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高中学段衔接探究
2023-07-12张晓东
张晓东
【摘要】海南省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在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内容、题型和设问方面做到了初高中的学段衔接,体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与党的二十大精神高度契合。针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在学段衔接方面面临的挑战,要坚持“教—学—评”一致性,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实现“教—学—评”的融合。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试题;学段衔接;“教—学—评”一致性;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强调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海南省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遵循了课标要求,落实了初高中学段的衔接。发挥考试评价对教学的引领和学生素质的培养作用,以评价促进教师反思并改进教学方式,使教能够更好地服务学;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转变,使学习能够实现知行合一,真正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初高中衔接在试题中的体现
1.学科核心素养的衔接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几个字,但是不论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无不蕴含和渗透了素养的思想。《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及《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初高中思想政治课相互衔接,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试卷第19题的材料分析和第20题的实践探究,分别围绕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的4·13海南行和共青团成立100周年这些时政热点,展现了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旨在对学生政治认同、责任意识学科素养的考查和培养。注重引导学生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拥护党的领导,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选择题第15题和第16题分别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命题,体现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些都是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选择题第3题对李某违法行为的判断、第14题对海南自贸港法的认识和辨析、第18题未成年人对违法犯罪行为危害的认识,这些都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注重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的特征,理解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以及未成年人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丰富道德情感,增强法治观念。
2.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的思政课,形成了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纵向课程体系。本次试题的命制也充分體现了初高中学段教学内容的衔接,遵循了教育教学规律。选择题第9题考查维权方式,在初中课程标准里的要求“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的义务”,对应高中选择性必修一“民事权利和义务”以及选择性必修二里面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旨在引导学生遇到侵权行为的时候要勇于运用正确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选择题第12题考查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认识,初中课程标准里的“认识基层民主制度对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作用”,对应高中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里面“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安排。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居)委会,并增强主人翁意识。
3.题型和设问的衔接
海南省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和综合探究五种题型,而海南省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三种题型。在题型的设置方面,充分考虑到初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考试的适应性。高中的考试将简答题取消,取而代之的材料分析题可以更好地体现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维考查。
试题在设问角度的选择和确定方面,也体现高度的学段衔接。试卷问题的设置,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情境资料,从题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并进行文字概括,或者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辨别比较、分析问题,或者提炼观点并进行综合评价,由此形成相应的观点,以此展示自己的学科素养。对设问角度进行限定,可以防止考生泛泛而谈或者答非所问,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和教师回归课本。例如第17题简答题第二问“从我对谁负责的角度结合自身体验谈做这项家务的意义”,角度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引导考生将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让考生切实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可以指导生活;另一方面将海南高考常用的设问方法引入初中简答题,也体现了初高中的衔接,引导考生从所学知识体系出发,从自己和他人两个方面进行作答,综合考查我与自己以及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第19题第二个问题的设置“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实践经验。”采用宏观角度设问,引导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考生需要依据所给材料调用多方面的教材知识进行作答,充分发掘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与近几年海南省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的设问有异曲同工之妙,能更好地通过考试去展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好地凸显考试的评价功能。
二、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初高中思政课的区别理解不深刻
