和它难以分辨的物质副本有了区别。显然,这种“关于结构”并不是肉眼可观察的属性,而是依赖于“艺术世界/可能世界”的逻辑“关系”。艺术家把自己的观念和思想当作艺术品本身,就如同莫瑞吉奥·卡特兰的“香蕉”,它承载了艺术家的艺术观念,才使得这根“香蕉”和它的物质副本有了本质的区别。
四、结语
从文艺复兴时期起建立的造型艺术,本质上就是摹仿和再现人类世界和自然界,而这些造型艺术的作品只是虚幻的真实。就如柏拉图所说:“艺术只能算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但自从后现代艺术兴起,传统艺术的观念直接被颠覆。后现代艺术中,许多艺术家直接挪用现实生活中的现成品,将寻常物品作为艺术观念的载体,通过艺术观念赋予的方式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进行批判。这种艺术定义的巨大转变,使得公众难以区分寻常物品与艺术品之间的边界。
总的来说,阿瑟·丹托所著的《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给笔者对于艺术的定义提供了哲学化的思考方式,通过对当代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艺术作品的研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艺术家对寻常物品实现艺术观念赋予的方式,从而具体地认识到艺术品与纯然之物的区别、艺术品和它的物质副本的区分以及寻常物品和艺术品之间的边界。
参考文献:
[1]陈岸瑛.评阿瑟·丹托的《寻常事物的变形》[J].装饰,2009(9):12-14.
[2]丹托.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M].陈岸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3]金荣婧.艺术品与艺术作品之辨析[J].民商法论丛,2022(1):202-216.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