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入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优化初中语文课堂

2023-07-12杨金花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8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语文课堂

杨金花

【摘 要】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了文化交融的进程,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承担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借助语文课堂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是语文教研工作开展的一大要点。本文以长期教学经验为依据,从初中语文教学入手,分析了基于语文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探索了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8—236—03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发展生生不息,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体系,成为一笔宝贵的非物质财富。近些年来,社会公众的“国学”意识普遍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呼声越来越高,青少年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承的主力军,学校正在积极创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机会,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高效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语文课程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据,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入钻研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路径,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探索优化初中语文课堂的路径。

一、初中语文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随着信息化发展,各种信息媒介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渠道,这是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突破点,基于语文课堂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教学过程充分展示多样化的文化形态,挖掘极具韵味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沉浸式学习古诗词、文言文等语言知识,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熟悉传统伦理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等。通过广泛接触优秀传统文化,以客观的态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形态,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持续浇灌其内心的文化萌芽,以此来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1]。

(二)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具备语言运用、审美情趣、思维能力与文化意识等基本素养,如此才符合新时期人才标准。优秀传统文化极具育人功效,无论是古诗词、文言文,还是其它文化资源,均体现了古人的无穷智慧与价值观念。在语文课堂上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组织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品鉴、思考等学习行为汲取文化知识,接受文化熏陶,拓宽文化视野,学习文言文、古诗词的语言表达,发现优秀传统文化迸发的独特之美,如此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语文素养,基于文化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学习观。

(三)优化语文课堂质量

在教材改革背景下,语文教材中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数量、种类和范围都呈现增长趋势,充分表明了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承的必要性,及其对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材包括的优秀传统文化以语言知识为主,同时涉及大量背景知识、文学常识、名家论述等,这些知识呈点状分布,但却自成体系。在语文课堂上注入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能够拓展语文课堂的深度与广度,全面呈现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引领学生由表及里地学习语文知识,帮助其从新的视角认识语文课程,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教师可相机扩展教学范围,达到优化语文课堂的目的[2]。

二、初中语文课堂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路径

(一)突出礼仪文化,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以来便强调“以礼待人”,“礼仪”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之一。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所有事物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社交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青少年的“礼仪”观念越来越淡薄,中华民族礼仪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现象,这一问题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初中语文教材收编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知识呈现礼仪文化,通过课外拓展补充礼仪文化,根据教学内容融入与文明礼仪培养相关的目标,并能采取恰当的方法与手段渗透礼仪文化精髓,引导学生逐层学习语文知识,相机进行文明礼仪引导,促进其道德修养的发展[3]。

例如,《桃花源记》利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风景绝美的桃花源圣地,当地人民“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表明了古人的待客之道,教师可借此机会联系当前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引导学生树立以礼待人的意识。《背影》这篇课文表现了真挚的父子之情,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明确提出父母关心子女,子女也要关心父母的道理,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尊敬父母,孝敬长辈。《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描写了鲁迅先生与恩师藤野先生相识、相处与相别的过程,教学过程可渗透师生相处之礼,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以身作则;学生也要尊敬老师,以礼相待。通过挖掘语文课程中的礼仪文化,相机指导学生学习不同的礼仪之道,并能落实到具体行为之中,拓展语文知识的育人功能,引领学生争做新时代文明少年。

(二)挖掘思想文化,升华语文知识内涵

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包含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思想文化,各种思想主张相互交融,百花齐放,既丰富了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又对当前社会发展有着指向作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高度统一,它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土沃壤,颇具中国特色。初中语文教材安排的内容涵盖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不同的思想主张展示了某一时期的社会文明,更为语文知识赋予了深刻内涵。因此,教师应挖掘各种思想文化精髓,引领学生以表层的语言知识学习为基础,提炼思想文化内涵,认清不同思想文化的积极作用,辅助理解语文知识,促进品行健康发展。

例如,在《大道之行也》教學中,教师须导入与《礼记》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基于此目标可制作微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春秋。”导入《礼记》这部著作,并利用史料和图片说明《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儒家学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曾对社会展开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仁归、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均勾勒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大致了解本课背景知识与思想主张。随后师生共同研读课文,明确“大道之行”的具体内涵,进一步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课后拓展环节可启发学生基于个人经验与体会,说说对“大同”社会的理解与感受。经过此连续引导,学生能准确把握本课所表现的思想文化,将个人经验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完善个人世界观与价值观,达成本课学习目标。

