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韧性社区数字治理的协同机制探析

2023-07-12邵献平袁漫兮冯婧陶玥

关键词:城市社区协同治理

邵献平 袁漫兮 冯婧 陶玥

摘要: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为有效应对公共危机,立足韧性社区理论分析框架,对荆州、郑州、合肥三地的典型社区个案进行拓展研究,分析总结了三地社区的组织韧性、主体韧性、技术韧性的发展现状,剖析其存在的抗逆性、恢复力、自治力不足等困境,提出了数字协同、多元宣传、平疫结合等全周期管理路径。不断以数字治理拓宽社区治理深度,以协同治理延展社区治理广度,促进数字协同机制融合互嵌,以期更好地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 韧性社区; 数字治理; 协同治理; 城市社区

中图分类号: D669.3;C916.2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23.02.009

一、 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社区是社会的基础,为推动精细治理,我国社会治理的重心逐步下移,韧性社区建设成为预防重大风险灾害的关键。韧性社区是指以社区协同为基础,统筹内外资源,有效应对灾害与风险并有效自愈恢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动社区[1]。从发展历程来看,“韧性”一词从物理学领域的材料特性向群体、文化层面拓展,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社会治理各领域。从“韧性”内涵阐述来看,有学者将其归纳为“经历过程、培养能力、实现目标”三个部分,包含抗逆力、恢复力、自治力三个层面[1];以危机抵御能力、事后恢复能力、逆境适应能力为评判标准[2]。从建设实施来看,构建“疫前—疫中—疫后”的社区韧性模型[3];采取以人为本、协同治理、文化宣传的“圈层优化”策略;以物理韧性、组织韧性、技术韧性等为导向进行综合治理[4]。目前,面对世界疫情进入常态化且新冠病毒变异走向仍不明朗的境况,如何通过构建韧性社区以抵御疫病大流行等重大风险就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到2025年,精细化服务感知、精准化风险识别、网络化行动协作的基层智慧治理体系基本建成,有力支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数字治理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治理理论融合,通过构建统一开放的数据库平台,减少信息不对称,使社区各主体充分享受数字化管理和服务的信息资源[5]。目前,学界对其研究聚焦于运行机制[6] 、技术工具[7]、治理主体[8]、治理困境及纾解路径[9]等层面。在技术更迭如火如荼的今天,社区数字化战“疫”助力社区建立综合信息平台、构建高效应急机制、赋能干部数字治理能力等,对构建韧性社区提供了技术指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协同治理指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民等主体以实现和维护社区公共利益为共同目标,通力合作、共同行动,有效促进社区治理的过程。目前学界对其研究主要围绕多元主体[10]、数字整合[11]、创新模式[12]等方面展开。在此背景下,社区通过“共建”构筑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网格化社区管理防线;通过“共治”促进“五社联动”,发挥各主体效能;通过“共享”利用数字治理优势为社区疫情监测、宣传教育等提供支撑,提高韧性社区治理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数字治理倾向于纵向防控与技术支撑,协同治理着力于横向协同与互联互通,促成城市社区的数字治理和协同治理融合互嵌,充分弥补单一数字治理缺乏社会互动、单一协同治理缺乏技术支撑的缺陷,积极构建以数字治理为支撑,协同治理为核心,韧性社区为目标的社区综合治理体系,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 韧性社区数字协同治理机制的现状

(一) 以网格治理提高组织韧性

1.网格化治理案例描述

以网格化治理作为韧性社区数字协同的主线。荆州市松滋市玉岭社区以8户为标准,将37个小区,4992户居民划分为86个党小组,分别对应9个责任网格,将网格化治理与下沉党员“双报到”制相结合,逐步形成“网中有格、按格定崗、人在格中、事在网中”的治理模式。郑州市中原区启福社区以“300+N”的三级网格划分基准线,划分172个三级网格;选拔22名有工作经验的居民担任网格长以解决“两委”干部不足以覆盖社区的问题,并以“三人小组”为基础落实社区网格化管理综合防控措施。合肥市铁路一村社区以500户为单位划分7个居民网格,建立15个网格党支部,成立网格共治委员会,同时纳入楼栋长、志愿者代表、物业负责人等为委员会成员。

