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学负担的特征与应对
2023-07-12许小榆胡娇娇莫锦铃T
许小榆 胡娇娇 莫锦铃T
摘 要 “双减”在回归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构良好教育生态的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较大负担。减轻小学教师教学负担,对于促进教育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小学教师负担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任务繁重、作业设计分层困惑多及课后作业辅导服务时间长。究其原因主要有多重困扰交织加重课堂教学负担、学生个体差异导致作业难分层及非学科与学科间利益问题致使学校课后服务安排不合理。为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环境,可通过多元主体联动、精心设计教研培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充实师资力量的举措调适教师负担。
关 键 词 “双减”政策 小学教师 教学负担 教育生态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旨在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着重减轻学生积聚已久的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然而,随着“双减”的实施,在减轻家长与学生负担的同时,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明显增加,一线教师在积极响应“双减”的同时,在教学实践变革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困难。经过笔者的实践调研,发现“双减”实施后,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业设计与批改、课后服务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教师力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学生差异分层设计作业,课后延时花费时间与精力辅导学生作业。一线教师在应对以上变化的过程中都产生了较大的困惑,如何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及课后服务中存在的困难,以达到教学生态的良性循环互动是回应落实“双减”的重要举措,缓解教师负担,赋能教师专业成长,让“双减”的春风共同吹向学生与教师。
一、小学教师教学负担的具体表征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负担”指承担责任、工作、费用等;承受的责任或承担的压力等。[1]中小学教师负担是指,在教育工作活动过程中,教师所承受的教育責任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其负担的类型包含教育教学类负担和非教育教学类负担。[2]由此,本研究认为教学是小学教师应承担的责任,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承担过重过难且无法利用自身或团队力量解决的工作任务而产生的不愉快、消极的情感体验或将成为教学负担。随着“双减”的实施,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小学教师感受到在课堂提质增效要求下教学任务繁重、作业分层设计存在困难、课后辅导服务时间延长导致身心俱疲的三重压力。
1.任务繁重:课堂提质增效要求高
“双减”要求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3]国家希望教师是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学校期望教师成为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提升者,家长期盼教师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高成绩的创造者。[4]由于减少了校外培训,课堂教学需要保证学生学足学好,教师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将花费比以往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备课,如备教法学法、备作业、备学生学习情况等。在备教法学法与备作业的过程中,部分教师深感备课时间不足,在如何备好一堂课上仍感吃力,在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思辨能力上感到有困难。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给教师教学指明前进方向的同时又让教师面临着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变革要求,大单元整体备课、跨学科教学、课程内容整合都给教师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设计困难:作业分层设计困惑多
“双减”要求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5]笔者经过对一线教师的访谈了解到“双减”后教师在作业设计上的变化较大,主要体现在作业分层设计上。对于学优生,教师需要设置拔高类题目检测其学习效果;对于学困生,教师需要让其掌握基本知识;但是对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在作业设计上难以把握作业的难度,这给教师进行作业分层设计带来了一定的负担。此外,教师认为没有详细的作业设计指导文件,学校教师只能通过自身力量或学校教师间的共同合作摸索作业设计的方法。再者,在作业管理上,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批改耗费着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作业公示也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作业设计秉持着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发现学习问题的宗旨,但这也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教师进行作业设计还需得到针对性的指导。
3.时间延长:课后辅导服务时间长
“双减”要求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宽学习空间。[6]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部分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主要分为作业辅导与兴趣活动,但学校在两种服务类型中的时间分配不均,具体表现为一周有四次作业辅导,一次兴趣活动,教师们深感课后服务时间较长,身心疲惫。一位骨干教师提及“学生早上上完三节课,下午上完三节课,再辅导一个小时的作业,这个时间点学生肚子饿了,其次没有放松的时间,生性爱玩好动的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教师也感到身心疲惫。”在工作时间延长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后服务结束后才有时间精力进行备课,无形中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此外,部分学校由于缺乏兴趣班专任教师、缺乏社会资源的引入,主科教师需承担兴趣班的额外工作,也延长了教师的工作时间,一定程度上给主科教师带来了教学负担。
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及课后延时服务都对教师的教学产生着重大影响,它们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但当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及课后延时服务中存在的困难使得良好的教学生态无法得到良性循环互动,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业设计与课后延时服务是紧密联系的,促进三者良性循环互动将大力促进教育生态的平衡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缓和教师教学负担。
二、小学教师教学负担成因分析