(三)渗透伦理文化,增强语文育人功效

伦理文化是指为人处世所要遵循的准则,其涵盖范围广泛,如“厚德載物”揭示了一种为人准则,“生命之上”则表现了一种处世准则,这些伦理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初中生而言,此阶段是他们认识世界,培养世界观的重要阶段,通过有效引导帮助其养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为人处世[4]。语文教师应借助教学活动渗透伦理文化精髓,融入适宜中学生发展的规则和准则,组织学生广泛了解各种伦理关系,使其自觉形成规则意识,督促自我发展与完善,在个人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此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

例如,《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课文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内容通俗易懂,饶有趣味,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研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渗透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融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关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的热情,充分提高其环保意识。《纪念白求恩》是为纪念白求恩写的悼念文章,文章开篇从白求恩的经历说起,言简意赅的概括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战争的缘由,整体阐明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实质,同时也揭示了白求恩奉行的“生命至上”准则。在研读课文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细细品读:“一个人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基于文本品读启迪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其所具有的责任感,帮助其建立个人行为准则,真正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四)讲授节日文化,增强学生人文观念

传统节日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诸多传统节日沿袭至今,不同节日的起源、背景与风俗均有不同,这些节日已成为中华儿女重要的精神载体。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古诗词、文言文及拓展知识都与传统节日相关,教师应抓住这些内容讲授节日文化,引导学生了解节日起源、节日背景与风俗等信息,并从创新视角引入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资源,全面发展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增强其人文观念[5]。

例如,《屈原》(节选)这篇课文应延伸“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以及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系五彩线等极具代表性的传统习俗。为了增强学生对端午节的认识,除了要求其自行阅读课文,搜集与屈原、端午节相关的信息之外,还可引入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视频片段,以精彩绝伦的节目表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戏中戏,画中画”的形式展现端午风俗,呈现龙舟竞渡的热烈,讲述挂艾叶、佩香囊、吃粽子等习俗,表达对屈原的追思和传承华夏文明的期望。利用此形式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彰显独特的节日氛围,赋予新时代背景下传统节日的全新含义。同时,还可建议学生搜集与端午节相关的诗词,将搜集的诗词摘录下来品读、背诵,加深对节日文化与语言文化的学习。此教学过程将常规学习方式与媒体资源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引领他们徜徉在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中,满足其审美需求的同时,激活其发扬传统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五)拓展民俗文化,启发学生弘扬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是指从古至今与劳动人民紧密相关的生活习惯与民俗风俗,这些民俗文化是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需要青少年承担起弘扬与创新的责任。统编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主要以民俗风俗为主线,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习俗,意在引导学生观察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从中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以语文教材内容为主,以课外拓展为辅,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民俗文化,鼓励他们参与一些民俗活动,在学习与实践中把握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其自发地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与创新。

例如,《社戏》讲述了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节庆时所演的戏,主要流行在江南地区;《安塞腰鼓》则着重讲述陕北地区独特的腰鼓文化;《灯笼》中涉及了元宵节看灯、猜灯谜、纱灯上描红等风俗活动,通过课文学习可引导学生了解各地民俗风俗,增加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见识。在本单元学习安排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了解家乡类似的民俗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本地特色民俗文化,走进民俗博物馆、图书馆了解民俗发展历史,向父母长辈询问相关民俗活动,并利用记录、拍照、实践等方式获取本地民俗文化信息,了解本地民俗文化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将实践结果汇总整理,在课堂互相分享交流。各个小组获取到的信息互相补充,学生可表达自己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发表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想法,教师则须鼓励他们将个人想法落实到行动之中。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民族风俗,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从兴趣视角出发,关注家乡文化习俗,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努力扮演好文化传承的角色。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样形态与丰富内涵,语文课程作为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必须发挥其积极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应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呈现工作,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语文知识海洋中汲取优秀文化,了解文化精髓,感知文化之美,接受文化熏陶,在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同时全面发展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孙星宇.初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研究[J].汉字文化,2022(2).

[2]吴晓樱.传承与创新: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有效教学的方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1).

[3]赵平强.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

[4]闫永萍.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渗透[J].才智,2020(18).

[5]李华羽.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2).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