2.网格化治理的经验

第一,组建一格多员、一专多能的网格员队伍。借助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双报到”机制,了解网格自管党员情况,组建网格党支部,完善党员联户机制,携手网格员与居民形成群防群控体系;启用楼栋长运行管理机制,选拔在居民中拥有高认可度的成员担任楼栋长,与网格长紧密配合,共同参与培训与评优等项目,充分激发楼栋长参与管理的活力;“疫情防控三人领导小组”、“下沉党员”、“社区学院”入网,扩充“一格多员”工作框架,锻造高效的疫情防控一线团队。

第二,确立权责明晰、规范易行的工作清单。依托网格数字化的迅速便捷和协同化的联通联动,实现与群众的“零距离”紧密联系、“无时差”的响应诉求。各级网格密切沟通,协同操作,及时发现问题,小事自主解决,大事逐级上报,若有突发状况可判断是否需列入网格工作,并将事件处理结果及时上传在线政务工作平台,做到弹性灵活,避免职责模糊、层层加码。

第三,构建组织完善、基础深厚的机制体系。合肥市铁路一村社区成立网格共治委员会,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基层服务工作站点,融合社区学院既有活动,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居民参与向“主动式”的转变;松滋市玉岭社区每周召开网格员工作例会和下沉党员“双报到”工作部署会,明确各网格党总支、党小组的工作职责,促进党员干部更好地充实社区力量;郑州市中原区启福社区开展网格治理微沙龙,分享利用网格化助力疫情防控治理的经验和案例,以增强社区凝聚力。

(二) 以多元共治增强主体韧性

1.党员下沉,数字联通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湖北省荆州松滋市玉岭社区绘制网格分管图,纵横覆盖,不留盲区;按专业化原则,完成对五百余名下沉党员的就近匹配与包干到户,做到下沉党员明确职责,服务过硬。

第一,“党社牵手”摸排稳控,构筑“群防群控”线。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党委的指挥下告知各网格内下沉党员,要求返城人员扫描微信二维码登记详细信息并通过后台大数据将其同步到各个乡镇、街道进行审查、追踪,做到数据汇联,形成返城人员数据统计。随后以社区网格为单位,分类进行信息筛选和查询。同时,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将对信息实现实时更新和反馈,通过对个体的行为数据采集跟踪,提前预判、分流返程人员高峰,尽最大可能避免交叉感染。

第二,“社企牵手”协同协作,织密“联防联控”网。社区联合物业公司和国菱科技公司开发“共建社区”APP,形成“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的新格局。

第三,“居民牵手”主动参与,拓展“健康宣教”面。玉岭社区党委号召社区网格内的下沉党员和志愿者组建物资配送小组,按照网格实行包保负责制,与大型商超协调,由居民在微信群内发布购物清单,下沉党员和志愿者集中采购、配送上门,托好民生基底。

2.三人小组,智慧统筹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河南省郑州市启福社区联合社区民警、社区医务人员紧急成立了“疫情防控三人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相互配合、优势互补、运作高效,有力保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等措施顺利进行,在快速有效阻断疫情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社区书记凝聚合力,科学管理组织协调。社区书记接收政府和指挥部下发的信息并科学调配“三人小组”成员,具体完成重点人员排查反馈、管控反馈、核酸检测采样、重点人员转运、落实居家隔离人员、居家健康监测人员关爱措施等。

第二,社区民警守好底线,数字摸排注入动能。社区民警组织社区辅警、治安巡逻队等力量,接收公安大数据,做好居民信息、暂住人口、重点人员信息排查,通过“郑好办”APP完成对排查对象的信息上报。

