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的议题式教学

2023-07-12陈桂萍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育人价值议题式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

陈桂萍

摘要: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高年段教材,有较多的知识性学习内容,课堂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挖掘知识内在的思想价值,找准教材知识学习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融合点,通过设计基于教材内容、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议题式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从理解知识的表面意义到理解知识的思想内涵,在体验与感悟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在互动与思辨中获得价值的引领,最终获得德性的成长,实现教学的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知识题材、育人价值

该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重点自筹课题“青年教师“草根研修”工作坊自主构建的实践研究”(B-b/2020/02/71)的研究成果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内容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1]。通过查阅现行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我们发现知识题材的教学内容占比很高。尤其是第三学段(5-6年级)教材,呈现较多的知识性学习内容,其中法律知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还有心理、安全、国情等知识性学习内容,在四册共41课中有29课,占比达70%。在其他非典型的知识题材课中, 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也包含着公共生活的定义、公共生活的规则等知识性学习内容。

对于这一类教学内容,一线教师有很大的困惑。常常担心知识要点没有讲清楚、知识内涵没有讲透彻、知识外延没有讲到位。却往往忽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挖掘知识的内在思想价值,为学生的德性成长助力。因此,我们找准教材知识学习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融合点,通过设计基于教材内容、基于当下生活、基于学生经验的议题式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从理解知识的表面意义深入到理解知识的思想内涵,在体验与感悟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在互动与思辨中获得价值的引领,最终获得德性的成长,实现教学的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题材议题式教学的特点

议题式教学随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而在高中开始实践,现在随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也在小学和初中开始新一轮的探索。在小学高年级知识题材内容教学中开展议题式教学,以议题为为贯穿教学始终的主线,以生活化的情境为知识学习的载体,以探究性活动为验证议题的路径,以开放性的思辨或者实践活动,实现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巩固、思想道德素质的引领和学科核心素養的培育。

1.主题贯穿性

议题是实施议题式教学的关键引领。议题式教学基于生活逻辑、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知识学习的重难点,确定教学的核心议题,并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同一主题下的子议题,形成围绕课时教学主题的议题串,贯穿始终。议题可以是对所学主题内容的简单描述与归类、具体阐述与证明,或者是对某个主要观点的辨析与理解,也可以是某个主题事件的推测与选择。总之,议题围绕教学主题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可以在教学设计中预设,也可以在课堂上生成[2]。

2.情境真实性

情境是实施议题式教学的有效载体。情境的创设要源于学生当下的生活,以其真实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将学生带入对知识的学习和思考中。通过构建基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学生生活和知识学习、道德成长的桥梁;通过真实而复杂并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催生学生的深刻思考和多元视角;通过创设源于生活实践,具有引领性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情境创设体现道德与法治教师从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的重要转变,通过在情境中引导学生体验、探究、思辨、实践,实现知识学习的生活化、儿童化、内生化,促进学生道德的生长和生活智慧的形成。

3.活动探究性

活动是实施议题式教学的有效路径。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知识题材的教学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依据,以知识的讲授和学生被动学习为主要方式。而议题式教学针对知识题材的教学内容采用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并以探究活动为引擎,驱动学生的深度学习。将情境中引发的问题作为探究主题,通过思考获得结果。同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和学习经验进行反思,从对知识本身的理解走向对自身成长的思考,从对知识的深度学习和体系建构走向对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的深入理解和意义建构。

4.师生互动性

议题式教学的灵魂是“议”,是教师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议中学的核心是师生、生生的互动。强调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议题的设置、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规律,设计学习支架,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意识,同时激发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并生成新的议题,在思想碰撞中深化体验和思考,并澄清观念。

5.价值引领性

议题式教学不追求知识的复现率和巩固率,不单纯地围绕教学的主干知识反复训练。而是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价值导向,强调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经历情感的熏陶、思维的激发、思想的冲突、经验的激活、行为的指导、道德的领悟、智慧的引领……进而实现知识与修养的同塑,能力与精神的协进,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题材议题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在任务型情境中以议引知,激发情感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题材的教学中,通过设计基于儿童真实生活的主题情境,引导学生在任务型活动中围绕核心议题,通过源于学生真实生活,或者通过音乐、声音、视频、动画等模拟的情境体验活动,将抽象的知识中蕴含的育人价值直观化、具体化,可触可观,激发情感,促成感悟。