教师的教学负担并非起于一时和生于一处,深入剖析教师负担表征可以了解教师负担的成因,为针对性调适教师教学负担指明方向。教师负担生成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多重困扰交织加重课堂教学负担、学生个体差异导致作业难分层、非学科与学科间利益问题致使学校课后服务安排不合理。
1.多重困扰交织加重课堂教学负担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项涉及多维度、多因素的系统工程”[7],为落实“双减”提质增效的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兼顾许多内外因素,如课堂教学的多种变化、教师对自我的要求以及家长的期盼等,这些因素能够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促进作用,但当这些因素交织产生的负担超过教师的可承受范围,教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滋生不愉快或消极的情感体验。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复合的环境系统,各环境因子不是割裂的、单一地起作用的。[8]教育的教学生态环境,往往是社会因素与学校因素相互渗透、家长因素与教师因素相互联系、学生因素与教师因素相互影响的复合教学生态环境。在“双减”提出并落实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紧跟政策,校外培训取消后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堂的45分钟,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这需要教师在课下备课时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需求。此外,由于校外培训取消之后,家长则将更多的目光转移到教师课堂教学上,这种信任逐步转化成依赖,易产生过高的教育期待,从而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再者,跨学科教学以教师跨学科素养为支撑,个体要具备一定素养,才能确保跨学科教学的实践效果。[9]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长期以来主要教授单一学科,跨学科素养不足,为落实“双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需学习并践行跨学科的教学理念,掌握跨学科教学、跨学科作业设计的方法,这在无形之中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虽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教学职责,但是当教师需要同时面对以上教学任务时,过多过繁的复合性教学困扰导致教学生态环境的失衡,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应对,容易形成教师的教学负担。
2.学生个体差异导致作业难分层
作业变革是“双减”的一大抓手,如何突破以往低质冗杂的作业设计困境,使其推进教学的提质增效,是当前研究需要聚焦的重难点。在此基础上,作业的分层设计因其需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采用。教育的个体生态,其承受力和耐受度是很明显的,达不到或超过‘度,就会产生不利的或相反的影响。[10]在作业的分层设计中,教师需花费时间精力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把握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性设计分层作业也往往成为教师的困扰。作业难度之“过”和“不及”两种较为极端的情况都会对教育个体产生不良影响,只有在作业难度适宜的情况下才能让学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和学困生“吃得了”,从而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由于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育发展存在差异,学生个体情况不一,教育部难以制定统一的作业设计指导文件,使得教师在设计中等层次学生的作业时难以把握其难度;另外教师每日都需设置三种不同层次的作业,此举也给教师增加了一定的教学负担。
再者,教研培训是促进政策要求落地的重要推手,实现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必须有完善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保证体系为支撑。[11]在教育生态中,教师培训能促进信息流从“富集区”流向“贫瘠区”,使得教育生态环境良性平衡发展,但通过访谈发现教师缺乏分层作业设计的专项培训,之所以出现该现象,在于培训专家缺乏与一线教师的互动交流,使得教研培训主题和内容的选择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现实需求,培训者与一线教师之间信息流的流动受到了阻碍,难以达成教研培训的效益最大化,最终导致了教师需求得不到针对性的满足。
3.非学科与学科间利益问题致使学校课后服务安排不合理
“双减”提及学校要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12]但经过调研发现,由于当前教育环境更为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将学生学科类科目的成绩作为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重要依据,致使学校在课后服务内容中更加重视学生学科类的学习,忽视学生非学科科目的学习。如部分学校会在一周的课后服务中安排四天进行学科类作业辅导,而学生兴趣社团活动的时间仅安排一天;且部分学校由于缺乏专任教师,学科类教师需要承担学生的兴趣辅导培养的工作,这导致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使得教师身心疲倦。学校课后服务内容及服务时间安排不合理的问题导致学科类教师工作量增加及工作时间延长。此外,小学一二年级取消纸笔考试,小学低年级取消期中考试,这一举措加重了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焦虑,忧虑减少作业和平时的测试后学生是否能够应对日后的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各级考试,因此学校希望通过课后服务多安排作业辅导,在作业的辅导中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促使学生更好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因而部分学校在课后服务中重学科类作业辅导轻非学科类兴趣培养。
“双减”旨在促进教育生态良性运行和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应对的教学负担并非彼此割裂,而是交融困扰于教师。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种组成要素都是属于这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13]不论是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还是课后服务,这些教育生态因子都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形成“教-学-练-辅导”的教学链条和教育循环。若教育生态链的某一环节的问题得以解决,则会促进整个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如在课堂教学中备课时间被挤占这一问题能够得到调适,教师更能专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认真考虑课标、学情等备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此外,教师能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作业的分层设计中,学生亦能在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的前提下,有更多时间精力参与到喜爱的兴趣特長活动中,减轻了因作业带来的身心疲倦感,学生能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学生态整体中的各个部分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小学教师教学负担的调适理路