第三,社区医护应急响应,提高健康服务水平。社区医护人员为居民提供环境消毒、健康观察核酸采样、体温监测的同时,通过电话唠、微信聊、推送幽默段子等方式了解居民心理动态。

3.社区学院,优势聚合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合肥市积极探索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成立街道社区治理学院,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学院模式”。

第一,专家提供信息指引,助力公益项目孵化。社区治理学院与省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区学校等各类教育主体合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为防疫提供方向指引。

第二,充分聚合各类优势,数字协同排忧解难。针对城市社区治理的痛点难点问题,学院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协助各镇、街、开发区编制基层治理创新方案,充当社区治理创新的智库平台;针对城乡社区治理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学院开展定制培养,提升街居工作人员、社会组织、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的基层治理能力,充当社区治理创新的培训平台[13]。

(三) 以数字治理赋能技术韧性

1.构建“小程序+APP+积分制”治理平台

针对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社区数字治理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湖北省荆州市玉岭社区在社区公众号探索应用的基础上,以和谐玉岭小程序、共建社区APP、能量广场积分制为载体构建数字化防疫的多元平台。

第一,依托和谐玉岭小程序实现对居民的科普参与,提高防疫数字自治力。小程序分为街道新闻、外地返乡人员登记、投诉与建议三个功能板块。街道新闻提供线上疫情政策解读和社区安全卫生宣传科普;外地返乡人员登记负责线上报备;投诉与建议鼓励居民反馈社区抗疫治理中的难点与痛点。

第二,依托共建社区App实现对下沉党员的监督管理,提高防疫数字引领力。共建社区APP是玉岭社區结合防疫实际搭建的下沉党员痕迹管理、时长积分和反馈评价记录平台。首先,下沉党员提交注册报道信息,并到本人居住小区或单位联建小区报到。其次,居委会根据居民反馈进行派单,下沉党员须及时完成共建社区APP派单任务并实时留痕,任务结束后,系统管理员根据下沉党员的完成情况奖励积分并实时进行排名,最终将信息反馈给居民再次评价。

第三,依托能量广场实现对各主体的宣传激励,提高防疫数字影响力。玉岭社区与湖北国菱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探索出“能量广场”积分新模式。首先,由社区发布疫情防控志愿者招募活动话题,居民通过居民端微信小程序参与到活动中,并将参与活动话题的相关证明以照片、视频形式发布到“和谐玉岭”微信小程序相关话题,随后由网格员线上审核、平台自动赋分,当积分累计到一定额度后,可到社区能量仓兑换成等额度的奖品。

无独有偶,郑州市启福社区积极探索“郑政钉+郑好办APP”服务平台。

第一,基于政务私有云建设,系统和支撑平台保障信息安全。一方面,政务云对外连接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业务通过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域开展,数据加密形式存储在政务云,确保个人隐私不发生泄漏;另一方面,用户的电子证照数据采用区块链技术,借助区块链的多中心化同步记账、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等特征,确保电子证照信息可信任且可追溯,增强电子证照的安全性与可信度,提高办事效率。

第二,基于“疫情防控服务专区”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截止2022年3月,“疫情防控服务专区”累计支持新冠疫苗接种信息预登记470.7万人次,接种记录查询2782万人次,支撑1535万人完成核酸检测及亮码检测[14]。

第三,基于“全市统一政务协同办公系统”促进数字协同。“郑政钉”的上线使得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基层组织等人员在线沟通、业务协同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推动无纸化办公、提高办公效率。

目前,随着防疫进入常态化阶段,各综合服务平台也不再拘泥于单一的防疫功能:共建社区APP开始在反诈宣传、民生服务、志愿服务、创卫提升等方面发挥作用;郑好办APP逐渐转向在线政务办理、智慧停车、智慧医疗等服务。