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第6课《我们神圣的国土》,这一课是典型的地理题材内容,本课涵盖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地形特点、自然环境差异、生产生活方式等地理知识。[3]如果我们从讲授地理知识的单一角度出发,借助地图或者地球仪将我国所处经纬度、国土面积、以及南北东西的跨度等数据和地理专门术语呈现给学生,看起来这样的教学环节是没有知识性错误,也没有任何疏漏。但是学生对祖国领土辽阔的认知不是“960万平方千米”这个词语就能体会到的,也不是告诉学生“祖国东西长5200千米、南北长5500千米”就能理解的,更不是出示“祖国最南端在曾母暗沙,最北端在漠河”这两个地名能领悟到的。根据2022版课程标准,本课对应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中的“家国情怀”。因此,教师要清楚讲述地理知识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感受祖国的辽阔疆域、壮丽河山、灿烂文化,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这就是本课知识学习的德育意义和思想价值,也是本课核心素养培育的着力点。因此,在这一课教学中,老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前开展了前置性主题学习活动,自主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去体验祖国的幅员辽阔、风景秀丽、历史悠久。课堂上教师围绕“伟大祖国幅员辽阔”这一核心议题,设计任务型情境——用自己的方式介绍伟大祖国的疆土辽阔。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发现,有的通过查找资料,以地图上祖国地理位置的“四至点”来阐述;有的借助世界地图找一找祖国的位置,并通过地图和欧洲的疆域进行比较来论证;有的通过歌曲、诗歌、视频的描述来形象表达;有的通过自己旅游中的发现,比如暑假去新疆游玩感受日出日落时间和南京的不同来分析推理……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内驱力,又促进学生通过数据搜集、文字感知、生活体验来主动探索知识,互动感知知识,辨别建构知识。虽然老师没有就地理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述,也没有让学生记住具体的数据,更没有从地图上去找我国疆域的“四至点”的名字去巩固理解。但是,从孩子们讲述时表情和眼神中,能感受到在孩子们在课堂师生对话中已经获得初步的理解。从学生深情朗诵相关诗句的稚嫩声音中,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已自然流露出来了。

2.在探究化活动中以议促悟,深化理解

当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已经打破以往灌输式、说教式的知识教学方式,提倡知识的获得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探索而来的。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题材教学中,我们设计以议题为引领,以包含知识的理解为基础,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主题探究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将未知的知识明确化,将模糊的认知清晰化,将抽象的理解具体化。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智慧、规则的力量,进而激发学生感悟道德的意义。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第6课《人大代表为人民》,这一课对应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中的“政治方向”,要帮助学生建立对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的初步认知,并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了解人民是如何参政议政的,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何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4]课前教师通过“问学单”梳理出第一框题“人民选出来的代表”中学生最关注的三个话题“什么是人大代表”,“谁有资格参加选举”,“人大代表是如何选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置的核心议题是“人大代表是如何产生的?”并将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作为子议题。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提供资料包,引导学生围绕这三个子议题,开展小组探究学习。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协商,自主选择其中一个议题进行探究,借助相对应的资料包,在组长的组织下开展问题研究。例如一个小组选择探究“什么是人大代表”,老师提供的资料包载体是一部paid,内容有:视频介绍人大代表概念、全国两会的新闻报道、学校教师中人大代表的自我介绍、学生采访市、区人大代表的视频等。关于“人大代表”这一概念,如果从百度查找,可能就一句话:人民选举出来,代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人。但是仅仅知道概念就可以了吗?道德与法治教学,不可能回避知识的学习,但是知识的学习是为人的成长服务,是为培育学生法治观念服务的。[5]在“人大代表”这一概念理解的背后,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的启蒙教育。因此,课堂上,孩子们围绕选择的议题,学习相关资料,在理解概念的同时,还发现人大代表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比如学校的校长、老师,身边的邻居或者父母的同事;各级人大代表在人大会议期间参政议政,为地方发展、城市治理出谋划策。学生通过回顾当下的生活,发现身边的公园增加了、道路变宽了、小区变美了,探究出这就是人大代表们建言献策,这就是人大代表参政议政,这就是人大代表服务人民。这样的探究就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大代表”是“人民选出来的代表,一心为人民的代表”这一概念的真正含义。在建构知识的同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其中的政治内涵,在理解宪法、法律权威的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的深刻内涵。因此,议题引领下的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在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概念的同时,为知识学习到育人价值的实现,搭建了桥梁。

3.在实践性合作中以议导行,培塑规则

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题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基于议题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引导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互助性的学习讨论。围绕议题,激发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在议题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相关知识学习的巩固与传递、点拨与提示,而且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精神、主动参与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等也能得到进一步深化。例如在《人大代表为人民》一课的学习中,上课教师采用的是平板电脑提供多媒体的资料包,观课中,我们发现围绕“人大代表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核心议题,不同的小组,合作学习时表现各不相同。有些小组是组员们通过摸索、商量,探索出播放和查看的方式;而有些组则是茫然无措,等着老师来指导。在小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小组,组长主动拿着pad和大家一起观看,没有只顾着自己一个人看,一个人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合作学习,潜移默化中,彼此之间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探究能力在探索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对学生来说,这些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形成比知识学习的影响更加久远。