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旨在强化思政课育人要求的完整性和整体性。但是,这种育人要求的完整性和整体性需要与学生的心智成长规律相匹配。因此,基于客观的学生心智发育规律,在初高中思政课堂上,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一定的重合:初中学段要求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高中学段要求通过思政课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简单地阐述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人人应该守法而不犯法;后者强调为什么要依法治国,如何依法治国。反映在教法上的区别:初中课堂更多地可以通过情景模拟,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得出一般的知识概念,进而提升核心素养;而高中课堂更多地倾向于概念、判断和推理,使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部分思政课教师忽略了初高中思政课堂在知识点深度和广度上的区别,影响了课堂效果的实现。
2.部分教师对初高中学生的学情认识不够全面
海南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省级考试,将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合二为一,采用的形式是开卷考试;海南省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是国家级的考试,是为大学选择人才的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采用的形式是闭卷考试。评价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态度都会发生变化。初中阶段的开卷式“评”,使得学生在“学”上养成与之相符合的学习习惯,教师也在“教”上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教学风格。然而,随着高中阶段的闭卷式“评”的改变,学生和教师在初中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学”方式就不再适合。如果不考虑学情的变化,“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会大打折扣。
3.部分学生对初高中思政课的知识衔接存在误解
初高中的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方面、核心素养方面存在较高的关联性。或许正是基于这种知识上较强的关联性,导致学生在初入高中阶段时,过度夸大了初高中思政课的衔接关系,进而对初高中思政课的知识衔接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高中和初中学的都一样,直接影响了“学”与“评”的环节。学生简单地认为高中阶段的思政课知识点与初中阶段的思政课知识点大同小异,教学环节中往往表现为蛮不在意的听课状态,备考时也心存侥幸地“临时抱佛脚”。学生错误的认知带来不正确的学习态度,不符合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的考核要求,自然也就打破了“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过程,进而无法实现核心素养的育人要求。
4.部分学生对初高中思政课的学法认识不足
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要求,直接呈现为教学内容的广度上基本一致,而不同在于教学深度和教学难度上出现较大的变化。然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延续性,部分初入高中的学生陷入一种浑然不自知的矛盾状态:教学难度和教学深度在悄然增加,而教学广度没有发生太明显的变化。这就使得学生没办法及时对思政课的学法做出调整。部分学生仍然沿用以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学法,进而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简而言之,学生在“学”上的掉队,打破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三、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应对的策略
针对海南省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所呈现出来的学段衔接要求以及教师和学生在学段衔接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坚持“教—学—评”一致性,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实现“教—学—评”的融合。
1.以“评”促“教”,教师教学素养须提升
(1)提升教师“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意识,在明确学生基本学情的基础上梳理教学内容。基于初高中思政课的教学一体化大背景,思政课在初高中两个學段上存在相似程度较高的教学广度。这种相似程度较高的教学广度在教学内容上呈现为初中学基础、高中再深入。教师要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完成何种程度的知识储备和核心素养培养,才能在高中阶段的思政课教学中准确且高效地设置教学环节,进而实现“教—评”的一致性。因此,思政教师应该熟悉全学段思政课程,把握不同学段的学情,培养不同学段的核心素养。
(2)改进高中思政课教法,引导学生转化学习状态。初高中思政课的一个直观区别在于“评”环节:初中开卷,高中闭卷。而两者深刻的区别在于: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及学生心智成长的客观规律,高中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在初中思政课堂的基础上改进教法。高中思政课堂的核心素养不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更加要求学生学会知识迁移、政治认同与科学实践。这种核心素养要求的提高直接地表现为初中考核方式中有“简答题”,而高中则全部改为“材料分析题”。在“评”的环节中,更加注重知识迁移与科学实践,而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因此,高中思政教师应该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评”促“教”,改善教法,实现“教—学—评”三者的有机统一。
2.以“评”促“学”,学生学习观念需改进
(1)重塑思政课堂认识,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初高中之间,在知识上有它的连续性,将初中所学知识作为高中学习的基础,注重在知识广度、内容深度上的差别。做好思想准备,并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尽快适应新的学段学习,提高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充分认识到思政课特有的价值。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学会运用正确的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实现思政课学段衔接的目标。
(2)立足学科核心素养育人目标,完成“知识识记”到“独立思考”的转变。初高中思政课“教—学—评”最大的区别不在于“评”,而在于两个学段的核心素养目标不同。这个不同主要指深度和广度上的区别:初中阶段重在培养意识,指导学生认识这个世界;而高中阶段重在培养科学实践,指导学生改造这个世界。因此,基于两个学段核心素养的区别,思政学生应该主动与思政教师交流沟通,相互熟悉,彼此了解,推动以“评”导“学”的有效落地。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深化认识世界、不断成长提升的复杂过程。思政课程的核心素养与学生的成长过程相互匹配、相辅相成。思政课教学一体化进一步优化了思政课程的核心素养与学生成长成才的这一关系的关联性。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课程核心素养目标,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我们要立足思政课“教—学—评”一致性,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