2.织密“智能语音外呼+人员信息库”数字网络

为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全面、迅速掌握人员健康状况,郑州市启福社区打造“智能语音外呼+人员信息库”数字网络。对于未及时向社区居委会报到的入郑人员,通过智能外呼、短信提醒的方式进行跟踪督促。智能语音外呼系统是指在“市一体化疫情防控数据平台”在收集重点区域入郑人员信息、发热门诊信息等基础上,通过数据综合比对,形成需要关注的人员信息库[15],通过智能疫情机器人对此类人员以每分钟2000 次/人的频率进行智能问答手机呼叫,并通过郑州市人民政府官网、“郑州发布”、“郑州本地宝”等微信公众号进行及时宣传,确保群众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按照智能语音及时作答。

类似的,荆州市玉岭社区建立“一社一户一册”电子数据库,将防控措施真正覆盖到户、落实到人。各网格的下沉党员包干到户,通过线下走访、电话询问、微信沟通等方式,采集回溯人员信息,及时掌握变动情况,并及时将社区内数据与省市内大数据中心信息匹配,建立人员动态监测管理台账,第一时间捕捉“非绿码”人员信息。可疑人员由下沉党员上报至网格支部书记进行管控跟踪,做到线上研判和线下核实双保险,便于街道防疫指挥部第一时间上报。

3.携手“互联网+”数字共享

郑州市以“一体化疫情防控管理平台”为依托,采用“1+2+3+16+N+18”的系统构架。即建设1个疫情防控管理平台,常态化和应急状态2种应用场景,3个界面端,16个疫情防控,联通整合N个涉疫业务部门,形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河南省一体化疫情防控管理平台,支撑各方面、各条线、各层级疫情防控工作,实现全省疫情防控工作“一盘棋”。此外,合肥市各社區联动,构建“减负增效融合网”,建成社区专题库,融合23套系统,接入市直12家单位89大类4.1亿条数据,数据可统一展现、同步更新、重复利用;搭建统一工作台,社区工作人员只需登陆“社区统一工作台”即可办理全部业务[16]。

三、 韧性社区数字协同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社区抗逆性不足

社区抗逆力是指灾害前期社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是韧性社区建设的理念之一。欲降低灾害的负面影响尤其是持续性的危害,需依赖社区的提前防御机制,提升社区的自救能力。社区普遍存在宣传普及不足、专业人才缺口大、应急预案疏漏等方面阻碍抗逆性生成。

1.数字宣传普及欠缺降低社区数字治理抗逆性

第一,数字治理宣传力度不足导致治理主体理念缺位。例如合肥社区在APP和小程序推出后,尽管进行了相关宣传力度、开展了系列动员及培训会议,但在向下推进时逐渐模糊,出现居民和社区工作者对数字治理宣传的分层化。

第二,宣传普及形式单一导致防疫效能受损。社区内防疫宣传仍以线下走访或微信、电话联系占主导,例如郑州市启福社区虽推出“郑政钉”APP,但疫情防控三人领导小组并没有将此APP作为得心应手的工具。

2.专业技术人才紧缺降低社区数字治理抗逆性

第一,工作人员技术储备不足。由于社区对人才的招聘缺乏技术考核和社区的数字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社区缺乏对专业人才的具体应急管理操作演练和技术运用培训机制。

第二,社区防疫队伍成分复杂。如郑州市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工作人员大多不是相关专业出身,反而多由待业在家的社区居民组成,此类人员对于工作机制的理解、对数字技术的应用速度都有待提高。

第三,在岗成员身份定位不明确。如玉岭社区的网格化管理是在疫情期间成长起来的,由于疫情的紧迫性,党小组负责人非居民选举产生而是直接委派,导致了人员队伍不稳、岗位职责不清、整体结构不优、选拔成长不快等问题。