通过明晰小学教师教学负担存在的问题,剖析其教学负担成因,可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调适教师的教学负担,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思考。
小学教师负担表征与调适路径
1.多元主体联动助力教师减负
“双减”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14]的理念,因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并非教师一人之责,它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等多元主体共同努力。“双减”实施后社会各界以及家长对教师寄予厚望,这不免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任一教育政策的出台,皆会伴随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怀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关心爱护每位学生的信念,他们会竭尽所能去帮助每位学生,让他们能够成长成才。作为家长,除了支持与配合教师做好相关的教学工作外,也應该对教师给予更多的理解与信任。此外,学校不只是教师工作的地方,同时也是教师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见证者。在教师面对众多压力负担之时,学校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比如举办一些可以让教师能够放松身心的活动,同时学校领导应该与教师保持沟通了解教师的需求,尽可能地为教师排忧解难。再者,学校教师之间应该营造一种友好互助的工作环境,当同事在教学中遇到难题需要请教和帮助之时,应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15]许多新教师长期教授某一单一的课程,想要更好地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教师之间互帮互助,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凝聚起教师之间的智慧更好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可以减少教师独自摸索学习跨学科主题内容的时间,减少教师的教学负担,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事情,比如了解学生的学情、批改作业等。最后,缓解教师的负担更为重要的一点来自教师本人。教师应该做到“选择所爱,爱所选择”,教育热情可以为教师战胜教学中的压力负担带来力量,支撑着他们勇往直前,即使身体疲惫但是内心因热爱教育依然会充满希望。同时,教师还应该树立不断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当今时代发展速度较快,许多知识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没有及时跟上则容易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压力负担。唯有树立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专业发展的信念,教师在面对多重压力负担时,才能够更加地沉着与冷静。
2.教研培训助推课堂提质增效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教研工作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6]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教研培训活动促进着信息流的充分流动,充当着教育政策与一线教师之间交流自洽的推手,拉近理论政策与实际教学的差距。针对目前“双减”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中普遍缺乏针对性培训的情况,可从两方面着手应对。其一,校外智囊团支援。教师培训部门在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前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明确一线教师的培训需求,充分了解目前“双减”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教研培训方案,邀请资深专家学者针对政策热点和落实的难点,研究具体培训内容,为一线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教研培训活动,赋予教师领悟和转化“双减”的能量。具体而言,在调研中了解到教师在落实“双减”时课堂中遇到的难点主要有跨学科主题教学、大单元教学、学科实践以及项目化学习等方面,这些方面既是教师教学中所遇到的难点也是课堂提质增效的关键,因此需要培训专家针对这些内容给予一线教师更为具体的指导。其二,形成校本教研团队。校本教研团队根植于校本差异,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信息传递链的最后一环,校本教研教师团队在基于政策分析和攻克实施难点的教研培训指导下,充分考虑本校学生学情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以及学校教师教学的具体情况,生成具有校本特色、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校本方案。校本教研推动教师共同体的形成,教师共同体是由个体学习走向群体学习的组织形式,学校内共同体建构的目的是让学校教师在知识分享和研讨中得到成长,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即教师共同体建构的实质是促使教师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而教研是教师共同体中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各方面进步都需要依托教研活动来实践,教研是教师共同体的主体存在。[17]因此可以借助校本教研更好的落实当前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即实现跨学科主题教学、项目化教学以及大单元教学等,相较于教师一人探索而言,通过校本教研集体的力量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在备课层面上的教学压力,也能够不断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此外,校本教研可以基于校本情况设计落实“双减”的教学方案,如学科教研组可以通过课题、项目为载体,共同探讨如何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提质增效的目标,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选择出学生学有所用、学有会用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既能掌握课堂知识,又能发展兴趣特长,让学生能够劳逸结合,促进教育生态的平衡。
3.信息技术赋能作业分层设计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教育的信息化也必然成为大势所趋,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师[2018]13号)明确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和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全方位融合[18],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助力设计分层作业,不仅可以提高作业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充分掌握学生整体学情,了解学生认知以及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个性化差异,进而绘制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发展图谱,个性化图谱的重点在于“个性化”,即要求教师基于数据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基于大数据形成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图谱,可以帮助教师更准确地判断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了解学生的学习个性差异,进而为学生设计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分层作业,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发展。