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2023-07-11张海滨
张海滨
摘要: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赓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之下,大连市西岗区日新学校结合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学生发展特点,开发与实施传统节日文化课程。通过相关教学片段展示、数据统计等方式,验证了此类课程可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培智学校课程;培智学校;特殊儿童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的政策方针。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赓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均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大连市西岗区日新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结合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学生发展特点,开发与实施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并通过相关教学片段展示、数据统计等验证此类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效果。
一、传统节日文化与培智学校课程整合的价值
传统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人们在传统节日活动中不断积累而沉淀下来的生活观念、历史文化知识及民族情感。传统节日具有区域性、周期性、综合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点。我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是理应被保护和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与实践培智学校课程是为了促进各类特殊学生,如智力障碍学生、唐氏综合征学生、孤独症学生等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应充当传统节日文化的媒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2019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指出,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措并举,推动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实施。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不仅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而且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将传统节日文化与培智学校课程资源融合,开发符合培智学校学生发展特点与需要的传统文化课程,对于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促进培智学校学生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
(二)促进培智学校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传统节日文化与培智学校课程的整合,使课程资源更具参与性和操作性,更符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发展特点与需要。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引导培智学校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认知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有传说、饮食、歌谣、器皿等元素,培智学校课程可以根据这些元素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特殊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和亲身体验,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促进其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的同时,激发其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自豪感,增进其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可以说,将传统节日文化与培智学校课程进行整合是通过实际体验滋养特殊学生的心灵,从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三)丰富培智学校的课程资源
传统节日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宝贵的文化财富,为培智学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资源。具体来说,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培智学校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是对培智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传统节日文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课程资源;将传统节日文化与培智学校课程相结合,以持久渗透的方式引导培智学校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培智学校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建构
(一)培智学校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规划
学校依据“六个一”定制课程,即一生一评估、一生一课表、一生一目标、一生一内容、一生一学法、一生一评价,让传统节日文化课程更好地满足每一位特殊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在做好学生日常观察评估的基础上,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在实践中突出包容个体差异的课程设计,合理设置个性化课程,做好个别化教育计划(IEP)设计,提高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实施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课程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而传统节日文化课程是丰富的资源之一。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的优秀的民族精神更贴近特殊学生的生活,通过课程学习让他们获得知识和经验,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同时,也有利于特殊学生认同并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提高审美能力。
(二)培智学校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开发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宝贵资源。传统节日文化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阐述得非常系统,蕴含着许多的教育资源,适合培智学校学生学习。目前学校与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的课程主要是生活语文、生活适应、劳动技能、绘画与手工、唱游与律动、生活数学、运动与保健等。从特殊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有趣味、记得住、用得上、好体验、听得懂、便参与”的课程内容是学校的原则。
传统节日文化主要有两个方面,即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两者密不可分。文化内涵主要包括节日的名称、由来及其变迁;节日相关的传说、故事;节日的民俗活动;节日的饮食文化;节日承载的意义及其文化影响;等等。艺术表现主要是指与节日相关的实物上的表现,通过实物表现精神层面。比如:描写清明、中秋等节日的诗词;春节时贴窗花的剪纸艺术;端午制作的香囊;与节日有关的绘画;等等。将这些资源经过收集、筛选之后,提取其中包含的语文、生活、劳技、美工、体育等分科内容,再将其有机统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综合的课程体系。学校经过调查,培智学校学生喜欢的传统节日排序为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元宵节、重阳节、腊八节等。本研究主要从排名前四位的传统节日,即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入手,观察培智学校学生在这四个传统节日上的表现。
(三)培智学校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实施
由于培智学校学生个体间差异大,教师依据学生个体情况与课程标准双向对照原则,制定班级、小组、个人课程计划,以备课组和班级组为单位开展集体教学研判,做好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找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制定个别化学习计划,提供基于学生个体的支持性策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做到一名学生一个教育计划方案、一个导师指导方案、一个课程学习方案、一个多元评价方案。在具体实施中,学校根据不同的传统节日,采取不同的课程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
在集体课中,教师可以让有一定节日认知的学生吟诵与节日相关的古诗词,了解节日的名称、由来等。下面是集体课“学习古诗《古朗月行》——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童谣《传统节日》,童谣里写了好多节日,你们还记得吗?