3.数字治理制度缺乏降低社区数字治理抗逆性

第一,数字治理应急预案存在疏漏。应急预案作为联系上下各个层级、流转资源、稳定民生、控制疫情扩散的总方针,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而三个社区应急预案均存在可操作性不强、内容宽泛单一、同质化问题,缺乏结合独特地理环境、财政状况、社会服务水平、居民构成情况制定的应急预案的能力。

第二,数字治理监管机制尚待健全。数字治理监督的缺失不仅降低居民的信任感,也引发数据失真、数据造假、安全泄露等诸多难题,增加社区治理风险。

(二) 社区恢复力不足

社区恢复力指通过发掘社区的适应、学习和反馈能力,从而使社区在重大风险防控中期和后期获得恢复与发展,是韧性社区建设理念之一。社区普遍存在数字应用低效庞杂,信息公开共享不足、形式主义误区严重等方面阻碍恢复力生成。

1.数字应用低效庞杂降低社区数字治理恢复力

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数字战疫为社区科学管理、正确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但也难以避免地存在应用低效、平台繁多、内容低质等问题。

第一,数字治理应用转化周期长降低治理效率。例如“郑政钉”这一线上工作平台的推出是在2021年7月,但真正推广到基层人员使用却是在数月之后。

第二,数字平台整合集成度低导致治理碎片化。在社区服务层面,玉岭社区有共建社区APP、和谐玉岭小程序、能量广场、幸福e站等;在志愿服务层面,有志愿者积分商城、云上松滋、I志愿等。一方面,居民信息反馈需要下载、进入多个平台,难以知悉哪个平台是最真实、最有效的反应渠道,减少了居民参与度、降低了反馈效率;另一方面,诸多数字平台的建设尚处于初步阶段,发布活动少且多个板块处于待开发模式。

第三,数字应用维护管理成本高降低治理质量。一方面,社区内虽普遍存在大数据、全景地图等高科技形式,但由于使用成本和后期维护过高而很少采用;另一方面,参与数字治理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即使数字化平台框架已构建,但由于缺乏第三方机构及专业平台的运营、维护,社区数字化数据更新慢、设备闲置等问题时有发生。

2.信息公开共享不足降低社区数字治理恢复力

数字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数字鸿沟”、“信息孤岛”问题早已引起大众注意,当前全社会数据协同与共享程度不高,存在政府向外部共享信息不畅,社会组织信息垄断等问题,跨部门、跨企业信息壁垒问题突出。目前三个社区普遍存在人员身份信息、健康状况、出入时间等基础信息掌握有限,各个街道社区之间的信息共享不够充分,且数据更新滞后,疫情爆发期间,无法获得准确的人员和住户基础数据,疫情动态筛查防控能力亟待提高等问题。

3.形式主义误区严重降低社区数字治理恢复力

第一,表格战疫现象滋生。疫情期间,由于数据的有效共享比较困难,社区需要向区、街道、疾控、卫生等部门提交大量表格,且大多数表格内容相似,但数据互不打通,导致大量重复的“填表”工作。

第二,线上线下治理平台功能杂糅。社区内普遍存在线上平台的形式创新大于内容建设的问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没能形成治理互补体系,过多的政务信息化系统反而可能成为干部的“数字枷锁”,令基层疲惫不堪。

(三) 社区自治力不足

社区自治力指以协同治理为导向构建社区共同体,以社区主体的多元自治提高社区稳定性。社区普遍存在居民、居委会工作人员、下沉党员、社区民警、社会组织等主体协同不当阻碍社区自治力生成。

1.居民参与意识淡薄降低社区数字治理自治力

第一,信息安全问题导致居民产生抵触心理。一方面,大数据以网络为基础,用户繁多信息复杂,精细化管理困难;另一方面,居民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权利意识增强,引发居民不信任,而对参与社区自治产生抵触情绪,未形成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第二,老年群体偏多导致居民参与有限。例如玉岭社区内老人存在不识字、行动不便、不擅长利用互联网、内心失落感和孤独感重等问题。此外,老年人行动能力不如年轻人,身体疾病较多,自身条件限制其加入社区治理活动,居民参与广度降低的同时也加重了防疫人员的工作难度。

