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急诊PCI 治疗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3-07-11张培勇郭长磊连冰郭永龙
张培勇, 郭长磊, 连冰, 郭永龙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 河南 新乡 453100)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脉因各类原因出现急性缺血、 缺氧表现而引发的心肌坏死, 该病的发生与劳累过度、 情绪异常、 不良生活习惯及其他原发疾病密切相关[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病期间常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 疾病进展后可出现急性休克、 心力衰竭, 生命安全威胁程度较高。 现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 治疗, PCI 合理应用可在短时间内实现血管重建, 降低心肌细胞损伤风险, 对患者预后改善价值较大[2]。 但部分研究[3]表明, 急性心肌梗死在应用PCI 治疗后, 仍旧有25%以上的患者不能完全恢复心肌血流灌注, 心功能状态较差。 本研究主要探讨直接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急诊PCI 治疗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研究时间: 2021 年10 月至2021 年11 月, 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 (n = 40) 男女比例22 ∶17, 年龄42 ~70 岁, 平均 (50.25 ± 5.17) 岁。 对照组(n = 40) 男女比例21 ∶19, 年龄39 ~73 岁, 平均 (50.72 ±5.23) 岁。 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 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4];②入院至治疗阶段, 病情未发生无法控制的改变; ③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④患者家属均知晓研究目的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存在PCI 治疗史者; ②并发其他类型心血管疾病者; ③对介入治疗方案不耐受者; ④并发有影响实验室指标检测的疾病者; ⑤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 ⑥研究资料丢失者。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对其疾病情况及身体状况进行观察分析,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病情、 并发症及所采用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前需对患者实施常规检查, 观察分析患者的术前左心室功能指标。 实施PCI 治疗前需对患者进行碘过敏实验,患者家属签订手术同意书, 整个手术过程均在导管室血管造影机下进行, 保证患者在发病后3 ~12 h 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血流参数, 当患者前向血流达到TIMI 2 ~3 级、 残余狭窄程度低于50%且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时, 则表明PCI 治疗成功,治疗后对患者身体情况进行观察分析, 必要时置入药物洗脱支架。 观察组患者在疏通血管与置入支架期间, 采用10 μg/kg 替罗非班 (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0265;规格50 mL ∶12.5 mg) 于冠脉内直接注射治疗, 后续选择0.15 μg·kg-1·min-1剂量于静脉内持续滴注, 持续治疗36 h。
1.4 观察项目①比较两组的冠脉再通率。 采用TIMI 分级标准评估: 0 级为远端血管未出现血流灌注; 1 级为远端血管有灌注出现但血管未充盈; 2 级为远端血管有血流灌注, 但需要长时间充盈血管; 3 级为远端血管存在血流灌注且短时间内即可充盈血管。 其中2 级与3 级均可判断为冠脉血管再通。 ②比较两组的ST 段抬高回落程度与心功能。 其中ST 段抬高回落程度使用12 导联心电图进行检测; 心功能检测项目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均使用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测。 ③比较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主要统计项目包括顽固性缺血、 再次心肌梗死与恶性心律失常等。
1.5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1.0 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 表示, 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冠脉再通率比较观察组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冠脉再通率比较 [n (%)]
2.2 两组的ST 段抬高回落程度与心功能比较治疗后, 观察组的ST 段抬高回落程度与LVEF 均高于对照组, LVEDD 低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ST 段抬高回落程度与心功能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的ST 段抬高回落程度与心功能指标比较 (±s)
LVEF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82.51±8.30 54.87±5.22 64.58±6.18* 65.24±6.79 56.71±5.73*对照组 40 68.34±7.15 54.22±5.71 59.63±6.04* 65.39±6.60 59.39±6.02*t 值 8.181 0.531 3.623 0.100 2.039组别 n ST 段抬高回落程度(%)LVEDD (mm)P 值 0.000 0.600 0.001 0.921 0.045
2.3 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3。
表3 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n (%)]
3 讨论
近年来受各方面因素影响, 各类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发病率均表现出逐渐升高趋势,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 患者病情进展迅速, 风险性极高。 临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采用PCI 治疗, PCI 可以更加直接、 有效地开通闭塞动脉, 恢复患者血供情况, 缩小心肌缺血、 梗死面积,更加有效、 及时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5]。 但PCI 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远端微循环障碍、 无复流、 慢复流等症状, 心肌缺血与心功能损伤等并发症风险也随之提升[6]。 近期研究[7]表明,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治疗中通过冠脉注射替罗非班可提升介入手术的治疗效果, 且对患者预后结局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替罗非班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小分子受体抑制剂, 通过冠脉注射与静脉滴注的形式进入机体, 可快速与血小板表面受体、 纤维蛋白原配体进行特异性结合, 直接逆转性阻断血小板聚集, 进而实现溶栓、 促进微循环恢复等治疗效果。 综合治疗模式的应用可更快速地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 改善其机体病理状态, 进而降低多类心肌缺血并发症发生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更好 (P <0.05), 表明急诊PCI 配合替罗非班冠脉注射可更加有效地疏通患者的阻塞血管, 改善其临床症状, 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观察组的ST 段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好, 心功能状态更具优势 (P <0.05), 表明介入手术与药物配合应用的综合治疗模式可促进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状态的恢复, 进而改善其心功能。李红梅[8]在一项研究中选择116 例心肌梗死患者分别应用PCI 单独治疗与PCI 联合替罗非班治疗, 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的LVEF 高于常规治疗组, LVEDD 低于常规治疗组 (P <0.0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不良事件风险发现, 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更低 (P <0.05), 表明综合治疗方法可更加快速地恢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关血管的血流灌注, 进而避免因心肌缺血导致的诸多不良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 直接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急诊PCI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显著, 可提升患者的冠脉再通率与ST段抬高回落程度, 提高患者的心功能, 避免不良预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