生:(齐诵童谣)
师:(出示图片)你们看这幅图表现的是什么节日?中秋节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说出)中秋节的月亮圆圆的,大大的,非常明亮,好像盘子一样。
生:(再次齐诵童谣“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师:我们知道了中秋节的时候要吃月饼、赏月。之前绘画课上,老师带领大家画了月饼,有些同学还学会了制作月饼,那你们都会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
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背诵《静夜思》等古诗)
师: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月亮的古诗,题目是《古朗月行》。
以上是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堂的生动片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回顾先前学习的童谣《传统节日》,引出中秋节,结合传统节日文化内容,激发学生对中秋节风俗习惯深入了解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题。该片段充分体现出传统节日文化在生活语文课上是如何融入、如何展现的,实践表明这种授课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小组课中,教师可以让自闭症学生通过绘画和纸工的方式庆祝节日,让爱动手的学生参加青团、月饼等特色美食的制作活动,让有一定运动能力的学生参加赛龙舟等集体运动项目。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将节日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社会文化结合起来。清明节时,与家长志愿者协同,带领学生外出踏青;端午节时,带领学生到市场购买粽子、五彩绳。有了这些健康有趣的活动,特殊学生既能开阔眼界,又能积累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下面是小组课“探索粽子形象的表现——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教学片段。
师:绘制之前,我们先来了解粽子的结构。粽子由哪些部分组成?
(教师出示部分被粽叶包裹、一角漏出糯米的粽子图片)
生:有叶子,还有绳子。
师:同学们称为“叶子”的部分是粽叶,它包裹了大部分的糯米,像给糯米穿了一件衣服。漏出的白色一角是糯米,固定粽葉的是棉线。
师:考验一下同学们的眼力和线条运用的能力。请大家试着在空白三角形图形里画出粽叶和棉线造型,完成后展示、交流自己的创意。
(教师将准备好的印有三角形图形的画纸发给学生,学生大胆尝试,进行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很有默契,都运用了有前后遮挡的交叉线来表现粽叶。不过,有的同学用曲线表现,有的同学用直线表现,还有的同学同时排列了曲线或直线。棉线的表现也很多样,除了曲线、直线的变化外,有的同学还画了蝴蝶结。
师:(出示带有表情的拟人化粽子图片)这些图片中的粽子多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
生:多了眼睛、嘴巴,感觉更有趣、更好玩。
师:除了比较形象地表现粽子的造型外,还可以用拟人化的方法,加上有趣的表情,让粽子呈现生动有趣的另一面。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为粽子造型装扮表情。
该片段展示的是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培智学校绘画与手工课堂。教师结合端午节时的具体背景,引导学生讲明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即吃粽子。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粽子的结构,掌握画粽子的技巧,并通过将粽子拟人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意与想象力。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在绘画与手工课的深入融合的形式,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绘画愿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端午节的习俗。
(四)培智学校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评价
基于学生间存在差异化的特点,教师为各个主题活动和各个班级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评价单,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分析学习的收获和不足。采用档案袋评价法,收集学生在活动当中的图片、作品和任务单,评价学生的发展程度。除了对节日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还要对传统节日课程的实施进行评价,进一步促进课程的完善和发展。
三、培智学校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实施效果
通过传统节日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校特殊学生在生活语文、生活适应、劳动技能等课程中对传统节日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提升。其中,在生活语文课方面,背诵古诗的数量由人均2首发展到人均4首;写出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句子或表达对传统节日喜爱的句子的数量由人均1句发展到人均3句;说出相应节日习俗的数量由人均3个发展到人均6个。在生活适应课方面,叙说传统节日由来的数量由人均2个发展到人均4个;讲明传统节日习俗的数量由人均3个发展到人均6个。在劳动技能课方面,制作相应食物的种类由人均3种发展到人均6种;制作艺术作品的数量由人均2个发展到人均4个。
(一)促进学生多感官参与,有效实现了康复功能
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针对不同节日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通过听一听、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玩一玩、跳一跳、唱一唱,其基本的语言能力、运动能力得以提升,思维品质得以培养,审美能力、劳动能力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有效发挥了育人功能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统节日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蕴含丰富而深刻的内涵,集中反映了民族风貌与精神,展现出特有的文化标识。学生吟诵着表现传统节日内容的古诗词,了解节日的仪式、民俗和特色美食,会真切地获得节日的情感体验,发自内心地产生文化自豪感,从而更加认同中华文化的光辉璀璨,更深沉地热爱这片土地,更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3]姚静仪.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研究[J].河南教育,2018(6).
[4]张洁华,朱剑平,吴筱雅.融合教育背景下上海市宝山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管理机制的策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6(1).
[5]陈琳.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J].汉字文化,2022(6).
[6]隋清静.培智学校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2.
[7]张艳,张茹.培智学校学科教学与康复训练融合的实践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22,(1).
[8]黄建辉.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形态及其价值取向演变[J].教育评论,2021(6).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