第三,监督评价不畅导致居民参与堵塞。受疫情及数字技术运用的影响,民主监督的主阵地转移到线上,居民可通过线上投票、在线留言等表达观点与意见。由于各主体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存在居民激情投票数据失真、社会组织为政绩“搞面子工程”等现象。

2.防疫人员职责欠缺降低社区数字治理自治力

第一,资源共享受众不广泛,防疫人员负担过重。居民对保障隐私和信息安全的需求与政府利用信息精准抗疫存在矛盾,政府利用社会组织技术优势与社会组织信息垄断、攫取利益存在矛盾,由此,数字鸿沟等问题导致各主体协同程度降低。玉岭社区的调查显示,下沉党员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其中督察检查、数据填报占用了大量时间。启福社区的调查表明,由于社区传达信息不到位,部分不属于社区民警的工作也需要與其进行沟通,职能错位现象严重。

第二,信息平台运用有迟滞,防疫人员效率降低。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数字社区改革创新建设如火如荼,各类APP、人工智能、数字语音与地图等层出不穷,但三个社区仍以微信群、QQ群为主要信息平台,这种技术改革与技术运用的不同步导致防疫人员技术平台使用空间狭小,工作效率不高。

第三,激励考核方式待改进,防疫人员动力不足。以玉岭社区为例,下沉党员的激励多为口头表扬和新闻宣传等单一形式,压力过大而激励有限降低其工作积极性。此外,每位下沉党员都必须在APP上进行拍照报备,而以一张图片作为衡量结果的标准,存在形式主义的嫌疑。

第四,技术工具掌握不充分,防疫人员专业薄弱。案例中三个社区的防疫工作人员是基于疫情防控背景下紧急成立的,多为社区内部居民,自身对互联网的使用不熟练,在活动前也没有接收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3.社会组织协同不足降低社区数字治理自治力

第一,社会组织缺乏法律保障,协同参与度低。目前,只有全国性如《“互联网+社会组织”行动方案》助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数字治理,各级地方法规缺乏,无法满足社会组织协同共治的需求。

第二,社会组织信息共享不足,居民认可度低。在居民眼中,社会组织多为盈利性竞争性组织,难以避免存在信息垄断。例如,玉岭社区虽然有公益助学社、春雨社工、国菱科技公司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疫情治理,但当地居民对其了解度普遍较低。

四、 韧性社区数字协同治理机制的优化路径

城市社区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环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本部分走出上文案例中三市数字治理协同机制的一般逻辑,认为城市社区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以数字协同、多元宣传、平疫结合等层面探究韧性社区共同体治理的新思路。

(一) 构建系统整体的韧性治理协同方式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顶层设计。一方面,党全面领导社区工作并充分支持保障居委会依法开展自治。充分发挥联席会等党组织与自治组织、居民群众的意见沟通会作用,实现党群领导模式的有效开展[17]。另一方面,党员下沉精确匹配,构建下沉长效机制。加强对下沉党员专业培训并对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优先推荐评选,促使机关基层党支部与社区支部结对向常态化趋势发展。

第二,重视社会力量,提高治理效能。一方面,加强政社协同,健全制度法律。明确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在应急状态下动员和协调社会组织的参与。另一方面,提高服务能力,引导居民认同。社会组织可通过招募志愿者的方式让群众参与社区活动或通过自媒体方式创新宣传方式,完善第三方评估机构监督等,争取社会信任。

第三,构建居民共同体,发挥群众力量。社区治理中倡导主体参与“关口前移”、“社区的事让居民说了算”,推动社区居民走到社区治理的前台,着重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由于应急救援的紧迫性和信息传递的时间差,在风险处置中着力发挥“社区共同体”作用,倡导社区自救和互救。

