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单元主题教学策略研究
2023-07-12谢佳梦
谢佳梦
【摘 要】培育核心素养,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步骤。然而,在传统应试教育思维下,小学音乐教学未能受到足够重视,小学音乐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基本上是简单传授知识和进行一定的技能训练。因此,本文将以苏少版音乐教材为例,探讨改进小学音乐教学的方式,并对围绕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音乐单元主题教学策略进行仔细分析,希望能为广大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单元;主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8—142—03
在新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对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小学音乐教师们只有与时俱进,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才能完成核心素养的根本要求,将学生的美育素质培养提升到与文化课成绩提高同等重要的高度。小学音乐课程内容的安排,也要体现核心素养体系中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单元主题的教学目标、教学主题需要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改进,做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教师也要积极带动学生进行音乐探究活动,力求全方位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音乐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
“核心素养”包括所有个体融入社会、取得事业成功、实现自我价值所需的素养。在这个设定下,不同的国家地区与组织机构根据自身需求,拟定其内部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与基本内涵。我国学者将核心素养解读为学生适应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关键能力与重要品格。尽管不同学者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的课程始终保持着学科的独特性与层级性。以小学音乐课程为例,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以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音乐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小学音乐课程要注重实践性与创新性。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语言,了解其运用与内涵,促使学生更加规范地使用音乐语言鉴赏、品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高雅品位与音乐情操。另一方面,核心素养还要求培养音乐思维,即学会在音乐中思考,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学生在音乐的感知过程与即兴创作实践中,可以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开拓眼界,避免思维固化。
二、培养音乐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应试观念中,学校与家长对学生的文化成绩过度重视,缺乏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对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够了解,认为音乐课、美术课这类课程只是在浪费时间,影响孩子“专心”学习,是在耽误时间,影响孩子的学习。学生则因为只能被动接受教育安排进行学习,在独立思考与判断方面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音乐课程加强培育核心素养,在总体上看有利于新的教学理念向各学科渗透,逐渐将全方位育人与提升综合素质提上日程,响应国家进行素质教育的号召。此外,小学音乐教师在日常单元主题教学中运用核心素养培育理论,还能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促使他们更加自觉、主动地挖掘音乐世界的奥秘,丰富拓展其知识储备,使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更加多姿多彩,在快乐地学习过程中,培育良好品德,形成善良、独立、乐观的人格。
作为重要学习材料与教授工具,教科书的编排对课程目标、课程计划以及学生学习兴趣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基础性作用。接下来,本文将围绕苏少版音乐教材内容,对小学音乐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三、基于课本内容的教学策略分析
在内容结构上,苏少版音乐教材主要包括目录、乐曲、音乐小书夹、课后习题、补充歌曲、配乐故事六个部分。随着年级由低到高,不同年级对知识点的侧重都有所不同。一年级处于起步阶段,这一时期,教材注重让学生对音乐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并普及相关乐器常识;二年级的教材开始传授简谱与音高知识;三年级教材向学生介绍入门概念,如音符、拍号、表情记号等,并开始引入竖笛教学实践;四年级教材内容难度逐渐提升,学生需要学习更加复杂的表情记号,并熟练掌握基本乐理知识,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民间歌曲的相关内容;到了五年级,基于已经传授的乐理知识,学生需要了解并简单对比中西方音乐;六年级教材内容更注重鉴赏,安排学生感受并学习我国各种类型的音乐。从整体上看,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在低年级阶段,主要是通过讲解歌曲与安排简单探究活动,传授基本乐理知识。在中高年级阶段,便不再一味讲解理论知识,而是更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已经掌握的乐理知识,在实践中理解、感受音乐。
在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发展水平都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从实际出发,设定不同的进阶性学习目标。与之相对,苏少版音乐教材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主题,立足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编排教学内容。教师应通过细致解读教材思想,分析并改进教学策略,进而提升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与水平。
(一)培养感受与欣赏能力
感受与欣赏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与重要主题,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起着基础性作用。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与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可以丰富其情感世界,提升文化素养,并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对音乐的感受与欣赏首先需要积累充足的知识与技能,然后以此为基础,逐步提升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音乐的表现要素,二是音乐体现出的情绪与情感,三是音乐的形式与体裁,四是音乐的流派风格。苏少版的部分曲目和创编活动板块就体现了上述要點。例如,对于一至二年级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模式主要是形象思维,性格上一般较为好动且好奇,并且模仿能力很强,嗓音自然,身体灵活,但对于事物的理解依然较为表面,教师需要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引导他们,使得他们能根据自身情况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感知、欣赏音乐方式。