再比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学习中,根据核心素养“法治观念”,这一课教学目标要帮助学生清晰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形成遵守规则的认知。教学中,我们发现相关知识例如服从要求、主动遵守、做到礼让等,学生是能够说出来的,但是校园公共生活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在课堂上围绕核心议题“公共生活要遵守秩序”,通过小组合作,开展“秩序小实验”模拟体验活动,在合作中深化对秩序的理解,培育学生的规则意识。根据本课“活动园”的要求,教师进行情境创设:小组6位同学身处危险的环境中,每个系线的小球代表一位同学,离开瓶子代表脱险。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迅速离开,用时越短越好。小组活动中,老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迅速商量,确定顺序,组长报出六个数,短短几秒钟就成功了。但是也有小组商量不出结果,迟迟不能行动;或者组员不听组长命令,各自拖动小球,卡在瓶口;或者组员在脱险顺序上过于计较,最后都没能成功脱险。这个小组合作活动指向的是公共生活要守秩序,比如组员听从组长命令,组员要相互礼让,组长要听取大家意见后快速决定等;同时活动中遇到危险快速撤离、秩序保证才有生命安全等也是遵守秩序的具体化要求。这样合作实验后,小组成员说一说成功的体会和失败的原因,通过围绕议题、联系自身的深入交流中,“公共生活离不开秩序”已经不再是以知识储存在学生大脑中,而是在模拟的实践中得以活化,逐步会成为学生的行为自觉和生活习惯。

4.在开放性对话中以议激辨,引领价值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指向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在知识题材议题式教学中,我们会直接引入学生当下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设置辨析性的议题,引导学生直面问题,通过主动思考,辨析理解,尝试正确的认识问题,解释问题、最终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地要解决这个问题,更多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辨,学会多角度、全面性、切合实际、辩证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一种生活智慧。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第9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这一课是法治专册的最后一课,本课对应的核心素养是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第一课时“用好法律 维护权利”,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基本常识。这既是对学生一学期学习法律知识的检验,也是对所学法律知识的巩固,并且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法律与自身生活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课教学中,一位老师在导入阶段就以“一位同学进了公安局,为什么还会被家长老师称赞”作为子议题,首先出示一段新闻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在观看过程中,学生逐步了解到小学生小鹏因打篮球时表现突出而被初中生欺负,他选择就近找派出所的警察叔叔,被家长和警察叔叔夸奖。看完新闻视频后,老师启发学生围绕议题思考,小鹏明明都哭了,为什么却还被夸奖表现很好呢?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联系自己的经历,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联系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反思。领悟到小鹏的被夸奖,体现在他遇到欺负没有妥协,知道寻求帮助;小鹏没有冲动地以暴制暴,而是去派出所寻求警察叔叔的帮助,这就是寻求法律的帮助。辨析性的议题的提出,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遇到类似的校园欺凌,我们要从简单的逃避问题到想办法解决问题转变,从遇事茫然无措到向遇事想法、遇事找法的法治思维转变。因此,这一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法治意识被唤醒的过程。如果课堂上教师单纯地让学生列举宪法规定我们有哪些权利,怎样维护自身的权利?这样以回顾知识的方式学习维权,很难达到培养学生遇事找法的思维方式和应对校园欺凌的生活智慧。最后老师还进一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通过围绕议题,不断开放的对话,引出本节课核心议题——运用法律,维护权利。再比如在本课后面环节的学习中,让学生交流课前了解的相关法律的内容。学生都能联系自身的实际来谈法律对未成年人特殊权利的保护,这些都是指向学生对生活的反思,而不仅仅是对法律知识的记忆提取,学生都是透过法律知识看到生活中法治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当然,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和教材内容、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热点问题设计议题式教学活动,并不是碎片化、松散无序,甚至是繁杂的,或者越多越好。它需要我们基于素养要求、基于学情把握、基于教材解读、基于教学环节,进行逻辑架构和意义挖掘,这样才能在层次清晰、内涵深刻的议题式教学活动中实现育人价值。例如议题式教学课前的体验活动和课中的探究活动要注意围绕核心议题,注意层次和聚焦,避免重复和堆砌。再比如课中围绕子议题的小组探究和观点分享,与教师的串讲点题要有机融合和适当提炼,体现道德知识的整合和生活意义的拓展。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题材的议题式教学中,应由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已有经验出发,由点及面,由表及里,逐步拓展,并超越知识的理解与建构,指向学生道德意义的建构与核心素养的培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7.

[2] 沈雪春.议题式教学例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0:35.

[3]义务教育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2019:112.

[4]义务教育教科书 教师教学用书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2019:124.

[5]章乐.论德育课程中知识学习的定位与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1):84-90.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育人价值议题式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
浅析“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运用
高中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探究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议题与实证:指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创新教学模式培育核心素养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