(二) 完善精准智慧的韧性治理技术手段

第一,搭建数字化综合平台,提供技术保障。一方面,社区和政府需汲取各平台优势,简化平台数量,优化平台质量,力求构建融合大数据、智能识别、云计算等技术能力,打造集外来人员信息自主申报、全民核酸检测登记、新冠疫苗接种登记、场所出入健康码登记、人员联动摸排管理、大数据分析与风险预警等多项战“疫”场景应用的疫情防控一体化服务矩阵平台。另一方面,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的维护、监督工作。通过与社会组织协同,引进技术成熟的程序管理员、网评员等,实现对重点风险区人员的高效核查和精准管控,对排查核查、核酸检测、隔离管控、措施督导等环节实现全流程闭环管控,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实的科技与数据保障。

第二,構建数字化治理体系,构建智慧社区。一是泛在互联,全域融合。在加快5G技术,人工智能及区块链技术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贴合群众需求,实现技术与平台的融合,构建“互联网+社区”的服务平台。二是场景下沉,多元共享。做优数字化场景,建立提前预警机制,如建立无接触多人体温监测方案、采用疫情情景模拟方案等;建立突发公共事件优势互补机制,引导多元社会力量进行技术共享,鼓励其成为数字功能场景的开发者、维护者、应用者,真正实现数字赋能从知识理念到疫情实践的系统性提升[18]。三是动态感知,全景监测。利用大数据和AI算法实时感知城市人口流动规模,并利用大屏、智能感知抓拍系统向群众实时展示城市全息动态图景,为社区精细化治理提供直观的智能感知系统。四是智能决策,精准施治。通过全景监测和数据分析,为社区治理、政府管理、社会组织服务、居民共治等方面提供智能化、科学化的决策支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管理。

(三) 运用多元融合的韧性治理宣传方式

第一,做好韧性数字技术宣传培训。形式上,利用融媒体、视频直播等贴近民众生活的鲜活形式,以喜闻乐见的模式走进居民心中;内容上,针对疫情期间居民信息需求展开培训活动,如社区对党支部或“三人小组”定期开展APP适用讲解和答疑,同时倡导年轻人发挥数字反哺作用,帮助其父母家人克服数字技术应用障碍。

第二,做好韧性应急技能宣传培训。一方面,社区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设置情景模拟课堂,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智能穿戴等技术,让居民切实体验到疫病究竟是如何发生与传递的、溺水如何自救、预防触电的措施等,真正发挥“第二课堂”对社区居民信息接受的补充和拓展作用。另一方面,探索形成常态化应急演练与体验机制,在社区周期性开展火灾、地震等应急处置演练,引导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提升居民自身的应急处置技能和心理调适能力[19]。第三,做好韧性志愿精神宣传培训。社区可与物业或志愿服务组织合作,定期举办社区知识讲座,实操社区安全防护游戏,利用APP或小程序组织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倡导志愿者精神,引导居民参与。

(四) 形成平时与疫时相结合的韧性治理闭环周期

在生活空间层面,构建战时应急系统与健康生活系统并重的双系统模式。一方面,利用数字化平台对于社区应急基础设施的空间设置进行超前设计和布局,在社区预留合理的弹性空间,使社区留有足够的场所进行改建或扩建,有必备的物资来应对疫情等紧急突发状况;另一方面,社区可通过修建社区医院,促使居民养成定期就医健康习惯的同时提供非常态下对病情的初诊判断。

