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2017-02-23封太忠曲爱香
封太忠+曲爱香
摘 要: 由于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日渐失落。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资源,如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感恩教育价值等,是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利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重新重视传统节日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传统节日文化 失落原因 解决对策
中国传统节日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系列节日,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长期以来不仅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而且以达观向上、蓬勃热情的文化内涵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1]。然而,种种因素导致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意识日渐淡漠,传统节日文化的失落现象日渐凸显。
一、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现状
虽然中国传统节日众多,但现在一些年轻人只知道像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常提到的传统节日,对于像上巳节、中元节等传统节日闻所未闻,其中所赋予的精神内涵就更不知晓了。许多传统的中国节日文化只剩下了吃穿文化,把传统节日演变成了“饮食节”“狂欢节”,春节吃水饺、中秋尝月饼、端午食粽子,仅仅把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停滞在“器物”层面,单一、片面地了解传统节日的作用,其精神品质却难以得到发扬。相反,西方节日却成了越来越多都市年轻人轻松、快乐的理由,张扬自我的个性需求和日益高涨的消费热情使他们不再深究洋节的宗教背景和传统意义而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
笔者曾对自己所在的大学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问卷围绕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来源、习俗等内容的了解程度等问题展开。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普遍较低。对于传统节日的名称,75%的大学生不能说出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名称,甚至有的连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四大中国传统节日也说不清,还有不少人混淆了中国传统节日和法定节的概念,把国庆节、儿童节、劳动节、建军节、妇女节等列入中国传统节日,同时也有部分混淆了中国传统节日和“洋节”的概念,把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列入中国传统节日。对于每个传统节日的时间,部分大学生不甚明确,以小年时间为例,选择腊月二十三的只占60%,而对于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的时间,甚至有20%的学生不知道是农历八月十五。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多数人却能准确说出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的具体时间。对于中国各个传统节日的来源,以端午节和七夕节为例,50%的学生不知道端午节与屈原有关,55%的学生不知道七夕节与牛郎织女有关。对于中国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还是以中秋节为例,选择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习俗的只占50%。显而易见,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的失落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原因
造成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说来,是来自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
从政策层面来说,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革命式态度加上西方文明的冲击,让传统节日只剩下一些美食等形式上的东西,这是导致传统节日深受冷落的根源所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失落和西方节日的强盛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自鸦片战争就开始了演变历程。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开始在中国传播,并逐渐在各个层面影响中国,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精神信仰、风俗习惯等,中国近代节日的演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特别是民国时期使用公历,同时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历年,无疑削弱了春节等传统节日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有些传统节日及习俗又因为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被边缘化、被淡化,直到2007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才和春节一样被列入法定节假日,这就没有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提供时间上的保证。现在几大传统节日有了休假安排,仍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养成社会习惯。与此相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市化进程的发展,西方的洋节随之渗入了现代都市生活中,导致传统节日文化式微。
从环境层面来说,营造传统节日文化氛围的社会环境欠缺或多或少导致了传统节日文化的失落。为了谋求利润的商家对西方节日进行大肆渲染炒作以营造节日氛围,如每年情人节到来之前各大商家就会推出“情人节套餐”,而巧克力、玫瑰花更是畅销之至,传统七夕节的节日热闹程度却远远不及西方情人节。年轻人是张扬时尚的群体,对于经过商家媒体渲染之后的西方节日更是格外感兴趣。此外,新闻媒体是营造社会氛围的主力军,西方节日被新闻媒体、娱乐刊物美化宣传,而对于传统节日却不太关注,无意间也在社会上起到了负面作用。
从学校来说,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文化节日文化熏陶教育在学校教育里是有所缺失的。现在各级学校无论是从教育理念上,还是课程设置上,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科目和内容都较为缺乏,学校教材上很少介绍传统民俗、传统节日等方面的内容,直接导致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文化缺乏必要的认知,使青少年對传统节日的历史丰富内容和悠久的渊源,以及相关的庆祝活动都不甚了解,进而对这些节日的情感渐渐淡漠,传统节日离今天青少年的生活越来越远。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加以引导,显然不利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如何重新让人们爱上传统节日,使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得到新生,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解决对策
其实,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德育价值,如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感恩教育价值等,是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有利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重新重视传统节日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一,从政策角度来说,必须高度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这牵涉到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力量,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首先,政府方面应该承担起对传统文明的传承和维护这一重要使命,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立法保护、大众教育等。2007年四大传统节日被定为法定节假日,这本身就说明了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新重视,在形式上对传统节日进行肯定。政府还要创设各种条件,引导民众喜爱传统节日,使传统节日既不失文化意蕴,又在新时代下,增添新的载体、新的方式为青少年所喜爱。
第二,从环境层面来说,宣传媒体和学术界要共同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的优秀资源,在新形势下,挖掘、提炼、阐述其现实的社会意义与功能。例如,在电视台、网络平台、报纸杂志上开辟传统节日文化的专栏,同时组织专题讲座让中小学生浸润在大众文化之中,时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也要关注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充分意识到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性,利用传统节日的契机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家长要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言传身教,如春节期间的祭祀活动,教育晚辈要追念先人的养育之恩、追本溯源,而不是简单的对子女赋予鬼神之说。另一方面,要创新传统的庆祝形式,营造良好的家庭节日文化氛围。如春节期间的“压岁钱”是普遍的庆祝形式之一,其本意是压邪驱鬼,祝福庇佑,而在现实社会已经扭曲了本意,将其庸俗化成了纯粹的金钱交往,在社会上掀起了拜金攀比之风,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家庭之间可以对此进行形式的改造,使其彰显积极意义。
第三,从学校层面来说,现代社会,学校应当是普及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有责任将传统节日纳入教育的范畴,向青少年灌输这些节日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传统思想,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传承下去。首先,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优秀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其次,要开设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相关的本土课程,将优秀的内容纳入教材教程,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再次,要发挥高校社会实践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主题活动,并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使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心灵体验。比如,清明节可以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扫墓同时由几名学生讲述清明节的由来风俗内涵,号召大家将自己的感悟相互交流,让学生在缅怀民族英雄时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观念。另外,校园文化的营造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完成,如校園广播、报纸、黑板报、宣传栏、横幅、草坪中的警语等,让学生在校园的所到之处在一点一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高校教育,不仅能增强中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记忆,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常为,韩震,徐惟成等.重建传统节日的虔敬——“传统节日与和谐文化论坛”精彩观点摘要——传统节日昭示着中华民族之魂[J].人民论坛:双周刊,2008(4):48-49.