对于刚进入小学的低龄儿童来说,游戏形式的教学活动往往是比较受欢迎的。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管弦乐欣赏板块,就设计了《龟兔赛跑》的相关音乐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用线条表现出兔子和乌龟的形象,并在课堂上表演;在二年级教材中,同样是管弦乐欣赏,教师可以在《邮递马车》的音乐活动中引领学生熟悉音乐旋律,并在教学中加入打击乐器的伴奏。如前所述,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强,故这段时期也是培养他们节奏感与音准的黄金时期。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肢体、语言等形式感受音乐的优美旋律,启发他们的联想,开拓探索音乐世界的新道路。在掌握了音准与节奏后,学生便可以通过这些技能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步入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生活经验也更加丰富,他们对于感受世界、探索体验等活动的执行与理解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同样也反映在教材内容安排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对于感受与欣赏这一主题,相比起低年级内容,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同时也更注重从整体上感受乐曲。对于这一变化,教师也需要及时在教学中作出调整,开始带领学生欣赏流行歌曲、抒情歌曲、少年儿童歌曲、叙事歌曲等各种类型的音乐曲目,并将其与课堂上的音乐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理解与辨清各音乐要素的基础之上,充分表达出自己对乐曲的认识。例如,在六年级的欣赏课《咿唷嘞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为歌曲编配符合非洲鼓乐特征的鼓点;在《梦幻之风》一课中,可以根据教材中“露一手”活动的内容安排,启发学生对所听歌曲的联想,并让他们用画笔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在这一时期,对于音乐的感受与欣赏已不再局限于对孤立知识点理解,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密切联系其他艺术形式,进而培养他们的通感能力与想象能力。
(二)提升理解与表现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理解与表现也是一个重要主题。在感受与欣赏乐曲的基础上,学生需要更进一步,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音乐手段表现出来。围绕核心素养要求,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以舒适自然的声音、恰当的身体姿势与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并根据不同歌曲的特点,用不同的速度与力度使用打击乐器,可以通过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整地呈现歌曲表演。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的《拍手唱歌笑呵呵》一课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模仿并演唱相关乐曲旋律,探索其中的不同之处,之后安排学生对拍手歌和脚步律动进行自由组合;对于打击乐合奏《老虎磨牙》,则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文字所描述的情境,用鼓点表现出其中的主要内容。在低年级阶段,安排此类游戏活动较为直观地呈现出了音乐教学中理解与表现这一主题,符合低年级学习过程对教师依赖程度较高的特征。在表现音乐练习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成长的足迹”这一模块内容,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比如,在引导学生进行《老虎磨牙》一课的情境鼓点训练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简单的二分音符节奏、四分音符节奏与八分音符节奏,根据具体场景联想合适的节奏。
在中高年级阶段,教材内容放松了对音乐表现方式的规定,学生可以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更大限度地进行自由发挥,教师也要及时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与创造自由。例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月光下的凤尾竹》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应准备三首不同民族的音乐,让学生进行听辨,并且自主选择表现一首较为喜爱的音乐;欣赏管弦乐曲《雷鸣电闪波尔卡》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乐曲中用什么乐器模拟了电闪雷鸣?并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打击乐器对这一特点进行表现。
(三)提升设计与创造能力
音乐教学中的设计与创造主题要求学生学会模仿不同的声音,并且能够即兴表现出各种音乐要素,运用基本乐理知识剖析旋律线条,并结合自己对音乐的感性认知进行二次创作。培养设计与创造能力,必须循序渐进,先培养好学生理解与表现音乐的能力,再指导他们从音乐的节奏、速度强弱、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创编。比如,在苏少版音乐教材二年级上册《拍皮球》一课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由选择皮球,在节奏上进行拓展,并填入準备好的节奏型,诵读歌词,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声势动作,在应用中对节奏型进行更加深入的感知。再比如,二年级下册的《时间滴答》一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创编声势动作与打击乐器节奏时,可以根据教材中简单但逐层深入的节奏型提示,丰富学生的创编素材,指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教材发现灵感来源。
此外,教师可以首先示范如何将一段熟悉的旋律通过填词的方式转化为保护环境或其他主题的公益歌曲,接着让学生进行模仿创作。这样的词曲配合教学不仅考验学生的音乐素养,也考察了学生的语文功底,符合培育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在六年级下册《什么结籽高又高》一课的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对山歌“变拍”的创作活动,并以歌曲旋律为基础自编歌词。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较为陌生的少数民族民歌时,便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同时也能做到学有所用。
(四)拓展文化知识面
由于民族、地域与时代环境的不同,文化创造也有着丰富多彩的形式与特征,表现在音乐上,便是作品题材、内容、形式与风格的差异。因此,培养音乐核心素养,离不开音乐及其相关文化这一主题。在苏少版中高年级音乐教材中,讲解了不同民族与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同时也介绍了民间歌曲及各种合奏曲,在知识层面进行了丰富与扩展。如四年级下册《望月节》这一课中,教师便可以先要求学生辨认乐曲种出现的基本节奏型和乐器种类,接着让学生尝试用乐器进行演奏,领略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之美。在六年级下册《动感拉丁舞》这一课中,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欣赏充满异域风情的拉美音乐,并让学生用简单的自制打击乐器演奏两组不同的乐句节奏,辨析哪种属于桑巴,哪种属于探戈。这样的活动设计可以让学生在选择与制作打击乐器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音乐,在实践中丰富音乐体验,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拉美音乐风格的印象,拓展了他们的文化知识面。
四、结语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受到了越来越多学校与教师的重视。教材编写者也与时俱进,将培养核心素养这一目标融入内容编排中,力图构建全新的音乐教学体系,在“感受与欣赏”“理解与表现”“设计与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单元主题的引领下,整合教学资源,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避免了传统碎片化教学导致的学习内容不够深入、知识传授渠道单一、技能练习枯燥乏味的问题。教师也应革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时刻谨记立德树人重要任务,从而引领学生通过感受与模仿、创作与探索、合作与实践等学习活动,慢慢掌握基础音乐知识,提高音乐审美品位,发展创新思维,在根本上提升音乐学科素养,为今后培育学生高水平音乐综合素质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张雅珉.浅谈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减负教学[A].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论文集(五)[C].2021.
[2]谭洁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3]周佳春.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小学音乐单元学习实践[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1(3).
[4]王晓满.合唱在小学音乐教学的探究与实践[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5]徐颖慧.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分析[J].北方音乐,2020(24).
[6]李霖.从教育目标看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人文价值[D].重庆:西南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