在机制管理层面,构建一支专业人员储备丰富的人才资源常态化、利用科技精细管理的风险研判常态化、数据共享广泛的群体识别常态化机制。在人才储备层面,加大对防疫人员专业知识互联网工具运用熟练度的专题培训;在风险研判层面,通过大数据对疫情走势和人员流动量进行科学分析、预测、管控;在群体识别层面,在对小区风险进行风险评估等级的背景下,限制区域活动的人员数量和消毒频率,尤其是对设计中高风险地区返乡人员进行严格管控,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应用恢复层面,建立社区治理的创新经验推广库。针对社区抗疫,可借鉴国际抗疫构建“应对新冠疫情知识经验库”和免费抗疫与健康咨询平台。一方面,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智库,对疫情等重大灾害进行储存记录,通过不同社区应对风险的案例对比、总结反思、指导行动;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推动各方信息共享,依据信息抓取与数据分析优势,使城市应急管理从碎片化走向集成化,不仅为疫情防控提供全面的分析总结,也为其他重大灾害提供“灾前—灾中—灾后”的全闭环式管理路径。

[参考文献]

[1] 吴晓林,谢伊云.基于城市公共安全的韧性社区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18(03):87|92.

[2]王东杰,谢川豫,王旭东.韧性治理: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新向度[J].江淮论坛,2020(06):33|38,197.

[3]陈铭,吕猛.疫情防控下社区韧性模型构建及提升策略:以武汉市都府堤社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1(05):61|66.

[4]颜德如.构建韧性的社区应急治理体制[J].行政论坛,2020,27(03):89|96.

[5]程大章.数字社区与智能化住宅小区[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01):9|10.

[6]邓念国.整体智治:城市基层数字治理的理论逻辑与运行机制:基于杭州市S镇的考察[J].理论与改革,2021(04):58|69,155|156.

[7]张聪丛,王娟,徐晓林,等.社区信息化治理形态研究:从数字社区到智慧社区[J].现代情报,2019,39(05):143|155.

[8]涂晓芳,李韵.大数据助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功能、挑战与优化路径[J].新视野,2021(4):75|80.

[9]周济南.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区合作治理:逻辑、困境及纾解路径[J].理论月刊,2021(11):50|60.

[10]胡小君.从分散治理到协同治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及其关系构建[J].江汉论坛,2016(04):41|48.

[11]葉林,宋星洲,邵梓捷.协同治理视角下的“互联网+”城市社区治理创新:以G省D区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8(01):18|23.

[12]卫志民.中国城市社区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与创新:以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社区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4(03):58|61.

[13]金怀翠,李后祥.社区治理学院为基层治理聚智赋能[N].合肥晚报,2020|05|11(A14).

[14]肖雅文.“郑好办”用户数突破千万[N].郑州日报,2022|03|22(01).

[15]邢进.郑州版“小汤山医院”15日前具备接诊条件[N].郑州日报,2020|02|10(02).

[16]赵姝姝,金嵋婕,李后祥.“自治智治社治”齐发力[N].合肥晚报,2021|05|31(A08).

[17]王浦劬,李天龙.中国城市社区党组织与居委会相互关系研究:基于C、N和B市的社区案例分析[J].河北学刊,2021,41(04):191|199.

[18]薛小荣.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市域社会治理的数字赋能[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3(03):20|26.

[19]翼翠萍.立足韧性社区提升基层应急能力[J].长安,2020(7):76|76.

(责任编辑文格)

Collaborative Mechanism of Digital Governance in Urban

Commun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lience

SHAO Xian|ping, YUAN Man|xi, FENG Jing, TAO Yue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in order to  respond effectively to public crises,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resilient communities,an expanded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cases of typical communities in Jingzhou,Zhengzhou and Hefei,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subject resilience and technical resilience in the three places,analyzing the dilemmas of insufficient stress resistance,stability and autonomy,proposing full|cycle management paths such as digital collaboration,diversified publicity and combination of normal time with emergency.Only by continuously intensifying the depth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with digital governance,extending the breadth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with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and embedding of digital collaborative mechanisms can we better build a community governance community and help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system and capacity for governance.

Key words:resilient communities; digital governanc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urban communities

猜你喜欢

城市社区协同治理
协同治理视域下政社合作机制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