其次学校可借助网络等信息手段助力作业的教研培训,如同以往的听评课活动的形式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作业说评教研活动,点评专家可以通过云端的形式进行点评指导,不同学校的教师也可以云端进行学习和点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作业教研平台,解决分层作业设计困难的问题。最后教育部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搭建作业资源共享平台,形成区域共建甚至更广范围的资源共享平台,这一在线平台能够促进作业资源的充分交流与共享。教师可以通过此平台学习和借鉴线上名师所设计的分层作业,结合本校学生的个性化学情,设计出适合本校学生的分层作业。教师也可以分享自己所设计的分层作业,说明本作业的设计要点,以供其他教师参考,丰富平台资源。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平台中寻求帮助,汲取线上平台教师的智慧解决自己在作业设计中遇到的困难,充分进行交流以解决问题,促进不同学校教师相互协作,提升教师作业设计的能力,共同推进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4.充实师资力量优化课后服务时间及内容安排
课后服务时间过长,会导致教师和学生身心疲惫,让教师产生倦怠心理,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学校要合理配置教师工作时间,合理分配教师工作量,优化课后服务时间,调整课后服务内容安排。一方面,在一周中,学校可以安排两天时间让语数英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解惑;在其余三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学习兴趣特长,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劳逸结合促进学习生态良性循环发展。优化课后服务时间也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教师一天内工作时间过长的问题,让教师得到轮换休息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应重视学生课后服务内容调整,关注学生课后作业辅导的同时也重视学生的兴趣特长培养,让课后服务发挥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此外,学校应该努力实现弹性上下班制度。“双减”提及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19]为缓解因课后服务时间延长导致教师生活受到影响的问题,学校应该积极为教师争取更多自主管理权,让教师可在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前提下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使弹性上下班制度成为可能,教师的生活与工作达到平衡发展,减轻教师过重教学负担。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对当前的编制进行优化配置。[20]充实专任教师,不仅缓解语数英教师的工作压力,也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更好培养自身兴趣爱好,促进自身个性特长的培养。针对部分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单调、师资缺乏的问题,学校还可引进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促进学校课后服务的开展。加强与校外非学科类教师的合作,引进能促进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培养、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校外资源,如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充实师资力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再者,充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如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开展活动,丰富学生认知,让学生能观察、能体验操作,拓宽学生视野;另外,加强与高等师范学校间的合作,让今后致力于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课后志愿服务时间至少为一学期,不仅能短期补缺课后服务专任教师,还能促进大学生自身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其将所学运用于实践中,为社会贡献自身力量。通过引进社会资源,利用高校力量,将有效缓解小学教师工作负担,让其有更充足的时间与精力投入自身教学研究,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及自身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亦能缓和教师焦虑,减轻教师非教学工作负担。
“双减”政策回归了学校教育的育人价值,重构了教育生态,但在此过程中教育负担和社会教育期待转移到了教师群体,给教师带来了较大负担。从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及课后服务层面调适教师的教学负担有利于缓解教师的压力,促进教学生态的良性循环,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26.
[2] [4] 张家军,闫君子.中小学教师负担:减与增的辩证法[J].教育研究,2022,43(05):149-159.
[3] [5][6][12][14][19]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 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2-9-23].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 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7] 李敏,赵明仁.“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现实困境及其路径选择[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22(04):54-60.
[8] 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89
[9] 王欢,田康.教师跨学科素养的现实问题与应然追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02):39-41.
[10] 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62
[11] 尤妤冠.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17(12):128-130.
[13] 吳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46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 22.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S〕〔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 11/30/content_5457117.htm.2019- 11- 30.
[17] 孙艳玲.教师共同体校本建构的三重向度:教学、教研与文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6):31-34.
[18]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09):31-34.
[20] 宋洪鹏,郝保伟,鱼霞.中小学教师不合理负担表现、不利影响及应对策略——基于北京市的调查[J]. 教育科学研究,2021(10):70-76.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